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动物世界] 水缸的观赏鱼类会得精神病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8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缸的观赏鱼类会得精神病吗?

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 2023-07-26 08:03 Posted on 北京

知乎 App 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水缸里的观赏鱼类有可能得精神病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离谱,又有点奇妙。仔细想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观赏型的鱼缸空间小,再也无法体验江河湖海的辽阔。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一起看看知乎答主们的分析。

水缸里的观赏鱼类有可能得精神病吗?


答主:scboxes

这是一个乍一看会显得有些幼稚或者无厘头,但某种程度上却是关注到了一个目前国内水族玩家较少注意到的重点的问题——鱼类的丰容需求。
鱼类的思维能力相比许多其它动物都要弱一些,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凭本能行动,所以精神疾病通常不会与大部分鱼类有关系。
但是部分进化得比较发达的鱼类的确是有自己的情绪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有领地意识和社交习性的鱼类来说,鱼类本身的情绪会对整体状态表现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丰容(enrichment)是动物园术语,即在圈养条件下,丰富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通过构建和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允许动物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和为动物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用来排解动物的无聊,这是提高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技术工作。
很多动物园内的动物产生刻板行为,根本原因就是场地丰容没有做到位,产生刻板行为的动物会机械地进行重复无意义且不自然动作,长期下去对整体状态也会有不利影响。
在国内宠物饲养时,我个人所知的对于丰容概念理解较多的玩家群体,除了比较关心动物园动物饲养的爱好者,就是两爬饲养者。
相比之下,鱼类所需要的环境丰容要求要低得多,它们更依赖天生本能而非思维能力,就像是简单而不易出错的程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关心鱼类在饲养环境中的情绪状态。
长期处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会使鱼类保持紧迫状态,食欲衰退、惊吓撞伤、应激死亡这样的情况便会紧随而至。
它们的想法比起其它需要更完善丰容的动物要简单很多,但是它们同样会感到害怕,而对于鱼类来说,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之中是致命的。
因此,对于鱼缸内的丰容,最基础的思考方向就是在环境丰容上下手,给它们提供安全感。
以需要躲避物的一些鱼类为例。
0.jpeg
在饲养部分甲鲶品种的玩家鱼缸里经常可以看到像这样的陶瓷躲避,这是因为许多甲鲶都是夜行性底栖鱼类,在光照较强的时候天性就是躲在天敌无法进入的缝隙内,在亚马逊河的原产地,也经常可以看到它们钻在枯木和石头的缝隙之中。
它们会为了合适的躲避物大打出手,而如果缸中完全开阔没有躲避物,或是鱼太多空余躲避空间不足,这对于本身就相对弱势难以抢过其它个体的鱼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些无处可躲的甲鲶会更易受惊生病,即使没有外伤或是内寄肠炎,部分品种也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暴毙。
同样地,对于其它鱼类来说,环境丰容也应该做到符合它们日常生活需求,同时尽量符合原产地环境。比如岩栖类的慈鲷,就可以多采用岩石造景;比如溪流生活的鱼类,就提供造浪。
在灯光、造景合适的环境下,鱼的状态更好发色也会更好看,这一常识,本质上就是环境丰容在水族饲养上体现的作用。
丰容的五大途径还包括食物丰容,这一点也同样可以在观赏鱼饲养中找到适应范例。
1.jpeg
这是一条掉眼了的亚洲龙鱼。龙鱼本身是上层巡游觅食的鱼类,在自然界中,它们获取食物的水层更多地是在中层上层,甚至是跳出水面捕食水上食物。
但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如果只投喂下沉性饲料,龙鱼的眼睛一直盯着水底看,同时因为很多鱼缸灯盘也在上面而且光线太强导致鱼眼躲光,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掉眼。
如果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天性进行食物丰容,时常更换不同种类的食物,在上层和中层投喂,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事实上,现在龙鱼掉眼的治疗方法,也包括在鱼缸顶上放置能够吸引鱼注意的物品这一个办法。
目前对于龙鱼的饲养,大致还停留在大型裸缸打红色亮光的思路。考虑到龙鱼本身活动能力强体型大且易受惊吓,并且是上层巡游鱼,缸内不放置会刮伤撞伤鱼的东西是合理的。
但可以尝试大型水陆缸在水面之上种植植物,在遮光的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丰容,另外在食物丰容方面,提供更多样化,包括部分活食且来自不同水层的食物为好。
感知丰容,在动物园中主要体现为给动物嗅闻气味、听见声音、感受触觉。对于大部分鱼类来说,它们对声音的感知可以说是越安静越好。
当然,鱼类是能听见的,很多鱼类可以发声,但主要是我们现在也很难在声音方面给鱼类做丰容,所以暂时只看嗅觉和触觉。
2.png
这个长得和鞋拔子有点像的东西是一条沙栖性的甲鲶,与上面提到的那些在罐子里安家的亲戚不同,沙栖品种平时会将自己埋入沙子隐藏起来,只露出头顶的眼睛和部分尾巴用来迷惑天敌。
它们接近沙地的肤色与斑纹将会保护自己,平时取食在沙子上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嘴上的触须能够帮助它们感知嗅闻食物。
3.jpeg
潜伏态是这样的,它们会调整身上的斑纹和底色的深度来更好地隐藏自己,黑色部分是模拟沙地腐叶的迷彩。
这样的品种身上,就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触觉和嗅觉丰容的作用。在投喂饲料之前,先让它们闻到有饲料味道的水,或是直接使用腥味较大的饲料,可以使它们即时中止土遁状态变得活跃起来,以免因为它们活动能力较差,刚知道有食物就被其它鱼类吃完。
而触感细腻,方便它们挖掘伪装的细沙在饲养时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饲养在没有底沙的环境中,这些沙栖性的鱼类通常会变得非常脆弱。
同样的,食土鲷、鼠鱼之类有翻找滤沙觅食习性的鱼类,在饲养时如果能提供粗细合适的底沙,它们也会显得比在无底沙环境下要活跃很多。
认知丰容和社群丰容,对于许多认知能力本身不太强的鱼类来说作用不明显,但同样也有作用非常明显的例子,通常都是出现得比较晚,而且相对比较聪明的鱼类。
4.jpeg
这只长相花哨的小鱼是一条来自南美的短鲷,这些多彩的亮片与夸张的鳍条很显然不能帮助它在天敌面前获得什么优势,而是它向同类交流炫耀的资本。
包括这些小型品种在内的各种慈鲷有许多在其它鱼类中少见的习性,对于上述其它的丰容途径,它们也非常受用,因为它们的确在饲养中显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机灵。
这些小鱼会翻开在水底的枝条和树叶寻找食物、对于突然进入鱼缸的新物品也会产生非常旺盛的好奇心,会围绕着新来的东西研究很久——无论是死物还是活物,也不管这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这说明认知丰容对于它们是起作用的。
而对于社群丰容——许多慈鲷都有领地意识,同时也有部分品种会有社会性。在饲养观察到的情况中,它们彼此之间既会产生敌意,有时也会形成结盟共同行动,它们明确知道什么样的鱼是自己的同类,并会决定是否要去揍对方一顿来巩固自己在鱼缸中的地位。
同时,部分品种会结成家庭,共同抚育看护自己的幼鱼,一些品种的夫妻配对关系惊人地稳固。在饲养这些鱼时,如果出现了长期受到同类压制的个体,且饲养者未对其进行隔离,那么这些个体将会情绪低落,即使没有生理上的疾病,也会逐渐消瘦——直到体质差到导致生理疾病也出现了。
同样的,对于部分没有那么聪明,但也的的确确有着群游习性的鱼来说,在身边拥有足够数量的同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环境过大且没有任何同类,许多小型群游鱼类会变得胆小,并通常会蜷缩在角落——尽管鱼缸内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危险。
对于像这样因为长期受到压制而精神不振的个体,可以说它们是出现了精神疾病吗?我依旧不那么认为,只要进行及时的隔离与帮助,缓解它们的紧张情绪,它们通常都能恢复正常。
不过,或许也可以将这样受外界影响而出现的压抑表现视为类似心理疾病的状态,没有精神疾病那么严重,但同样也需要关注。
鱼绝对算不上是聪明的动物,但或许它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而饲主能做到且理论上应当做到的,就是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做大自然的忠实学徒,尊重动物的天性,满足动物的需求。

答主:物种研究员阿东

很多的科学家都曾说过,鱼和人一样是能感知到痛苦的。
也就是说,鱼有自己的情绪,并且可以随意的抒发。
5.jpeg

观赏鱼也有抑郁症!

鉴于这种结论,当我们在养观赏鱼时,如果养殖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超出观赏鱼自然适应的标准,从感知意愿上来讲,会影响鱼的情绪从而导致抑郁,继而影响到它的寿命,
这个结论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小的空间会造成观赏鱼过大的心理压抑,一定不会有利于它的生长和发育。
不仅如此,在光照、水质等等不同条件下,其健康指数也会通过情绪的抑郁程度而发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波及观赏鱼的体色状态和形体的生长流畅上。

在选择观赏鱼时,不能选择直接存在以上这种情况的鱼类,而在将其放入鱼缸的时候,也要遵循观赏鱼入缸的原则,否则观赏鱼或许因环境改变被迫抑郁而出现问题。



   题图来源:答主 @物种研究员阿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4 09:58 PM , Processed in 0.0687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