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哲史艺丛] 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的活儿谁来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9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的活儿谁来干?

 赵旭腾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2-19 03:46 


0.png

本 文 约 4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在古代小说与影视作品中,“丞相”或“宰相”都是戏份极重的角色。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有忠臣天花板诸葛丞相,也有毁誉参半的曹丞相;《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奸相蔡京,凸显了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西游记》中,唐僧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背景:当朝宰相殷开山的外孙。可是,到了清代,颇具现实意义的《红楼梦》的朝堂上就没有了丞相的身影。这一现象,不得不追溯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的影响。


1.png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2.jpg

影视剧中的蔡京。来源/98版《水浒传》截图


一人之下


丞相或宰相,是秦汉以来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一般称呼,也是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权位最重之人。所谓位极人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

尽管历代以来,丞相的具体名称有所不同,但这样一个职位从秦到元,一直没有废除。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手里,就被彻底终止了呢?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总要对前代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朱元璋看来,丞相制度是导致元代政局混乱,最终被颠覆的重要因素之一。元代虽然自忽必烈灭宋至元顺帝逃出大都,不足百年,但其间却有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元文宗、元明宗、元宁宗和元顺帝十一位皇帝,如元英宗、天顺帝等多位皇帝在位不过一二年,政局之动荡,可见一斑。在这些元代帝王的非正常更迭中,往往都有相权的身影。

就以失去天下的元顺帝为例,元顺帝是元明宗长子,但其与元明宗之间,却隔了元文宗与元宁宗两任皇帝,其即位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元顺帝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政掌握在权相伯颜手中。此时朝中,除了右丞相伯颜,还有左丞相撒敦,后来伯颜清除了撒敦一系的势力,真正独霸朝政。《元史》言其“势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伯颜不仅独霸朝政,且倒行逆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到至元六年(1340)二月,在元顺帝继位的第七年,他终于杀死伯颜,但天下大势已经难以挽回。

3.jpg

《元史本纪》,十四卷,明代宋濂等撰,清代希福等译。来源/故宫博物院



元代相权过重的教训尤在眼前,为了让朱家王朝永远存续下去,朱元璋势必要除去这个君权路上的绊脚石。朱元璋早就总结过:元氏混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服下移。”因此,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洪武十一年(1378),也就是诛杀胡惟庸的前两年,朱元璋再次提出:

“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可见,已然有废除丞相之意。


朱元璋在诛杀胡惟庸后,不仅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更将一大批跟随其起兵的淮西勋贵诛杀殆尽,一下就消除了两大威胁皇权的势力。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诏子孙永远不得恢复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下诏: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设立丞相,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事,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4.jpg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来源/电视剧《朱元璋》截图


这下,别说子孙,子孙的大臣也不敢提设立丞相之事了。至此,丞相制度在中国结束了。


可是,丞相废除了,那原来丞相干的活儿谁来干呢?


干活的人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他自己就能干丞相的活儿。

所谓丞相,也就是百官之长,那六部官员直接向我汇报不就行了?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1380)谕群臣: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以为如何。”

朱元璋的众卿家自然不敢说半个不字,不然自己怕是要下去与胡丞相作伴了。

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事实,既然从秦始皇开始,丞相就对皇帝有着莫大的威胁,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废了他们呢?

那是因为,做皇帝,实在是个辛苦活。

当没有丞相的皇帝有多辛苦,可以拿班主任做一个不太恰当,但比较形象的比喻。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卫生委员,体育委员,音乐委员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班主任来决定,例如什么时候大扫除,课间操什么队列,午间休息结束后唱什么歌。除此以外,类似纪律委员还得来找你,今天多少人违反了班规,怎么处罚,都要班主任拍板才行,要是寄宿制学校,晚上宿舍里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也得找班主任,一天24小时都处在待机的状态中,不得休息。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需要的是一个班长和几个副班长,而这些班长们,本质上是一个秘书班子,他们没有超脱学生的身份,但却能帮助老师处理班级事务,更不可能只手遮天。

而明代帝王们,则推出了内阁制度。

即使是朱元璋自己,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也感受到了劳累,发出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的感慨,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协助处理政务。明代大学士为仿照宋代设置,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

5.jpg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来源/故宫博物院


洪武时期的大学士,即使作为顾问,其权力也是有限的,官阶仅有五品。朱棣即位后,虽然不敢恢复丞相制度,但还是通过加强大学士的权力,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内阁大学士的职权。明宣宗即位后,则正式确立了内阁的辅臣地位。

那么,内阁大学士与丞相究竟有何差别呢?

《中国官制大辞典》“内阁大学士”条下有这么一句内容:“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两者在职权上,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一般而言,丞相有“佐天子,平庶政,总百官”三大特征。而在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决策权,丞相是能够绕开皇帝,对政事下达决定的。然而,内阁大学士虽然权力有逐步加深的趋势,但是在决策权上,绝大部分的内阁大学士,即使是内阁首辅,也不具备这样的权力。明末清初的官员孙承泽曾言: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

内阁的权力,体现在“票拟”上。

6.jpg
影视剧中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明史·宰辅年表》言:“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所谓“票拟”,简而言之就是文书制度的一种从宣德年间开始,明政府处理的重要政务,由内阁辅臣先行拟定办法,并拟定批答之辞,用墨书写于票签上,进呈皇帝,皇帝则用朱笔进行批复。而票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皇帝起草的诏书,即视草;还有就是对于诸司奏启的批答。

票拟制度成于正统初年。宣德帝英年早逝,其子朱祁镇即位时不过九岁,政务由孙太后与著名的“三杨内阁”掌政,因此才有此项制度。所以,内阁的核心权力,并非是决策,而是建议。建议与决策并非不能对等,但是对等的条件较为苛刻,只要皇帝不同意,建议终将是建议就从制度而言,内阁班子对于皇权是非常有用的,他们要干丞相的活,却没有丞相的权。

但是随着内阁事务的不断增加,内阁班子也需要自己的领头人,也就是首辅。首辅的出现更晚,一般认为,天顺、成化年间的李贤是明代第一位首辅。原本首辅最大的权力,就是主导票拟。但在实践过程中,首辅的权力,已经不再局限于票拟,而是开始插手诸司事务。明世宗时期,朱厚熜以藩王入京即位,通过“大礼议”事件树立了自身的权威,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他不断扶植忠于自己的内阁首辅,并扩大他们的权力。具体表现,就是内阁大臣,尤其是首辅,不再只是单纯的殿阁大学士,而是可以参与到六部以及都察院等诸司的实际事务中。

嘉靖六年(1527)十月,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兼掌都察院事自此之后,内阁首辅权力愈来愈大,从嘉靖时期的夏言、严嵩、到隆庆时期的高拱,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无一不是大权在握,甚至做到了只手遮天。从表面看,确实是与真宰相无异了,这显然不是内阁制度的初衷。而明代帝王,也早就对其进行了防范。上述的这些颇具权力的内阁首辅,其覆灭往往也是一瞬之间的事。

7.png

严嵩像。来源/绍兴华脉书画博物馆


内外制衡


为了制衡内阁,明代推出了两重保险。

第一重保险,就是票拟权的依附性。前面已经提过,票拟本质上是一种建议权,它是依附于皇权的,这是明代内阁票拟的基本属性。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草拟诏书、还是自下而上的批答,均得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产生效力,并且只能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诸司。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留中”“中旨内批”和“改定”三种方式绕开内阁。

“留中”,即留于禁中不答不议。指皇帝将臣下章奏留在宫中。或存档备查,或暂缓批答交议;大臣亦借此陈述机密。这样一来,政务不经过内阁,变相剥夺了内阁的票拟权。明代诸帝中,万历帝在晚年就“百凡奏请,一切留中。”以此消极对抗群臣。

“中旨”与“内批”。中旨,指的是诏令,不经内阁票拟,直接由皇帝或司礼监代笔,下达诸司,与之相对应的“内批”,是诸司官员,绕开内阁,直接将事务上呈皇帝,由其决定。

“改定”,也就是直接修改票拟的内容。

不过,对于世人而言,对内阁最大的制衡,也是原本相权中决策权的继承者,是司礼监。是明代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的衙门。这就是第二重保险。

明代历史上,喊得出名字的大宦官,如王振、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在洪武到宣德年间,司礼监并不起眼,毕竟朱元璋留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太监不敢造次。洪武年间的司礼监,主要负责掌管宫廷内的一切礼仪,如重大节日命妇朝贺的位次。同时还要纠察宫内宦官中违犯礼法的行为。但是到了宣德以后,为了制约内阁,司礼监的地位骤然提升。正统初年,在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司礼监太监也拥有了批红权。不仅如此,司礼监还掌握了独自的特务机关——东厂,甚至镇守太监的选派、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等大权都集中于司礼监司礼监已成为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领导所有宦官衙门,并能与内阁、六部、都察院分庭抗礼的权力机构。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作为皇帝的亲信,掌握了批红权的司礼监,其权力甚至要大于内阁。

8.jpg
影视剧中的魏忠贤。来源/电影《绣春刀》截图

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衡,共同完成了对相权的分割与继承。

这个时候,内阁和司礼监,要想一家独大,必然要实现对两个部门的统领。万历初期的张居正,能够大权独揽,厉行改革,一度拯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中,其背景除了万历帝年幼,李太后支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是其政治上的盟友。而魏忠贤,则是将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让其听命自己。

但不论内阁还是司礼监,都不会改朝换代,皇帝始终姓朱,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只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固然加强了皇权,相权再也不能威胁皇帝的废立,但也加剧了明代的政治斗争。最终大明王朝在严重的内耗之中,逐渐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研院史语所:《明实录》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方志远:《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徐宁祎:《明代司礼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孙熙隆 付慧宇:《朱元璋“废相”问题再议》,《新西部》2020年5月中旬刊。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9.png
END
作者 | 赵旭腾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1:22 PM , Processed in 0.0704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