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人世间] 我,非典型山东人,拒绝考公考编,躲进大山,用破木头雕出一个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7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非典型山东人,拒绝考公考编,躲进大山,用破木头雕出一个世界

Screenshot 2025-07-22 at 10.34.13 PM.png

这是《自拍》第499个口述故事

济南人胡震(抖音号:@大个子震震)已经过了15年的非典型“山东生活”:没考公、没考编,没挤破头进入格子间工作,甚至没住在城市。南部山区的锦绣川里,他开一间工作室,做根雕,也做木雕、石雕、盆景……养两只狗,黄毛“毛豆”,黑毛“黑豆”;妻子来后添了一只猫,因四只白爪得名“踏雪”。

每天清晨,胡震乘着炊烟和晨雾来到工作室,有灵感时创作,进展不顺了上山下水,一唤名字小狗就火箭一样蹿到身边。他给女儿做笔筒、为妻子做抓夹,坐在小院自己造的秋千上乘凉,生活片段在抖音收获了80万粉丝。

城市普遍的绩效、996、职称焦虑、消费主义在他身上没有痕迹,他说,自己喜欢随意,喜欢真实。或许,人生除了在日夜奔腾的大机器中做螺丝钉以外还有另一种活法——它不是独木桥,也可以没有天花板。

以下是他的讲述。

朝九晚五太束缚

我叫胡震,今年38岁。很早,我就知道自己对学习兴趣不大。小时候我捏泥巴、出板报、参加学校里的绘画比赛,围着村里做根雕的老人转悠,觉得文化课远远不如美术有意思。小学毕业,我给自己报了个职业中专,读平面设计。那时候我就明白,自己将来既不会考公也不会考编,美术才是我要走的路。

IMG_4782.JPG

我举着中专学校的旗,这时候读平面设计专业,还是没离开美术。

2006年找工作还不难,我很快进了一家公司做动画。没过两年,我觉得朝九晚五太束缚,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做建模还是做动画,都是去上班。我比较崇尚自由,想自己做点事。

但我一不会炒菜,二不会修车,就想到了根雕,毕竟咱对这东西感兴趣。当时根雕行业盛行,到处都是卖根雕的,价格也相当高。我估摸着自己也能造出来,也能卖高价。

说干就干,我在网上查到浙江嵊州一个青年雕刻家的电话,他说“那你来吧”,我就买了从济南去嵊州12个小时的火车硬座。

IMG_4783.JPG

20岁,我独自踏上了去嵊州的火车,想着出去看看,行就行,不行再回来。

嵊州是“中国根艺之乡”,嵊州根雕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嵊州附近有各种艺术村、根雕市场,它还紧挨东阳,东阳木雕很出名。根雕讲究随意,“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木雕更具象化,我觉得它们就像国画里的写意和工笔,我喜欢更能抒发自己的大写意。

学徒的地方是个小型木工厂,我们得从给木头打磨抛光开始干。我在厂边租了个不带厕所的单间,月租不到两百块。屋里有个小床,买了被子和电炉就算安置妥当。我爱琢磨,手脚也比较勤快,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厂里开门打扫卫生,最后一个走,没事就研究。可能因为有美术基础,我上手还算快,一个月以后师傅开始给我发工资,三百块,够生活。

师傅那儿多是传统的人物雕刻:老子、关公、寿星、达摩……制作过程很震撼,从原料到锯胚、打磨、抛光,当时一看就感觉来得太对了太值了!之前我都是自己看着做点小狗、小鸭这些动物,很少做人物类,没看到实物觉得人物雕刻非常难,但一看豁然开朗。

不久之后,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家庭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在嵊州我每个月都要回济南。那时候得从嵊州去杭州坐火车,还买不上票,但我哪怕在水盆上窝12个小时都要窝到家。照顾孩子半年以后,我回嵊州继续学手艺,师傅和人合伙,我就一块儿帮忙。这时候我发现我做东西和别人不太一样,师兄弟都属于“学一样、会一样、专一样”,比如雕弥勒就雕弥勒,雕达摩就雕达摩,我是弥勒也雕、达摩也雕,什么都雕。

IMG_4784.JPG

Labubu、哪吒,家里用的摆件、家具,孩子用的文具,我造起来都不在话下。

这次又待了4个月,还是觉得约束。老板说哪个根雕卖得好,我们就得抓紧时间天天做,师傅也决定不了雕什么不雕什么,感觉不自在。我就想回去自己干,当时我也可以雕作品了,给我个图片、物件,可以模仿到百分之七八十。

我觉得根雕最重要的是创意。市场上千篇一律的东西,大家都看惯了也就没兴趣了。像我师傅的一些作品对传统形象做了创新,比如耳朵大一点、鼻子大一点,夸张一点,做出来之后的市场反应就非常好。

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什么东西都可以做,比较自由地活

2011年,我回济南开起了工作室,在历城区加工根雕,没事儿就上文化市场摆地摊,天不亮就带着东西去,摆一天大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时间一长就积攒了顾客。现在想想当时决定挺对的,我们北方做根雕的少,但喜欢的人挺多,找我加工的活不断。一个人力量小,只能能做多少做多少。

工作室中途搬过一次,但都在山里。因为根雕不可能在城市里做,锯木头叮叮当当扰民,城市里也不能允许。视频里的小院是2015年租的,一直就到现在。中间有两三年生意不好,我出去干过一阵装修,断断续续有一年,骑摩托被撞了,两条胳膊断了,只能在家休息。刚好也赶上疫情,没法做生意。恢复好我想接着再做根雕,但现在市场也不好,“盛世收藏”嘛。

IMG_4785.JPG

2015年在济南历城区锦绣川水库附近租下的工作室。

我看周围的人都玩短视频,和媳妇合计我们是不是也能试试。我学过平面设计,剪辑不难上手。起初拍日常生活,我做饭还可以,拍了两个月美食涨到3000粉就很高兴,看到一两万的播放量觉得可以接着拍,但是内容有些简单、单一,试着拍了铁锅炖、红烧猪头肉的过程,都没什么起色。

IMG_4786.JPG

买了点面条,和媳妇做个茄子鸡蛋拌面吃。

无意间,我做了一个小手工,是一个从山上弄来青苔小绿植、找木头做的小盆景,一下爆到三四万播放量。我就觉得做手工可以慢慢摸索。现在我拍手工的制作过程,中间会穿插我们两口子的对话,比如给黑豆做狗窝的时候,媳妇边拍边问我:“不是有呢,还造一个?”我说:“挤不下呢,大夏天的它俩在这儿取暖呢?”

我觉得自己是比较真实的一个人,不做作,也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什么东西都可以做,而且比较自由地生活,我觉得这是吸引人的地方。现在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压力很大,想干的干不了,不想干的还必须干,大家看视频的过程中,能把心中的压抑释放出来。评论区讨论我的手工制作,讨论我们俩的生活状态,这种互动也让我觉得很真实:我很真实,我们的粉丝很真实,大家就像现实中聊天一样。

IMG_4787.JPG

一次乡村烛光晚餐的分享,粉丝们都很喜欢。

粉丝越来越多以后,我做手工既要看自己的兴趣,也要考虑大家喜欢看什么。线下我做的偏实用,基本是一些摆件、装饰件。闺女“难为”我,给她造个卡皮巴拉;媳妇儿喜欢的发夹坏了,给她重新做个实木的;给家里添个茶盘、木桌、小夜灯,院儿里的棚子、秋千、鱼池都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的。材料都是山里捡的,不花钱,但创造的过程很有意思。

IMG_4788.JPG

给闺女做卡皮巴拉笔筒,她说还应该开个抽屉用来放橡皮。

线上大家爱看的,很多时候我没法预测,记忆深刻的一个作品是哪吒。看完电影出来一瞬间有了灵感。哪吒这个形象大家都很熟悉,但要把它谁也不服的样子用木头完美展现出来,难度非常大。我参考了很多哪吒的形象资料,力求把他的每一个细节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从哪吒的神态动作,到他身上的服饰配饰,我前前后后做了四五天,每一刀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奇思妙想。媳妇问我:“你说他把手抄裤里,那裤怎么不往下掉呢?”我回复她:“有松紧带啊!”雕底座时我问她知不知道哪吒为什么光脚,她果然不知道,我憋着笑说,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完成的那一刻我非常有成就感,发布后点赞量也很高,很多粉丝留言说做得太像了,这让我特别开心。大家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

IMG_4789.JPG

化木头为哪吒,评论说,这应该叫木吒。

有山有水,脚踏实地

其实生活里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喜欢木头、石头,喜欢登山游泳,喜欢在大自然里玩。孩子一放假,我就带孩子去爬了趟峨眉山。看看景、看看古建筑,能放松自己,也能找点灵感。

去年,我爬黄山带回来一节竹子,材料本身不是很好,但回来之后想起一些古建摆设的香炉、茶,就有想法做,最后把黄山的竹子做成了香炉。材料很简单,想法很珍贵。从拿来材料,产生创意到完成作品的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一件本身普通的东西,最终呈现非常有灵气,这才是最满意的效果。

IMG_4790.JPG

我把从黄山带回来的竹子做成了家里的香炉,在家熏出了古韵。

高难度根雕我也做过。我曾经花了两个多月,在宽两三米、高两米多的树根上雕出形态不同的十八个罗汉和各自的坐骑。过程中,我要思考怎么安排十八罗汉,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形态、神态和动感,还要和木头本身的纹理完全融合,不能死板。比如木头是直的,肯定不能雕降龙罗汉或伏虎罗汉,而是得做一个比较安静的静坐罗汉或者沉思罗汉。但难度不是我衡量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我享受创作的过程,期待着最后的结果。每个作品都可以有自己的亮点。

我对乡村有天然的亲切感,也成为了抖音平台上的“乡村守护人”,参与了抖音助力山东区域发展的公益活动。今年6月,我还和非遗传承人们聚集聊城,加入抖音山东非遗发展共创营的交流学习。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想到乡村就会想起我的家乡和家人。在嵊州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留在南方,虽然自己一个人在外边也能行,但是离这么远,家里又有父母孩子,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哪里都不如家里好。

IMG_4791.JPG

我在抖音山东非遗发展共创营里聚精会神地听讲,中间灰色衣服是我。

比起在繁华城市里工作生活,我也更喜欢这种有山有水,能脚踏实地的感觉。乡村生活不一定是乡村劳作,也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生活状态:比较接地气,比较接近大自然,没有钢筋混凝土的状态。

IMG_4792.JPG

和家人的烛光晚餐,家人在我的生活里排第一位,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人。

现在我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那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温度适宜,鸡鸣狗叫,鸟语花香。风吹过来很舒服,到高处还能看到炊烟渺渺和晨雾。

送完孩子,大概八点半到工作室,我会在那里开始琢磨今天要做什么样的东西,选料制作。今天能想出来就干,想不出来就平平淡淡地荒废这一天。

*本文由胡震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胡  震 | 口述

杨  树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99个口述故事

IMG_479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9 12:55 AM , Processed in 0.0671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