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哲史艺丛] “纸上谈兵”?明代文人为什么都喜欢谈论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纸上谈兵”?明代文人为什么都喜欢谈论军事?

 赵梓晟,温承超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1-24 05:50 

1.png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从来文武不相分,俎豆干戈美有君。

已着白袍称国士,忽摇赤羽号将军。

心期报主年方壮,志欲吞胡策自勤。

试向燕然台上望,伫看裘带靖腥风。


三代以来“武以定国,文以安邦;乱世思将,治世思相”的观点一直为世人所熟知。但“自古文武不对盘”的观点也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共识。文官认为武官不过一介莽夫,武官则认为文官只会纸上谈兵。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之所以能够成为经世美谈,也有此原因藏在其中。


2.jpeg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来源/京剧《将相和》截图


然而《四库全书》凡例中有“明之曲士,人喜言兵”的记载。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整理兵家书籍时,也曾发现除了清末江南制造局所出兵书之外,绝大多数兵书几乎全为明本,而且又多为万历以后所作。

这姑且道出了晚明文人尚武的一个侧面。明代的士人,真的很多都喜欢谈论军事?在明朝又有哪些文人可以作为文士习武的代表?


唐顺之,明嘉靖八年进士,明代唐宋派古文的代表人物,嘉靖八才子之一。他有《武编》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介绍道:

“史称顺之于学无所不窥,凡兵法、弧矢、壬奇、禽乙,皆能究极原委,故言之俱有本末。……是编虽纸上之谈,亦多由阅历而得,固未可概以书生之见目之矣。”

3.jpeg

文武英才唐顺之。来源/纪录片《青果巷印象》截图


钱谦益是明朝后期最重要的士大夫与文人,活动范围涵盖政治与文艺,交往圈极为广泛,甚而,他本身就是一个社交中心。而在其社交活动中,谈兵活动斯属其中之要项,其生活周遭实多有谈兵者聚集。他在《谢象三五十寿序》中叙道:


“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犂庭扫穴之举。”


由此描述可以看见文人谈兵风潮已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圈层文化,而参与这个谈兵活动圈的人已经不限于士大夫阶层。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使得明代士人尚武的风气不断发展?


明代初年武尊文卑的政治格局


明代以武功立国,建国之初即不吝以爵邑分封功臣宿将,然而文臣得封者较少。后来在大明律中又明文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因而明初的“右武”政策甚为明显。在此形势下,大概到明中叶的弘治时代,文士社会中终于形成一股尚武之风。此风气,也深刻影响到士人的结社交游活动中,出现了骑马角射、击剑任侠等风尚,显示出明代后期士人城市生活的一个新面向。


4.png

明代士人角射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明代社会政治结构复杂,中央集权制度使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军事在这一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军队是维护统治和国家安全的基石。在明代,军事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皇帝依赖军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尤其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采用了“一统天下”的政策,通过武力统一中国,军事力量成为他确保统治的关键。


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对于文人来说,报效国家的方式应该是在朝堂之上,而不是战场上。不过,在明朝时,却出现了很多文官带兵打仗的现象。比如捍卫国土的于谦、平定倭寇的谭纶、平定战乱的王阳明,又如,镇守辽东的熊廷弼、袁崇焕等都是文臣,但他们在军事上又均有一番建树。


如果一人两人偶然为之,那是历史的巧合,但如果在朝代各个阶段都大批出现文人尚武的情形,就要考虑其中的规律和制度的引导。


文士尚武的制度支持


明朝文官军事选拔培养制度。如弘治年间统兵两广,平定叛乱的刘大夏,曾经在兵部职方司干了十年。上文提到的谭纶最初任南京兵部郎中,后来因为受命募兵,抗倭有功,成为台州知州,仍然负责抗倭募兵。后来,谭纶又做到福建巡抚、两广总督,哪里有倭寇就去哪里做官,倭寇扫清了,后来改任蓟辽总督,仍然是军事一线。在这样的培养体制下,明朝的文官们可以在军事战斗的锤炼中成长成出色的指战员。这也是明朝军事胜于宋朝的一个原因。


5.png

抗倭名士谭纶。来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截图


同时,明朝还有海疆武臣的文官制度。明代倭乱的兴起,使得明朝政府在职官制度上向海防倾斜,增设了多个海防兵官。这些职官又多以文臣担任据《大明会典》载:


“国初兵事专任武臣,后常以文臣监督。文臣重者曰总督,次曰巡抚。总督旧称军门,而巡抚近皆赞理军务或提督,详载都察院。其按察司官整饬兵备者,或副使,或佥事,或以他官兼副使、佥事。沿海者称海防道,兼分巡者称分巡道,兼管粮者称兵粮道,今具载之,而仍以所辖督抚领其首。”


在边防的警戒上,明朝为维系地方治安,出现新的文臣军事领导体系——总督、巡抚。他们分割了都、布、按三司的专权,成为省级统辖行政与军事二权最高阶层。这种官制的存在也推动文官逐渐对“武功”有所向往。


再有,就是募兵制的大力推行。招揽了许多文士的附趋而来,吸引了大量下层文人奔赴海疆。将军开府招募文人也成为海患时期的一种风气。幕客身份从事抗倭的文人,更不在少数,如徐渭、沈明臣、王寅、郑若曾,这些文人随军抗倭,除了为谋生亦包含个人的政治抱负;不仅仅是为食禄之需,也是出于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当倭乱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文人的爱国热情和担当意识便被激发,形成共同的向心力,创作大量的诗歌以表达对海患的看法。


6.jpeg

影视剧中的徐渭。嘉靖三十七年,倭寇侵扰边境,徐渭加入了抗倭总督胡宗宪的团队,为胡宗宪提供计谋和代笔等帮助。然而,胡宗宪因严嵩案被囚禁并自杀,经此一事,徐渭深受打击。来源/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汪道昆在福建抗倭期间,也开幕延士,招揽边才协助抗倭。许多文人慕名而趋。吴志道就是其中的一位,吴志道的好友,广五子之一的俞允文,在《送吴山人志道往闽中谒汪中丞》中说到:


“汪公拥貔虎,挥戈扫天狼。俗美还旧观,英声震遐方。开幕纳群士,世人比孟尝。君行托大贤,颂德扬芬芳。况复入佳境,所志无不当。还期香难寻,延领聊相望。谁怜张仲蔚,篙蓬独摧藏。”


俞允文把汪道昆在闽开幕纳士比作孟尝君的广收门客:“开幕纳群士,世人比孟尝。”旌扬其好贤之风,同时对吴志道的入幕寄予了厚望,期待他能在汪道昆的府中为抗倭献力。


明代中后期“北虏南倭”的影响


明朝经太祖、成祖两朝的积极用兵之后,进入仁宣时已大抵解除武装,进入文治的阶段。这个和平时期到英宗时,由于事出偶然的土木堡之变,而出现紧张情势。这个偶发性的事变之后,帝国内部仍大致维持着和平的景象。至成化年间,社会矛盾渐趋明显,局部地区已开始出现动乱,虽国家武力尚足应付,不致酿成大患,不过,敏感的士人已然闻及兵戎气息,而有欲试之心。到了弘治、正德年间,蒙古的不断入侵,更成为明王朝的忧患,不少有心官员或士人,已经明确感受到这种危机,因而开始有习武之心,甚至有凭武建功之意。

至嘉靖时,蒙古入侵的危机未见稍缓,反因倭寇问题的严重化,而有所谓“北虏南倭”的威胁。明王朝在南北交迫下,军事问题更加严重。唐顺之、赵贞吉等人即是在此情势下“究心武事”。汪道昆在《送刘大夫按察贵州序》中有言:


“顷匈奴数入边,又岛夷窃发,东南骚动,四方不无事矣。于是简异能之士置职方,且有所用之也……然而荐绅大夫好倜之画策,往往以言兵显,此亦豪士之资也。”


“南倭北虏”的威胁,除了北方的边患外,敌人纵横于东南沿海,乃至深入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直接威胁乡里社会,因此谈兵风气乃更普遍流行于社会之中。


7.jpeg

明代地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南倭北虏”的局势危机。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同时,在“向用武力”之时势下,善于展现军事才能者也往往能够获得重用,汪道昆在《送刘大夫按察贵州序》中有言:


“顷匈奴数入边,又岛夷窃发,东南骚动,四方不无事矣。于是简异能之士置职方,且有所用之也……然而荐绅大夫好倜傥之画策,往往以言兵显,此亦豪士之资也。”


显然,国家危机也是知兵者的转机,朝廷为应付军事危机,破格任用军事人才。在此激励下,士大夫多有以武建功之意,谈兵风气日趋于盛。


明代文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谈论军事,原因复杂而多样。他们将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认识到军事力量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他们将军事元素融入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贡献了宝贵的遗产。文人对军事的兴趣不仅影响了政治决策,还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军事氛围和文人的政治参与,为我们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8.jpeg

戚继光的抗倭诗《望阙台》《宜曛洞》《振衣台》。来源/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截图


原本尚武之风是出于现实性的需求,但在晚明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尤其是士人独特的现实处境与特殊心态下,它不仅仅在现实层面上求保乡卫国的实效,更为明代士人提供了一种特别的人生想象。许多士人,尤其是历经科考挫折,或不甘心人生受困于科举的士人,武学在精神层面被赋予了一种立功救世的意义,成了士人对不凡人生追求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明史:卷222谭纶传.

2、明史:卷200·刘天和传.

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M].张书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4、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据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影印),第3册,卷九九,〈子部•兵家类•武编〉,第160-161页.

5、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中)》卷三六,《谢象三五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8页.

6、钱谦益,《牧斋有学集》(收入钱曾,《钱牧斋全集》),卷三七,《吴金吾小传》.

7、俞允文《仲蔚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0册,第614页.

8、张廷玉等,《明史》卷一六,〈武宗〉,第209页.

9、顾璘,《顾华玉集》(收入《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据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263册),卷一,《息园存稿文•闗西纪行诗序》,第458页.

10、汪道昆着,胡益民等点校,《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卷一,《送刘大夫按察贵州序》,第8-9页.

11、汪道昆着,胡益民等点校,《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卷一,《送刘大夫按察贵州序》,第8-9页.

1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七,《兵部•文士论兵》,第435-436页.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赵梓晟 温承超
编辑 | 胡心雅 任婕(实习)
校对 |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3:49 PM , Processed in 0.056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