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的玻璃心与金矿梦
后沙月光的玻璃心与金矿梦:一场地缘政治的自我感动
最近后沙月光老师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豪气干云,情绪饱满,仿佛阿富汗和印度的手一牵,全亚洲的和平就像豆腐渣工程一样,随时要塌。我们不妨冷静一点,用放大镜和调侃眼光来审视一下这篇文章。
错误一:把“担忧”当成了地缘政治晴雨表
“担忧”一词通常会用在与中国利益有直接且重大关联的地区。
这逻辑有点像说:“爸妈骂你,是因为他们爱你。”外交部说“担忧”,只是标准官话,是表达中立、希望别打架的惯用语。泰柬吵了,“担忧”;加沙开火,“担忧”;朝韩瞪眼,“担忧”。难道中国在哪儿说“担忧”,哪儿就藏着一带一路的金条?
外交部说“担忧” ≠ 事关生死大事,别再脑补地缘大剧了。
错误二:阿富汗和印度握个手,就成了“阴谋论”婚礼
后沙老师大惊小怪地说:
“印度与阿富汗搞到了一起”,“这是不利的局面”,暗指阿塔被收买了。
请问,这年头哪个国家不是看利益交朋友?塔利班要活下去,就得通商、搞经济,谁给钱谁是哥。中国还和塔利班频频互动呢,咋不见你说中国被“阿塔收买”了?
这年头,阿塔都快开淘宝店了,你却还在担心它“被印度拐跑”?
错误三:“印度建不好港口”,就说明它战略无能?
文章里一顿猛嘲:
“印度这个‘基建狂磨’,7年时间连两个码头都没搞定。”
OK,印度基建慢,这不假。但你不也说了,美国取消豁免,施工受阻——这不是人家工地懒,是后厨被美国断了煤气。就像你非要边修高铁边躲美团外卖员,那效率肯定也是问题。
用“施工慢”来否定整个战略,那你是不是也该说:“印度太子港建得慢,所以他不配当国家”?
错误四:把“普什图部落问题”当成地缘铁律
文章很自信地讲“阿塔和巴塔是普什图族”,所以“阿塔肯定不打巴塔”,但转身又说:
“他们本是敌人。”
所以是敌人还是兄弟?还是敌对兄弟?这逻辑就像是:“他虽然是我前任,但我们还有点藕断丝连的族谱情谊。”
实际上,普什图内部矛盾比外人想得复杂多了,宗派、部落、山头、谁占了哪条路、谁娶了谁的表妹,都是火药桶。族群关系从来不是国家安全的稳定器,而是灰色地带。别套用“族群就是血盟”这种古早剧本。
错误五:末尾“黄雀在后”自我感动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讲真,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黄雀心态”,听起来像老北京胡同口八卦大妈:“哎呀印度这回死定了,我们等着捡便宜就行。”
但问题是,你真当阿富汗是个随便谁都能收的“金山”?美国都踩坑20年出来喘不上气,你却坐在茶馆里抿一口普洱,说“让他们跳,我们黄雀”。
阿富汗不是金山,是雷区。跳得慢的没命,跳得快的也可能断腿。
结语:地缘不是“爽文”,国际政治没那么狗血
后沙月光这篇文章,好比一部地缘政治的爽文小说:所有人的动机都很简单,印度是阴谋家、塔利班是墙头草、巴基斯坦是正义者,而中国是智者黄雀,坐等吃瓜。
问题是,现实不爽。现实是复杂的、拉扯的、矛盾的、没有主角光环的。国际局势不是写《权力的游戏》,而是解三元一次方程。
别拿《战狼》剧本分析联合国棋盘。容易晕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