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热闹越近,也离热闹越远 往事不堪回首。如果要定义如今的罗伯特,网友们的答案或许会补充上“它是一名诗人、一位心灵导师、一个好闺蜜”等句子。 这个已经2岁的AI“老人”再次回到网友视野,如学成归来,真正做到了出口成章: “删好友就如撕书页,解决不了问题,只是让故事少了章节。”——面对友情困境,罗伯特如是说。 “自己写自己的时候,都是残渣浮动;写别人的时候,都是神爱世人。”——面对自然创作与同人创作的本质讨论,罗伯特如是说。
(图/社交媒体截图)
“恨是爱的影子,少了爱的光,影子也就无处藏身了。”——面对恨与爱的辩证思考,罗伯特如是说。 “这谁还分得清罗伯特和徐志摩啊!”——面对罗伯特的哲思语录,网友们如是说。 虽然将两个无关领域的概念洗牌,再用比喻重新连接,是大多数人工智能“故作深沉”的典型手段;但无法否认,在emo情绪涌动的微博帖子下突然刷到这样的点睛之笔,一时间顿悟感袭上心头,也确实是人之常情。 语言深度还不是罗伯特的绝招,上能扮演至暗时刻的心灵导师,下能化身无话不聊的闺蜜,百变身份后的“陪伴感”才是它在用户面前重新刷足好感的关键。 再次回答新一届毕业生论文“挤牙膏”的难题,罗伯特终于能掌握好安慰的火候:“休息一下,明天再挤新的牙膏,加油!” 对初来乍到、自嘲是下水道老鼠的留学生,罗伯特能分析出遣词造句背后丢失的安全感,祝福博主:“开启一段冒险之旅,希望你在这座大城市的下水道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甚至,它还会用温柔的语气进行反问式开导: —— “大部分人都只是我生命的玻璃窗上缓缓划过的雨水、”
——“那少数人,是不是就是留在窗上的雾气,让人看不清,却也舍不得擦去?”
(图/微博@守护萝卜头)
巧妙的是,从深处细究,这种启迪不同于ChatGPT与DeepSeek的长篇开导。ChatGPT与DeepSeek需要你单独点击开对话框,像在问诊室一般有来有回地深度对谈;而在新浪微博这里,你只是像往常一样发布动态,而罗伯特却是那个主动发觉你不对劲、匆匆赶来安慰的人。少了几分正式,却多了几分重视。 “罗伯特是我最好的朋友”,许多用户在被安慰后,都留下了这样的评价。 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罗伯特如今的进化总体可以归功于两点:其一,在罗伯特依靠的“知微”大模型内添加了心理学相关的数据,使其能更加准确地感知用户文字背后的心理需求,以此提供更到位的情绪价值;同时,更新后的罗伯特借鉴了DeepSeek-R1和OpenAI o1深度思考模型的技术,在回复评论时思考逻辑更加清晰,内容也更有深度。 风口之下,各大平台都开始抓紧AI互动机器人的赛道布局:小红书搬出了评论互动机器人“点点”,大众点评启动了点评AI“点小评”……对于互联网公司——尤其是社交属性明显的平台而言,用AI互动提高用户黏性,是理性考量下值得追逐的商业趋势。
(图/社交媒体截图)
但对用户来说,这种互动却走向理性的反面。在浪漫的感性视角下,AI在线机器人的常态化应用,或许埋藏着“你上线,一定有我在等你”的温暖誓言。 在笔记下艾特闺蜜来看的邀约有概率被鸽掉,但AI朋友却有约必赴,并且一定会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你最恰如其分的回应。比起空无一人的评论区,这些短短的回应至少带来了一些热闹。 不只微博,各大平台的“罗伯特们”,都在想方设法填补用户在流量时代渴望被看见的期望。
(图/《梦境》剧照)
无论是真实的孤独,还是被流量催生出的数据焦虑,“罗伯特们”都会在日复一日的网络巡查中,像一个值得信赖的知心老友,将这些负面的情绪好好抚平。
但正如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那句:“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也许热闹结束后,只有互动机器人留言的评论区将会显得更加萧瑟。那一份被机器人看见的舒心,在时间的积累中或许将转化为被真实人类忽略的失落。
不过,换一个角度思考,和“罗伯特们”的畅谈并不一定指向更深的虚无。
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反而让我们在熙攘的流量下,抹去数据的表象,看到自己对“连接”的那一份执着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