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0

[转贴]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读修昔底德原意后,才发现这是伪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9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读修昔底德原意后,才发现这是伪命题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10-29 18:31 
1.jpeg


去年中美贸易战打响,近期中美互关领事馆,中美关系跌入冰点。似乎近年来,中美双方都陷入到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这一被国内外不断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么?这背后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靠得住吗?


一、艾利森陷阱?


其实,“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几年的事。它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美国政府顾问、智囊团——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的概念。他借用2000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论述,提出了解释国际格局变化的一条规律:新兴大国在挑战守成大国时,战争不可避免。


而在2017年,他在新书《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中,又将该理论完善发展。他指出,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美国必须改变既有战略,利用谈判、容纳与削弱等办法,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虽然提出了避免战争的可能,但却始终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无法摆脱以争霸、对立的视角观察中美关系的窠臼。


2.jpeg

艾利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他的前同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的观点异曲同工。在《文明的冲突》中,他预言中美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不可避免。可见,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恐怕是美国从政界到学界上上下下早已形成的共识。


隐藏在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背后的,或许更有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弦外之音。在西方普遍认知中,雅典代表了自由、民主、理性,而斯巴达则代表强权、专制、蛮横。西方自诩为雅典,而将所有其他崛起的国家视为斯巴达,其实这正是他们迟迟不肯摆脱意识形态对立束缚的写照。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反倒成了代表着民主、自由的新崛起的雅典,而美国却成了蛮横无理的旧霸主斯巴达。足见该理论甚至无法自圆其说。


3.jpeg

亨廷顿



其实类似的理论还有许多,例如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新冷战等。在以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受到冲击时,人为制造一些陷阱与理论,背后所体现的心态昭然若揭。


二、修昔底德笔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修昔底德陷阱”,或许我们要回到修昔底德所撰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文本中,认识到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与修昔底德原本的看法。


4.png

修昔底德雕像


公元前431年,希腊世界的两大城邦,雅典所代表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所代表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是这场战争,导致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弱。


这场战争其实始于科林斯与其殖民地科希拉的争端,科希拉惧怕科林斯的势力而求助于雅典。最终,雅典与科林斯的争端,爆发为整个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战争。战争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陷入僵持,而第二阶段的西西里海战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雅典的远征和战略失误,使得其精锐军队近乎丧失殆尽并走向衰弱。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伯罗奔尼撒战争宣告结束。


5.png

希腊征西西里的路线图


在修昔底德笔下,提供了战争爆发的两个原因。其一是表面原因,即双方的抱怨和争吵。其二便是所谓的“真实原因”,“雅典人崛起为强大的势力……向拉凯戴梦人的盟邦下手,斯巴达无法再忍,决定全力打击雅典人的势力,如果可能,通过这场战争摧毁它”,并提出了著名的观点:“使得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是,雅典人势力的壮大以及斯巴达由此产生的恐惧。”然而根据今天语言学家的考证,翻译版本中的“不可避免”一词,或许存在问题。


6.jpeg

斯巴达勇士


其实,修昔底德的论断本身便存在许多问题,他后文对于战前以及战争过程的描述,都不能完全符合他的论断。在他的逻辑中,雅典的势力扩张导致斯巴达的恐慌,从而导致战争的发生。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斯巴达一直以来都对雅典采取敌视和打压的态度,并不是因为雅典势力扩张才导致了双方的对立。而将这场战争描述为希腊两个霸主的冲突对立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希腊城邦并不只是处于一个两级世界,更是处于一个多城邦的多极世界中,将其描写为两个城邦为代表的同盟战争,或多或少太过于简单化。


7.jpeg


修昔底德因其记述的客观而被称为“科学历史学之父”,但在西方对于修昔底德的评价却并不尽相同。如柯林伍德说:“修昔底德感兴趣的主要是事件发生时所依据的规律”。也就是说,隐藏在修昔底德讲求证据、细致论证下的史学思想,恰恰是一种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历史观,也就是说,他要构建、提炼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来看,不仅仅是战争的原因,甚至于整个战争,可能都是修昔底德脑中“理性建构”的结果。此时的他,由一名忠实的历史记录者,变为了主观的裁判官。所以,从事实的角度来看,修昔底德陷阱已经站不住脚了。


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是复杂的,况且,修昔底德其实也在著作中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原因的多元性,更没有指出一条历史的铁律。艾利森将修昔底德搬出来,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更像是在为他的学说助威,提供更多经典的依据。


8.jpeg


三、历史与现实


从修昔底德文本的角度,我们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本人原意,也不符合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但如果我们忽略掉“修昔底德陷阱”这个理论的名称,而仅看其内容,是否也符合历史呢?


艾利森在书中就过去500年间16个崛起国和守成国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4对成功避免了修昔底德陷阱。例如,德国的统一与在欧洲大陆的崛起,导致与英国之间爆发了一战;日本在太平洋的崛起和战争,引发美国的不满,最终珍珠港事件后酿成了太平洋战争;而美国与苏联则是少有的用冷战方式进行竞争而避免了热战的例子。


9.png

日本偷袭珍珠港


如果细致分析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历史上的例子并不足以支撑起该理论。首先,这样选取历史事件简单罗列的方法无疑是简单粗暴的,他忽略了历史背后的复杂性与各国的差异性。例如美国避免与守成国发动战争而成为世界老大,与美苏冷战时期没有发生直接冲突,真的具有可比性吗?再如一战的爆发背后的实质难道是新兴德国与守成英国的冲突?立足于历史却缺乏基本的历史思维。其次,这样罗列事实的主观结论,缺乏理论和逻辑分析,导致其很可能只是一条表面规律。最后,既然历史上已经有反例,作为一种理论,其正确性已经大打折扣。


10.jpeg

一战战场


把眼光拉回到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了事实,但中国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内部真实想法,都是期望与国际社会采取合作共赢而非竞争对抗的态度,更不要提战争。虽然艾利森对于该理论有所改变,认为其不是宿命论,不是一条铁律,也在积极避免战争,但竞争、冲突而非合作的思维仍然贯穿其中。这种固有的思维习惯倒是让美国深陷于“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中了,囿于某些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不同,始终将新兴起的国家当作敌人,反倒是无意中将自己推向了竞争、冲突甚至于战争中。


12.jpeg


文史君说


在中美冲突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决不让自己陷入到“修昔底德陷阱”中去,不能被动甚至主动陷入到外国为我们所设置的陷阱中。至少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有意为之而又站不住脚的概念。大国关系是双方乃至多方博弈、合作的结果,秉持一以贯之的合作共赢原则,而又不惧怕威胁和挑衅,才是中国不卑不亢的大国本色。


参考文献


(美)艾利森著:《注定一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晏邵祥:《雅典的崛起与斯巴达的“恐惧”:论“修昔底德陷阱”》,《历史研究》2017年第6期。


何元国:《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论探微》,《历史研究》2017年第6期。


何元国:《“修昔底德陷阱”:一个站不住脚的概念》,《安徽史学》202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3:08 PM , Processed in 0.1414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