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人世间] 曾学,中年男人最后的精神庇护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4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学,中年男人最后的精神庇护所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4-03-23 22:25 
IMG_5443.JPG

大家周末愉快,欢迎来到第22期每日新语,本期我们带来的是——曾学。

 

IMG_5444-compressed.jpg


俗话说,中年男人有三宝——茅台、钓鱼、始祖鸟。这三宝,分别对应中年男人的不同渴望,喝茅台,对应渴望事业有成;钓鱼,对应短暂逃离中年压力;始祖鸟,则体现某种对世界的征服欲(如果征服野外也算是一种征服的话)。


但事实往往是,即便有了这三宝,现实困境依旧没有消失。这时候,中年男人们就需要上一点精神上的价值,环顾古今,曾国藩就成了不二之选。


而发生在曾国藩身上这种爽剧般的转折,中年男人也渴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当向上的机会正在变少,中年的困境触手可及,于是,曾国藩就成了中年男人一处精神庇护所,在那里,似乎每一份困境,都能找到足以自洽的“答案”。





文 | 李清扬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虎鲸



汇报之王


一提到“成家立业”,你首先会想到哪个群体?

没错——中年男人。

不知从啥时候起,“成家立业”这四个字,就莫名其妙跟中年男人深度绑定了。对很多男性来说,这是被从小教育到大的一句话,这种塑造既带来性别不公,也带来困境。

按照这个期望过人生之后,真到了中年,男人们会发现,有些人连成家都难,更别说立业了。这个时候,一个立业偶像出现了,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几乎有着最低的人生起点——要资源没资源,祖上几百年都是农民;要智商没智商,复读考了七次秀才;要健康也没健康,一生与多种疾病相伴;还自杀过三次,屡败屡战……最后,硬是熬成了封疆大吏,经历三朝而不倒,精神上,更是被许多人奉为“半圣”。

堪称中年男性楷模。

在社交网站搜索“曾国藩”,跳出来的全是人生箴言:“曾国藩的八条处世金句”“曾国藩教你戒骄戒躁”“曾国藩改变命运的两个字”。字里行间,全是解决中年危机的救命绳索。

39岁的刘成功,一度觉得自己的职场是被曾国藩拯救的。

他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今年公司降本增效,他换了岗位,不光活儿变多了,要求也多了。他头上有两位领导,又赶上项目总是催得很急,领导意见也常常不统一,他常焦虑到失眠。

何以解忧?唯有自救。愁闷之际,他听朋友说,“职场不顺,可以看看《曾国藩传》。”

IMG_5445.JPG

▲ 图 /《曾国藩传》


于是,他买了听书会员,每天上下班路上就听。他最渴望得到的解答是“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没想到,还真在曾国藩身上找到了。

想要职场混得好,向上管理少不了。曾国藩被称为“奏章第一人”,堪称清朝职场的“向上管理之王”。

这套向上管理可有不少话术的学问。操练湘军与太平天国开战,曾国藩屡战屡败,结果他在奏折里汇报,写成“臣屡败屡战”。

太平军当时攻打湖南,咸丰皇帝刚登基不久,心理上脆弱焦虑,命令正在造战船的团练大臣曾国藩立即出兵。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双方兵力相差太大,船也才刚开始造,而招募来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

这简直是清朝版的刘成功自己。委派的任务一个比一个令人头大,他时常生出绝望的焦虑,“我的职业生涯也快到头了”。

黄渤主演过一部都市中年男性情感剧《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其中有一句名言:“人到男人,越活越累,面对生活,比鬼都可怕,跑不掉,也跑不动。”击中了广大中年男人的心。

其中很大一部分疲惫感来自于工作。人到中年,意味着到了必须在“职场上混个体面的名头”的年纪,可现实给不了他们空间,一边是不能得罪的领导,一边是难以完成的事情,夹在中间,难上加难。

IMG_5446.JPG

▲ 图 /《请回答1988》剧照


“这时候,写奏章的本事就派上了用场,曾国藩每次回奏章都十分真情实感,先表达忠诚,再陈述紧迫性,接着又说一堆无法拒绝的客观原因。一般人扛不下来这个压力,但是曾国藩硬是拖了一年,人也没得罪。”刘成功说。

不光如此,由于皇帝和军机处都能下命令,因此旨意也经常自相矛盾,曾国藩还练就了一番从字词中分辨“圣意”的本事。刘成功受到启发,“我正需要这种在不同领导间斡旋的能力”。

他甚至单独开了一个备忘录,每天记录大领导的原话摘录,“这些都是精华,要在自己的汇报上体现出来”。他觉得自己“悟了”:“这么短时间,任务有多难,领导自己也心里清楚,一方面,要积极汇报,表达自己的阶段性努力;另一方面,要多表忠心,多强调客观原因;最后,哪怕做不成,背锅的也是别人。”

在过去,他想的是怎么把项目做好,现在,他想的是怎么做好汇报PPT。

像这样,许多人把曾国藩视作向上管理的“楷模”。同样北漂的陈盛时,把这点更切实地运用起来。在他的微信界面,领导的聊天框是置顶的,他谨记一条守则——“先于领导的问话告诉他项目的进展,及时回复领导的一切需求。”

不光是汇报能力,曾国藩在职场上的受气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许多人推崇曾国藩的一句名言——“打落门牙和血吞”。这是一句湖南土话,形容好汉被人打掉了牙,不要吐出来让别人看到,要咽到肚子里,继续战斗。

在曾学的释义里,这句名言无疑是曾国藩强大忍耐力的表现。曾国藩卖命攻打太平军,收复了武昌、汉阳,功劳很大,但皇帝忌惮汉臣带兵,迟迟不给他升官,好不容易从侍郎提拔成巡抚,当了没几天就给撤了。对功臣来说,这已经堪称羞辱了。

当时,曾国藩就是依靠“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句话忍了下来。后来,曾国藩还在家书中总结称赞这句话,“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也可以理解,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了不错的工作,一整个家都指望着曾国藩养活,面对皇帝的猜忌,他除了忍,没啥好办法。

然而,如果将这套方法论运用在职场上,有时候就变成了变相自我PUA。

IMG_5447.JPG
▲ 图 / 视觉中国

庞立申也是人到中年。他在工厂的工作,时常要与车间对接,跟进项目进展,时不时客户催一个急单,他就要紧巴巴地去找人求插队,这让他尤其郁闷,“本来就是工作,却还要我四处去求爷爷告奶奶”。

愤懑之时,他在心里反复告诫自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虽然做不到曾国藩那样“能把圣贤之道身体力行”,但他告诉自己要忍。不过,这种忍耐似乎没有尽头,到了五点半下班时,愤懑和委屈,可以暂时地“烟消云散”,到第二天上班之后,还得再继续忍耐。

实在忍不了时,庞立申会在自己的日记里“硬气”一把:“我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和稀泥的老好人脾气,但到了关键时候,我的脖子硬起来,也还是可以不要命的,有什么资格交代我做事?”



中年危机



某种程度上,“曾学”的种种心得,精确命中了中年男性的群体困境。

中年男人群体,是一个会更多地琢磨与升迁相关的问题的群体。这也与男女性别并不对等的职场处境紧密相关。中国新闻网曾经报道过一份针对职场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这一比例要低于男性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尚有44%的女性表示截至目前自己从未获得过升职,而面对这一状况的男性比例仅为31%,比女性低出了13个百分点。

与这一数据相佐证的是,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表示领导为女性。

这意味着,在晋升这个话题上,男性群体的受益人数更多,参与意愿也更高——并不是女性群体不愿意晋升,而是现实里,她们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这也是《曾国藩的中年突围》《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类书籍,能够在中年男性群体中大量畅销的原因之一。

甚至,就连“中年危机”这个词,一度都成为“男性专属”。

比如,在“360百科”上,依然能看到这样的解释——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40到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IMG_5448.PNG
▲ 中年危机解释。图 /360百科截图

另一方面,如今各类PPT汇报文化的泛滥,也加速了“曾学”的传播。

而在过去那个沟通不畅、哪怕“八百里加急”,书信也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往返的时代里,掌握向皇帝科学的汇报方法,自然存在其必要性。

但如今,“曾学式汇报”,却成了一些人明哲保身、向上管理的样本。

而PPT的诞生,本意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世界上第一份商业PPT来自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这是一份1958年的市场分析。其诞生的原因,本来是为了更直接地表达关键内容。与过去的文字展示不同,其中运用了大量矢量图标、数据图表页被使用、数据可视化等设计。

不过后来,大厂规模越来越大,架构越来越臃肿,“卷PPT”一度成为许多打工人的阴影。每次汇报期一到,有人不得不花十几个小时做PPT,各类大厂黑话,也在这些PPT中诞生、流传。

比如,2022年,刘强东就在面向京东全员的“线下经营理念学习会”上说:“我被骗了。”原因是,他发现京东里有一些中高层,专门用PPT、新词欺骗他。

知乎上也有这么一个问题“职场人,你们对PPT文化怎么看?”,有人回答,PPT在职场中的作用实际上是“骗(P)骗(P)他(T)”。但另一方面,这有时候也的确有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人愿意花时间打磨PPT,然后有人会很欣赏,的确遇到过看PPT来打绩效的老板。”

所以,对于“PPT文化”,还有大厂人干脆送了个外号,叫做“屎上雕花”。



爽文人生


而除了官场文化和汇报技巧,对于更广大的普通中年男人群体来说,学习曾学,还是希望能够像曾国藩一样,获得逆袭一样的爽文式人生。

正如张宏杰在《曾国藩传》里写:“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都是平头百姓……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


IMG_5449.JPG
曾国藩。晚清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图 / 视觉中国

一些人选择从基础学起,比如读书。曾国藩一生喜欢看书,在晚年时对儿子曾纪泽说,他一生最骄傲的事,就是“无一日不读书”。且读书贵在坚持,且需遵循“读书不二”,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所以,买书是第一步。

庞立申在广东中山的一家五金加工企业工作,他是湖南株洲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成为一名粤漂。进了社会的这些年,在黑白倒班间“消磨时光”,慢慢“意识到这样发展下去是会完蛋的”。他打算学些东西傍身,开始看《曾国藩家书》,自此开始了曾学的漫漫进修。

IMG_5450.JPG
 《曾国藩家书》。图 / 豆瓣

庞立申尤其爱买书。买二手书,发现书封面上有涂写,便不想要了,再买一本,“多少有点强迫症”。买新书,看了标题感兴趣的就想加进购物车,一剁手就是三五百,买书买得甚至“能理解追星粉丝的心情”。

在庞立申床边,叠了摞了三四十公分高的书籍,全是他隔三岔五地买来各个版本、新旧有别的曾国藩书籍:《曾文正公集》《曾国藩日记》等等,光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和《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两套书,就已经买了不下三次。

有时候,庞立申会因为买了太多书,没时间看,在日记里反思,“要控制消费,看完手上的书再买”。也曾立下军令状,“一般的3天要看完,大部头一周也要看完”。

不过,虽然书买得多,工作之外的多数时间,庞立申都放在了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三件大事上。他痛心疾首地在日记里悔过,立志要清空杂念,然后周而复始。

除了读书,曾国藩还有一个习惯——写日记。

如唐浩明评价的一样,“写日记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开始”,许多曾学的追捧者都将坚持写日记视为日课,“以曾文正公为榜样,每天激励自己自省自律”。在豆瓣曾国藩小组,贴吧曾国藩吧,随处可见曾国藩拥趸的写日记打卡,从日记的内容上来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年男人。

安徽人孙书成从2022年8月22日开始写日记,将这项日课分为锻炼、工作、学习、进步、不足五个方面。他与庞立申有一样的困扰,觉得自己沉溺于手机和游戏,一周里有一半的不足都提到这点。

只不过,写归写,一年前日记里提到的不足,一年后的日记里依然没有改变。

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学习“曾学”的中年男人来说,这种学习其实是盲目和功利的。曾国藩真正的优点,恰恰在于对心中愿景的坚持,以及脚踏实地走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写日记、读书,乃至汇报,都只是手段,而非终点。



与平庸和解


学习曾学,最后终究要有一个结果。

但很显然,能获得曾国藩式成就的人屈指可数,“曾学”的绝大多数学习者,最后依然会归于平庸。而“曾学”对中年男人的魅力也在于此,它不光教人上进,还能教人和解。因为,曾国藩早年争强好胜,到晚年已经看透官场,中年男人不同的心境,都能在曾学中找到相应的对应。

中年和晚年,成为理解曾国藩的分水岭。

人至中年,陈盛时明显地感觉到,像晚年时的曾国藩一样,那个愤世嫉俗的自己消失了,“不想评价无关的事,也不想从外界寻找刺激。”

IMG_5451.JPG

▲ 钓鱼的中年男人。图 / 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跟他同龄的同事获得了提拔,他却旁落,留在原地。他感到心中不平,想起曾国藩,他从湖南乡下走出来,考了7次才上岸,祖上都是普通老百姓……每每想到这些,他能收获一些宽慰,“觉得自己经历的也不算什么大事”。

而当时代给人的机会正在变少,阶层跃升的通道逐渐关闭,中年的困境触手可及,那么,“家境平平”的曾国藩,和晚年对官场“心灰意懒”的曾国藩,成为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学历平平的普通中年男人的寄托和出口。

陈盛把曾学形容为“佛经”。他觉得,学习曾国藩,是一种“修行”,意味着“不停地成长、不停地精进、不停地磨炼自己”。

他准备学一辈子曾学。“我总得给自己找点辙。还有十几年要往前走,当遇到一个困境无法解脱的时候,想想曾国藩,也不过如此,是吧?”

IMG_5452.JPG
▲ 图 / 视觉中国

而最为信仰曾学的一批中年男人,则已经做好了按照曾国藩的教育方法,把曾学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子女的准备。

学习曾学时,周锦杰的女儿正好从初中读到高中。他发现,曾国藩父亲对曾国藩要求严苛,“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是在严格要求下,曾国藩成才立业。

所以,周锦杰从小也对女儿寄予厚望。中考时,女儿发挥失常,没能考上最好的高中,他失望透顶,因此在女儿入读高中后要求越发严格,经常大发雷霆,逼着她学不喜欢的数学,做不出的数学题一定练习到会做为止。高一下学期开始,女儿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去医院检查,患上了抑郁症。

父女的关系由此渐入冰点。眼见通过文化生考上好大学无望,高二时,女儿转学美术,但那时无论是基础还是身心状态,都无法支撑她在美术上有个好成绩。哪怕请了湘雅医院的医生,并且从此一一满足女儿的要求,女儿呆在家里,还是一句话不和父亲说,倾诉的对象只选择母亲,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不吃饭。

周锦杰常常感到,“没法回去了”。学习曾学的他终于开始后悔——是不是,如果当时自己不那么严厉,现在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0-31 07:00 PM , Processed in 0.0470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