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天生都是自恋的傻瓜。
心理学中有个现象叫做「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它指的是我们天生就只愿意接受符合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而不会去关注那些证伪自己假设的反例。
例如,坚信有机食品更加健康的人,会选择性的筛选那些支持有机食品的文章和研究,而对大量证明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营养差异不大的研究视而不见。
在神经心理学层面,fMRI 研究显示,当我们处理与既有信念冲突的信息时,前扣带皮层(负责冲突监测)和岛叶皮层(处理厌恶情绪)会异常活跃。
用人话讲,就是你给一个果粉看安卓手机的跑分数据,他大脑里的警报器会立刻拉响——不是理性分析数据,而是本能地找理由贬低这些证据。
我们不仅仅是选择性的接受信息,我们甚至会通过扭曲自己的记忆来迎合自己既有的观点。
在斯坦福的一项实验中,让支持和反对死刑的受试者阅读相同的研究资料,结果双方都认为这份资料支持的是自己的立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自欺欺人了,而是大脑在无意识中重构了自己的记忆。
我们再来看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心理学概念,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当我们的行为和信念发生冲突时(比如「我很聪明」但「我做了一件蠢事」),我们会感到类似生理疼痛的心理不适。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我们的大脑会不择手段——要么改变自己的行为,要么改变自己的信念。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后者,也就是——去 TMD 现实。
在费斯廷格的著名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为一些极其无聊的任务的有趣程度打分。
这些任务诸如,将钉板上的木钉按顺时间逐个旋转 90 度,持续 30 分钟。
相当于,重复不断的将「↑」转成「→」,再转成「↓」,如此循环。
就问你,你摸着良心说,你就脑补一下这个过程,你觉得这任务有趣么?
任务结束后,研究者给参与者发放了报酬,然后让他们对这个任务的有趣程度打分。
那些拿到 20 美刀的人很诚实,都觉得这个任务完全就是吃饱了撑的。
而那些拿到 1 美刀的,他们纷纷认为这个任务还挺有趣。
他们的心态是这样的:这任务我做了半个小时,就拿了 1 美刀,我究竟是在干什么?我是傻呢还是傻呢?不,我怎么能是傻子呢?一定是因为这个任务太有趣了,所以我才参与,一定是这样!
你看吧,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认知心理学表达方式。
再来看第三个现象,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这个现象指的是,当我们的信念受到挑战时,我们的大脑会启动一套心理防御机制,这套机制会使得你看到越多相反的观点,越会坚信自己的信念。
就比如,反对接种疫苗的人,在面对儿童疫苗接种率与疾病发生率下降曲线时,最常见的反应不是接受数据的内容,而是怀疑数据被操纵了;质疑专家被收买了;寻找各种反例,诸如经典句式「我就认识一个人,Ta……」。
总之,你扔给他越多反面案例,也就给了他越多可以反驳的依据。而反驳这个过程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这个信念的坚持,死循环了属于是。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逆火效应与确认偏差及认知失调现象相比,它的坚实程度要弱的多。
一项 2020 年多元分析发现,这种现象存在但并不普遍,多数人在面对非常有力的证据时,至少会微弱调整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我们天生都是自恋的傻瓜。
我们的大脑擅长自我安慰,擅长篡改记忆,擅长把荒谬的结论包装成「常识」。
我们嘲笑中世纪的人们相信放血疗法,却对自己手机里那些「能量金字塔能治病」的养生文章深信不疑。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科学,需要监督,需要严谨客观的程序。
否则,我们将永远在嘲笑别人的愚昧中证明自己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