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史地人物] 看了陈佩斯的《戏台》,说两句戏外的梨园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6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陈佩斯的《戏台》,说两句戏外的梨园轶事

Screenshot 2025-08-16 at 10.52.38 PM.png
IMG_1448.JPG


回北京之后第一时间去看了陈佩斯的《戏台》,之前话剧没抢上票,没听上杨立新老师的落子,非常遗憾。


剧场里人不少,中年人居多。很久没看到《戏台》这样有味道的电影了。它拙朴而讲究,像一壶需要慢慢品的老茶。在这个时代,愿意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题材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情怀的事。


看完也是有后遗症的,这几天一直忍不住说山寨的唐山话,爱说“知不道”,动辄“忒儿好了”


陈佩斯永远是我心目中的“陈小二”,正因为有这份亲切感,作为戏迷,看得就格外仔细。沉浸其中,也免不了稍稍“捉虫”。


《戏台》是京剧题材,对于一些非戏迷来说当然会有一些观看的门槛。不过,前几天听一个播客,两位主持人讲《戏台》,把“票友”解释成“买了很多回票的粉丝”,我确实没想到现在代际隔阂这么深了,一怒之下给他们留言管他们叫了“羊毛”,现在有点后悔,还是应该解释一下:


IMG_1449.PNG


京剧确实是小众了,即便《戏台》里的那出戏是京剧顶流《霸王别姬》。我猜要是以《御碑亭》什么的作为戏中的引子,看得人更少了。但实际上,《霸王别姬》不是老戏,所以剧中说“老祖宗就这么演”是不对的。


1922年,观众们才第一次看到了《霸王别姬》。


梅兰芳自己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中有很清晰地讲述:


正月十九日(1922年02月15日),我们第一次在第一舞台演出了《霸王别姬》。


IMG_1450.JPG

梅兰芳、杨小楼之《霸王别姬》


有人会说,京剧《霸王别姬》是由昆曲《千金记·别姬》来的,但是只要你看一看《千金记》的剧本就能知道,里面的唱词和身段都不相同。当然,也有人说,在梅兰芳之前,尚小云和杨小楼演过《楚汉争》,这个梅兰芳也回忆过,他还说“记得杨先生在剧中演项羽,过场太多,有时上来唱几句散板就下去了,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十面埋伏有些场子是火炽精彩的,但一些敷衍故事的场子,占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就显得瘟了。”


齐如山在《楚汉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后来吴震修看了本子,觉得还是太碎,就拿来修改,才渐渐变成现在大家见到的版本。


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有过两位霸王,第一个版本是杨小楼的霸王,所以这时候霸王是武生应工,第一天演的时候还有一个插曲,杨小楼一度下台掭了盔头,对梅兰芳说太累了,明天再演。梅兰芳说“大叔!咱们出的报纸是一天演完,要是半中腰打住,咱们可就成了谎报子啦。我知道您累了,这场戏打得太多了,好在这下边就是文的了,您对付着还是唱完了吧,以后再慢慢改,这个戏还是太大。”杨小楼这才同意。


第二个版本是金少山的霸王,这是1926年梅兰芳去上海演出时,戏院老板原预备约的霸王演员是当地武生杨瑞亭,梅兰芳认为杨武功不错,但是嗓音太细,金少山横空出世,从此霸王就改成了花脸应工


所以电影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bug,就是尹正演前面搂着六姨太的时候念的台词是杨小楼版本的霸王念白,后半场上台,唱的是花脸版本的霸王。


IMG_1451.JPG

《霸王别姬》梅兰芳饰虞姬,金少山饰项羽


《戏台》里的台词很讲究,我很喜欢,但也有一些小小的错误。


比如陈佩斯在劝说黄渤上台的时候,曾经说名票唱戏有著名演员陪衬,他举的例子是涛贝勒票戏,王瑶卿程继仙言菊朋陪着,言菊朋也是票友下海,和王瑶卿根本不是一个辈分,所以这里放出言菊朋的名字时,我忽然出戏,涛贝勒要是知道自己演戏要言菊朋陪,大概要骂人。


IMG_1452.PNG

但我觉得黄渤和姜武都演的特别好!


涛贝勒说的是载涛,他是老醇亲王的儿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载涛生下来就走上了“过继”的道路,先是十岁的时候被过继给贝勒衔固山贝子奕谟,没过几年又被过继给了钟郡王奕詥——原来过继给钟郡王的载滢在庚子事变中被革去爵职了。


IMG_1453.PNG

载涛禁卫军戎装像,看着挺帅。


顺便说一句,奕谟的家就是谟贝子府,1928年之后冯耿光住过,梅兰芳当时拍摄《黛玉葬花》的定妆照,就是在谟贝子府府。鲁迅看了那剧照之后,这样吐槽:“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


IMG_1454.JPG

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实景拍摄,就是冯耿光家。我特别磕冯六爷梅畹华cp,有和我一样的吗?


涛贝勒是个蛮神奇的人。电视剧《人生若只如初见》里讲过载涛去美国考察的一段,他们一开始找我写剧评,我当时还特别查过《纽约时报》。载涛一行先到檀香山,然后到旧金山,之后去华盛顿。陪同参观的还有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考察团的行程重点是西点军校,《纽约时报》的报道说“载涛从一个走廊转到另一个走廊,几乎每个房间都进看看”,他还观看了骑兵学员的马术表演,表演结束后他向斯科特上校表示,“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涛贝勒确实爱马,我记得他在朝鲜战争时还曾经专门去了趟内蒙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选马,做人民的“弼马温”。


一个插曲,载涛被问到辫子的问题,他说回去之后会征求兄长(指摄政王载沣)的意见。载涛回国后不久就在贵胄学堂推行剪辫子,成为大清朝最开始剪辫子的地方。


IMG_1455.PNG

载涛在美国,大约是刚到纽约。


涛贝勒做人一直蛮谨慎的,溥仪曾经回忆了一件事,辛亥革命,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问到载涛:“载涛,你是管陆军的,你知道咱们的兵怎么样?”载涛一听,连忙趴下磕头,答道:“奴才练过兵,没有打过仗。”


我后来看一个新闻,就是话剧《戏台》的编剧老师毓钺说慈禧太后问涛贝勒,现在时局都这样了找谁来领军?载涛想了想说,得找黄天霸。


这当然是演绎。慈禧太后死的时候,涛贝勒也没几岁,轮不到他说话。虽然涛贝勒爱唱戏,但要是真的这样回答,涛贝勒也是不想活了。


IMG_1456.PNG

载涛《八大锤》之陆文龙


在唱戏这件事上,涛贝勒的辈分很高。他的师父也是杨小楼的师父、“内廷供奉”张淇林。但是涛贝勒什么都学,跟着杨小楼演过《安天会》的猴子,跟着余玉琴学习《贵妃醉酒》,还跟着钱金福学过一阵子。


他最拿手的是两出,一出《安天会》,一出《铁公鸡》。


涛贝勒因为有真功夫,所以演《安天会》好看,看过他的戏的人回忆,说他可以“用旱地拔葱,跳过戏桌”,因为涛贝勒家里就有戏台,演出的诸将都是他的家里人,所以配合很好。


57.jpg


李万春青年时也曾向载涛学过猴子戏。涛贝勒反复强调孙悟空不能模仿动物园里的猴子:“天桥耍猴的,那猴只是个逗乐的小丑。要从服装、动作、勾脸等方面表现出‘美猴王’,悟空既然是敢与玉皇大帝天兵天将挑战的猴王,就要有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当然还不能完全丢掉猴的动物属性和特征。”——光这句话,够现在演员们琢磨一年的了。


IMG_1458.PNG


我觉得涛贝勒是个蛮有幽默感的人,有时候找他相关的材料,都觉得挺哏。比如说解放后有一次侯宝林遇到载涛,笑着说:“您都不知道啊,我父亲不就是您的厨子——涛贝勒府厨房的老侯嘛。”涛贝勒回答:“我这个演猴儿的,遇上了老侯的儿子小侯。”


IMG_1459.PNG

载涛穿上官服,就有一种淡淡的死感。


唐鲁孙还讲过一个段子,我特别喜欢。涛贝勒有一天到东兴楼吃饭,点了一个“爆双脆”——这道菜很不好做,梁实秋讲过,“如果你不知天高地厚,进北方馆就点爆双脆,而该北方馆竟也不知地厚天高硬敢应这一道菜,结果一定是端上来一盘黑不溜秋的死眉瞪眼的东西,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烂,令人败兴。就是在北平东兴楼或致美斋,爆双脆也是称量手艺的菜,利巴头二把刀是不敢动的。


果然,那天东兴楼的爆双脆就做砸了,一问灶上,才知毛病出在肫肚同时下的锅。涛贝勒当时指点掌勺的说:“鸭肫跟肚头虽然都是要用快火,可是火候不能一样,一块儿下锅爆炒,肚嫩火候够了,鸭肫则还欠火候,等鸭肫够了火候,肚子又老得嚼不动了。多好的手艺,要是肫肚一同下锅也没法让两者都恰到好处。因此双脆必须分开来爆,各自过油,然后勾芡上桌。


那天大概涛贝勒开心,说完了一挽袖子,站在灶旁做了监厨,那两位大师傅看贝勒爷亲自进了厨房,赶紧跟着伺候,按照他的指示来做,结果果然成功。


IMG_1460.JPG

真的不要随便点爆双脆,我最近在聚德楼吃了一回,上桌要立刻分掉,过两分钟就回汤。


涛贝勒鉴于指点成功,笑着说:“瞧你们急里蹦跳的,真难为你们啦,赏每人二十块钱,买双鞋穿吧!”——这之后,东兴楼的爆双脆就有一个“急里蹦”的花名。


言菊朋虽然是四大须生之一,但也是旗人票友,《戏台》里呈现的时间应该是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言菊朋还在北京蒙藏院当公务员,所以演出的时候,用的是“言君菊朋”四个字。1923年他陪梅兰芳去上海演出,唱红了,想把“君”拿掉下海,当时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上海即下海”,下联是:“无君而有君”


IMG_1461.PNG

言君菊朋时期的广告,给你们看看那时候戏曲广告多夸张


言菊朋和红豆馆主溥侗的关系更好,朱家老曾经回忆,有一次,溥侗看上了言菊朋院子里的一棵很美的树,问言菊朋要多少钱,言菊朋说可以送,但是搬走了养不活怎么办?溥侗就请了护国寺悦容花厂工匠,在言菊朋家对这棵树养护了五年,拆了言菊朋家和自家的一段院墙,最后终于移植成功。溥侗为此送了言菊朋一身黄靠作为答谢,言菊朋之后如果演黄忠,就穿此靠。我有点疑心编剧是把涛贝勒和溥侗的事混在一起了,才有这样的bug。


IMG_1462.JPG

红豆馆主近影


另外,这个戏的美工也不是那么严谨,故事发生在北洋时期(1912-1928),大帅们车子经过的时候,戏楼上挂了许多名字,我一眼看到老祖宗程砚秋,但实际上那时候怹还没怎么出名,甚至也不叫程砚秋,而是程艳秋——1932年1月1日改的名字。


IMG_1463.PNG

北洋时期我们祖师爷才刚结婚呢!


虽然给《戏台》捉了几只“虫”,仍然要说,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古典电影。我只是觉得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做得更好,故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推荐两本书,中华书局的“民国掌故丛书”系列有徐慕云的《故都宫闱梨园秘史》《梨园外纪》,可以一看。


IMG_1464.JPG


这两本书我之前买过三联的版本,中华书局重出的版本排版看得蛮舒服的。徐慕云先生是著名的戏曲史家,真见过好玩意儿,对于谭派的几篇我觉得讲得都很到位。但是这两本书里面的趣闻轶事很多,很适合对戏曲感兴趣的朋友。


其实本来是想再说一点尹正演的金啸天这个角色的,这个人物的原型应当是花脸演员金少山。


我三年前在《小说界》写了一篇以金少山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北平的刀》,如果大家有兴趣,在评论区告诉我,我找个时间发。

IMG_146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8 01:38 PM , Processed in 0.07106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