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史地人物] 最接地气的省份,悄悄扯下旧标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4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接地气的省份,悄悄扯下旧标签

Screenshot 2025-10-14 at 8.19.00 PM.png

1.jpg











如果要用一个汉字来代表河南,相信没有一个字比“中”更具分量。


“中”,既指向“天地之中”的地理坐标,也蕴含着“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如今,这个字被河南赋予了全新内涵:它是对创造活力的肯定,也是对新生活方式的认同。


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河南曾长期被厚重的历史所定义,也曾饱受刻板印象困扰。如今,有着灿烂文化根基的河南,在新的时代拓展了自己的身份标签——它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人口集聚的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雄厚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崭新的发展动能。这片土地正在密集输出文化和体验,塑造崭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看到,独特的“河南模式”正在形成。它善于将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最前沿的体验经济结合,让历史成为可沉浸其中的戏剧,让文物成为可与之共情的舞蹈,让日常消费承载情感的温度。这背后,是河南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的平衡点,也是一种让古老基因在现代社会蓬勃生长的智慧。


这不仅仅是一系列商业成功的现象,更昭示着一种中部崛起的路径,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活面貌。河南的实践,以其磅礴的生命力、独特的亲和力,既吸引了外界的目光,也重塑着自身的形象,增强了河南人的自我认同感。


古老的中原,正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河南,中!


作者|林小云
编辑安菲尔德
题图IC Photo



如果15年前说,河南代表和创造了中国态度,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冒犯。


那是一个追逐昂贵和绮丽的时代,也是一个“若土味,毋宁死”的年代,一切都要新潮、扎眼、标新立异。


河南始终朴实、沉默。它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种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喂养了不计其数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原粮仓”变成工业重镇。很少有人知道,河南也拥有工业建设的“共和国长子”企业,中国的第一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从河南开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也在河南开始运转。


2.jpg

2022年6月1日,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永泰陵陵区内,当地村民在收割小麦。(图/CFP)


就连河南人自己也不把河南跟洋气、新潮挂钩,甚至热情地调侃自己的“土味”:在河南,我们不吃bistro,我们喝胡辣汤;我们不说“好nice”,我们说“真带劲”;我们不说“no problem”,我们说“中”(zhóng)!


当这些现象引发全民造梗、追梗、玩梗时,河南人完成了对“洋气”的解构与祛魅,也实现了对“土味”的潜移默化的接受和认可。


3.jpg

(图/社交媒体截图)


互联网是平的,它让河南人重新夺回了话语权,不再囿于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次逆袭的基础在于,在古老与土味之间,河南人确实开始创造一种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朴实的、属于新生代的、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zhóng产”生活。


4.jpg
中国人,正在被河南“统治”


细数自己的日常,会发现河南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无孔不入。


你也许会发现,无论身处哪里,走进什么品牌的超市,胖东来都会像一个固定的参考坐标,深深地锚定在你的脑海里。你很难不用胖东来的一切去对标眼前的货架和服务。即使是从来没有去过许昌的人,也免不了在脑海里对理想的购物体验投射某种想象。


或者说,3元/杯的现制柠檬水,给中国人带来了一场最广大的消费升级。据蜜雪冰城披露的公开数据,从2023年起,其现制柠檬水的全年销量均超过10亿杯。


5.jpg

郑州,蜜雪冰城总部旗舰店。(图/良豪 摄)


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几乎平均每年都要消费一杯“雪王”家的柠檬水。而“雪王”也靠着一杯柠檬水创造出来的庞大供应链,把上下游的水果种植、冷链、包装、制糖等链路打通,触角从河南郑州出发,延伸到四川安岳的种植基地。蜜雪冰城把3元的比例尺,从货架上常温预制的矿泉水,换成了一大杯现制柠檬水。


童年嬉戏时和伙伴们分享的每一根辣条,以及长大后一边追剧一边品尝的“人类猫条”魔芋爽,竟然都来自漯河的卫龙;旅途中或深夜里用来充饥或解馋的方便面,也有不少来自郑州的白象。


6.jpg

(图/社交媒体截图)


河南企业家王宁创办的泡泡玛特,靠Labubu一年就卖了30亿元,“年度断货王”既摆放在时装周明星的奢侈品陈列柜中,也挂在普通人的帆布包上。不管是在法国卢浮宫外,还是在中国四线城市的商场里,“La-bu-bu”这三个看似随机组合的音节,都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新语言。


中国人自己的百老汇,没有开在北京或上海。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短视频平台上,被巨大的麦田所包裹的幻城,与其讲述的关于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历史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美国人用歌剧《汉密尔顿》唱出自己的历史,中国人也在用戏剧幻城讲述这片土地养育我们的故事。


7.jpg

(图/社交媒体截图)


打开小红书,大家免不了被各种抢眼的标题所吸引:“刚毕业就买海蓝之谜,妈妈说我这样以后没人要”“婆婆夸我买得好”……离谱的事件走向,让人忍不住点进去当一次公正的判官。殊不知,这类非传统的产品营销方式是由电商团体“郑州帮”炮制的,团队把名不见经传的白牌产品推送到数千万人面前。


8.jpg

(图/社交媒体截图)


即使你意志坚定,不为广告所动,但他们的语言体系也在潜移默化中改造网民的口癖——“家人们,谁懂啊?”


9.jpg
从中产生活到“zhóng产”生活


消费者厌倦了被教育。


他们的愤怒是当然的——停在装修豪华、四周空旷的欧式广场上,问出“我已经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的红色跑车,售价超过30万元;与此同时,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不足7万元。


10.jpg

1983年4月,河南平顶山。河滨公园内,在轿车布景板里留影的青年。有心的商业摄影师布置了这个场景,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求,生意非常好。(图/冯立军)


消费者终于反应过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目标是被各类品牌所描绘的那幅“更贵的”生活图景所定义的。来自巴黎的水、来自普罗旺斯的玫瑰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牛肉,理所当然地卖出高价。消费主义也理所当然地教育我们:这些生活方式更高级,你现在就要拥有;暂时拥有不了的话,那就努力攒钱去拥有。


11.jpg

(图/《喜剧之王单口季》)


但河南始终不声不响,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万千农民一样,以赤诚示人,不作伪饰。


曾经有人吐槽,全中国的古城都是复制粘贴出来的——买一张昂贵的门票进场,看同样的古装美女,吃同样的小吃,拍同样的仿古建筑,还得时不时忍受景区的“宰客”行为。


然而,洛邑古城在修葺时使用了诸多古砖古石,诸如唐宋时期新潭码头的岸基石,便被用在金元时期城墙的加固上。历史层层叠叠,古城也演化成当下厚重的模样。


12.jpg

2025年8月3日,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内,游客别出心裁,一边在清凉的溪水中消暑,一边搓麻将。(图 /IC photo)


洛邑古城每天风雨无阻地举行表演,大门处却没有常见的售票口,始终对大众免费开放。连其他热门景点最常见的游客摄影服务,在这里也不见踪影。报名古城跟拍的每一个摄影师,都要先交押金才能获取工作编号,明码标价。一旦游客投诉某位摄影师有“宰客”行为,景区查实之后,会立即从其押金中扣除相应金额,用于赔付。


建设资金需要东拼西凑才凑足的民营景区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门票只要100元,就能在里面玩足3天。景区把每块空地都变成剧场,其中包含真实再现《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攻打战。为了实现喜剧效果,演员一天要从马上摔下来4次。


13.jpg

(图/万岁山武侠城)


人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任何景区的餐饮都贵得离谱。还有一大批景区餐厅是“又贵又难吃”,以至于有人说“都来景区了,就别想着吃饭了”。但这个景区里的烩面馆,不只价格实惠,还坚持用大骨给游客熬最纯正的烩面高汤。


胖东来,这家仍然固守许昌的超市,何以被全国人民熟知,成为超市界的“白月光”?它并不需要昂贵的会员费,场内的牛肉和猪肉也并非来自听古典乐、吃有机草长大的牲畜。这里提供的是水产品沥水称重服务、为老人检查生鲜食品而配备的放大镜,还有冷冻柜旁的防冻手套。一切打动人的细节,源于真诚。


14.jpg

(图/网络截图)


如果你坐高铁从河南境内穿过,途经的每一座城市,都会热情地给你发送图文并茂的欢迎短信。从有“盘古圣地”“天下之最中”美称的驻马店,到万灯迎宾的漯河,再到曹魏故都许昌,每一条短信都在欢迎你来到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河南。有人调侃,从来没来过这么热情的省份,“我不下车看看,都显得有点不礼貌了”。


完美而昂贵的中产生活像一份流行的标准答卷,背后的一切都标好了价格。而河南创造出的“zhóng产”生活,更温暖、更真诚、更接地气。


15.jpg

(图/社交媒体截图)


我们当然可以说,在商业经济时代,这样显得过于笨拙。但也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精明的人太多,傲慢的人太多,想要教育我们的人太多,才显出“只想让你来走走看看”的河南人如此可贵。


一切皆如洛阳龙门站离站出口的LED显示屏上始终写着的那句话——“冰心玉壶待君来”。


16.jpg
河南气质


不可否认的是,河南始终摆脱不了“土”的标签。那是河南扎在土里五千年、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果河南始终只是背负着历史使命的河南,那么它不会在今天受到如此多年轻人的追捧;如果河南彻底改头换面,变成千篇一律的时髦,那么它也会失去今天活力的底蕴。中国人不想为昂贵和绮丽的舶来幻想买单了,而是希望从古老的叙事中找到新的希望。


17.jpg

(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过往,关于河南的印象,我们也许想起的是富士康。这个庞大的电子制造帝国最大的厂区在河南郑州港。560万平方米的园区里面,人们像沉默的工蚁般流动换班,近20万人两班倒作业,一天能造出50万台iPhone。


而如今我们想起河南,想到的是它为我们创造出的新故事和新生活。


对于白象的残障员工而言,这种新生活意味着他们不再是难以融入社会和正常生活的极少数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公司团队中寻常的三分之一人群——听障者可以借助语音提示系统工作,肢体残疾者所使用的轮椅可以在工区内自由通行。


对于洛阳人而言,这种新故事可以是他们为专程访古的游客穿上汉服、绾发梳妆,在都城与古建筑间穿梭跟拍。2024年,洛阳接待旅客1.53亿人次。古老的历史创造了新的体验,当地人提高了收入,甚至有人主动退出低保名单。


18.jpg

(图/洛阳文旅)


对于更广大范围的中国人来说,河南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意象。它是人人可买的柠檬水,是物美价廉的小火锅,是精美时尚的盲盒玩具,也是好玩的、实惠的、良心的旅游目的地。它是“你爱我,我爱你”的甜蜜蜜,也是戏剧幻城的感动和恢宏。


为什么是河南?当然是因为这片广袤的土地长出了输送到全国的粮食,也孕育出朴实的人民。朴实不是答案或终点,却是时代力量的回归。


排版:张依萍

19.jpg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

总第693期《只有河南 一个古老省份创造的新中国

原标:《中!新河南的创造与生活


2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15 01:41 PM , Processed in 0.0600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