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犹他谷大学的演讲活动中,柯克向人群投掷帽子,此后不久他就遭遇枪击。
文丨方晨宇
编辑丨漆菲
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保守派“网红”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州奥勒姆市一所大学演讲时遭遇枪击,不幸身亡,年仅31岁。遇害前一刻,他正在与现场观众激辩枪支暴力议题。
作为全美最大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的领袖,柯克在保守派阵营尤其青年群体中颇具影响力。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称柯克被枪杀“是美国的黑暗时刻”。随后,他下令全国降半旗志哀,直到9月14日18时。
柯克的遗体于9月11日通过副总统万斯的空军二号从犹他州飞往他生前居住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与柯克关系密切的万斯取消出席在纽约举行的“9·11”事件24周年悼念活动,飞往犹他州护送柯克的遗体。
尽管柯克生前言论充满争议,他的遇害却让美国政治的裂痕无所遁形。极端主义与暴力正不断渗透进政治活动,美国制度的根基也因此留下深深的伤痕。美国《大西洋月刊》发出呼吁,柯克的遇害对家庭而言是悲剧,对国家而言则是灾难。在充斥全国的偏执与仇恨氛围中,每一次政治暴力都让下一次更有可能发生。
遇害的柯克年仅31岁,是全美最大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儿子刚满一岁,女儿刚满三岁。
早在18岁时,他便创办了该组织,锁定大学生为主要受众,力推“低税收、有限政府”等理念。虽然早期发展艰难,但他在校园与自由派激烈交锋的身影,赢得一批重量级保守派金主的支持。如今,“美国转折点”在全美3500多所高中和大学落地,拥有逾25万名学生成员和450余名员工。
9月10日,柯克来到犹他谷大学,参加由他发起的“美国复兴之旅”首场活动。他身穿印有“自由”字样的白色T恤,在帐篷下与约3000名学生互动。按计划,这一巡回活动到10月底前会举办约15场。
然而,盛大场面与松散安保形成反差——据报道,活动现场仅有6名校警和少量私人安保,没有金属探测器,也无行李检查。有观众反映,入场时连门票都无人查验。
当天中午12点20分左右,一名观众抛出关于枪支暴力的问题,并追问:“你知道过去十年,美国有多少大规模枪击案的枪手吗?”柯克回答:“算还是不算帮派暴力?”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
紧接着,枪声响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的一名目击者说,起初以为这是一场“表演或戏剧桥段”。“枪声一响,他往后一倒。”前犹他州联邦众议员杰森·查菲茨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回忆说,“大家全都趴下……很多人尖叫,随后人群四散。”
枪击事件的视频瞬间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开来,既有慢动作版本,也有实时画面。
特朗普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证实柯克死讯,称他是“伟大,甚至传奇的人物”。犹他州共和党籍州长斯宾塞·考克斯直言,这是一起“政治暗杀”。他沉痛表示:“今天是我们州的黑暗日子,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
◆9月10日,白宫降半旗后,特勤局反狙击手小组成员登上白宫楼顶巡逻。截至目前,调查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警方正在追查可能的关联人员,但凶手仍逍遥法外(补充:特朗普9月12日宣称嫌犯已被拘留,年龄为28或29岁)。
犹他州公共安全部专员梅森在9月11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已经获取并仔细检查了嫌犯的清晰视频,并追踪了他在杀人前后的行踪。梅森说:“枪击事件发生后,他移动到大楼另一侧,跳下大楼,然后逃出校园,进入一个街区。”调查人员已在这些社区开展工作,并联系了所有安装了门铃摄像头的住户,寻求任何可能的线索。
◆9月11日,联邦调查局公布了两张枪击案嫌疑人的照片,悬赏十万美元缉凶。在场人员公布的视频显示,枪手先在屋顶上疾跑,随后从边缘跳下,消失在一片林地。他身穿印有美国国旗的黑色T恤,脚蹬一双匡威鞋,已被警方列为关键辨识特征。
执法部门还查获了作案武器,形容其为“大威力栓动步枪”。步枪的枪机结构内留有一枚已击发的弹壳。遗留下的弹药上,还刻有跨性别与反法西斯的标示。调查人员还在步枪附近找到了一把螺丝刀,这表明枪手可能在使用之前用它拆卸并重新组装了枪支。
初步信息显示,杀害柯克的枪手是在200码(约183米)之外开枪的。前联邦调查局(FBI)反恐特工蒂姆·克莱门特(Tim Clemente)指出,从这一距离击中目标不算特别困难。
截至9月11日晚,负责调查柯克遇害事件的当局已收到超过7000条线索。这一数字创下FBI自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以来收到线索数量的新高。
柯克是一名大学辍学生,但对大学生和年轻选民影响深远。早在高中时期,他就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之后短暂就读于哈珀学院,但很快辍学,全身心投入政治事业。
柯克的福音派基督教信仰与其政治理念紧密相连。他倡导一种“新保守主义”:强调言论自由,挑战大型科技公司和主流媒体,并将美国工薪阶层而非华盛顿精英置于核心位置。
柯克在社会议题上以极端保守立场著称。他声称,同性恋者“理应被乱石砸死”;1964年《民权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的巨大错误”;应当在法律上允许对外国人施以鞭刑。他还宣称,穆斯林来到美国的唯一目的是“摧毁这个国家”、美国犹太群体一直在煽动“反白人”情绪等。
他大力推崇“核心家庭”模式,主张年轻女性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婚姻和养育子女上,而非一味追求个人事业。“女性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育子女、组建家庭,之后才是好工作或旅行。”他批评支持前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的年轻女性“不重视生育”,认为这是西方出生率出现下滑的重要原因。
在枪支管控问题上,柯克同样立场鲜明。2023年4月,他在盐湖城觉醒教堂的一场活动中表示,虽然枪支暴力的现实不可否认,但维护宪法第二修正案更为重要。他还称:“为了捍卫宪法和其他天赋权利,每年承受一些枪支致死事件,是一笔理性的代价。”这一表态被支持者誉为“近年最精彩的枪支论辩之一”。
与许多保守派人物不同,柯克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对特朗普保持绝对忠诚,又能精准抓住共和党在年轻选民中的短板,展开极具针对性的动员。
早在2016年,特朗普赢得共和党提名后,柯克便投身其阵营,并在大选期间担任特朗普长子的私人助理,近距离参与竞选运作。从那以后,他迅速崛起:频繁登上电视,成为炙手可热的评论员,还凭借个人播客《查理·柯克秀》进入全球收听率前25名。该节目每集下载量在50万至75万之间,他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的粉丝也突破700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意见领袖之一。
与特朗普一样,柯克擅长用尖锐言辞制造震动。去年秋天,他在与特朗普共同出席的一场集会上直言:“民主党人所倡导的一切,都是上帝所憎恶的。”
◆2022年,特朗普与柯克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举办的“美国转折点”活动上合影。2024年大选期间,柯克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政治动员。他推动创纪录的年轻选民支持特朗普。TikTok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30岁以下的特朗普支持者将柯克列为“最信任的人”。这也印证了特朗普悼念他时做出的评价:“在美国,没有人比查理更懂年轻人,没有人比他更贴近他们的心。”
随着年轻选民向右翼转移,特朗普最终在亚利桑那州以5个百分点的优势获胜。柯克的盟友们宣称,这证明了“强硬对抗、文化论战”式保守主义的正确性。“若没有查理·柯克,特朗普根本进不了白宫。”共和党青年顾问委员会主席布里林·霍利汉德(Brilyn Hollyhand)如此评价。
深得特朗普青睐的柯克,成功跻身白宫核心圈层。2024年11月赢得连任后,特朗普将其纳入一个核心顾问小组,负责审查潜在的白宫任命人选。
◆2024年9月4日,柯克与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时任联邦参议员万斯交流。柯克遇害后,特朗普亲自致电电视节目组,追忆这位年轻盟友,称他“才华出众,本有机会在未来成为总统”。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也在五角大楼的“9·11”纪念仪式上缅怀柯克,称其“作为基督徒和美国爱国者,他的一生、榜样,甚至死亡,都让人充满希望”。
特朗普还计划在未来几天出席在亚利桑那州为柯克举行的追悼会。他称葬礼或将在下周末举行,但也表示无论何时举行,他都会出席。
共和党众议员南希·梅斯称,若柯克的家人同意,她将提出一项决议,让柯克的遗体在国会大厅安放。这位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议员写道:“让他的一生在国会中被铭记才是合适的,这里铭刻着他所捍卫的自由。”不过,该决议需要获得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才能推进。
极端组织借此呼吁“发动内战”
柯克遇刺的悲剧,深刻折射出美国社会在政治极化背景下暴力持续升温的现实。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政治身份的学者莉莉安娜·梅森(Lilliana Mason)形容道:“这是‘你死我活’的极端状态。这不仅仅是我们掌握权力与他们掌握权力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否生存、他们能否生存的问题。”
◆9月11日,悼念人士在犹他谷大学校园外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暴力永远不是答案”。美国国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针对国会议员及其家人、工作人员以及国会大楼的威胁和令人担忧的言论接近9500起,高于上一年的约8000起。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还不足4000起。
法官与检察官同样成为目标。美国司法部法警局表示,截至2023年9月的财政年度内,联邦法官遭受的威胁较2021年翻了一番,达到457起。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通过统计过去三十年的数据发现,受党派政治信念驱动的恐怖袭击和图谋案件的数量有了大幅上升。这类事件主要针对民选官员、政治候选人、政党官员、政党工作人员及其办公场所。
调查发现,2016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此类恐怖袭击及图谋共发生21起;而在此前二十余年,此类事件仅发生过2起。这一威胁升级的主因之一是阴谋论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这些言论促使极端分子采取暴力行动。
这一趋势在过去一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大选期间,特朗普险些遭遇暗杀;今年6月,他派兵进驻民主党主政的洛杉矶期间,明尼苏达州两名民主党议员遭枪击,其中一人不幸身亡。
◆9月11日,特朗普观看棒球比赛期间,其所在包厢被加装了防弹玻璃。早在2017年,时任众议院多数党党鞭史蒂夫·斯卡利斯在国会棒球赛训练中也曾中枪。斯卡利斯形容:“美国的政治氛围日益恶化。有些人认为,只要政治立场不同,就必须想办法把对方‘清除’。但美国绝不是这样的国家,我们应通过投票箱,而非暴力来解决分歧。”
斯卡利斯坦言,得知柯克遇刺后的那个晚上,他坐在众议院议事厅内“难以集中注意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回柯克与他的家人,也联想到八年前那次几乎致命的袭击。
柯克的遇害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社会的立场隔阂,促成了罕见的集体共鸣。无论何种政治派别、种族肤色或者社会阶层,大家一致对这起暴力事件表达了强烈愤慨,呼吁遏制政治暴力。
前总统拜登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这种暴力在我们的国家没有容身之地。它必须立即结束。”前总统奥巴马亦写道:“这种卑劣的暴力在我们的民主制度中没有立足之地。”
尽管柯克多次呛声“黑命贵”运动,但当他遇刺后,该运动核心组织“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网络基金会负责人沙洛米亚·鲍尔斯(Shalomyah Bowers)发声道:“我们无法对威胁社会根基的政治暴力之火视而不见。”
不过,“MAGA”阵营的部分群体仍试图将柯克的悲剧转化为对左派的愤怒。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一些极端组织借此呼吁“发动内战”,并煽动采取报复行动,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风险。
9月10日晚,特朗普在白宫发布录制视频,将柯克称作“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并将这起暗杀事件归咎于“激进左派的言辞”,无疑为本就紧张的政治氛围再添火药味。
相比之下,犹他州州长考克斯在发言时同时提及左右两派的受害者,强调国家的破碎。“没有任何话语能够让我们的国家重新团结。此刻我说不出任何能修复破碎现状的话。我说什么也无法让查理·柯克复生。”考克斯说。
◆枪击事件发生后,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左)召开记者会。回溯柯克的生前轨迹,其标志性口号“证明我错了”如今已成为他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
美国KOAT电视台政治专家布莱恩·桑德罗夫评价道:“无论你是否认同查理·柯克的观点,他始终积极发声,他走进大学校园,鼓励人们与他辩论,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因此,我们不该做的,是惩罚这种鼓励人们挺身而出、公开表达观点的行为。”
柯克生前曾警告:“当人们停止对话时,暴力就会随之而来。当人们不再沟通,内战便会爆发——因为你会开始认为对方极端邪恶,不再将他们视为有血有肉的人。”当他遇刺后,这句话显得愈发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