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Getty—AFP/Fabrice Coffrini
这场人事变动来得干脆利落,就像掰断一块奇巧(Kit Kat)巧克力一样。
上周,市值2440亿美元的食品巨头雀巢(旗下拥有多个全球最受欢迎的糖果与咖啡品牌)宣布,上任仅一年的首席执行官傅乐宏因违反公司行为准则遭解职。
雀巢表示,调查已证实傅乐宏(Laurent Freixe)与直属下属存在不当关系的报道。目前,这家在行业内表现欠佳、股价持续下滑的公司已任命菲利普·纳夫拉蒂尔(Philipp Navratil)为新任首席执行官,他是从内部提拔的高管,此前负责雀巢旗下奈斯派索(Nespresso)业务。新闻稿的潜台词很明确:此事无需过度解读。
然而,尽管没有“亲吻镜头”(体育赛事里摄像机在观众间游走并挑选需接吻情侣的娱乐环节)的曝光,也没有名人闹剧的加持,这起事件仍持续吸引着公众关注,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双方自愿的办公室恋情在伦理层面暗藏着哪些微妙争议?企业处理此类事件的规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对首席执行官个人行为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
雀巢首席执行官被解雇事件带来以下关键启示: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当下董事会对首席执行官不当行为(如办公室恋情)的容忍度更低,且通常会迅速撤换那些引发争议的领导者。相较于领导者因业绩问题而被撤职,此类丑闻引发的离职所遭受的惩处往往要严厉得多——业绩不佳遭撤职者通常还能获得“黄金降落伞”(高额离职补偿)。正如我的同事伊娃·罗伊特堡(Eva Roytburg)报道的那样,傅乐宏离开雀巢时,未获得任何离职补偿。
这种“严格执行纪律”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公司形象的担忧。“审查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施洛策(Schloetzer)表示,并补充道,这已经超出了股东的范畴。“还包括董事会、高管层同僚以及中层管理者。所有人对‘正确行为’的认知都在提升,而对‘越轨行为’的容忍度正不断降低。”
雀巢的新闻稿指出,这位前首席执行官遭解雇,不仅是因为存在婚外情,还源于其未披露这段关系。(据报道,傅乐宏曾两次接受调查,且在首次问询中否认了这段婚外情。)
那么,若他当初如实披露,是否就能避免被解雇呢?
对首席执行官这一职位而言,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多数企业对首席执行官与员工恋情采取零容忍政策——无论职级高低,权力失衡的状况都过于显著,难免会引发对首席执行官决策能力和职业操守的质疑。“我的意思是,人力资源部门和董事会必须采取极为严格的缓解措施,才能消除人们对偏袒、报复或骚扰的担忧。”乔治城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副教授杰森·施洛策(Jason Schloetzer)表示。
话虽如此,职场过去是、如今依然是人们相识的常见场所(尽管如今已不再像上世纪后半叶那样,每五段恋情中就有一段在职场萌生)。对于非首席执行官级别的高管而言,公开恋情有时能解决问题——此外,企业还能通过调整组织架构,避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两名员工存在“上下级”关系。
尽管明星首席执行官因婚外情而下台,但施洛策指出,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当首席执行官表现未达预期时,董事会可能以“企业政策”为幌子,设法让其离职。这位教授向《财富》杂志透露,在进入学术界之前,他就意识到“企业为达成预设结论而采取针对性行动,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比如,我可能会突然决定审计费用报销单,声称此举是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遵守公司报销规定,”他举例道,“随后便会发现某人确实违反了规定——这样一来,我便有理由解雇他了。”
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商业法与伦理学临床教授卡布丽娜·张(Kabrina Chang)对此表示认同,并补充道:相反,企业往往会刻意忽视业务骨干的不当行为。
但员工对领导者行为的投诉,有时会迫使企业采取行动。“即便(假设)某位董事会成员可能会选择视而不见,”她说,“但员工却没有这样做的动机。”
洛桑大学商业伦理学教授、《黑暗模式:企业丑闻的隐藏动因》(The Dark Pattern: The Hidden Dynamics of Corporate Scandals)一书合著者吉多·帕拉佐(Guido Palazzo)认为,雀巢董事会在最初提名傅乐宏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有报道称,傅乐宏的妻子是他在雀巢工作期间结识的,二人公开恋情后,其妻子便离开了雀巢。
雀巢董事会很可能知晓这一背景,却仍聘用他出任首席执行官,此举传递出自相矛盾的信号。“倘若此类行为在雀巢是不可接受的,那当初就不应任命他为首席执行官,”帕拉佐表示,“可现实却是,这种行为被容忍了,他还一路高升。”(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