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保健养生] 当父母的牙齿开始松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8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父母的牙齿开始松动

Screenshot 2025-11-08 at 10.26.33 AM.png
IMG_6609.JPG


一枚掉落的牙冠,一截断裂的门牙,一腔无法咀嚼的无奈——牙齿的松动,是时间发出的最早也最清晰的哨音。它不仅在口腔里响起,更在每个家庭内部回荡,牵动着两代人之间关于爱、责任、尊严与生存质量的复杂神经。


而当父母的牙齿开始松动,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共同面对衰老的故事,才刚刚揭开序幕。





文|易方兴
编辑|楚明



决定性瞬间


饭桌上,母亲咀嚼的动作停了下来。


「我的牙掉了。」母亲平静地说,从嘴里掏出一小块东西放在桌上。周宁心里「咯噔」一下,她刚刚有了孩子,母亲二话没说,跨越一千多公里从老家赶来北京帮她带娃。她一直知道母亲的牙齿不好,但此刻再次长期同处一张饭桌上时,她终于知道母亲的牙齿坏到了什么程度。


准确来说,母亲掏出来的是一颗牙冠。金属质地,边缘泛着被岁月磨蚀后的黯淡银光,而内里却已发黑。那是母亲在县城诊所镶嵌上的,已经用了将近20年。它是一颗极其关键的6号牙,位于母亲口腔右上侧。作为每个人生命中长出的第一颗恒牙,它承担着60%的咀嚼功能,是牙齿排列的「支柱牙」,还参与面部形态的支撑。


由于用得多,它更容易坏。如果再追溯到更久一些,母亲在儿时就牙疼,「会疼到拿竹签戳牙齿的黑洞」。现在,这颗牙冠就那样静静地躺在白色纸巾上,像一个突如其来的、不容置疑的宣告——


母亲已经老了。


在此之前,周宁知道父母正在衰老,但那更多的是从数字上。比如,从身份证上的年份、血压的高低、白发的程度上……那些都是理性的、已知的信号。但这一刻,这枚从母亲口中脱落的牙齿零件,让「衰老」这个词变得具象化。


人们常把与衰老的对抗,形容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延缓这场战争的进程,周宁和母亲决定采取行动。


对另一些老人来说,这一类瞬间是反复发生的,甚至成为某种日常。


江苏徐丽的父亲,因为十几年前的一次摔跤,导致门牙断裂,后来只剩一截牙根儿。「那个时候关于口腔的技术肯定是没有现在成熟的,所以处理得也不是特别好。」徐丽说,当时父亲没有去太正规的口腔科,只是在一个小诊所进行了处理。


小诊所用的方法,是通过一个钩子,把一颗假牙挂在原来的牙根上。「但我爸爸喜欢吃硬的东西,比如喜欢啃骨头肉,一吃就容易因为磕碰掉下来。」在后面的年月里,父亲饭桌上吃着吃着,突然牙就掉了,然后又安装上去继续吃。这样的情况偶尔发生。


这样充满挫败感的重复一直持续到去年。随着衰老,父亲实在是再也不想经历这样的掉牙瞬间了。他跟徐丽说,想去医院看一下门牙,看看能不能有什么解决方案。


不是所有的起点都是这么平静。有些时候,这些瞬间来得像是一场猛烈的暴风雨。


湖北的陈更今年63岁,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得甚至有些固执的老人。饥饿和匮乏的童年,塑造了他超强的忍耐能力。这些年他靠这种品质支撑起了家庭,在当地小城市有了足以保证生活的收入。但某种程度上,在对待牙齿这件事上,这种品质只会适得其反。比如,他的一颗恒牙在牙床里断裂已经长达八年时间,而另一颗烂掉的牙则经常爆发出剧烈的疼痛——他都用忍耐来对抗它们。每次疼的时候,他会用咬住一粒花椒的办法来止痛。对于去医院看牙,他与其说是抵触,倒不如说是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因为去医院就要花钱。


改变的瞬间,源于一次与儿子陈小亮在饭桌上的剧烈争吵。因为母亲偷偷告诉儿子,父亲的牙实在疼得不行了。「那之前,我们一起生活时,我几乎看不出来父亲牙齿有问题,可见他掩饰得多么好,我是真的气,明明能早点去,明明小区附近就有口腔医院,但是他就是忍着不去!」


「那天简直就跟打仗一样。」陈小亮说。当他看到父亲用仅剩的牙顽强地、近乎徒劳地磨着食物时,他看到的是一种黄昏般的图景——一种在将就与忍耐中缓慢下沉的生存状态。


IMG_6610.JPG
图源电影《我爱你!》



咀嚼的黄昏


一颗牙齿出问题,往往只是一个开始。


周宁把母亲牙齿的变化形容为一场多米诺骨牌般的倾覆。当左上侧的6号牙冠掉落之后,没过多久,右下侧的6号牙的牙冠也掉了,随后,那一侧的4号牙也不行了。


餐桌上的母亲,吃饭开始越来越谨慎。当承担了重要咀嚼功能的两侧6号牙接连出问题,她只能用空出来的牙龈和残存的牙齿小心地研磨食物。她可选的食物世界,迅速「变软」——面条、豆腐、鸭血,一切无需费力咀嚼的软物,构成了她食谱的边界。就算是饼和馒头这样的食物也显得有些硬,需要蘸点水,泡一泡才能吃。体重,悄无声息地掉了一斤。


「你想想,两边咀嚼的主力牙都没了,吃饭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享受。」周宁感到一种无力。母亲和外公的牙有一些相似,都容易坏,她想起多年前的年夜饭,满桌佳肴,牙齿掉光的外公只能蠕动牙床,艰难地吞咽。她不希望那个未曾深想的场景,成为母亲未来的预演。


在江西60岁的胡敏那里,这种关于咀嚼的崩溃来得更为直接和彻底。她刚刚摸到衰老的边,当牙齿相继脱落,她发现自己被食物的世界流放了,已经不是选择吃什么的问题,而是几乎什么都无法选择。吃饭,从一天中愉快的仪式,退化为维持生存的机械动作。


她住在鄱阳湖边上,从小就爱吃鱼,「鱼肉那么软,但是我连吃鱼都费劲。」吃蔬菜的时候,拿舌头搅吧搅吧就直接吞了。「空心菜梗子都吃不了!」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巨大的愤懑。


「没牙齿,东西嚼不烂,消化肯定不好。」她那段时间胃也不好,继而又影响到睡眠。而睡眠不好,又加重了内心的焦虑,而焦虑又反过来让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胡敏感受到,牙齿所夺走的,不仅是吃饭那么简单,那可能是一系列失序的开始。


这些年,武汉市第三医院口腔科主任汪烈见过许多老年患者,占到了日常接诊量的30%到40%。「我曾有位患者,由于口腔一侧的牙齿坏掉,导致长期以来,只用另一侧咀嚼,最后导致面部歪斜、颞下颌关节紊乱,还伴有顽固性偏头痛。至于由于牙齿不好,最后导致肠胃问题的老人,就更是普遍了,因为没有牙齿,咀嚼功能不好,对胃的负担会加剧,而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原本就不好。」


汪烈所在科室接诊过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8岁的老人,像他这一代的人,年轻时几乎不会对牙齿有什么保护措施,到了晚年却因为牙齿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活。汪烈记得这位老人跟他说:「我不是为了多活几年,是为了活着的这几年,能有点质量。」


所以,在汪烈看来,牙齿的损坏,就像是扣动了加速衰老的扳机。当咀嚼迎来黄昏,生命的活力,也仿佛随之黯淡了下去。


IMG_6611.JPG
图源电影《桃姐》



代际博弈


当衰老通过牙齿发出信号,每个家庭都需作出回应。然而,不同的回应方式,折射出的是两代人在各种理念间的博弈。它考验人的意志力、耐心、金钱和爱。


在北京,陈小亮几乎是连拉带拽地,把父亲带到了小区附近的牙科医院。「为了减轻我爸的心理负担,我还骗他说我同事送了免费的洗牙优惠券,不去就亏了。」


到了医院,先拍牙片。片子的结果比想象的更糟——左侧的6号牙牙根已经横向断裂,导致右侧的6号牙也出现了纵向的裂缝,还有一颗大牙只剩一截,残留在牙床里,另外,还有几颗牙也出现了变形。最严重的要数牙床骨骼的流失——牙片里,那些牙齿几乎裸露在口腔里,就像一棵棵根部暴露的树,随时有倒掉的风险。


那天也是父亲六十多年来第一次洗牙。「我爸攒了几十年的牙结石,那场面简直是没法看。」由于许多牙齿的牙根部分已经暴露,导致洗牙的时候,就算忍耐痛的能力再强,也时不时疼得叫出来。「说实话,我听我爸不断嚎叫,我一方面心疼,另一方面内心还挺解气的。」


陈小亮觉得,自己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牙医帮忙劝说一下父亲,让他同意治疗牙齿。


洗完牙齿之后,牙医告诉父亲,由于口腔状况很差,牙周炎比较重,先要拔牙,然后还要进行牙周刮治,这是个必要过程,「因为,严重牙周炎会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而等这些都处理完之后,父亲可以选择种牙,需要至少种6颗。


但在拔掉断掉的牙齿这件事上,陈小亮和父亲就爆发了激烈的分歧,父亲觉得这牙齿尽管断掉了,但是还能用,而陈小亮觉得牙齿都断了还留着干什么。双方又吵了起来。最后在医生的劝说下,父亲终于拔了这颗断牙。


结果,就因为拔掉了这颗牙,当天的场面再一次失控。拔完断牙之后,父亲的牙痛是好了很多,但是心痛却开始了。他抱怨儿子浪费了自己的牙,而且打听完拔牙的价格之后,反复念叨「我在老家找熟人拔牙不用花钱」。接着,后续一切治疗他都拒绝。


「别说种牙了,牙周刮治他都不愿意。」那天,陈小亮最终放弃了。


也有成功劝说父母种牙的案例。而这,除了需要子女的外部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当事人自己有这样的愿望。


带父亲就医前,江苏的徐丽做足了功课。她心里已有三个方案:一是沿用过去的嫁接方式;二是做牙套,需要磨削两侧健康牙齿;三是选择种植牙。经过初步研究,她内心已倾向于种植牙这一永久性解决方案。


「我知道不一定能说服父亲,但医生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我需要让他亲自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徐丽挂了当地三甲口腔医院的种植科和修复科两个号,决定让父亲全面了解各种方案的利弊。


修复科的医生告诉他们,嫁接方案可行,但无法保证不会再脱落,尤其是在吃硬物时。而且即使在公立医院,嫁接也需要三四千元,价格不菲。与此同时,种植科医生在拍片检查后表示,徐父的牙齿条件总体良好——63岁的他没有蛀牙,也没有严重的牙周疾病。医生认为他非常适合进行种植牙手术。


「听到父亲牙齿条件比同龄人好,更加坚定了我带他种牙的决心。」徐丽和父亲在这一点上保持了一致,「修复虽然便宜,但不保证长期效果;而种植牙虽前期投入大,但一劳永逸」。


在决策过程中,徐丽还主动屏蔽了一些「杂音」。在社交平台上咨询过之后,结果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那段时间,莆田系一些口腔医院经常打电话给她,声称提供「免费拍CT」「主任亲自手术」等优惠。「我觉得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她最终选择了正规公立医院。


决定种牙后,第一关也是拔牙。相比之下,陈小亮的父亲更为固执,他就算拔了牙,也放弃了后续的种牙。


而徐丽说,「拔完牙就没有回头路了,他再想改变也不行了。」她知道,这一步骤让父亲彻底接受了种牙的现实,「我爸后面也有些后悔,主要是觉得老是要跑医院太麻烦,但牙已经拔了,他想不种已经不行了」。


也有完全不需要子女干预,自己就主动决定种牙的老人。


比如,江西的老人胡敏就想得很明白,「我这么年轻就没有牙齿了,什么东西都吃不了,这挺麻烦的。」与此同时,她之前也感受过假牙带来的不便,「我配过两副假牙,带上去肉特别痛,我就想我一定要种牙齿」。


退休之前,她也一度心疼过钱,那时候孩子还没长大,到处都需要用钱,「现在我退休了,女儿也长大了,没什么想的,只要身体好,吃东西香就行了」。


某种程度上,她应对衰老的方式,是自己主动争取生活的舒适度和尊严。


IMG_6612.JPG
图源电影《饮食男女》



耐力赛


当真正决定开始种牙,种牙就成了一场耐力赛。


江苏的徐丽甚至觉得,如果自己的父亲早知道种牙后续还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多环节,很可能当时都不愿意种牙了。


拔完牙之后,种牙的真正周期才刚刚开始。拔牙后需要等待创口愈合,这本就需要时间,而更大的问题是——父亲体检时被发现血压偏高。而在口腔手术中,未受控制的高血压是会增加手术风险的因素之一。


种植科医生明确跟徐丽说,血压不达标,不能进行种牙手术。


「这一等就是小半年,从去年7月份一直等到了今年1月份。」徐丽说。为了降低血压,他父亲连食谱都变了。之前他喜欢吃猪肉,吃有肥肉的那种。后来肥肉不吃了,开始换成牛肉吃。粗粮也开始吃得多了起来。


在等待期间的困难程度上来说,改变饮食结构还是其次,更难的是戒烟。「我爸从十几岁就开始抽烟,现在都60多了,抽了快50年,后来每天要抽一包半的烟。」但要想种牙,医生说,烟也得戒,因为抽烟是影响种植牙成功率和长期稳定性的重要风险因素,吸烟会干扰种植体与牙槽骨的结合,并可能增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的风险。


徐丽其实早就知道吸烟对种植牙的影响,但前期并没有告诉父亲,「我怕给他太大压力。没想到他自己主动提出了要戒烟」。


母亲告诉徐丽,父亲戒烟初期,晚上甚至睡不着觉。白天的时候,为了不让嘴巴闲着,还得嗑点瓜子转移注意力,门牙没了,就用旁边的牙齿嗑。「我当时给我爸买瓜子,都是十斤十斤地买。」


「我其实没指望他能完全戒掉,没想到他居然坚持下来了。」徐丽感慨道。父亲还通过钓鱼等活动分散注意力,最终成功告别了多年的吸烟习惯。


种牙的等待,让父亲变得更健康,这是她意料之外的。之前偶尔有的咳嗽症状消失了,整个人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而且,父亲体重减了约10斤,身体变得更加匀称。


到了2025年1月22日,在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父亲终于接受了第一期手术——植入种植体。由于父亲骨量不足,手术中还需要加入骨粉。手术很成功,父亲术后反应轻微,只有些许肿胀,口服消炎药几天后便逐渐消退。而因为加了骨粉,他们还需要继续等待半年。


直到2025年7月23日,父亲迎来第二期手术——安装基台。「当医生知道我爸戒了烟,也很佩服。」徐丽说。到了这一步,标志着种牙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就是拍片、3D建模、选牙、装牙了。


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因为一些意外因素,还会拖延一段时间。比如南昌的胡敏,她就因为做模具的步骤耽搁了一两个月。


当时已经临近春节。「在我们那儿,装牙齿的是一个医生,取模具的是另一个医生,结果取模具的医生没有取准,就这么反复取了三次模具。」每一次用牙齿印好了模具后,都要返回厂家去做,「要么就是做高了,要么就是做低了,打磨也不行」。


不过这些尽管令人烦躁,但也没有影响胡敏装牙齿的决心。


种牙之所以繁琐,也正是因为它的程序有许多必要环节。武汉市第三医院口腔科主任汪烈说,一般来说,做种植手术前,先要解决口腔内一些基础问题,为种植体创造健康稳定的环境,「这就包括牙周疾病治疗、残根/残冠拔除、龋齿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治疗等等,必要时,还要进行咬合与牙齿的排列调整」。


这都是以月为单位,比如徐丽父亲这样的,更是需要一年之久。而尤其是老年人的口腔,经常都会面临骨量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患者牙槽骨萎缩严重,比如全口缺牙多年,骨量可能只剩正常的三分之一,需要先做复杂骨增量手术。」汪烈说。牙槽骨是人体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而当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会像是长期不运动就会萎缩的肌肉那样,逐渐萎缩。


汪烈的种植修复团队遇到的骨量最少的一例老年患者,属于「左上后牙区多颗牙缺失,伴牙槽骨严重萎缩」,「患者余留的骨高度平均只有1.5毫米,右上的7号牙,几乎是牙龈与上颌窦膜相连了。」所以这台手术,种牙最难的就是重新修复这位老人的「牙齿地基」。


「最后也是历时一年时间,其间进行了上颌结节斜行种植、上颌窦内外提升、GBR等多次多种手术,真的很艰辛。但看到他最终戴上牙冠的那一刻,感觉也值了。」汪烈说。


IMG_6613.JPG

牙科诊所里,牙医在准备种植设备。图源视觉中国




重建与接纳


当牙齿恢复,对老人们来说,这不仅是咀嚼功能的恢复,更是与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的久别重逢。


对徐丽的父亲而言,这种重逢体现在最朴素的日常里。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咬下一块他最爱吃的骨头肉,而不必担心假牙会突然脱落。食物不再需要被小心翼翼地挑选和回避,那种对硬物的忌惮终于成为过去。


那颗曾经缺失的门牙,如今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中断的生活重新获得了完整的节奏。「他现在会和朋友们一起钓鱼,能呲着牙笑呵呵地展示他的新牙齿,说这是我闺女帮我弄的。」徐丽说,父亲恢复了与人自如交谈的自信,不再下意识地在意门牙。他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建立了更健康的生活规律,甚至影响了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关注口腔健康。


这场长达一年的种牙之旅,也意外地成为父女关系的重塑过程。「之前每次去医院,我都一定会请假,我爸可能也是看到了我的决心,坚持了下来。」


这些年,老年人种牙的诉求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汪烈发现,老年男性更关注功能,比如「能啃骨头吗?」女性则更关注美观和社交,比如「能不能让我笑起来更自然?」相比起来,60岁左右的年轻老人更易接受种牙,而75岁以上的则需要更多的心理建设。


在整个过程中,种牙费用往往是许多家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植牙单颗均价普遍在5000元以上,欧美品牌甚至超1万元,若患者缺牙数量较多(如多颗牙缺失),整体费用较高。」汪烈说。从种植体的品牌,再到牙冠材料,医疗机构类型,以及手术难度等不同的维度考虑,会导致费用差距比较明显。


这一价格,是在国家集采全面落地之后大幅降低的结果。过去,动辄上万元一颗的种植牙,被喻为「口中奢品」。而随着「种牙集采」政策在2023年的推进,核心耗材价降低,平均降幅55%,单颗种植牙的整体费用也回落了。


不过,对老人们来说,种牙不是绝对必然的选择。汪烈说,比如,对于高血糖、晚期心脏病等禁忌症,或者预算严重不足的老人,可以选择其他办法,「若预算仅能覆盖基础修复需求,活动假牙(单颗数百元、全口数千元)或经济型固定桥(单颗1000-3000元)更适配」。


在河南一个三线城市做了30多年牙医的李铭,更多时候是在给老年人做牙套,他说,「哪怕是现在,老年人里选择牙套的比例依然要比种牙的要多,因为决定是否种牙的因素太多了。」


比如河南65岁的陈伟,他仍在犹豫,影响他下决心的因素有——满街都是种牙广告,让他很担心被骗;国家不断在种牙这件事上发布利好政策,让他愿意等待;与此同时,他听说周围一些亲朋种牙失败,也让他退缩。


李铭打了个比方说,「活动假牙和种植牙,就像棉袄与羽绒服,本无高下之分,只在于适合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在他看来,很多患者和家人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带着「贵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就诊,「但这恰恰是牙齿修复最大的认知误区。种植牙虽是现代牙科的重要进步,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舒适美观,但它并非人人适用,关键限制在于患者的牙槽骨条件和身体健康状况」。他见过不少使用活动假牙也很满意的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复杂的老人。


经历了激烈吵架之后,陈小亮父子有段时间都心照不宣地不聊这个话题。直到有一天,陈小亮跟父亲谈心,这才知道父亲的打算——父亲打算等牙掉得差不多之后,再去弄一套活动假牙戴。


那一刻,陈小亮感觉到一种无力,以及无可奈何。「我知道,这是固执的父亲的选择,也是父亲选择面对衰老的方式。」他突然明白了,为啥在这之前,父亲会反复以「怕疼」「回老家再弄」「要找信得过的医院」之类的理由,将时间往后反复拖延。他想,这种拖延的背后,似乎也暗含着父亲对「老掉牙」这一宿命的消极接纳。


最后,他决定尊重父亲的选择。


除汪烈外,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IMG_6614.JPG
图源电影《我爱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8 09:45 PM , Processed in 0.0630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