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人世间] 我,遭遇过霸凌,也见过生死,在文学里找到剑与解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9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遭遇过霸凌,也见过生死,在文学里找到剑与解药

 自PAI 自PAI
 2025年06月25日 23:52

这是《自拍》第495个口述故事

班级里总有一种孩子——成绩平平,沉默隐忍,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黄晨(@尘三昧)就是这样的学生。

遭遇霸凌的她,无法融入同龄人的世界,转而在图书馆的角落翻起旧书。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成为一个个“平行世界”,让她得以逃离现实的种种不如意。

当同龄人沿着一条笔直的轨道,升学、工作、社交,稳步向前,她的人生却像一本不断翻页的小说,波澜起伏,又留有序章:父亲罹患重病,她便辞职陪伴,顺便写出了人生第一本小说;财务干不下去,她转去广告业干得如鱼得水;当工作重负不堪承受,她做起了自媒体,依靠拆解小说,为自己搭建出一个更为自在的生活。

这不是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文学修补自尊,又在偏轨的人生里,摸索独特活法的历程。

被霸凌后,我想活得与众不同

我是黄晨,一个90后独生女。因为从小就不太合群,我反而追求与众不同,来对抗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因此,我与文学结缘,如今以拆解小说为业。

IMG_0310.JPG

我是喜欢拆解文学作品的黄晨。

记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经常被同学欺负:拿在手里的早餐被抢走,新买的铅笔转眼就不见,女同学在课上掐我腿,一放学,几个男生又跑来围堵我。那时我胆小怯懦,不敢反抗,眼睁睁看着同学们三两结伴,我总是孤零零一人。即使转学后,我也觉得四周潜伏着微妙的敌意。

IMG_0311.JPG

儿时的我。

既然难以融入,我索性独来独往,远离人群,同时也暗自较劲,排斥那些大家都追捧的东西,就想活得与众不同。当全班同学都在传阅郭敬明的小说时,我就跑到图书馆的角落,在一排落满灰尘的书里,抽出了一本封面都已经被盘得包浆的《散花女侠》。起初,我只是被主角的名字吸引,后来不知不觉地,就深陷在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

当时,我总觉得生活处处不如意,却又找不到缘由,既不想放弃自己,也不知该怎样努力。在这种困境中,文学就像一个乍然出现的避风港,让我得以游离而出,进入另一个世界。看到书中侠客长剑出鞘,与宿敌刀光剑影间生死相搏,战后拂袖,便继续纵马天涯,真是畅快非凡,丝毫不亚于男生在网游中厮杀一番。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小说,有时候,我着迷于某个情节,在街角巷尾寻找书中的场景,仿佛这样就能活进故事里。

IMG_0312.JPG

我换上古装,扮成书中人。

从古龙、金庸的武侠的小说开始,我的文学胃口越来越大,又翻来了《水浒传》、《红楼梦》、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我一放学就躲到房间里读小说,短短几个小时的阅读不够尽兴,父亲又盯着紧,我便偷偷存钱买了盏小台灯,躲在被窝里看,硬是把眼睛熬成了近视。直到现在,父亲都以为我当年学习很刻苦,还纳闷:怎么我孩子这么用功,成绩还上不去?

除了作文和数学,我其他科目的成绩平平,听课时我也总觉得如坐针毡。文学成了一种奖励,想到课后能看看小说,我又能再坚持一下。一次我正逢生理期,看着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同学埋下脑袋看书,我觉得烦闷又无助,顺起手机就冲出了教室。操场上的阳光从我头顶倾斜下来,晒得我浑身暖洋洋,我点开手机里的百家讲坛,听赵玉平聊关羽和张飞,一只脚便迈进了活灵活现的三国天地,心里的阴霾一哄而散。

IMG_0313.JPG

这些年,我囫囵吞读了很多书。

文学治愈了我的心情,却拯救不了我的成绩。高中结束,我试图报考戏曲专业,却拗不过家人的安排,去了一所普通大学读会计,又在毕业后去北京谋了份财务工作。生活变得忙碌,我与文学渐行渐远,只能偶尔一目十行地看看网络小说。

我挺喜欢数学,但财务工作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每天,我们都在机械地套用公式,看着财务书里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就只觉一阵眩晕。更要命的是财务室的氛围——因为涉及公司机密,财务室的人就像被困在一个孤岛上,外人不能进来,我们也无法出去,和一群人聚在封闭的环境中,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被霸凌的阴影,加上同事们的八卦闲话,实在是让人喘不过气。到了周末,我便冲到国家图书馆,一杯咖啡下肚,一坐就是一天,在那儿看看书,戳戳手机,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去室外转一圈,享受一个人的安静自在。

遭遇生死课

2015年,父亲重病,当同龄人都在大城市打拼事业时,我按下了暂停键,从北京回到西安,陪伴他面对几场凶险的手术。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关是心脏手术。父亲的手术还算顺利,他清醒后立刻冲我和母亲笑了笑,让我们放心。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他又因脑出血陷入昏迷。那一刻,我感觉天都塌了。如若选择保守治疗,父亲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如果做手术,效果更好但风险也更大。母亲是家庭主妇,而我初出社会,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六神无主,最终还是家中长辈拍板,拿来一笔钱,让父亲手术治疗。

IMG_0314.JPG

小时候的我和父亲。

可是父亲术后迟迟未醒。起初我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直到看见叔伯们在病床前抹起了眼泪,我才意识到父亲正在生死线上挣扎。那段日子,我整天守在病床前,机械地翻着书籍,试图驱散心底的慌张。整整半个月后,父亲终于睁开了眼睛。但他思绪混乱、眼神涣散而迷茫,直到很久之后,他才明白自己经历了一场大手术,身体已经和原来不同了,现在他需要拄着拐杖才能勉强走动,连最简单的日常起居都变得困难。

那段时间,我和母亲需要一起看顾他,我几乎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他出门溜达一会儿,我就忍不住紧张,随时准备出门找人。为此我也不敢出门上班,每天守在家里,大部分时间是空白的,就靠唱歌、打游戏、结交网友来打发时间,维持和社会的链接。

IMG_0315.JPG

有时,我也通过唱歌来打发时间。

这样的日子终究太过空虚,我心中的焦虑与怨愤却还在与日俱增。父亲出院后,他的好友们渐渐不再登门拜访,连电话都少了。为了还上医药费,我不得不替父亲讨要积年旧债,每次敲开对方办公室的门,都要咽下一口自尊,却屡屡被敷衍。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这个从不过问家事的女儿,突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生活全面失控了。

正是在这样惶惑无措的时光里,我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每天清晨,当天光大亮,我就伏在书桌前,将满腹郁结化成文字。故事里的女主角就像我的投射,在父亲断腿、家道中落后,偶然获得一本武林秘籍,带着怨愤踏入江湖。女主角每战胜一个强敌,就仿佛替我斩断一截心魔。当她在一次次生死相搏中铲除去贪嗔痴恨,最终放下那本邪功秘籍时,她完成了自己,内心也归于平和,这正是我对自己的期望。

闲暇时,我也重读了余华的《活着》。看着福贵从锦衣玉食到家破人亡,最后只剩一头老黄牛为伴,依然坚韧地生活着。再看看父亲——自生病以来,他从未抱怨过半句,每天笑嘻嘻地拄着一根拐杖慢慢踱步,完全接受了生活的变故。我对父亲的担忧,对家中突遭变故,命运不公的怨怼也被化解了:生活从不按预期发展,苦难也总会出现,但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等父亲恢复得差不多,我重返职场,再次踏入财务室,硬着头皮干,却总是犯错。我索性离开西安,南下闯荡到深圳,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了广告行业。

我从最基础的广告文案干起,终于可以整日和文字打交道,工作起来简直如鱼得水。最开始我主要负责地产行业的宣传,要编写广告语、地产名、节假日宣传语,力求内敛、低调、奢华。没有甲方的催促,我也忍不住像打磨小说一样反复推敲文案,一有空就琢磨,累了,就跑到休闲区,在窗边看看猫,又抱抱狗,等待脑袋里蹦出一个“高端”新词儿,就这样死磕出了很多广告语。

IMG_0316.JPG

在公司陪我想广告语的小狗,最后跟我回家了。

然而,每天琢磨楼盘叫“悦府”还是“瑞府”的日子,其实离文学还是相去甚远。不过就像我写小说从没想过发表,唱歌也从没想过去演出赚钱一样,我还不敢指望以爱好为业,工作有点小趣味,能支撑我干下去就行。

IMG_0317.JPG

加班中的我,一脸“生无可恋”。

可是随着加班越来越多,我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堪重负。每天,为了应付写不完的文案和源源不断的甲方意见,我早起喝完一杯冰咖啡后,一整个白天都没时间吃东西,晚上下班后就忍不住暴饮暴食。我的肠胃开始阵痛,有一次甚至痛得我不得不抛下工作,跑去医院治疗。我熬夜加班到后半夜也是常事,有时候我一路打车回家,面对空荡的街道和黑洞洞的房间,又忍不住思考: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IMG_0318.JPG

我白天吃得少,到了晚上就忍不住暴饮暴食。

想起当初为了照顾父亲而守在家中的时光,我开始渴望能够另起炉灶,待在我的方寸天地,做喜欢的事,哪怕穷一点、难一点,我都能接受。

在文学宇宙寻找自己的轨道

2021年,抱着“一定要做好”的信念,我开启了美食和网文两个账号,“投石试水”自媒体,没想到网文账号一个月就斩获2000多粉丝。

为了给这一副业腾出时间,我在两年间频繁跳槽:离开忙得无法喘息的广告公司,我又辗转去到甲方企业的广告部,工作几个月,就辞职休息,续上自媒体。直到2022年末,我才真正开始“白天打工,下班创作”的双线作战模式,一坐上早高峰的地铁就构思文案,到了公司又见缝插针地写自媒体。2023年,我的账号逐渐从最初月入千元上涨到7000元,可以维持基本生活,我便正式告别了职场,全职经营自媒体。

我将大把时间砸进来时,其实并不确定我在什么赛道奔跑,未来还有怎样的前景,只是凭着热情和直觉迭代内容。最初,我分享了一波网文素材和写作技巧,但这些“心血”很快就被肆意抄袭。气愤之下,我开始转型,不再满足于表层的技巧分享,转而创作读者和作者都能受益的深度内容。我把小说作品中的表层描写、隐喻、作者的创作理念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拆解,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悲剧感从何而来,如何塑造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如何描写反抗.......

IMG_0319.JPG

我有时会从电影解读中找灵感。

为了提供更深刻的见解,我一头扎进文学理论。可文学概念就像盘根错节的参天大树,概念之间枝杈相连,还盘结了不同流派的藤蔓,读来庞杂又抽象,更棘手的是,很多教科书往往语焉不详。

比如在讲述“隐含作者”的概念时,有的书本上提到这一概念意指“作者的第二人格”,便戛然而止。查了一番资料我才明白,“作者的第二人格”指的是读者从小说中推导出的作者形象。这个概念和“不可靠叙述”的概念盘结在一起,后者又引入了“思想规范一致”。概念一环套一环,我没有系统学过文学理论,在抽象的迷宫打转,只能靠笨办法——不断读书、看论文,按图索骥地寻找解读和联系。

IMG_0320.JPG

我在咖啡馆看书码字。

创作视频脚本时,我常常花两三天才能从众多概念中,挑出几个切中要害的词汇。剩下的时间,我还得寻找合适的例子来解读这堆干巴巴的概念。

IMG_0321.JPG

我在抖音解读悲剧的三重境界。

这些理论初听晦涩,却能帮我们洞穿套路化的叙事,在立意深远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曾经我也沉迷网络小说,那些主人公形象单一,我跟着主角一路升级打怪或谈天说爱,就能迅速获得满足感。但久而久之,那些“霸道总裁”千篇一律的高大冷峻,让故事变得味同嚼蜡。而《大明王朝1566》这类我以往不感兴趣的严肃作品,反而更值得反复琢磨玩味。

喜欢文学真的是件幸运的事,通过它,我得以穿梭到哲学、宗教、经济、历史等多个思想领域,在很多“原来如此”的顿悟瞬间,体会到思考的纯粹乐趣。那些抽象的理论直接呈现出来,可能让人觉得空洞遥远,但经由文学作品中各色人物的演绎,顿时就变得具体可感。

IMG_0322.JPG

网友的讨论,让我确信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

偶尔我也会在创作中遇到瓶颈。最煎熬的时候,我面对电脑一整天却写不出一个字,剪辑十秒视频都头疼。这时我会去图书馆“充电”,在书架间走一走,光是看看书脊上的只言片语,我就有了灵感。每条视频下,网友的热烈讨论也成了我继续创作的东西,即使我们观点相左,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这本身就是我的作品存在的价值。曾经因为幼年阴影而疏离人群、筑起心墙的我,好像通过层层网线,终于找到了同伴。

IMG_0323.JPG

我来图书馆充电。

如今的生活让我找到了最舒适的节奏。当上班族穿过早高峰的人流挤进地铁时,我还能缩在被窝里无所事事。没有固定的日程,我能随意安排工作和娱乐,灵感枯竭了就下楼散歩,我享有的自由好像能无限漫开。到了节假日,人流涌向街头,窗外变得熙熙攘攘,我又缩回房间,和主流生活“脱轨”,继续享受我的清净自在。

*本文由黄晨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黄  晨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95个口述故事

IMG_032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6 09:34 AM , Processed in 0.0402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