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风味小吃] 假期第2天|食在大同,碳水王国的美味宝藏小吃有哪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7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期第2天|食在大同,碳水王国的美味宝藏小吃有哪些?

 无厘头小玮 三联美食 2024-04-04 21:01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1.jpg

『在小吃方面,大同保持了全面的碳水风采。这座城市在饮食的很多方面都力争要强,有意无意地在摆脱那些三晋饮食的固有印象,但在最松弛的小吃方面,它终于呈现出了最自然本真的像孩童的一面。 』


作者|吴丽玮

摄影|于楚众


01


髓油糕

山西人在所有隆重喜庆的时刻,都会吃油糕。吃油糕,步步高升,图一个好彩头。到了大同,油糕更是具有代表性。“大同无霜期短,自古就只适合种小杂粮。”饮食文化学者贺峰说道,黍是大同小杂粮里最重要的一种,“去了壳叫黄米,磨成面叫糕面,糕面蒸出来是素糕,再炸出来就是油糕”。


素糕是没有馅的糕,在以前的大同平民饮食中特别常见,“早上喝小米稠粥,中午吃素糕,晚上把剩下的素糕、稠粥和一些菜烩在一起,做成大烩菜吃”。糕面本身有涩味,又极黏稠,没有馅料的糕咬一口只觉苦涩,想咽又咽不下去,想想它之所以为大同常见,也是因为那句“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在杂粮里,糕面是最耐饿的。


2.jpg

▲花园大饭店的髓油糕


有了馅的炸油糕就美妙多了。其他地方大多用豆沙、红糖做馅,大同有种特色的髓油馅分外美味。髓油馅里使用牛骨髓,嫩嫩的粉红色,因为黏腻,用的时候要一点点细细地掰开,但牛骨髓一旦升温即化,拌馅时要相当迅速。花园大饭店面案的大姐飞快地用手在大盆里掏啊掏啊,几下子弄匀就赶紧放回冷柜里保存。髓油馅里除了牛骨髓之外,其他的材料也特别多,瓜子、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白芝麻,再加上果脯,果仁跟糖的比例10∶1,其中白糖和红糖的比例又是3∶1。我看着面案大姐在一大盆馅料里不断倒腾,手上弄得油乎乎的,禁不住说:“好吃嘞!”大姐笑呵呵地像我家人那样,“一会儿我给你炸一个”。


糕面在炸之前要先蒸熟。蒸糕面不简单,糕面蒸之前先得淋水搓湿,称为“擦糕粉”,一定湿度的糕面要跟灶上的火势相配合,湿度太大,蒸汽不足,会让糕面变得黏糊糊、软塌塌。糕面擦好后同样要醒面,温度适宜时大约要醒40分钟,之后再松散地撒在笼屉里,撒得薄而均匀,蒸时不用盖盖子,蒸汽带来热量,但别让水汽停留,等糕面从淡黄色逐渐变成微微发酱色的金黄色时,就算是好了。蒸好后的糕面还需要一步关键的搋面,拿揉面垫隔着滚烫,握着拳在面团上砸和揉,左拳按过去,右手再兜住揉面垫推过来,没几下就把糕面搋成了软而筋道、光滑润泽的一团,看着大姐上手拍拍面团,真像婴儿的小屁股那样柔软。


蒸熟揉好后的糕面可以完全脱离工具的使用。揪下一个剂子,用手轻松地就可以将面皮推开,容易得好像小朋友玩橡皮泥,因为皮子厚,也不需要像擀饺子皮那样薄厚要求严格。糕面里可以放足馅料,延展性十足的糕面轻轻一对折,再沿着一侧往里压回一角,糕面皮折成了糖三角似的三褶痕。


炸油糕必须用“走过烟”的麻油,炸出来才能在表面上崩出油泡。大姐把一个笔挺的三角髓油糕放下锅,拿着长长的木筷子悠闲地拨弄着,它像一颗彗星似的在锅里跑来跑去,让油面上咕嘟咕嘟泛出很多泡沫。随着油锅逐渐翻滚得黄稠和浓郁,炸出一粒粒大泡的髓油糕终于做好了。


髓油糕咬一口是又脆,又香,又甜。牛骨髓的油香跟果仁的坚果香甜,跟外脆里软的油糕皮配在一起,即便那油糕依然是梗着脖子也咬不烂,嚼不断,但是为了这一口香甜,嚼一嚼,咕噜一声咽下去就好。


02


百花烧麦

大同名气最大的百花烧麦在凤临阁餐厅。


凤临阁原是民国时期的大同老餐饮字号,新中国成立后大约在60年代歇业。200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老字号开始复建重生,位置从清真寺边挪到了华严寺对面。餐厅经理王世斌向我们介绍道,当时的投资人是一个房地产老板,用了7年时间,花了1.3亿元的天价才终于把凤临阁建好。“当时别人都叫他疯子。建凤临阁最终让他的资金链断了,还没开业就转手卖给了别人。”王世斌说,接手的老板为了完成后续的工作又投入了将近8000万元,直到2011年,凤临阁才终于开张。此后生意好了10年,因为疫情而再度关闭转手,2023年6月这才又重新开业。跟着王世斌参观凤临阁,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颇使人震撼,比起作为餐厅,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民间手工艺的展览馆。


3.jpg

▲凤临阁餐厅的百花烧麦


凤临阁2011年开张时,以明代正德皇帝在大同遇到李凤姐“游龙戏凤”的故事为背景,推出了一些有典故的新创作的“老菜”,这里面最成功的应该就是百花烧麦了。有关于它的历史是否可考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品相确实非常养眼,一推出就受到了大同人的欢迎,很快就变成了一道代表性的大同名小吃,现在很多餐厅都可以见到百花烧麦这个产品。


凤临阁百花烧麦的创始人杨忠如今还在店里。2023年6月新的管理团队接手凤临阁后,他和王世斌这样的老员工都被请了回来。杨忠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在老家做的就是烧麦生意,来到大同研发百花烧麦,第一步先是改进了大同原有的烧麦包法。杨忠告诉我们,虽然大同一直就有吃烧麦的传统,但是做法比较粗糙,“大同的烧麦会在顶上喷一点油,很多人都这么做,但不明白是为什么”。杨忠说,如果肉馅封得太死,上笼屉蒸时,烧麦的褶皱边缘就会变干,于是他改进了大同包烧麦的方式,填入馅料后,只是用虎口轻轻拢住,给馅料留出透气的余地,再蒸,油会顺着蒸汽的带动,让烧麦皮同样变得油润。


接着是研发“百花”的效果。杨忠介绍道,一开始试验过很多植物染色,比如火龙果,它的颜色比紫薯染出的紫色更好看,但是与其他几个颜色放在一起都不太搭配,最后他们决定只用胡萝卜、菠菜和南瓜汁分别给面团染色,再将三色面揉在一起,做成彩色烧麦皮。


圆形的烧麦皮要用擀面杖压出褶皱,27张一沓,每张皮压出38个褶为宜,压出的褶子接近半透明,透过这部分,甚至能看到烧麦里的馅料。百花烧麦也要有百花的味道相配,杨忠说,从一开始,他们就定下了要做9种味道的想法。“有传说,明代的百花烧麦用鸡、鸭、鱼、猪、牛、羊肉做馅。”这虽然不可考,但以此为据会为百花烧麦提供更多的话题性,只是鸭肉做馅口感容易发黏,遂将鸭肉改为了罗非鱼肉,再加上芥菜等素馅,凑齐了9种。


蒸出来的百花烧麦颜值颇高,如果是一笼9只的什锦味道,会有4只三彩烧麦和5只白皮烧麦。


03


莜面、荞面与豆面

大同人说,“晋北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可见当地人对莜面的喜爱。莜麦面炒熟磨成面粉,用开水烫熟再和成面,可以做成包括面条在内的各种形状,是杂粮里可塑性非常强的一种。大同人吃莜面最爱莜面窝窝,一开始以为是一种新的手法,定睛一看,这不就是太原的莜面栲栳栳嘛,只是换了种叫法。


4.jpg

▲云锦成用莜面做的“腰缠万贯”


莜面窝窝很能体现山西人巧手揉面的技术,具体可以精确到不同手指之间的细微变化。一团莜面在右手食指和中指间夹住,两指缝中一搓,莜面顺着手内侧的方向被挤出一小块。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揉,揪下一块剂子,再用手掌部位从下往上,把剂子碾成大致椭圆的薄片。此时再用左手食指按住薄片下沿,左手拇指从薄片的后端顺势拽住一甩,薄片就卷在食指上形成了桶状。一小撮一小撮挤挤挨挨地摆在圆形的小笼屉上,蒸好后蘸着羊肉汤吃最香。


荞面也是山西杂粮面里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猫耳朵是荞面的常用做法,左手拿着擀成筷子粗细的荞面面条,捏住大小适中的一块的位置,右手顺势掐断,压在拇指指肚下,往案板上一压一拨,就做出一个卷曲的中空的“猫耳朵”。虽然我早已不觉得荞面和猫耳朵稀奇,但在花园大饭店吃了一次羊肉汤底的荞面猫耳朵还是非常的难忘。羊肉汤底是每天清炖羊肉时留下的汤打底,荞面猫耳朵在香浓的汤汁中,特别凸显它面里本身的颗粒感,在浓烈和粗粝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5.jpg

▲制作莜面窝窝时,每个指尖的动作都有细微的变化


豆面跟莜面、荞面的口感又不一样。它的感觉更干枯一些,最常被用来做成擀豆面。现在的人吃擀豆面会在里面加一些白面更觉适口,有时会再加莜面和蒿籽一起和面。豆面韧性非常好,擀成薄如牛皮纸片时依然坚韧,撒上玉米面做面扑,再反复擀若干次,最后能像纸片一样折叠。擀好后的豆面切成细条,有句话叫“油荞面,醋豆面”,用油炝一点葱花,再用醋调个汁放进面汤里就会特别好吃。豆面口感柴而筋道,酸酸地吃,感觉那种硬硬的嚼头是很带劲的。


04


一窝丝

一窝丝是用电饼铛烤出来的一种白面做的饼类小吃,说它是饼似乎又不太合适,从形状上看,它的样子更像是一盘烤过的龙须面。


一窝丝和面时要加鸡蛋,它与饼的第一个相似之处是和面的软硬度,要多揉多压,比面条更软,能蒸出软饼的软度最好。但它的后续过程又开始更像面条了。面揉完醒好后,是一个拉面的过程,面团被拽开抻长再折叠、扭环,就像拉面一样,往复的次数越多,拉出的线条就会越细。


6.jpg

▲一窝丝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制作过程却集合了类似拉面和烙饼的方法,相当复杂


最后面团被拉成一人高,面案师傅高举着手才保证它不落地,这一回扭成细细密密的麻花状,甩在案板上形成纹路繁密的一条长长的面柱。回到案板上的面柱要浸满油,黄澄澄地开始抻出更多段的面条,抻着、甩着、拉着,往复12次,面条已经能看出很多纹理。这时再把它切成小段,每一段扭成螺旋状,翻过来摆好,一窝丝又开始变得像饼了。


7-ezgif.com-optimize.gif

电视节目《远方的家》


在电饼铛上烤一窝丝要两侧翻面,敞开锅烤。一窝丝讲求干燥,刚才浸过的油大约需要半小时时间才会完全渗出。到一窝丝完全干燥后,那些千丝万缕会陆陆续续绽开,这时要再上笼屉蒸几分钟,让它重新变回柔软,这才能一下下抖落开,让一窝丝的丝丝金线洋洋洒洒地散落在盘子里。一窝丝会蘸着白糖一起吃。去大同,我愿意去点这道小吃,它背后需要多么复杂的功夫啊!


04


凉粉与豆干

大同的凉粉跟南部山西的相比,显得独树一帜。比较有代表性的太原凉粉,是软糯的卷状的,要配着浓稠的卤汁来吃,显得相当慵懒。大同凉粉则完全是清爽整洁型,像一个在每个环节都不放松的精致女孩


8-ezgif.com-optimize.gif

电视节目《农广天地》


大同凉粉尤以浑源县的最为有名,它的特点可以被归结为白、细、软、筋、滑、香,通常是用土豆粉熬制而成的,不过在爱创新的花园大饭店里,也有豆面凉粉的做法。大同凉粉捞出来晶莹剔透,有人形容它,看着有筋骨,但拿起来“滑溜溜”,夹起来“筋颤颤”,吃起来“凉丝丝”。它的调味也简单大方直接,只需要“葱花子、油点子、油炝辣椒姜片子”。大同人吃凉粉常配豆腐干一起,在大同,广灵县的豆腐干最为出名,是用井水和黄豆磨制而成的。


广灵豆腐干也是白领气质,它分咸豆干和熏豆干两种,口味不同,但都是纯粹的咸香口味,口感硬中带韧劲。有人形容大同人性格坚毅,至少从他们做的豆腐干上来看,确实有点像。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6/7期)


END
   本文作:吴丽玮
   本文摄影:于楚众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审核:同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 01:38 PM , Processed in 0.0488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