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传统文化的缘分从小学时候就开始了。这要感谢我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就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杨老师。我小学是在河南的村小上的,学习的资源不多,但很幸运的是,我遇上了杨老师教语文课。
我觉得她是全校最有文化的人,也最受学生爱戴。上课时,她总会讲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诗人的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她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跟我们说,古代的词一般都是由歌女唱出来的,很婉约,但这首词却需要用铁板铜琶去弹唱,才能唱出那种豪迈高亢的感觉。她还会让我们玩飞花令的诗词游戏,比如她给我们一个“风”字,让我们来接和风有关的诗词。
在我眼里,杨老师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缩影。她对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后来虽然杨老师不再教我们语文课,但我和她女儿年纪相仿,我们平时还是会经常接触。她也很关心学生的成长,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家人去对待,她治愈了我很多,把我引入传统文化的世界里。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花木兰替父出征和穆桂英挂帅。这两个故事至少在当时,应该是每个小学生都能唱两句的豫剧桥段。其实小时候不是很懂,但现在再回想起来,就有一种“小时候学过的东西,正击中自己眉心”的感觉。花木兰和穆桂英都是女中豪杰,花木兰替父出征,豫剧里最后一句词是“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穆桂英挂帅里也有一句是,“我53岁又领三军”,我到现在都倒背如流,一想到这两句话就不由自主地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