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4|回复: 3

ZT 交易论(毛泽东战争思想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1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zbug 于 2009-7-21 14:29 编辑

09.7.11

交易论(毛泽东战争思想研究)

交易就是在市场中买卖。你可以在市场中赚钱也可以在市场中亏钱,由此交易可以看作一场自己与市场之间的战争。除非你不在市场中交易,不然市场就是你的敌人。下面就以战争的角度来论述交易。个人认为把交易比作战争是最恰当的一件事。尽管交易不会流血牺牲,但是在交易中资金盈亏的后果并不亚于战争所产生的影响。有些人在股市中亏的倾家荡产最后饮恨自杀。这不是战争又是什么?
战争有其特殊性,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组织就是战争的双方,个人和市场。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对双方采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和防御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形态。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要想在战争中取胜,必须要脱出平常习惯,习惯于战争。

自觉能动性

交易一场持久战。
我们反对主观的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实际,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空想,如果照着做,就要失败。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要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
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做的,交易的最后胜利没有人做不会出现。做就必须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战略、战术,方能做好。
交易最后的胜负,固然取决于你的资金、技术、经验、硬件等外在的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有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即指导交易和实行交易,这就是交易中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指导交易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度去期求交易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交易的胜利。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交易指挥者就要发挥他们的主观指导能力,去获取赢利,去改变我们自身的命运。
我们必须提倡每一位交易指挥者变成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不但要有承受亏损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交易变化发展的能力。
交易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交易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的作用是决定的了。

交易的根本目的

我们想获取任何东西,都有其风险,只是交易这一行风险甚大。短时间的市场波动可以造成巨大的资金盈亏。战争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可得交易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资金,获取赢利。保存资金是防御,获取赢利是进攻。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还是这二者的延续。

进攻是获取赢利的主要手段,但是防御是不能废的。进攻是直接为了获取赢利,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资金。因为如不能获取赢利,要真正保存资金也是很困难的。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资金,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止损,属于防御的一类,是防御的继续;而加仓,是进攻的继续。

应该指出:交易的目的中,获取赢利是主要的,保存资金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的获取赢利,才能有效的保存资金。因此作为获取赢利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获取赢利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资金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交易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是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同交易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怎样解释在交易中提倡勇于亏损呢?岂非与保存资金相矛盾?不相矛盾,是相反相成的。交易是要发生亏损的,有时是极大的亏损。部分的暂时的亏损,是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基本上,在获取赢利的进攻手段中,同时也包含了保存资金的作用,理由就在这里。防御必须同时有进攻,而不应该是单纯的防御,也是这个道理。

保存资金获取赢利时是交易的目的,是交易的本质。一切交易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穿这个本质的。交易的目的,是交易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交易原则中的止损、加仓。前者是为了保存资金,后者是为了获取赢利。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原则,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行动,一点也离不开交易的目的,是贯穿与交易的始终。

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主动性
        交易取胜需要正确的方针,正确的战略战术。但是这些实行起来,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现在就来研究这三个问题。
        前面讨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又说主动性?自觉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这里说的主动性,指的是交易的自由权,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

        行动自由是交易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交易就接近于失败。而灵活性和计划性,可以说是为了争取主动性,达到保存资金获取赢利的目的。
        但主动和被动是和交易者条件的优势和劣势分不开的,因而还和主观指导的正确和错误分不开。此外还有利用敌方情况争取自己主动的情形。

        主动和交易者条件的优势不能分离,被动则和交易者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略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一个身体壮健者和一个重病患者决斗,前者便有绝对的主动权。但绝对优势的事情,在战争和战役的结局是存在的,战争和战役的开头则少见。

        战争和战役也有相对优势和平衡状态而结局的,在战争则出现妥协,战役则出现对峙,但一般以绝对优劣而分胜负居多数。通过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明白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的早就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
        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交易就是交易员以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作基础,争夺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负,除了客观物质条件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我们承认交易(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实更难捉摸,更少确定性,更带所谓的“盖然性”(有可能但又不是必然的性质)。但交易不是,魔幻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
        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是由于对知彼知己的无知。交易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

        然而不管怎样的交易情况和交易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分析手段(侦查),继之交易指挥者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 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之余强大之军大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确信。以少击众,以劣势对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相反,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
        由此可知,交易中客观条件的优劣,固然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现实。只有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才能出现事实上的主动和被动。在交易者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和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
        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条件,最后由劣势和被动者取得。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错觉是什么?错觉就是误判(错误判断)。由于错误判断和错误行动,常常会丧失其优势和主动。不意是什么?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
        战争中要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反过来,我们千万不能成为 瞎子、聋子和疯子。所有这些就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


灵活性
现在说灵活性,灵活性是什么?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资金)。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
灵活地使用资金,是交易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交易的事业,除了判断市场,就是使用资金于交易,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交易的胜利。
制订交易计划固然困难,但实战操作(交易)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自我交易条件很困难情况下(资金不足、知识能力不足)。交易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需要克服市场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定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定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在交易中基本的作战方针是趋势交易,为了执行这个方针,有资金的分散和集中、攻击和防御等战术或方法。懂得这些战术是容易的,灵活的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就不容易了。这里有时间、地点(价位)、部队(资金)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其资金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

        例如做交易,进场进早了容易被套,进场进晚了理想的价位错过了,交易风险增高潜在获利减少。这就是时机问题。在这个价位进场不容易打止损,在那个价位进场很容易打止损,这就是地点问题。有的时候只能投入少量资金,而有的时候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这个就是资金问题。

        不但使用战术,还须变换战术。攻击变防御,防御变攻击,前进变后退,后退变前进等互相变换。依据敌我情况、市场情况,及时地恰当的变换,是灵活性指挥之重要任务。单个战斗(单次买卖)指挥如此,整个战役(一次交易计划)和战略(整体战略)指挥也是如此。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是聪明交易指挥这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交易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势,包括敌势、我势等)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就能转变优劣势,夺取主动权,最好实现作战方针。

计划性

现在来说计划性。由于交易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实现计划性于交易,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然而,“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交易的胜利。交易没有绝对的确定性,但是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定性。
       
        我之一方时候是比较地确定的。敌之一方(市场)是很不确定,但也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某种程度的相对确定性,从而交易的计划性也就有了客观基础。技术(交易软件、互联网、咨询迅速、市场分析技术)的发达,又使交易的计划性增大了可能。
        但由于市场只有程度颇低和时间短暂的确定性,交易的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市场的运动(流动或退役)而运动,且依交易范围的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
        战术计划,例如单笔交易的攻击或防御计划,须一日数变。战役计划,例如交易前的整个计划,在整个的交易计划内,部分的改变是常有的,全部的改变也间或有之。战略计划,是基于交易者和市场总的情况而来的,有更大的固定程度,但也只在一定的战略阶段内适用,交易向着新的阶段推移,战略计划便须改变。战斗、战役和战略计划依其范围和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是交易指挥的重要关节,也是战争灵活性的具体实施。
       
        有些人基于交易的流动性,就从根本上否定交易计划和交易方针的相对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或方针是机械的东西,这种意见是错误的。由于交易情况只有相对的确定性,交易是迅速地向前流动的(运动、推移)。交易的计划或方针也只应给以相对的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交易的流动而适时的加以更换或修改。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变成机械主义者。

        然而决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行对的固定的交易计划或方针;否认了这点,就否认了一切,连交易本身,说话的人都否定了。由于交易的情况和行动都有其行对的固定性,因而应之而生的计划或方针,就必须用相对的固定性赋予它。
        战役计划,教之战略方针适用的时间要短促写,战斗方针更要短促,然而都有其一定时间的固定性。否定了这点,交易就无从着手,成为毫无主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或者这也是、那也是的相对主义了。

        没有人否定,就是在某一一定时间内的适用的方针,它也是在流动的,没有这种流动,就不会有这一方针的废止和另一方针的采用。然而这种流动是有限制的,即流动于执行这一方针的各个不同的交易行动的范围中,而不是这一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流动,即是说,是数的流动,不是质的流动。这种根本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是决不流动的,所谓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固定性,就是指这一点。
        在绝对流动的整个交易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这就是我们对于交易计划或交易方针的根本性质的意见。

总结

交易应该是有计划的,交易计划即战略战役战斗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交易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交易者和市场之间的形势。而这些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表现于战略上的持久的防御战。


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如此,他战皆然。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09.7.13
06:00
战略防御(毛泽东)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我们的发展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直来直去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消灭敌人)。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注解:打破“围剿”就是处理市场中的亏损单,个人投机者的条件和红军极其类似)(围剿,对应于趋势不明朗,盘整走势。)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和交易者心理类似,一种是轻视市场风险,一种是害怕市场风险)
        由于轻视敌人(过度自负),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于几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革命游击队初起,指挥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的不正确。一方面自己在一个地方突然起义胜利了,一时环境很顺利或者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了错误的方向。因此许多游击队失败了。
        被敌人所吓倒的例子是很多的(过度害怕)。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敌人,太看轻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逃跑),精神上同样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交易以失败告终,资金亏损严重)
        丧失根据地最显著的例子,是反第五次“围剿”丧失江西根据地。这里的错误是从右倾观点(过度保守)产生的。领导者们(指挥者)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抗,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整个根据地,使红军做了一万二千多公里的长征。这种右倾错误往往有一种左倾轻敌的错误(过度冒进)为之先行。1932年进攻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正是后来采取消极防御路线(过度保守)的根源。
(因为轻视市场风险,导致大亏,最后害怕市场风险,不敢下单。军事战争和交易一模一样,对交易指挥者的心理、思维要求几乎相同。)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消极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最狂妄的人,才视消极防御当法宝。这是战争(交易)中的过失,是保守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应该积极地反对。
        德日两国军事家,极力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放对战略防御。原因是这种思想不能振奋人心,反而使人心动摇,而且战争的利益属于统治阶级。(类似于网上很多培训机构对于交易员的培训,利益驱动,只说如何进攻,很少讲如何防御。)
        马克思说起义后之后一刻不应该停止进攻,是趁此一瞬间把国内反对统治势力打个措手不及,而不要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轻视敌人,放松对于敌人的进攻,或者畏缩不前,坐失消灭敌人的机会,招致革命的失败。然而不是说,收敌人进攻时,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市场走势对仓位不利),这样想,就是第一号的啥子。

        军事上,我们的战争是防御和进攻的交替应用。对于我们,说进攻在防御之后,或进攻在防御之前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打破“围剿”。围剿没有打破以前就是防御,一旦打破就开始了进攻,仅仅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
        敌人的一次围剿和又一次围剿是衔接着的,这两个阶段中,防御的阶段比进攻的阶段更为复杂更为重要。这个阶段包含了怎么打破围剿的许多问题。基本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仓位没有证明正确之前是防御,证明正确之后是进攻。下面的主要问题,就是证明仓位正确之前的防御问题,也是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打破围剿的许多问题。)
        如果红军的力量超过了敌人,则一般不用战略防御,只有战略进攻。这种改变,依靠于敌我力量的总的改变,那时,只剩下局部的防御手段了。(市场上交易,你的力量永远不会超过市场,所以永远需要战略防御。例外:大量现金储备,不怕承担价格风险。外汇市场20万美金,下0.2手。)


三 打破围剿之一  反围剿准备
       
        对于敌人的围剿,如果没有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于被动地位。临时仓促应战,胜利是没有把握的。因此,在和敌人准备围剿同时,进行我们的反围剿的准备,实有完全的必要。(即对于仓位出错后的清仓提前做好准备,止损是被迫撤离,属被动。在没有触发止损前,应主动撤离,保持交易主动性)
        这里有一个困难问题,就是何时结束自己的进攻,转入反围剿准备阶段(下单就是进攻)。因为当自己处在胜利的进攻中,敌人的围剿准备是在秘密进行的,难于知道他们何时开始进攻。准备反围剿(撤退)的工作早了,不免减少进攻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围剿就是准备撤退)。有时准备过早,就变为等待敌人。等了好久敌人不来,不得不重新发动自己的进攻。有时我们进攻刚开始,恰好遇到敌人进攻的开始,把自己处在困难的地位。所以开始准备时机的选择(撤退时机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论方面搜集材料(侦查敌情,动用一切手段了解市场情况)。分析这些材料的时候,对敌人,要足够的估计敌人的整个力量,不可夸大敌人过去失败的程度(认真分析敌情不可轻敌)。对自己,不可夸大过去胜利的程度,也不要低估自己胜利的影响(心态平和,尽量不要被过去的胜利和失败所影响)。
        准备退却的时机问题,一般来说,与其使之过迟,不如使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教之前者小,而利益上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准备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准备退却、政治动员。。。准备退却:创造战场、征集材料、扩大自己和训练自己的计划上。政治动员:明确、坚定说明敌人进攻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危害的严重性。
        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程度密切联系的。由轻敌而发生对于准备的放松,和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慌失措,都是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我们需要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四 反围剿之二  战略退却

        4.1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不能迅速击破其进攻,为了保持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交易上就是仓位没有正确前的主动撤离,保存实力,再待机破敌)。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相对,聪明的往往后退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到。
敌疲我打。曹惠论战。
弱国抵抗强国。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反攻阵地-长勺。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时机-撤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不大的战役,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弱者先让一步或几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很多人交易从来不退让,直到不得不才退出,这是很被动的。孰不知一旦发现不利情况,就应该尽早考虑退让。准备退却的时机问题,一般来说,与其使之过迟,不如使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教之前者小,而利益上是有备无患,根本上是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时机有利,再去进攻。)

4.2
战争从1927年秋天开始,当时根本没有经验,打了很多败仗。1928年五月,适应当时情况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原则产生出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敌进我退:下单后,一旦市场对我方不利,立即撤退,不恋战。敌驻我扰:市场如果没什么动向,即盘整,则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做好交易准备,以备后战。敌疲我打:市场某一趋势力量出现衰竭,即背离,则准备进攻。敌退我追:市场力量出现一边倒,即单边走势,则追击,加入胜利的一方。很朴素的原则,但是深刻精练。)
后来作战原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一次反围剿“诱敌深入”方针提出,而且应用成功。等到战胜敌人第三次围剿,则全部作战原则形成。然而基本原则仍然是十六字方针,包含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含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幽灵礼物中的第一第二原则本质上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他也读过孙子兵法,只不过理解上和毛实在不能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中国人要向外国人学习孙子兵法,真是笑掉祖宗大牙。)
然而从1932年1开始,反游击主义的空气,统治了整整的三个年头。第一阶段是军事冒险主义,第二阶段是军事保守主义,最后第三阶段衍变为是逃跑主义。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才宣告错误路线的破产,重新承认过去路线的正确性。这是费了何等大的代价才得来的啊!(和连续取胜后的大亏一模一样)
反对游击主义的同志们说:诱敌深入是不对的,放弃了很多地方(失去了很多革命利益)。不放弃土地又能打胜敌人不是更好吗(等待好机会意味着放弃很多市场利润,现在不放弃也能打胜)?在敌区或在我区和敌区交界地方去打胜敌人不是更好些吗(等待市场趋势走出之后再去进攻)?新原则完全相反:“以一当十、勇猛果敢、成胜直追、全线出击、夺取中心城市、两个拳头打人(平均主义、分散兵力)”。敌人进攻时,对付方法是“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是“短促突击,“持久战”、绝对的集中指挥、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决战”。最后大规模搬家(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全部是交易中容易犯的错误。
以一当十: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强求胜利,结果肯定不好。
勇猛果敢:在市场风险很大的情况下,也凭一时的勇气进场交易。鲁莽、冲动、没有耐心。
成胜直追:不顾自己力量条件限制,一味谋求胜利。不懂得保存力量和战略防御。
全线出击:急功近利,市场上所有的行情都做。
夺取中心城市:攻击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攻击敌方薄弱部位。在趋势不明的盘整走势中交易,而不是耐心等待趋势。
两个拳头打人:分散资金,出现大好机会没有集中资金只赚了一点点,伤十指不如断一指。
先发制人: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急于进攻,最后陷入被动。
不打烂坛坛罐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亏点小钱给市场,怎么能赚到大钱。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舍不得亏小钱,当然也不可能赚到大钱。
不丧失寸土:不允许失败,拒不承认错误,对于亏损是死抗、死顶,最后由小错变成大错。
六路分兵:兵家大忌,不论做什么,集中力量都是取胜的关键。分兵六路就是同时有很多主攻方向。只看到利益,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极限。
短促突击:随机买卖,看到机会就冲,没有系统的战略、战役、战术计划。
“持久战”:交易不是追求快速取胜,而是慢慢耗,最后时间、精力、资金全耗光。《孙子兵法·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所以下单以后不能跟市场耗,出现不利就快速撤退,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取胜是不能靠运气的。速战持久讲的是下单到证明单子是正确或者不正确(不是错误)的一段时间,不是指持仓时间。
绝对的集中指挥:机械执行,不会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无疑这全部的理论和实际都是错了的。这是主观主义。环境顺利时,是革命狂热和革命急性病的表现;环境困难时,是依次变为拼命主义、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这是鲁莽家和门外汉的理论和实际。(错误交易的结果,有交易成功后的结果,也有交易失败后的结果)

09.7.14
20:23

4.3
这里单说战略退却,江西叫“诱敌深入”。以前的军事理论家也承认,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的方针。“战略守势的作战,大都先避不利的作战,使至有利的情况再求作战。”这是完全正确的,对此没有任何增加。
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前面,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准备反攻,须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
依过去情况,须在退却阶段中取得下列条件中至少两个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要交易,即进攻,要找到尽量多有利于你交易的条件再下单。这种思想属于慎战思想,交易中非常关键,先胜而求战,取胜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实在在地客观条件。《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详细说明)
这些条件是:

1 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人力资源充足,特指交易者自己)
2 有利的作战的地形;(有利的价格形态)
3 红军主力全部集中;(集中精力和资金)
4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市场出现含金量很高的机会如第三浪)
5 敌人疲劳沮丧;(如要做多,空方力量出现减小态势或第五浪背离)
6 使敌人发生过失。(市场的向上假突破就是最佳做空的机会、或者是B浪突破的反向交易)

人民这个条件,是最重要的(交易者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条件,4、5、6等条件也容易造成和发现。

退却的军队能够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在我军范围作战,这是内线作战的一个优良条件(内线作战指被动进攻,不主动出击,是战略防御重要组成部分)。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究阵地这个条件的(交易上指价格形态)。但是单有这个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首先是人民条件,再要求是好打的敌人(出现大好的机会,机会越好赚钱越容易)。如果好打的敌人条件不具备,虽有优良阵地,也只得置之不理,继续退却(潜伏等待,执行战略防御),以求自己所欲的条件。

除地方兵力和牵制兵力外,一切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集中品种和资金,不要分散交易)。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捡弱的打。然而我们往往不知敌之各军,何部最强、何部次强、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个侦查的过程。侦查(了解市场)往往需要许多时间,战略退却(潜伏等待)之所以必要,这也是理由之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发现敌人的过失。任何高明的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一样。要这样做,就不能限定退却的终点。有时不得不再退却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

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反攻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必要。但依据敌我当前形式,争取若干必要条件,是以弱胜强的内线作战(被动进攻)军队所注意的。


4.4
决定退却终点(何时反攻)在何处,须以整个形势作为出发点。只看局部形势有利就转入反攻,是不正确的。因为反攻的开始必须计算到以后的变化,而我们的反攻总是从局部开始的。有时退却终点应该选在根据地的前部,有时在中部,有时在后部。这些都是将局部形势联系到整个形势来决定的。形势是由条件造成的,观察局部形势和整个形势的联系,应从当时敌我双方所具有的条件,对于局部和整体的影响,能否有利于我反攻为依据。

然而是不是根本拒绝在白区作战呢?不是的,敌我强弱悬殊,我们在保存军力待机破敌的原则下,才主张向根据地退却,主张诱敌深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造成或发现利于反攻的条件。如果情况不严重,把退却终点选在白区也应该承认的,至少理论上是承认的。当敌举行围剿时,一般原则是诱敌深入,因为这是最有把握打破敌人进攻的办法。

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人,反对战略退却,理由是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对外也产生不良影响。对付第五次围剿,只能用分兵抵御和短促突击的方法。

关于丧失土地问题,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第五次反围剿,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和不愿意认赔的原理一样,结果丧失了全部资本)

这看起来是左倾意见。因为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结合,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结合,抓住局部一时的东西死也不放。对滴,一切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和时间是应该抓住不放的(机会),不然就成为放任主义。
退却要有终点,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决不能依靠小生产者的近视。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09.7.18
5:40
4.5
战略退却是困难的,退却开始时机的选择、退却终点的选择、政治上的说服(交易中退却的心理问题),都是困难问题,都必须给予解决。

退却开始时机的问题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退却过早和过迟,当然都有损失,但是一般而言过迟的损失教之过早为大。退却及时,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军队,以逸待劳转入反攻有极大影响。如何选择这个时机,全靠收集必要资料,从敌我双方大势上去判断,和前面的准备阶段所用方法一样。

战略退却,在干部和人民没有经验时,说服干部和人民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由于干部没有经验,对于战略退却不相信。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须的,失败确是成功之母。但是虚心结束别人的经验也是必须,如果样样都要靠自己经验,固执己见不接受,这就是狭义经验论,我们战争吃这种亏不少(如何对待自己在交易中的经验问题)。
战略退却的全部作用,在于转入反攻,战略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全战略的决定关键,在于随之而来的反攻阶段能不能取胜。


五 反围剿之二  战略反攻
5.1
        战胜绝对优势敌人,在于在战略退却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我不利于敌的形势,而这种形势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然而仅有这些,还不能造成敌人失败,这些条件和形势,具备决定胜败的可能性,但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誰胜誰负的问题。这就是战略反攻的全任务。
        反攻是一个长过程,是防御战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感觉毛真是把战争当游戏来玩的),也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积极防御,就是指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反攻。
        条件和形势,不仅在战略退却阶段中造成,在反攻阶段继续造成着。这时的条件和形势,不完全和前一阶段中的条件和形势属于同一形势和性质。也有同一形势和性质的,例如,敌军更加疲劳和减员,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但又必然有完全新的条件和形势出现。例如,敌军大了几个败仗,就增加了敌军打败仗的新条件了。形势起了新变化,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军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
        假如打了几个败仗不是敌军是我均,条件和形势有利与否,变到相反的方面了。敌之不利减少,我之不利发生以至扩大,这又是完全新的不同于前的东西。

        无论何方失败,都直接迅速地引起失败者方的一种新努力,就是企图挽救失败的努力,使自己挣脱这种新出现的不利我有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胜利者一方恰好相反,力图发展自己的胜利,给敌方更大的损害,增加或发展有利于我的条件和形势。
        所以,不论在何方说来,决战阶段的战斗,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最艰苦、在指挥上来说也是最不容易的时节。

5.2

        反攻阶段,问题很多,主要的如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问题、速决战问题、歼灭战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原则,不论对于反攻还是进攻在基本性质上没有区别,这个意义上讲,反攻就是进攻。
        然而反攻不完全是进攻,反攻的原则,是在敌人进攻时应用。进攻原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这个意义上又有若干区别了。
        因为这个理由,作战的许多问题归结为战略防御中的反攻部分,而战略进攻部分为了避免重复,只说另外的问题。但我们应用时,却不可忽略其相同点,也不可忽略其差异点。

5.3 反攻开始问题
        反攻开始问题,即所谓“初战”和“序战”问题。
        许多军事家都主张慎战初战,不论在战略防御还是战略进攻皆然,而战略防御尤甚。处在防御地位的红军,与打破愈打破强大的围剿军,反攻第一战,关系非常之大。
        第一战的胜败给予全局有极大的影响,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一个战斗。因此得出下述结论。
        第一,必须打胜。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打第一仗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第一 必须打胜。
根据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必须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后再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按机等待。机会总会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一次反围剿,仅因敌不脱离源头那个居高临下的阵地,我军两度开进,却两度忍耐撤回,过了几天找到好打的张辉瓒。
        第二次,仅因等待王金裕脱离巩固阵地,宁可冒犯走漏消息的危险,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迫(近)敌而居,等了二十五天之久,终于达到了要求。
        第三次,千里回师,又被敌人发觉我们迂回侧后的计划,但我们忍耐这回,改用中间突破,最后在莲塘打了第一个好仗。
        第四次,攻南丰不克,毅然采取退却步骤,终于转到敌人右翼,开始了宜黄 南部的大胜仗。
        只有第五次,震惊于黎川一城之失,挽救企图出发,北上就敌。在汛口不预期遭遇战胜利之后,不把此战看成第一战,不看此战所必然引起的变化,贸然进攻不可必胜的硝石。开脚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真是最坏最愚蠢的打法。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
        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决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胜仗不但不利于全战役,反而有害,则这个仗虽赢也只能算输(第五次汛口战斗)。
        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前,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我挨次的一仗赢了,敌军全局将起什么变化,假若失败,又将起什么变化。
虽然结果不见得乃至不会和预期一样,但是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你是不会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或万一失败后,下文如何做,依然未尽到战略指导者的责任。
        战略指导者应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
        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战争是不利的。走一步应该看那一步的具体变化,据此以修改或发展自己战略战役计划,不这样做,会弄出个冒险直冲的错误。
然而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有框架的一个长时期方针是决不可少的。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困(因为犹豫不决而陷于困境中)的错误,实际上适应了敌人的战略要求,陷自己于被动地位。须知敌人的统帅部,是具有某种战略眼光的。我们只有是使自己操练地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
总之,退却阶段必须计算到反攻阶段,反攻阶段必须计算到进攻阶段,进攻阶段又必须计算到退却阶段。没有这种计算,就束缚于眼前的厉害得失,就是失败之道。


5.4 集中兵力问题

        5.4.1
        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实际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在于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被动)。

        无论处于怎么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人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用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资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防御战本来容易陷入被动地位,防御战大不如进攻战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权。然而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的主动阶段。
        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在形式上是被逼出此的,在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诱敌深入,准备反攻。只有不肯退却,仓促应战,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战略反攻,不但内容是主动的,形式上也放弃了退却时的被动姿态。
        要完全达到这种目的,集中兵力(作战手段)、运动战(作战形式)、速决战(作战时间)、歼灭战(作战效果),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要的和主要的。

        5.4.2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式。
第一,是未来改变进退的形式。过去是敌进我退,现在是企图我进敌退。集中兵力一战而胜,这个目的是在本战斗就达到了,而且也给全战役很大影响。
        第二,是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式。退却到退却终点,在防御战中基本上属于消极阶段,即“守”的阶段。反攻则属于积极阶段,即“攻”的阶段。虽然在整个战略防御中没有脱离防御性质,但反攻和退却相比,不但形式上而且内容上也起了很多变化。
        反攻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之间过渡的东西,带着战略进攻前夜的性质,集中兵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第三,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式。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蒙受很大不利。但我们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战役上或战斗上,把它改变过来。
        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改变为战役和战斗上的强者地位。战略上敌军对我军的分进合击,改为对敌军战役或战斗上优势。将在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势地位。这就是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集中兵力这一着。

5.4.3
        1932年,所谓全线出击的口号,要求从根据地的东西南北四面出击。不但在战略防御时不对,就是战略进攻时也是不对的。战争中,无论战略或战术、都有防御和进攻、钳制和突击两方面。事实上绝少所谓全线出击。
        到了1933年,变成两个拳头打人的说法,把红军主力分割为二、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同时求胜。结果往往是一个拳头置于无用之地,一个拳头打的很疲劳,而且没有可能取得重大胜利(对于交易品种的选择)。
        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资金量很少的情况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战略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
        中国红军以弱小者姿态出现于内战战场,其迭挫强敌的能力,依赖于兵力集中使用者甚大。无论哪一个大胜仗,都可以正面这一点。
        以一当十,是战略的说法,是对整个战争敌我对比而言的,不是对战役和战术而言的。无论在反攻或进攻,我们总是集结大力打敌一部。
        像团村和水口于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大胜仗的。然而
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这种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我们在战略上是以一当十,在战术上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六路分兵、分兵抵御,以为可以制敌,结果为敌所制,原因在于惧怕丧失土地。集中主力于一个方向,其他方向剩下了钳制力量,自然不免使土地受到损失。
然而只是暂时局部的损失,其代价就是突击方向取得了胜利。突击方向胜利了,钳制方向的损失就可以恢复了。
        第三次围剿,江西红军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然而结果我们的土地不但都恢复了,而且还扩大了。

        置红军支队于次要作战方向也是必要的,不要一切都集中。我们主张集中兵力,是建立在对于战场作战绝对或相当优势原则上的。

        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役,应以绝对优势兵力临之。如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第一仗,集中4万人打张辉瓒9000人(和真仓第一次交易一样)。对于弱敌或不管要紧的战役,用以相对优势的兵力足够了,如1931年5月30日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战,用1万人打刘和鼎7000人。
       
        也不是每次都要有优势兵力,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用相对劣势和绝对劣势兵力于战场。相对劣势,以游击队钳制其正面及一翼,红军集中全力突然袭击其另一翼的一部分。这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胜利的。当我袭击其一翼的一部分时,仍以优势对劣势、以多胜少的原则。绝对劣势,如游击队袭击敌军大部队,仅仅袭击其一部分,同样适用上述原则。
        集中大军于一个战场作战,受限于地形、道路、给养、驻地等条件,也应分情况去看。

        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局部敌人这样说。敌人不能取消我们的胜利,也不能避免他们的损失,因为何时何地我们这样做,他们不晓得。这一点我们是保守秘密的。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

5.5 运动战

        5.5.1

        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我们的答复是:运动战。在没有广大兵力,没有弹药补充,每一个根据地打来打去仅只有一支红军的条件下,阵地战对于我们是基本上无用的。(运动战:在你看的特别准的时候,应该大胆行动,如果事后证明错了,就赶紧退出。虽然会蒙受损失,但毕竟不会被套牢,损失也较小。)
(阵地战:对冲、锁仓或者用资金跟市场耗,出错以后不及时退出,靠资金调整获胜。例如:倒加仓,降低持仓成本。)
阵地战,对于红军,不但防御时基本不能用它,连进攻时也同样不能用。由于敌人强大和红军技术贫弱是作战特征之一,所以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下单具体位置服从于趋势)。作战方向不固定,所以作战线也不固定。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到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后大方向也受到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和市场趋势交易不也一样么?趋势的大方向一段时间固定,小方向随时变更)。

一切战争也不能有绝对固定的作战线(作战方向不固定),胜负进退的变化不许可如此。但是相对固定的作战线(大趋势交易)往往见于一般的战争。但唯独像红军这种敌我强弱悬殊如此厉害的,则是例外。

作战方向不固定,导致作战线不固定,最后影响到根据地领土(你的账户资金)的不固定(账户资金就是你的根据地)。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这种领土的流动性,完全来源于战争的流动性。战争和领土的流动性(交易和资金),影响各种建设工作(计划)也发生流动性。若干年月的长期建设计划是不能设想的,计划改变的频繁是家产便饭的(交易计划是流动的)。

承认这种特点,对于我们是有益的。从这个特点出发,规定我们的日程,
不要幻想有进无退的战争;(有正确的交易也有错误的交易,有赢也有亏,有进也有退)
不要震惊于领土和军队暂时的流动;(仓位方向的改变和资金账户盈亏变动)
不要企图建立长时期的具体计划。(对于交易计划正确的态度和观点)
把我们的思想、工作适应于情况,准备坐下又准备走路,不要把干粮丢到了。只有在现在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比较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交易当中最困难的已经点明了,就是脑海当中要有一套整全思维,既要考虑到阳的一面又要考虑到阴的一面。即不论何时何地同时做好两手准备。
就像谈恋爱一样,既要考虑到分手的可能也要考虑到结婚的可能,因为人世间的事情都是可变的,甚至会先分手后又恋爱,再后又结婚,这都是可能的。
        可人性偏偏只擅长考虑一面,而且是主观性很强的那一面。在市场中交易可能对可能错,这是客观事实,谁都改变不了。所以在市场中交易既要准备好继续持仓又要准备随时清仓。这才是整全的思维。
清仓后,既要准备再次进场又要准备继续等待。 这也是整全思维。你要把未来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这就整全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的三分法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是二分法思维,要么做要么不做。他们无法把做和不做同时考虑。所以他们做交易,要求一切量化确定固定。因为只有固定下来,他们才知道要做还是不做。而对于很不确定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法去考虑。他们考虑问题基本上都是用科学的手段,如统计学、定量分析等。因此他们做事就显得就很刻板,一板一眼,一点马虎不得,不允许有灰色地带,必须要明确等。在他们的思维里,做就是做,不做就是不做,这两者是对立分开的,是两个事物。用这种思维做交易,非常蹩脚,永远会处在做与不做、对与错的矛盾中。下单必须要是对的才下单,可下单后被证明错了,于是就矛盾了。觉得应该是做的于是做了,可是做了以后发现不应该做了,又矛盾了。

三分法思维是就是把做和不做、对与错同时考虑。不会等到对才下单,而是在既可能对又可能错的情况下,就下单了。也不会等到错才撤单,而是在既可能对又有可能错的情况就撤单了。因为你的行为标准是模糊的,介于对和错之间,所以结果是对是错你都不会产生矛盾。现在的交易者都是在对的情况下进场在对的情况下出场,可结果总是错的,思维上就矛盾了。
你的行为依据永远处在这种不是很明确,但是有确定范围的中间状态下进行。只不过这种中间状态,是可能偏向对的,也可能偏向错的。如何处理这种中间状态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
浅显一点的理论有《唯物辩证法》,继而向上有《论语》《孟子》等儒家思想,再向上有《道德经》《庄子》等道家思想,再向上就是《易经》《阴符经》了。道理越往上走越简单,但也越难懂。

按这种思维交易,你就没有矛盾,你脑海中没有了对错、好坏、也就不存在对立了。
但这是非常高难度的东西,按西方人的二分思维会觉得你一点规则也没有。但事实上规则很严格。道家思想所谓的时机、火候,就是规则,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怎么可能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天下不大乱了,可天下还是好好的。就算哪天人类真被自己给灭了或者遭遇宇宙天难,肯定还会有新的智慧生命出来。根本没有什么世界末日?只不过是你自己死去罢了。

这个道,无法用逻辑的语言表述,只能靠自己的心去悟。道不分对错、不分好坏、无可无不可,但是最后一定要加一句,一切合理。只有你在市场中做要合理,改进的进、改出的出,一切不都了结了么。还有什么对错?理都是道衍生出来的规则。你只要明道,就能懂理。讲到这里就扯远咯,不讲了。想到再说。。

这个单子是同时处在对和错的中间状态下进的,所以结果无论对错,都和开始不矛盾。如何把握阴阳的中间状态,就是交易的核心要点,即时机的把握。

(任何事物内在都包含对和错两个性质在内,阴和阳,只不过在一定环境下显示对的一面,一定环境下显示错的一面。这就是相对性。

        5.5.2
“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通俗的解释。天底下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的那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好的(走就等待,等待最佳的机会)。
        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础上的。然而在我们面前有几种不好打的情形。
        第一 当面敌人多了不好打;()
        第二 当面敌人不多,但它和邻近敌人十分密切,有时也不好打;
        第三 一般来说,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的敌人都不好打;
        第四  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
(要深刻总结不能做交易的市场情况)
       
        以上这些我们都是准备走的,这样的走是必须的。我们承认必须走,是在承认必须打的条件之下。红军运动战的基本特点,就在这里。


5.5.3
        基本的运动战,并不是拒绝必要和可能的阵地战。(必要的时候,仓位是可以扛一扛的,设完止损就不管它了,打到止损为止。)
        战略防御时,钳制某些支点的固守;战略进攻时遇到孤立无援之敌(遇到极好的市场机会)。我们完全提倡那种在情况需要而且许可的阵地进攻和阵地防御。
我们所反对的,仅仅是在今天采取一般的阵地战,或者把阵地战和运动战平等看待。这才是不许可的。
       
        红军的游击性,没有固定作战线,根据地的流动性,根据地建设工作的流动性(交易计划流动)。十年战争中也是有变化的。
        依战略性质来说,井冈山到第四次反围剿是为第一阶段;第五次反反围剿是第二阶段;长征到今天是第三阶段(和波浪理论的1浪 2浪 3浪很类似.。文化大革命是2浪调整,改革开放是个大3浪。纯属臆想)。第五次错误的否定了本来正确的方针,今天又正确地否定了第五次错误的方针。我们不是否定第五次错误的一切,也不是复活从前的一切。复活的是从前优良的东西,否定第五次错误的东西。
       
        游击主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非正规性,就算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工作方法简单化等(和交易一开始基本相同)。这些东西是红军幼年时代带来的,有些在当时还是需要的。然而到了红军的高级阶段,必须逐渐地自觉地去掉它们,使红军更集中一些、更有纪律些、工作更周密些、使之更带正规性。
       
        在作战指挥上,应该自觉减少那些在高级阶段不必要的游击性(交易尽量不要随意去做,一开始可以,甚至需要,到后来就要逐渐去掉了)。在这一方面拒绝前进,固执地停顿于旧阶段,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不利于大规模作战的。

5.5.4

        另一方面是运动战方针。即需要战略和战役作战的游击性;无法阻止根据地的流动性;根据地建设计划的灵活变更性;红军建设上不要不适适宜的正规化。
        在这一方面拒绝历史事实,反对保留有用的东西,贸然地脱离先阶段,盲目地跑向可望不可及的、在当前没有现实意义的所谓新阶段,同样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是不利于当前作战的。
       
        我们现在处在红军技术和组织的下一阶段的前夜,我们应该准备转变到新阶段去。不作这种准备是不对的,是不利于将来的战争的。
        在将来,红军的技术和组织条件改变了,红军建设进到了新阶段,红军的作战方向和作战线的比较固定就出现了;阵地战增加了;战争的流动性、领土和建设的流动性,大大减少了,到最后,也就会消灭了;现在限制我们的东西,如像优势的敌人及其据守的巩固阵地,就不能限制我们了。
       
        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激进)的错误办法,另一方面也反对复活红军幼年时代的许多现在不需要的非正规性(随意游击性)。
        我们要坚决地恢复红军一路来用以打胜仗的许多可宝贵的建军原则和战略战术原则。我们要把所有一切过去的优良的东西都总结起来,成为有系统的更发展的更丰富的军事路线,以便争取在今天战胜敌人,并且准备在将来转变到新阶段去。

5.5.5

        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

侦查  判断  决心  战斗部署  指挥  隐蔽 集中  开进  展开  攻击
追击  袭击  阵地攻击  阵地防御  遭遇战  退却  夜战  特种战斗
避强打弱  围城打援   佯攻   防空
处在敌人之间 超越敌人作战 连续作战  无后方作战  养精蓄锐之必要 等

        这些问题在战役学中应当有条理的叙述到,应该给以总结,在这里就不说了。


5.6  速决战

5.6.1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
        因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在这上面性急要吃亏的,速决是不正确的。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之一。
       
        战役和战斗的原则与此相反,不是持久而是速决。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唯独中国的战争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对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战对待之。
       
有人在立三路线时期讥笑我们的做法为“打拳战术”(说的是打过来打过去才能夺取大城市),讥笑我们要待头发白了才能看见革命的胜利。这是急性病的情绪。但是他们的批评意见如果不是放在战略问题上而是放在战役和战斗的问题上,则是非常之对的。原因在于:

1 红军的武器尤其是弹药没有来源;
2 白军有很多部队,红军只一支部队,打破一次围剿要准备迅速的连续的作战。
3 白军各个虽然分进,但大多比较密集,打他们中间的一个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其余各部就都来了。
       
        为了这些理由,不能不实行速决战。对于我们,几个小时、一天、两天解决一个战斗是经常的。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围敌作战是准备持久的,但打援仍然是速决的。
        战略防御钳制;战略进攻打孤立无援之敌;消灭根据地白色据点,常常给予战役或战斗以持久方针。然而这些持久战,只是帮助主力红军的速决战。

5.6.2  速决战的条件
        速决战不是想做就做得成功的,还需要许多具体条件。
(速决战 就是下单后快速出现浮动盈利)
主要条件是
准备充分;不失时机;
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
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打驻地尚不稳固之敌。

不解决这些条件,而求速决,是不可能的。打破一次围剿属于一个大战役,依然适用速决原则,而不是持久原则。因为根据地的人力、财力、军力等条件,不许可持久。

但在一般速决原则下,反对不正当的急躁性是必要的(要求速决但不能仓促)。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最高军事政治领导机关,应该估计到根据地的这些条件;估计到敌人情况;不为敌人其势汹汹所吓倒;不为尚能忍耐的困难所沮丧;不为某些挫折而灰心;给予必要的耐心和持久,是完全必要的。

5.7歼灭战

5.7.1
        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用的(交易中避免不必要的亏损,不能用拼资金消耗的方式来获取胜利)。对于几乎一切都取自于敌军的红军,基本方针是歼灭战。只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围剿和发展根据地(最大化的获取收益是维持生计以及保障账户资金的唯一方式)。
        给敌以杀伤,是给敌以歼灭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则便没有意义。我军战斗的消耗,用歼灭敌人来补充,这样不断弥补了我军的消耗,还增长了我军的力量(每一次交易都需要消耗资金,必要靠大量获利来补充)。

        击溃战,不是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重大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十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做交易,与其每个波段都赚一点,不如放弃很多波段,把一个波段彻彻底底从头赚到尾,这对于交易的影响非常大。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很多人不懂。)

对于一、二、三、四次的围剿,我们的方针都是歼灭战。每次歼灭的敌人不过是一部分,然而围剿打破了。第5次反围剿采取了相反的方针,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5.7.2
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是同一意思。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打弱之敌、出其不意(奇袭)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的目的所做的。
击溃战只是让敌人逃跑,这只有在全战役或战斗举行歼灭战时才有意义,否则便没有意义。
这又是一种得与失的关系。放弃的是大量击溃敌人,获得的是少量的歼灭敌人,然而影响要比击溃敌人大很多。

击溃战,歼灭战下的击溃战。
持久战,速决战下的持久战。
速决战,在持久战略下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完)
发表于 2009-7-21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x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退却 + 战略反攻 的 时机&条件 = 第一买卖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5:42 PM , Processed in 0.0446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