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大力灭佛的朗达玛被刺杀,这是统一的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赞普。随后,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展开了血腥的大规模混战,从青藏高原的吐蕃本土到河西走廊及西域,这些在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唐朝领土,到处都是互相攻杀的武装。自松赞干布统一以来,吐蕃政权已持续200余年,此时就这样走向了崩溃。
被吐蕃占领了大半个世纪的河西走廊,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吐蕃崩溃到西夏崛起间的河西走廊,我们只对张议潮的归义军略有了解,还能从经典电影《敦煌》中对西夏崛起年代的河西走廊风貌略窥一二。不过在历史上,这段时期的河西走廊的各路势力有如走马灯般,在交流与融合中书写了一段段传奇。
河西走廊。来源/纪录片《河西走廊》截图
这一阶段的河陇地区,除了归义军外,还有哪些主要军政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故事?
吐蕃政权起于青藏高原,随着其势力扩张到青海地区、吞并吐谷浑后,吐蕃与唐开始直接接壤。吐蕃的军事行动往往以少量的本部吐蕃(包括同样来自青藏高原的苏毗、象雄)精兵为核心,带领青海、河西、陇右等被征服之地的游牧部落从军作战,其中包含吐谷浑、党项、羌人等曾受唐朝羁縻的部族。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逐步衰败,于阗、沙陀等羁縻部众也相继沦为吐蕃附庸。公元840年,黠戛斯突袭回鹘汗国,回鹘汗国崩溃,回鹘部落纷纷西逃并依附于吐蕃。
吐蕃政权鼎盛时期建立的布达拉宫。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被杀,河西、陇右、西域也陷入混战。吐蕃的赋税徭役很重,但能提供基本的秩序和法度,人民尚可勉强生存。其后,以论恐热、尚婢婢为代表的吐蕃地方军阀混战,原有的秩序逐渐崩溃,只剩下大规模烧杀抢掠,如论恐热所部曾“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河西、陇右地区人民都想脱离这场残暴的吐蕃内战。尚婢婢为了削弱基本盘在河西、陇右地区的论恐热,也曾在当地散发檄文,声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主动鼓励河陇地区的民众脱离吐蕃投奔唐。在这种情况下,河陇地区很快兴起了许多反吐蕃武装。
这些武装中最早起兵且最有名的是张议潮的归义军政权。张议潮率先在沙州(敦煌)公开起兵反对吐蕃,但他能实际控制的基本盘只有沙州、瓜州二地。归义军巅峰时期号称拥有十一州之地,河陇地区其他脱离吐蕃自立的小政权选择在名义上依附张议潮,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攀上唐的旗号,以防吐蕃政权可能的反攻倒算。随着论恐热、尚婢婢等河陇地区主要的吐蕃大军阀走向衰弱,这一旗号已没有太多实际作用,河西走廊陷入群雄争夺的阶段,而归义军的实力在其中并不占优势。
十二月十六日沙州归义军讨击使武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归义军的基本盘沙州(敦煌)在天宝末年时有6395户、3.2万人。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唐军主力东调平乱,敦煌抵抗吐蕃约三十年后终于陷落。长期战争使得沙州人口非常有限。在出土的敦煌文书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荒地”“空地”“见无主是实”等无主土地抛荒的记录,可见人口的损失。有学者根据《沙州图经》和《寿昌县地志》残卷,推断张议潮起义前后沙州的户口仅有2万人左右。瓜州的人口则一直比沙州低一个等级。所以,名义上“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的归义军,实际能控制的人口不过三万左右。在曾名义上归属归义军的甘州(张掖)周边,有着吐蕃人、吐谷浑、龙族(西域国家焉耆的遗民)在内的十五个自成部落的族群。肃州(酒泉)周边则以龙族人为主体。
按史书记载,吐蕃对河陇地区的汉人“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左衽束身,垂肱跪膝”。即使是张议潮这样汉人,在经历了吐蕃半个世纪的统治,习俗、文化方面已经逐步吐蕃化。张议潮作为河西地方豪族,有着明确的唐人认同,但归义军最早向唐朝上奏表章,都是用藏文书写的。所以,在随后河西、陇右、青海和西域的一系列势力中,归义军的实力反而是比较弱的,能维持这么久且一度战胜甘州回鹘已属不易了。
《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拓印。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张议潮在唐大中二年(848)驱逐吐蕃沙州守将自立,在养精蓄锐十多年后,利用论恐热和尚婢婢内战持续激烈化的机会,在咸通二年(861)收复凉州(武威),打通了和唐廷的直接联系之路。然而,归义军本身的体量实在太小,根本无力分兵守卫凉州,便希望唐廷遣人掌控凉州。唐廷从关东调集了2500藩镇兵力驻防凉州,但这里很快丢失给一个叫“嗢末”(又作温末、浑末)的势力。
所谓嗢末,指的是河西、陇右等地为吐蕃服役的奴隶军户,其族源极为广泛,基本包含了前面所说的吐蕃征服后统属的各个民族,既有象雄、苏毗等被吐蕃征服的青藏高原本地部落,也有吐谷浑、党项、羌人这样被吐蕃征服较早的族群,还包含了大量原属唐的汉人和胡人。吐蕃治理下,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部落或族群,嗢末便是对他们的统称(按《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则是他们的自号)。长期共同服役的经历、吐蕃内战造成的杀戮和破坏,使得这些来源驳杂的多民族群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从吐蕃内战的混乱中脱离出来,自守一方。
早在唐大中十一年(857),不想在内战中充当炮灰的吐蕃贵族尚延心就带领河州、渭州的嗢末部落万余帐投降了唐。唐廷令其定居于唐与南诏交界的戎州(今四川叙州)一带,有效震慑了多次在这个方向骚扰的南诏国。这批嗢末部落便是今日甘孜地区藏族的祖先之一。直接内附唐朝的嗢末部落毕竟占少数,脱离吐蕃控制后,大部分嗢末部落继续活跃在河陇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政权和割据势力。由于以凉州(甘肃武威)周边地区为核心,他们也被称为“凉州嗢末”。
唐时期的凉州地理位置示意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许多嗢末部落曾挂过归义军旗帜,因此张议潮名义上曾一度节制河陇地区十一州。正如前面所说,张议潮能直接稳定统治的不过沙州(敦煌)和瓜州(河西县)二地,甚至在短暂占领凉州后都无力控制,因此对其他各地都是遥领为主,更像一个名义盟主。如曾为吐蕃内战一方尚婢婢部将的拓跋怀光,在最终斩杀了论恐热后,遣使直接向长安的唐懿宗朝廷报捷。拓跋怀光割据的鄯州(青海乐都)名义上是张议潮节制的区域,他直接向唐廷报捷这一行为说明张议潮根本管不动他。在河陇地区的吐蕃贵族势力强大时,各地独立的嗢末需要通过张议潮的关系,挂出大唐的旗帜来预防可能的反攻倒算。随着吐蕃势力的衰落,嗢末部落不再理会归义军,而是自立政权,也是非常正常的。在建立起以凉州为核心的割据政权后,嗢末成为河西走廊东段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作为原来统一吐蕃王朝压迫下的军户,嗢末人有着不同于河陇地方大族的文化认同。河陇地区作为中西交通要道,往来部族众多,其中的吐蕃人、吐谷浑人、回鹘人、羌人等都有着很大的人口基数。而这一区域的可耕种土地相当有限,无论从汉族的人口基数还是农耕区域能供养的定居人口看,归义军都缺乏稳定的兵源,统治基础就会薄弱。而且河西走廊的各州地理相对独立,每个州的人口、土地比起周边地区都没有压倒性优势,在没有外力介入时从地缘上就很难统一。因此,早期拥有十一个郡的归义军政权,更像基于反对吐蕃的政治立场而存在的临时政治同盟。吐蕃崩溃后,这个同盟的存续也就丧失了意义。
嗢末的族裔构成复杂,注定其统治难以长久。一部分不愿意留在河陇地区的吐蕃嗢末选择回吐蕃本土,但此时吐蕃本土在持续内战后也走向衰落。许多吐蕃裔嗢末人回归后,反而成为本土贵族戒备和盘剥的对象。这些嗢末仍在多康地区(主要是今青海西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再度起兵。由于当时的吐蕃已经土崩瓦解,各地的吐蕃贵族如同一盘散沙,在以老兵为核心、军事化程度很高的吐蕃嗢末打击下,吐蕃本土的绝大部分统治基层要么被杀,要么加入起义军行列,剩余则跑到了偏远地区苟延残喘,这便是持续九年的吐蕃平民奴隶大暴动。藏区各地出现了大量割据的独立政权,他们甚至瓜分了历代吐蕃赞普陵墓的“发掘权”。青藏高原进入了长期的割据时代,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反而只能在边远地区惨淡经营。
归义军势力迅速萎缩,嗢末部落一部分南下把青藏高原搅得天翻地覆,另一部分在凉州逐步衰落,与此同时,另外两个区域的主要势力登上了河陇地区的舞台:来自凉州南部的吐蕃人和来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
凉州的嗢末政权控制着凉州(武威)为核心的区域,掌握了陆路贸易枢纽带来的收益。但他们的力量并不足以长期统治这里,取代他们统治凉州的,是凉州南边祁连山麓河谷地带的势力,这一势力由吐蕃部落以及被他们征服后同化的吐谷浑人、羌人等当地部落构成,很可能也曾是诸多嗢末部落之一。凉州南部祁连山麓有一大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地带,盛产优质战马。这里有六条河流流出:分别为古浪河(古称洪源谷)、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古称阳晖谷)、西营河、东大河,这些部落也被称为“吐蕃六谷部”。
在朱温篡位前夕,时任灵武节度使韩逊曾上奏朝廷,声称有吐蕃七千余骑在一个叫“宗高谷”的地方扎营,“将击嗢末及取凉州”。我们已无法确定这个宗高谷的位置,但一次能聚集七千骑兵的凉州周边势力,很可能是位于凉州南部的吐蕃六谷部前身。此次战争的具体过程未知,但在几年后的朱温时代,凉州地区所派的使节在史书中已被称为“吐蕃嗢末首领”,说明吐蕃族群重新获得了凉州嗢末这个民族熔炉的支配权。到北宋初年,“嗢末”字样彻底消失,此时的凉州政权直接被称为“六谷部”。
从“六谷部”这样的称呼看,此时的凉州政权尚处于部落联盟状态,虽然比起民族成分混杂、军政合一的嗢末政权略强,但在新兴的党项人面前就明显落了下风。六谷部曾用诈降计杀死当时的党项首领李继迁,并与继任的党项首领李德明一度打得相持不下,但随着反党项盟友甘州回鹘的背刺,六谷部终于支撑不住,放弃凉州地区向南溃逃到青海境内的河湟地区。背刺盟友的甘州回鹘也没能守住刚获得的凉州地区,凉州很快被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占领。随着六谷部的崩溃,整个河陇、河湟地区的吐蕃部落暂时失去主心骨,有被西夏军队逐步蚕食的危险。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唃厮啰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
唃厮啰本名欺南凌温,是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唃厮啰出生时统一的吐蕃政权已崩溃上百年,吐蕃赞普后裔仅在偏远地区保留了一些小政权,而他便出生在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李德明与六谷部恶战,整个河陇地区吐蕃势力岌岌可危。一位名叫何郎业贤的党项人把12岁的唃厮啰带到河州一带,很快得到当地人的拥立。
唃厮啰名义上是赞普,实际却是河湟地区的吐蕃贵族用来提高威望、对抗李德明李元昊父子的旗帜,像傀儡一样相继被河湟大贵族李立遵、温逋奇供了起来却没有多少实权。唃厮啰35岁时仍没能获得实权,反而一度被权臣温逋奇囚禁在“枯井”中面临绝境。好在负责看守的卫兵是唃厮啰的同情者,将其放出。唃厮啰逃到联姻的老丈人处,依靠其妻子家的势力获得了大批吐蕃部落的投效。最终,唃厮啰定都青唐城(今西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稳固政权。
前半生寄人篱下的唃厮啰很快拥有了好运气。党项人的新领袖李元昊扫荡了占据甘州、凉州等地的回鹘政权,大量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和回鹘部落被迫逃亡。拥有“佛子”名号和赞普后裔身份的唃厮啰成为他们主要的投靠对象,十万以上的原吐蕃六谷部部众和数万回鹘部众相继加入唃厮啰政权。
李元昊自然无法容忍这个政权的存在,派大将苏奴儿率领两万五千精兵试图击灭立足未稳的唃厮啰。但首次亲领大军的唃厮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将这支军队几乎全歼并生擒主将苏奴儿。李元昊亲领大军来攻,占领了青唐以北的战略要地牦牛城并屠城,随后进围青唐城。在付出惨重伤亡后,依托坚城消耗李元昊大军的唃厮啰选择出城决战,最终大败李元昊主力,史载“元昊溃而归,士视帜渡,溺死十八九,所虏获甚众”。
宋辽时期的吐蕃诸部。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凭借这次胜利,唃厮啰的吐蕃政权获得了河湟地区更多吐蕃部落的归附,并成为李元昊始终无法战胜的强敌。李元昊建立西夏后,唃厮啰政权多次挫败西夏军,“数以奇计破元昊,元昊遂不敢窥其境”。由于宋与西夏的敌对关系,北宋政权对西夏的边境贸易政策中限制颇多,因此转而积极与唃厮啰政权进行贸易,并通过青唐的吐蕃政权向西部进行对外贸易,青唐政权也饱受其利。
唃厮啰当了近三十年傀儡,又以实权统治者身份统治了三十多年。在唃厮啰统治期间,青海等地的吐蕃部落在他领导下,不但建立了稳固而安定的秩序,对外力拒西夏,还通过与宋的贸易受益颇多。唃厮啰因此成为藏族不朽史诗《格萨尔王》中格萨尔王的原型。
唃厮啰死后,青唐的吐蕃政权分裂并游离于宋、西夏、金等政权之间,唃厮啰的后人们也将继续活跃数百年。
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遇刺、吐蕃全面崩溃的前两年,黠戛斯人攻破了回鹘汗廷,回鹘汗国崩溃。一部分回鹘部众南下入侵唐廷控制下的河套地区,被唐军击败后大部投降并被收编。而其余的回鹘部众则开始西迁。由于回鹘和吐蕃崩溃时间接近,吐蕃没能像消化吐谷浑人或河陇地区唐民那样有效同化这些新来的回鹘部众,他们在吐蕃崩溃后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早在张议潮时代,就有一部分打着归义军旗号的反吐蕃势力控制了伊州(哈密)一带,随后在回鹘贵族仆固俊统率下继续向西,一路攻占了西州(吐鲁番)、北庭(吉木萨尔)、安西(龟兹),名义上恢复了盛唐时代西域的主要据点。仆固俊在唐朝支持下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又称西州回鹘),后来反过来控制了归义军遥领的伊州。还有一部分回鹘部落甚至到达葱岭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区域,后来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这些回鹘人位置相对偏远,安定下来后很少直接参与河陇地区的争夺。而早期迁徙到河西地区的回鹘人,则很快成为区域内最主要的势力之一。
回鹘人行军图。来源/关连吉《凤鸣陇山 甘肃民族文化》(1999)
归义军政权建立初期,就和河西地区的回鹘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后来,河西走廊的回鹘人以甘州为基地,建立起甘州回鹘政权,成为归义军的主要竞争者。肃州的龙族人(焉耆遗民)也独立建国了,再加上凉州嗢末、六谷部等,可谓一盘散沙。回鹘人毕竟曾与大唐、吐蕃三足鼎立,现在仍能从草原世界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一度迫使归义军政权称臣并认甘州回鹘可汗为父。到后来,归义军推举沙州本地豪强曹氏取代张氏政权,曹议金时代一度击败了甘州回鹘,反过来让回鹘可汗认他为父。但双方整体还是维持了平衡。
但此时归义军内部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之前说过,由于耕地限制等因素,沙州(敦煌)在盛唐时代也只能维持约三万人口,连续战乱后,沙州的人口更是只有两万人左右。游牧经济占据上风的河西走廊自然会有新的部落持续涌入。当初唐朝安西都护府(龟兹)一带军队被抽走平定安史之乱,当地守将不得不联合回鹘人对抗入侵的吐蕃人,吐蕃人把他们迁徙到自己控制下的祁连山地区。后来,归义军被甘州回鹘击败后,甘州回鹘为了削弱老对手,支持这部分来自龟兹的回鹘部落进入归义军核心之地的沙州、瓜州放牧。这部分回鹘部落便是沙州回鹘。
敦煌莫高窟西夏第409窟东壁门北回鹘王妃礼佛图。来源/胡同庆、罗华庆:《解密敦煌》(2018)
随着越来越多的回鹘部落进入沙州地区,“沙州蕃族”登上历史舞台。归义军政权要想对抗甘州回鹘、六谷部等强大势力,光靠自己有限的汉族人口远远不够,不得不依靠沙州回鹘的力量。沙州回鹘除了提供兵源,还能依靠自己的民族属性帮助归义军政权对外交往和通使。久而久之,归义军政权也开始回鹘化,如敦煌学研究专家李正宇在《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一文中,根据出土敦煌文书的内容,将当时的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视为“沙州蕃族首领”,已经与回鹘人无异。
归根到底,沙州、瓜州一带的汉族人口太少,耕地也无法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割据农耕政权,在没有中原王朝直接输血的前提下,必然会在回鹘部落的海洋中被反向同化。到后来,沙州回鹘从内部控制了归义军政权,末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被回鹘人所杀。曹贤顺之弟曹贤惠则带领一千骑兵投降了李元昊之父李德明。
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后,大举攻掠河西地界,很快席卷瓜州、沙州、肃州等地,但由于西夏在对宋和青唐唃厮啰政权的战争中消耗巨大,沙州回鹘一度重获独立,并持续遣使到宋。从莫高窟、榆林窟等地的考古成果看,沙州回鹘政权至少又独立存在三十年。直到公元1071年,才有石窟采用了西夏纪年的题记。整个河西地区的回鹘势力,最终被宋、西夏、吐蕃唃厮啰政权瓜分。一部分不愿意臣服任何外族的回鹘人,则向西南方向退到今天青海西部地区,被称为黄头回鹘,是今天裕固族的祖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