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哲史艺丛] 安史之乱中关键一战,香积寺之战明明大胜,为何说此后无盛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4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史之乱中关键一战,香积寺之战明明大胜,为何说此后无盛唐?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7-24 18:30 Posted on 山东
40.jpeg

香积寺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高适离心中的理想圣地长安有三万里;而现实中香积寺距离长安十余里。安史之乱后两京沦陷。香积寺之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唐军大胜,趁势完好地收复了长安。但也有人认为香积寺后无盛唐,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一、收复两京和清渠之败


755年安史叛军攻陷洛阳,756年攻陷长安,玄宗逃蜀,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被拥立为肃宗。肃宗上台并不合法,亲爹还活着呢,自己就整了出新版“玄武门之变”,遥尊在蜀地的老爹为太上皇。为了提高肃宗的政治权威,收复两京就显得尤为重要。


41.jpeg

唐肃宗


收复帝国首都长安,自此成了唐军的主要目标。756年12月,郭子仪收复榆林,占领河曲,打开了长安北门。此后唐军和叛军争夺渭河北部,唐军又控制了长安西北。这些行动都给香积寺之战创造了条件。但在进军的顺利形势中,突然出现了757年2月的清渠之败。所谓清渠,是唐代河渠的一条。有人认为清渠在今天西安三桥附近。《旧唐书》记载,郭子仪率军逼近京师,驻扎于潏水之西,和贼军安太清、安守忠部交战,唐军战败,四散逃亡,“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资治通鉴》详细说明了清渠之战的经过,大概就是:郭子仪和叛军对峙七日,安守忠佯装败退,郭子仪追击,叛军趁机率骑兵绕后,唐军由此失败。史学大家史念海说清渠之战,唐军由西渭桥进军,屯于潏水西,叛军则占据清渠,清渠一带是平原,叛军有骑兵,郭子仪无地利,加上唐军指挥混乱,所以大败。此后郭子仪率残军向武功退却。


42.jpeg

长安


二、香积寺的战前准备


清渠之败,给了唐军极大的教训,实践证明,叛军不是那么好剿灭的,两京也不是那么容易收复的。这迫使唐军改变战术,而这一切也成了香积寺后唐朝衰弱的重要原因。


首先,改变进攻方向。郭子仪为了避免直接对抗叛军强大的骑兵,最终将战场选在了长安西南香积寺北。757年7月,唐军“至长安西,陈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为香积寺之战做准备。


其次,借调客军。肃宗派仆固怀恩和王承出使回纥请兵,“假蕃兵以张声势”。当时的回纥首领同意了,于是唐朝封回纥首领为叶护可汗,由叶护的太子率回纥骑兵四千入关协助唐军,补充了唐军骑兵力量的短板。


第三,西北边军内调。清渠之败后,后来的代宗、当时的广平王调集西北各军回内地。西北边军不同于一般的内地府兵,同安史叛军原本镇守河北、东北一样,西北边军常年镇守西域,威慑西域蛮族,经常和蛮族打仗,战力最是强大。此外,唐朝还征调南蛮、大食等蕃兵和朔方军,补员15万人。《新唐书》记载,“李嗣业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为前军,朔方右行营节度使郭子仪为中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为后军”。


43.jpeg

唐军军帐


三、香积寺之战


虽然唐军作了万全准备,但香积寺之战,唐军打的其实并不顺利,简而言之就是先败后胜,而安史叛军是由盛转衰。


香积寺之战发生在757年农历十一月。唐军“西距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戈蜑鼓鼙,震曜山野,距贼军数里,列长阵而待之”,可见是唐军主动进攻。


开战之初,唐军就陷入了被动,战况不利。《资治通鉴》对战争初期的局势记载的最为详细,大概是说:战斗开始,叛军李归仁单骑挑衅,唐军追击,待唐军逼近敌阵,敌军进军,唐军被迫退却,贼军趁势掩杀,唐“军中惊乱”,险些连大军辎重都丧失了,“贼争趋辎重”。


44.jpeg

安史叛军


唐军马上就要全面战败,关键时刻,李嗣业单骑扭转战局。面对唐军混乱,叛军全部压上,李嗣业果断指出“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也”。于是手持陌刀,单枪匹马冲向敌阵。李嗣业是西北唐军的代表,以手持陌刀,万夫不当而出名,“贼众披靡,所向无敌”。杜甫曾大赞李嗣业“武定祸乱非公谁”。在西北军内调过程中,李嗣业率领的安西军纪律严明,“威令肃然,所过郡县,秋毫不犯”。所以肃宗也对李嗣业寄予厚望,说“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面对唐军的颓败,李嗣业凭借千钧之力,手持陌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脱衣徒搏, 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可见其勇武。李嗣业挥动陌刀连斩叛军数十骑,叛军大骇。主将勇夺三军,郭子仪等人趁势稳住阵型,唐军士气才升了上来,得以和叛军继续对峙。


45.jpeg


然而,安守忠指挥的叛军也是久经战阵的边军,对峙发生后,叛军则改为“埋精骑于大营东,将袭我军(唐军)之背”。叛军打算利用香积寺的地形打伏击战。但此策略被唐军细作侦知,唐军随即做了相应安排。此后回纥援兵至,“回纥以奇兵缭贼背夹攻之”、“分回纥锐卒,令击其伏兵”,叛军的伏击方案不仅失败,反而主力还被唐军包围。


在香积寺之战中,回纥数千骑兵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换取叛军主力被全歼。所以史书大赞回纥“匹马不归,因收西京”。香积寺之战,自午时持续到酉时,大约8小时。按照《旧唐书》记载,“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新唐书》说唐军还“生擒二万”。算上填沟壑而死者,叛军的10万人,丧失率达90%。安史之乱中,叛军总人数约15万,一战减去9万多,自此安史叛军由盛转衰了。


46.jpeg

唐军


四、香积寺的遗憾


虽然香积寺之战,唐军歼灭叛军主力,次日唐军趁势完整地收复长安,叛军“弃京城东走”、“夜亡陕郡”,长安百姓见官军光复无不痛哭流涕,唐肃宗名声大振,再造大唐的计划初步实现,但是,香积寺之战仍不免有些遗憾。


首先,它没有从根本上剿灭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仍在持续。香积寺之战前,肃宗的属官李泌为了从根本上清剿叛军,提出了绕过两京,自塞北直取叛军大本营范阳的建议。这种建议从军事角度上来看完全正确,如果成功,叛军将陷入东西夹击的状态,但作为正统代表的唐肃宗,不能容忍首都还在沦陷中。最终香积寺之战战胜,收复长安,继而东进收复洛阳也势在必行,唐军再无机会真正踏上河北领土。


其次,回纥势大。不论是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还是收复洛阳的新店大战,回纥骑兵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唐朝也更加倚重回纥。回纥自视功劳,开始自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贞元之盟,回纥可汗居然让代宗太子、后来的德宗李适跪拜、跳舞,这被称为“陕州之耻”。陕州之耻成了此后德宗的一大心结,德宗上台后就摒弃了对吐蕃的敌视,改为媾和吐蕃,对抗回纥,但又引发了吐蕃对大唐疆域的蚕食。至平凉盟劫,德宗才彻底醒悟,吐蕃才是大唐最大的敌人,但为时已晚。


47.jpeg

回纥可汗


第三就是安西沦陷。香积寺之战,唐军将西北精锐内调,致使西北空虚,吐蕃趁机侵占唐朝西北领土,所以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极度萎缩,西北全部沦陷。


48.jpeg

安西城镇



文史君说


网上有种说法是香积寺后无盛唐,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一定程度上的确有道理。香积寺之战没有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后,唐军却在沾沾自喜。至758年唐军九节度使合攻邺城,因各部不听调遣,各自为战,全面落败,洛阳再次沦陷,盛唐终于还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文献


王效锋、王向辉:《唐代香积寺之战评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新唐书》,中华书局196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1:47 AM , Processed in 0.0738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