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2

今天的“台独”教育培养不出烈士,只能教出投机贪婪的政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4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的“台独”教育培养不出烈士,只能教出投机贪婪的政客

区桂芝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师

来源:观察者
2025-10-24 08:01:38

a1.jpg 进党当局推行“台独”课纲后,激起岛内有志之士的强烈愤慨与反对,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师区桂芝便敢勇当先。她“独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义正词严地指出“台独”课纲的荒谬之处,致力于唤醒台湾年轻一代重新认识自身根源,寻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亦是台湾光复80周年。然而,民进党当局不仅歪曲历史真相,还对岛内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正义人士进行打压。为此,区老师再度挥毫疾书,痛斥民进党当局将台湾沦为恋殖岛屿,发出“中华文化的魂魄与美日帝国殖民的幽灵,仍在抗战中,台湾何曾光复?呜呼哀哉!”的感慨,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本文由区桂芝老师授权观察者网发布,特此致谢。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区桂芝】130年前的乙未割台,刻下了深透难解的“弃民”伤害,叠加50年殖民洗脑的皇民奴化教育顽强残存,与后来国民政府东迁渡海、美军长期驻台、至今未歇的“反共”宣传,总此经久复杂的岛内外因素,导致隐微的“台独”幽灵,从伏到起,至今狂潮冲击,岛屿飘摇。想神州大地历经山河喋血、惨绝人寰的十四年炼狱岁月,牺牲了3500万军民同胞,终得抗日战争光荣胜利,台湾澎湖始全面回归祖国怀抱。

然而,至今八十年了,本当张灯结彩喜洋洋庆光复的台湾,却不见喜乐,当局半字抗战不提,甚至附和日本倨傲粉饰罪行的“终战”之说;各种民间单位因此自发举办诸多形式的“庆祝”活动,研讨会、音乐会、历史图片展、电影放映与座谈……,不一而足,从年初开始,纷纷登场,一路直到年底。近三十年来,岛内矛盾、对立、撕裂,愈见激烈,原来,八十年了,光复,在台湾仍是一场未竟的事业。

武力抗日与在地协力者并存

耙梳历史,台湾人自乙未以来的反抗悲歌不曾停唱,甚至已经有学者提出中国人的对日抗战应该远溯自1895年台湾的乙未之战,而且被殖民的五十年内,反抗不曾中断;只是前二十年的武力抗暴,后转为汉文化保存和政治上求平等反压迫的和平抗争。

从1895到1915年:割台之初,“台湾民主国”对抗失利,主事者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在民众协助下潜逃大陆;后有“桃竹苗抗日三杰”之称的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继起,直到三人最终战败殉国;另外“抗日三猛”的事迹为众所知,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虎、南部林少猫。

a1.jpg

“抗日三猛”: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


1907年,北埔事件,原为巡查捕的蔡清琳去职后,对山区汉人和原住民赛夏族谎称清廷大军即将登陆新竹,起事进攻日本警察局,杀死57名日本人,遭台湾总督府派兵镇压,抗日志士全遭处死。1915年,余清芳以宗教号召起事,被认为是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抗日事件。1930年又发生原住民赛德克巴莱族发动壮烈的雾社事件,赛族几乎遭全灭。

a2.jpg

雾社事件,是于1930年在台湾发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点位于今南投县仁爱乡雾社。图为电影《赛德克·巴莱》

虽有这些此起彼落、大小规模不等的武装抗暴,但并不是所有台湾同胞都英勇节烈,慷慨悲歌。面对国家孱弱,被迫沦为“弃民”,一般民间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务实想法,总让市井小民们无奈接受事实,纵遭卑视,贱若蝼蚁,仍忍辱只求苟活;然而传统中国尊慕义士的民族教养,也使他们内心钦敬揭竿而起的勇士,故而台湾社会始终隐伏着一股民气,暗潮汹涌。

相对的,任何社会变动都会出现的“识时务”者,也在此时窜上舞台,可称作日据初始配合并协助日本统治的“在地协力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著名者北有辜显荣,南有王雪农;还有一位普通的女性菜贩陈法。辜某因此由一杂货店老板发迹成台湾首富,家族财富至今不坠;王氏则在日据时代成为台南第一富绅,卖菜小妇人获150日元奖赏。

民间对这些人的评价,可由一首讥讽辜显荣领日军进城的闽南语歌谣看出一二:“日本上山兵五万,看见姓辜行头前。欢头喜面到台北,毋管阮娘旧亲娘。”据说此曲乃当时艋舺酒场最流行的歌,今辜氏后人以此为荣否?

a3.jpg

1895年,辜显荣为日军打开台北城门,协助其进城


“台独”史观的诠释与污染

衰老的中国,面对李鸿章眼中“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惶惶然不知所措,只能割地赔款、再割地再赔款……,那么升斗小民为求生存所采取的任何应对举措,今人除了心存悲悯,自然也无须责之以民族大义,斥之为“汉奸”。

然而,这并不表示,身为异族铁蹄下受害者的后人,尤其知识分子——教育界的知识分子,竟可以昧着良知,为残虐入侵者洗地,合理化其至今毫无歉意的暴行;甚至为当年的在地协力者涂脂抹粉,暗示其人行径可贵。他们施展如簧巧舌、精妙言辞,企图透过窜改历史,使子孙们永远对殖民者感恩戴德,匐伏仰望。这种不堪与恬不知耻,透过教育与政治宣传,纷纷嚣嚷于今天的学界、媒体、政界,荼毒污染了岛内起码两代人,30年了!

“台独”学者与作家们,是如何诠释日据五十年中,台湾岛内抗日与协力并存的现象,以及为日军的残忍嗜杀编造合理化的动机?他们谴责领导抗日的官绅“落跑”,弃追随民众于不顾。然而唐景崧固然无领兵之能,刘永福又是临时被请前来助守,二人皆非台人,又彼此本有嫌隙,如何合作?丘逢甲见二人意见相左,大叹“其殆天乎”!看出事不可为后,本欲与台共存亡,但随军士绅泣阻“徒死无益”,更有人劝“台虽亡,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不如内渡也。”这不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概念吗?

a4.jpg

丘逢甲


丘写下六首《离台诗》,痛哭辞台,回归广东老家。阅其“孤臣无力可回天”的痛,再览一年后《春愁》诗:“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何忍对之横加谩辱?死,固有重于泰山,可歌可泣的典范分量;然不死之难,依然有其昭示后人的价值。清初三大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以遗民之姿终老,为民族留下天下兴亡之殷鉴分析与纪录,延续文化命脉,谁人责其不死?轻率否定前人节行,试问如何进行民族教育?如何培育忠孝节烈的志士?今天“台独”教育之错乱矛盾自是培养不出烈士,只能教出投机贪婪的政客。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10-24 07:24 AM 编辑

其次,这些“台独”御用学者伪善地提出“常民”史观,评论民众之抵死顽抗,乃受故意宣传丑化日军的文人士绅搧动,以此暗示民众之抗日乃因无知而畏惧,因畏惧而蛮干。事实上,睽诸史实,文人之所以有号召群众的能量,乃传统社会一向敬重士人的表现;通常变局发生时,民众更往往自发推举平日受敬重的士绅为领袖,甚至为保全领袖牺牲自己。

再者,不肖学人也为残暴劣行找借口:日军之所以对无辜平民痛下杀手,乃因民众常佯装和善,转身却拔刀相向,令日军防不胜防,故头痛之余,“只好”杀光、烧光、抢光。如此之谓,所以日人的“三光政策”就情有可原,不须批判吗?“台独”学者对日军,对丘逢甲,批判之宽严标准何其迥异?

他们还从所谓“常民”角度来谈,证明迎日军进城的必要性:因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逃走了,留下的清兵变成匪徒,社会秩序大乱,因而民众迎皇军如同期待救世主,因而一个协助日军进城的小菜贩就成了他们口中的“奇女子”。

可五十年日据台湾史中,“大嵙崁大烧杀”“云林大屠杀”“彰化大屠杀”“嘉义大屠杀”“台南大屠杀”“高雄大屠杀”“屏东大屠杀”……,史不绝书啊!日本人的残暴只是文人宣传吗?却不见严词论断,“常民”抗暴是被搧动的吗?是无知造成吗?更不用说,“抗日三猛”的狮虎猫是文人吗?北埔事件、西来庵事件、雾社事件领导者是士绅吗?……

凡此“台独”学者们暧昧地为日本人脱罪,严刀霜剑的史笔却刺向抗日失败的抑郁同胞,其深层潜意识耐人寻味啊!丘家后人至今仍是台湾抗日家属协会的重要成员,家风不坠。谁无愧于历史?昭然可知。

a1.jpg

日本人炫耀屠杀台湾人的人头照片


文学抗日与依附殖民权贵

日据时期后30年,台人有志士绅在梁启超的建议下,改为采用政治运动路线,如蒋渭水创“文化协会”及“台湾民众党”;部分文人则同时投入以文学方式进行唤醒同胞及汉文化保存,雾峰林家创“栎社”以古诗创作保存汉文化;人称“彰化妈祖”的赖和医生以“台湾鲁迅”的姿态,遥袭祖国五四后的白话文学运动,进行反抗殖民者的白话小说创作。

与此相对,无可遮掩的是,当时台湾古诗社最盛时有两三百之多,虽然保存了汉诗传统,却也有许多名利文士借此攀附日本权贵,喜欢附庸风雅的东洋政客凭此收买人心,双方一拍即合,唱和酬酢不绝,造成诗风堕落,被斥之为“诗界的妖魔”,更引发了岛内新旧文学的论战。

文学上的抗日与依附,更被视为是彼时岛内中华民族意识与东洋殖民主义的斗争;当彼岸祖国抗战号角吹响时,这种相斥又共存的现象也出现在小小多山的岛屿内。一边有好几万人自发主动跨海投奔大陆,共赴国难,台北芦洲李友邦更往内地筹组“台湾义勇军”,有识者皆知台湾之解放必赖祖国抗战之胜利;另一边,却也有几十万皇民青年热血报名日本征兵,一心为日寇天皇而战。这种历史造成的矛盾与尴尬,形成台湾人日后深层的悲情与内心冲突。

a2.jpg

抗战胜利,台湾终于重见天日,光复了,然而表层家国重光的荣耀下,隐藏了至少两代皇民战败无以自处的羞愤。不旋踵,大陆内战风云密布,台岛爆发皇民加地痞流氓借琐事引发反政府并仇杀外省人的二二八暴动。虽然迅速被平息,但事后相关处理不佳,致生枉杀与冤狱,执事者又多方掩盖真相,种下祸根。


1949年,国民政府撤守台湾,朝鲜战争结束后,又获长期美援,岛内政经局势逐渐稳定,两岸就此进入完全隔绝状态,长达38年;期间国民政府更以“反共抗俄”进行教育与宣传,“万恶的共匪”成为又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1966年,为强化中国代表的正当性,蒋介石以《三民主义》的伦理、民主、科学为基础,从政治、教育、学术层面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确立文化正朔的地位。此后台湾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较完整的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中,融合了隐藏的日据皇民社会的日本认同,以及长期美军驻台带来的美国文化,政治相对威权,经济相对自由。

这也是台湾“中国意识”最强的年代,“龙的传人”是多数人心头自然的骄傲,也是政治宣传“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完全“天然统”的时代。然而1987年蒋经国去世,这一切也戛然而止。

帝国、殖民、法西斯再现身

隐伏良久的日据皇民李登辉掌权,后期以民主改革之名推动直选,民粹、黑金进入选举;李氏暗助下,“台独”民进党壮大,操弄本土意识;利用二二八真相模糊,挑拨省籍情结,分化族群……。

1994年,李钦定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主导、历史学者杜正胜设计,利用抱怨升学内卷的民意,推行渐进式的“台独”去中教改,直至2017年所谓的“108课纲”上路,毁台的“台独”教改工程完全竣工,年轻世代的“反中”意识全面深化。

美日文化对台湾的长期侵蚀,以及“台独”去中教改的影响,从岛内解严以后的学生运动可略窥端倪:

1990年三月的野百合运动,主诉求推动“台湾民主化”,就是对美式投票民主的高度向往,其成果被皇民李登辉彻底收割,透过直接民选,操作“本土牌”,选举胜利,巩固“台独”教父的绝对权威。

2008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会谈前后,相继发生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台南孔庙被抗议民众推倒、台大助理教授李明璁号召学生发起野草莓运动,这个运动被认为启蒙了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太阳花”以服贸黑箱程序为表面抗议诉求,开启了所谓“天然独”世代,直接助攻蔡英文上位。

近十年来,大肆吹捧“台日友好”,台北市连市容都迅速东洋化,尤其西门町;“绿色”执政的县市或重建日本神社、或修整日式建筑,名义是维护活化古迹。许多观光客来到台湾,觉得台湾“好日本”!长期的“台独”去中教育,使中华文化底蕴被稀释,传统教养遭弱化,虚构台湾新民族论,盲目追求西方白左狂吹的多元价值,胡乱追风外来文化的贋品或劣品……,台湾几乎沉沦为全世界最不堪的恋殖岛屿。

当权者堂而皇之表示要“打掉杂质”,清算反对者,大喇喇迈向法西斯;更站队当年的侵略者,以战败国民自居说“终战”,不说“抗战”,当然更不提“光复”。执政者和其支持者彻底异化,否定民族,否定文化,扭曲历史;最可怕的是,他们也将否定了台湾的和平未来,地缘政治的激烈矛盾会让台湾人有唱不完的悲歌……


a3.jpg

区桂芝老师抗议“台独”课纲


文化觉醒的救赎

台湾“教改”以来,又近两个世代的孩子已成年。就这样,两个世代的皇民,两个世代的“反共”,两个世代的“天然独”,以及他们的子女们,成就了今天台湾社会的“反中”主流,台岛上空弥漫美帝与日殖的阴魂。明清时期种下的“中国”,隔代连结民国复兴中华文化孕育的“中国”,这些“中国人”成了岛上“原始本土意识”——即中华意识——的孤臣孽子。“台独”强调的“本土意识”其实正是“皇奴意识”,所以中华文化的魂魄与美日帝国殖民的幽灵,仍在抗战中,台湾何曾光复?呜呼哀哉!

中华民族在这小小多山的岛屿花果飘零,新儒家唐君毅曾说“一切民族之自救……必须由自拔于奴隶意识而作为自作主宰人之始。”如何“自拔”呢?这未竟的光复事业如何再开展?台湾人如何不再被“台独”绑架?唐先生指出中华文化有“灵根自植”的特性,故此,台湾人当回思民族的根性,从文化觉醒开始,找到回归华夏的大道,大彻大悟重认中国,加入民族复兴的行列,才能摆脱自我殖民的幽暗,看到民族生命与自我主体意识的灵光。

光荣胜利八十年的抗日战争纪念中,沉痛的是,台湾光复不见光,“自拔于奴隶意识”当从文化觉醒入手,中华儿女们一起努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4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教师,自己先错了

这位教师,自己先错了,请问教育是什么?

教育不是训练烈士

学生不是战场上的棋子。现代教育培养独立思考,不是培养“随时牺牲”。爱国不靠喊口号,靠头脑发亮。

历史要讨论,不要背诵

真正的历史不是背下来,而是想出来。不同观点并存,不代表叛国,代表成熟。

文化不是监牢,是桥梁

中华文化不是“只准一种版本”的封印。它能包容、能融合、能共存。会思考的传承,才叫文化。

批判不是“反中”,是理智

年轻人质疑权力,不是“反谁”,是要一个能倾听的社会。思考不是罪,顺从才可怕。

爱国不是大声,是有理

真正的自信不是嘶吼别人听自己,是平静地知道:我有选择,也有勇气。

教育要启发,不要洗脑

如果一套课程让学生只会背政治正确,那不是教育,是编程。台湾、世界都一样——人要自由地学会判断。

文化觉醒,不等于复古

所谓“文化觉醒”,不是重演过去,而是理解过去、创造未来。谁还想活在上世纪的广播稿里?

多元不是混乱,是力量

台语、中文、英文、日语,都能并存。多语言、多文化,是财富,不是威胁。

结语:教育的目标不是制造立场,而是点亮脑袋。 历史的意义,不是让人沉溺,而是让人清醒。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6 03:28 AM , Processed in 0.075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