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史地人物] 争议中的“生物学暴君”去世:获得诺奖后,他为何被全球科学界打入冷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争议中的“生物学暴君”去世:获得诺奖后,他为何被全球科学界打入冷宫?

Screenshot 2025-11-08 at 9.54.10 AM.png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于2025年11月6日因病去世,享年97岁。


文|袁越

如果要评选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肯定位居榜首,这一点毫无争议。在此之前,蛋白质是生物学的明星分子。当年只有少数人看出了DNA的巨大潜力,沃森就是其中之一。

沃森于1928年4月6日出生于芝加哥,年轻时喜欢研究鸟类。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的那本《生命是什么?》促使他改变了研究方向,主攻遗传学。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被视为生物学的金科玉律,但《物种起源》是基于生物形态和动物行为写成的一本书,缺乏分子层面的细节,尤其是遗传的机理严重缺失。因为蛋白质分子足够复杂,当年被公认为是负责传递信息的遗传分子,DNA分子则过于简单,很少有人相信它能够承担遗传的重任。

IMG_6962.JPG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

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根据信息论的原理预测遗传分子一定是一种周期性晶体,而沃森于1951年在伦敦听了一场关于DNA分子晶体衍射实验的报告,发现DNA正是这样一种晶体,于是他本能地觉得DNA分子更有戏,便只身一人来到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比自己大12岁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试图搞清DNA的分子结构。

那次伦敦报告的主讲人名叫莫里斯·威尔金斯 (Maurice Wilkins),他于1948年在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创立了晶体X射线衍射实验室,试图通过这个方法推测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这个方法需要制作出高质量的DNA分子晶体,技术难度很大,威尔金斯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拍到令人满意的照片。

1951年,一位名叫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女科学家也来到了国王学院,她制作的DNA晶体质量很高,很快就拍到了一张高质量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就是那张著名的“51号照片”(Photo 51)。威尔金斯未经富兰克林的许可,偷偷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给沃森和克里克看了,两人立刻来了灵感,用积木搭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威尔金斯看到这个模型之后也立刻回到伦敦,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证明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IMG_6963.PNG
富兰克林和她拍摄的“51号照片”(一张B型DNA的固态晶体X光衍射图片)
IMG_6964.PNG

1953年4月2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沃森和克里克提交的一篇不到一页的论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照片。同期杂志还刊登了威尔金斯的一篇论文,从技术的角度验证了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性。这两篇论文正式开启了生物学的DNA时代,也让这3位作者分享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IMG_6965.PNG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4月25日发表的《自然》杂志论文,该文全文仅900字。文中这幅著名的DNA双螺旋示意图出自克立克妻子奥黛尔· 克里克(Odile Crick)之手。

如果沃森和克里克的那篇论文是现在才发表的话,那么富兰克林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作者栏里,这个做法已经是科学界的惯例了。但在那个性别歧视还很严重的19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的做法反而是常态,并不算太过稀奇。至于说富兰克林该不该得诺奖,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首先,富兰克林不幸于1958年死于卵巢癌,而诺奖原则上是不会颁发给已故科学家的。其次,按照惯例,诺奖一次最多只能颁给3人,除了沃森和克里克之外,威尔金斯做所的贡献也很大,因为他不但是X射线衍射实验室的创始人,而且他本人也拍出过很多优秀的照片,再加上他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技术支持性质的论文,所以他获奖的理由也很充分。所以说,即使富兰克林依然活着,大概率也是不会得奖的。

当然了,如果这事发生在现在的话,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可能会把化学奖颁给她。

但是,有人说DNA双螺旋的最大贡献者是富兰克林,这就有失公允了。毕竟那张“51号照片”在富兰克林的抽屉里放了很久,她并没有从中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所以沃森和克里克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IMG_6966.JPG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与他们的DNA双螺旋模型(图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很多创造性的发现,一经公布便会让大家慨叹“肯定应该是这样的嘛!”。但在未公布之前,全世界却会一直蒙在鼓里,这就是天才的价值。比如当年的生物学界普遍相信只有复杂的蛋白质才配成为遗传分子,DNA只不过是某种起到稳定作用的辅助分子而已。直到双螺旋结构被沃森和克里克画出来,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而这个双螺旋结构是如此地简洁和优美,就连小学生都能立刻明白遗传信息是如何通过DNA分子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的。

从此,达尔文的进化论终于有了分子层面的解释,现代生物学大厦的地基打好了。

话虽如此,沃森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公众知道富兰克林的贡献,但他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一书中继续贬低富兰克林的贡献,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不但如此,他甚至在那本书里故意压低了克里克和威尔金斯的贡献,导致两人先后和他反目成仇。

IMG_6967.PNG
威尔金斯、沃森、克里克三人(从左至右)在诺奖颁奖典礼上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沃森绝不仅仅是大男子主义那么简单,而是在性格上存在严重缺陷。据很多曾经和他共过事的人回忆,沃森在学术上是个暴君,经常讥讽他瞧不上的同行。比如他在哈佛任教期间多次公开嘲笑生物系里研究动植物进化和生态学的同行是“集邮者”,认为这些人全都应该改行研究分子生物学。当时还是一名年轻助教的著名进化生物学家E.O.威尔森(E.O. Wilson)称沃森是他遇到过的最让人讨厌的人,他曾经在一本书里给沃森起了个外号,称后者是“生物学界的暴君”(the Caligula of biology)

不过,这位“暴君”也确实干成过不少事。比如他动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硬是把位于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从一个原本只关注微生物学的地方性研究机构变成了现在这个专攻癌症的全球知名研究所。不但如此,这家研究机构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把自己打造成了美国最大的高中生遗传学教育基地。

1990年,沃森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这个项目从美国一家独大变成了全球合作项目。他甚至还说服美国政府专门拿出3%的经费用于研究该项目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影响,开创了此类研究的先河。

1992年,老布什政府试图利用美国在DNA测序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允许测序者申请基因专利,沃森认为基因数据是属于全人类的,坚决反对老布什政府的这一主张,甚至不惜辞去了首席科学家的职务。好在美国高等法院于2013年宣布任何人都不能申请基因专利,沃森终于笑到了最后。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沃森并不是一个不明是非的人。事实上,很多他以前的学生认为沃森是一个优秀的导师。根据沃森在哈佛期间的学生南希·霍普金斯(Nancy Hopkins)回忆,沃森是一个很会开玩笑的人,只不过他很容易对某件事感到厌倦,而他会毫不掩饰自己的厌倦,经常在话还没说完时便转身离开了。

霍普金斯后来成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分子生物学教授,她认为沃森的鼓励是她获得今天这个成就的很大原因。另据冷泉港实验室的新任主任布鲁斯·斯蒂尔曼(Bruce Stillman)回忆,沃森从不要求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虽然这早已是学术界的惯例了。

现在看来,沃森最大的问题就是性格过于耿直,说话太过直接,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他那本《双螺旋》最初的标题叫做《诚实的吉姆》(Honest Jim,吉姆是詹姆斯的昵称),由此可见他一直为自己的“直率”而感到自豪。

IMG_6968.JPG
1962年,瑞典国王亲自为沃森博士颁发诺贝尔奖

可惜的是,像他这样地位的人可谓一言九鼎,稍微不慎就会捅出大篓子。2007年他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的采访时声称黑人的平均智商不如白人,之后又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采访时对着镜头说出了同样的话。虽然他很快公开道了歉,但已经来不及了。全球科学界不约而同地把沃森打入冷宫,没人再搭理他了。

2014年,沃森宣布拍卖自己的诺贝尔奖牌,所获金额用于支持科研事业,不过也有人猜测他是想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科学圈的不满,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后来一位俄罗斯富翁出价410万美元将这枚奖牌拍了下来,然后把奖牌又还给了沃森。至于这位富翁背后的动机,请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沃森去世后,几乎所有的媒体在介绍完他的科学贡献之后,都会花费大量笔墨描述他晚年的一些不当言辞。不过,这毕竟只是他的个人看法而已,他并没有公开宣扬种族歧视或者性别歧视。事实上,他那些个人看法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歧视了少数族群,而是缺乏科学根据。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黑人的整体智商低于白人,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说明女性在逻辑推理等方面弱于男性。如今大家看到的差距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不公造成的,而这恰好是遗传学对人类社会所做的最大贡献之一。

幸运的是,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无知的状态了,沃森的昏话不但很快就被主流媒体纠正了过来,而且他的那些不当言论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比如当年遭受了不公平对待的富兰克林正是因为沃森的那本《双螺旋》才终于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很多女科学家的榜样。

IMG_6969.jpg
詹姆斯·沃森(图源: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总之吧,对于这样一位对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我们还是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尊敬。想想看,很多当年的不治之症都是由于他揭开了DNA的奥秘,这才终于找到了治疗之法。换句话说,今天很多人的生命都是他给的。

愿他安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8 09:45 PM , Processed in 0.0423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