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哲史艺丛] 神秘预言!“精准”预言李渊、刘秀能当皇帝的谶纬之语,当时人如何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2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秘预言!“精准”预言李渊、刘秀能当皇帝的谶纬之语,当时人如何解读?

 大司马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2-12 05:21 


0.png

本 文 约 5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谶纬,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


甚至大多数人念不出前一个字“谶chèn”的正确读音。


但你若是穿越到西汉与东汉,尤其是两个汉的末年,你一定会对这两个字耳濡目染。


谶纬是汉代流行的迷信。“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亦称“符谶”,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辞海》第七版)


在这个时代,了解、掌握“谶纬”,被视为一个高智商人类的必备技能。


1.jpeg

民国明洪武本《推背图》影印本。来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 数字博物馆


鲤鱼+桃李子=皇帝


事实上,不单是两汉,中国历史每隔数百年,都会有类似内容的“谶纬”出现,以至于很多皇帝权臣,一听见“谶纬”二字,就会害怕得发抖或是兴奋得发狂。所以到了隋朝末年,隋炀帝一朝即位,就派人到四方巡视,但凡发现所谓“谶纬之书”,全部要烧掉。藏匿不报的,一旦被举报,往往就是死路一条。然而,正是隋炀帝自己,在开凿大运河之后,坐着漂亮的凤舫下扬州时,忽然文思泉涌,写下一首诗:

“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2.png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中的隋炀帝。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差不多同一个时代,又有一首歌谣传遍大街小巷,其中有这么一句:


“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


就是一首诗加一首歌谣,到了那些“谶纬之书”爱好者手里,就琢磨出不一样的滋味来了。


表面上看,这两首都很平常,也没什么联系。


前一首,说的是皇帝到了长江下游,望见水里的鲤鱼,拿起钓竿想钓,可是一想这鲤鱼会不会是龙变化而成的呢?于是放下钓竿。


后一首,说的是桃李花园宛转,黄鹄绕山飞,鸟鸣花香好一派美好景象。


可是“谶纬之书”爱好者,即“神秘预言家”,却看出蹊跷来了。他们说鲤鱼和桃李子,谐音都是一个“李”字,而“蛟龙”暗指的是皇帝,“阳山”之“阳”则暗指一个“杨”字,所以根据“谶纬之书”,他们预言:未来会有一个“李”姓的家族取代“杨”姓,建立新的朝代。


3.jpeg

清人绘唐高祖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所以,当时就有一位名为安伽陀的神秘预言家,直接告诉隋炀帝杨广六个大字:“李氏当为天子!”


没错,大家读隋唐史,知道兴兵反隋的几个人,首先是瓦岗寨的李密强盛一时,最终是李渊获得成功。不过当时杨广想到的人,并不是以上两位,而是左武卫将军李浑,因为他的姓和名带水,而他那首诗中的鲤鱼,正是带水之李。另一个倒霉蛋,则是光禄大夫李敏,他的大名无水,可是有个小名叫李洪儿。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李浑和李敏都被咔嚓了。


那么李渊呢?他不也姓李,他的名字里不也有个水?为什么隋炀帝不怀疑他呢?


因为当时的李渊,正被派去山西剿匪。而且为了避免皇帝怀疑,之前他故意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赂,装出一副很没格调的样子。


4.png

隋朝河东诸郡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末李姓的这个神秘流言,就是“谶纬”的后世版本。


名牌——刘秀当为天子


当然,“谶纬”最兴盛的时代,还是西汉到东汉末年这么一个阶段。最著名的一句,就是:“刘秀当为天子。”


这六个字的神秘预言。


首先,是一本叫做《赤伏符》的“谶纬书”中提到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神秘预言家们解释说,这句预言的意思是会有一个叫做刘秀的人,带着军队捕杀这个“不道者”。而所谓“不道者”就是指对危害汉朝统治的人,即当时篡夺汉朝帝位的王莽。


5.png

清人绘刘秀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但这个预言,其实完整版本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而和这个预言紧密相关的第一个历史人物,叫做刘歆。


刘歆是汉室宗亲,他的五世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楚王刘交,刘邦是个大老粗,刘交却很喜欢读书,他的老师就是荀子的学生浮丘伯。


刘交的爱学习,传到刘歆的父亲刘向这一代,有两个成就,其一是音乐,他爱弹古琴,还写了一本书叫做《琴说》;另一个是整理校对古典,被认为是中国图书目录学第一人。


6.jpeg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西汉七弦琴。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所以到刘歆这一代,依旧爱读书,而且读到了这本奇书《赤伏符》,读完之后,大概是公元前6年,刘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当时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汉哀帝的表奏中,即自称臣“秀”),所以我们姑且把这个“刘秀”称作“刘秀Ⅰ”


请注意当时王莽还未篡权夺位,所以王莽所理解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其实是叫刘秀的这个人会帮自己消灭一切政敌。


于是,刘歆改名刘秀6年后,即公元1年,王莽成为“安汉公”。公元6年,王莽成为“假皇帝”,公元9年,王莽正式篡夺西汉政权,自称皇帝。也就是王莽称帝这一年,“刘秀”被册封为国师。


7.png

影视剧中的王莽称帝。来源/电视剧《光武帝刘秀》截图


另一个刘秀,即东汉开国皇帝,他出生于公元前5年,比“刘秀”的出现要晚一年,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刘秀Ⅱ”。那么为什么他的名字也会叫刘秀呢?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当时只是一个县令,孩子出生时,让一个叫做“王长孙”的卜人为孩子算上一卦,结果说很吉利,而当时县令的屋前长出三株野谷子——谷类作物抽穗开花,叫做“秀”,因此这个孩子就得名刘秀。


所以,“刘秀Ⅱ”的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神秘预言的结果。


但是命运,似乎注定要让刘秀和这个预言扯上关系。那是他成年之后,当王莽已经建立新朝,一个叫做蔡少公的“谶纬人士”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这样一句话:


“刘秀当为天子。”


随后,刘秀的哥哥刘演,便正式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口号,起义“反新复汉”。


刘秀于公元23年,终于在权力斗争中死去。他的死,似乎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刘秀发兵捕不道”这句话里所讲的“刘秀”,对应的并不是他。他死后,王莽也迅速走向末日。登上皇位之人,是汉景帝的后裔刘玄,即所谓更始帝。这一切,似乎证明“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话也破产了。


然而就在大家认为大局已定之际,刘秀Ⅱ却在河北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当他的军队推进到鄗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刘秀当年在太学读书时的好友、关中人强华来到了河北。


当年,刘秀、邓禹(后助力建立东汉,成为东汉一代名将)在长安太学读书时,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叫做严光,即范仲淹誉之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那个隐士;另一个就是强华。


8.png

汉代长安地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四个人,当时据说在学术上各有所长。刘秀是《尚书》,邓禹是《诗经》,严光是《左传》,而强华,就是一心扑在了“谶纬书”的研究上。


而偏偏这个时候,强华就递给刘秀一本书,即《赤伏符》。


刘秀说老同学你给我书做什么,现在可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时候,我还在打仗扫平天下呢!


强华同学于是便念了书中这样一句话,即之前刘歆的研究成果: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强华说,之前那个刘秀失败了,因为他是冒充的。你会成功,因为你是正牌刘秀。


就因为这句话,没多久,刘秀就在大家的竭力劝说下,终于勉为其难地当上了皇帝,即光武帝。


9.jpeg

东汉石辟邪,一些专家认为它是摆放于光武帝陵前的石雕神兽之一。来源/洛阳博物馆


你瞧瞧,西汉灭亡之后先后走上帝位的三个人,从王莽开始,到刘玄(绿林军所立皇帝)、刘盆子(赤眉军所立),最后为什么都不成功呢?按照强华的解释,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不是“刘秀”。只有“刘秀”,才能带领义军消灭这些“不道(不符合天道)”的非法武装,重建汉室。


这,就是“谶纬”的力量。


谶纬是对世界秩序的预言


“谶”这个字,左边是个“言”,右边这个字形,则是用“戈”割山里的野生韭菜。所以“谶”字最初的意思,就是“说要大量割韭菜”,然后割韭菜引申为割人头,所以又有了“说要大量杀戮”的意思,随即引申为“即将发生大屠杀的预言”,最后保留的是“预言”这个涵义。


那么“纬”呢?本义是织物的横线,竖线则叫做“经”。之后,古人就拿这两个字来比喻一种秩序,用在地理上,即南北纬、东西经;用在法律上,即秩序,以法律做准绳治理百姓,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谶”和“纬”合起来,就是“对世界秩序的预言”。


那么古人眼中决定世界秩序的最重要课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易·序卦传》所说的:“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10.jpeg

清《周易》。来源/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数字博物馆


确定了谁为君,一切秩序也就安定下来了。


所以“对世界秩序的预言”,即“谶纬”,说到底就是:“预测谁会当皇帝。”


放在两汉之交,“谶纬”就提前告诉大家:王莽是非主流,刘秀才是真皇帝——当然,实际上没这么离奇,刘秀能当皇帝,并不是完全依靠“谶纬”的力量,如果他争夺天下失败,那些“谶纬大师”完全可以说,这个“刘秀”也是假的,然后再去寻找个第三个“刘秀”。


但是事实上,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历程,光武帝刘秀认识到,“谶纬”这个东西太好了。它可以证明自己能夺取天下完全是天意,具有充足的合法性,自己是如假包换的真龙天子,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延续这份天意,将汉室江山传承下去。


所以从这个时候起,“谶纬”几乎成为东汉的官方哲学。


但是我们知道,汉朝的正统学术毕竟还是儒家学说,当时有两种经,一种是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因为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秦汉文字,最早的孔子经文,显然不可能是隶书字体,所以这种儒经就称为“今文经”。


11.jpeg

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上图为宋代拓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另一种儒家经典书籍,则称为“古文经”。是汉朝建立以后,陆续发现民间藏匿的儒家经典——早先秦始皇焚书之际,一批儒生冒着生命危险,将经典埋藏起来(竹简具备一定耐久性),等到汉朝景帝、武帝时,才陆续挖出来,献给朝廷。


包括“第一个刘秀”(刘歆)在内,两汉的很多儒家学者都推崇“古文经”,否定“今文经”。但是到了东汉,“古文经”如何能在官方视角之下获得权威地位呢?


东汉儒生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官方推崇的“谶纬”和“古文经”联系起来。张衡说:“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復附以訞言。”可见“谶纬”在当时的流行度和权威性。甚至到东汉末年,比较著名的儒学大师郑玄(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贾逵也都致力于这方面的拓展。


12.png

郑玄像。来源/冯国超著《中国通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儒生这么干,自然也就带动了当朝的权臣。


董卓,几乎是所有人眼中认定的粗人,可是他要推动汉室迁都长安,打的也是“谶纬”这面旗帜:


“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他提到的《石包谶》,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知晓作者是谁,写于何时,但可以肯定,这是汉朝诸多“谶纬书”的一本。董卓拿它当依据,可见这本书也自有它的分量。


如果说董卓是来自凉州的乱臣,那么系出名门的袁术,居然也迷信“谶纬书”,足以证明这一门学说在那个时代的兴盛。


13.png

影视剧中的董卓。来源/电视剧94版《三国演义》截图


袁术相信的“谶纬书”,就是《春秋谶》,也就是和《春秋》配套的一本谶纬书。


这本书固然已经失传,但是《汉武故事》有这样一句话: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汉武故事》托名班固所写,实际作者很可能是魏晋时人,但“代汉者,当途高”一语在《后汉书》中也出现过,足以证明袁术相信的“谶纬书”在当时广为流传。


两汉之际,公孙述割据四川,他也很相信“谶纬书”,当时他在一本叫做《录运法》的“谶纬书”里找到这么一句:“废昌帝,立公孙。”于是就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姓刘的不行了,该姓公孙的上了。


于是刘秀写信给他,说《录运法》不靠谱,《春秋谶》才权威:


“看过《春秋谶》么?书上说代汉者当涂高,你难道是当涂高吗?”


结果公孙述真的输了。


那么东汉末年的袁术,就动了这方面的脑子,他认为“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里的“涂”通“途”,也就是公路的意思,而袁术的字就是公路,所以得出结论:“代汉者,袁术也。”


但事实证明袁术也是错的。


最后,当曹丕要夺汉献帝的皇位时,曹家这边的人终于找出了理由,一是魏这个字,有巍峨宫阙的意思,而巍峨不就是高的意思吗?所以当涂高就是“汉朝应该把帝位交给魏”。另一种说法,“当涂高”就是当官掌权的意思,而曹家的“曹”,古代用来指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所以“当涂高”就是“把帝位交给当官掌权的曹家”。


14.jpeg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中的魏文帝。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时代虽然不同,情节的内核却总会有几分相似。到后来,唐朝李世民时期,太史令李淳风有关于“女主昌”,以及“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谶纬”。于是李世民疑神疑鬼,最后锁定李君羡(小名五娘),将其处死。赵匡胤陈桥兵变前夕,有“谶纬书”鼓吹:“点检做天子。”直到元朝末年,还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样的民谣,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谶纬书”。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发展,民智渐开,慢慢地没人信这个了,当然谶纬之说也就失去了自我实现的力量,被时代抛弃了。


参考文献:

于海英译注. 易经[M].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7.06.

班固撰. 汉武故事[M]. 陆楫俨山书院云山书院, 明嘉靖23.

陈虎总主编;赵玉敏校注. 后汉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1.08.

陈寿著. 三国志[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7.06.

魏征等撰. 隋书[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08.

刘昫撰;刘斌编. 旧唐书[M].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7.03.

薛居正. 旧五代史[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9.

宋濂.元·五行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大司马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3:04 PM , Processed in 0.1709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