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1

[中华瑰宝] 【中国记忆】大观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5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0-5-25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楼

目录[隐藏]

    一、昆明大观楼
    二、高安大观楼
    三、宜宾大观楼
    四、江西樟树市临江镇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
昆明大观楼
[编辑本段]
一、昆明大观楼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长联
  中国十大名楼之一
  昆明十大公园之一
  浓缩昆明300多年的园林发展史
  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以上资料都一致说乾印结茅讲经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华浦内的大观楼始建于哪年?一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风物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因取名大观楼。”经考证,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确切的。
  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在《秋日泛舟近华浦》诗中写道: “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吟咏近华浦的诗词,有的描绘山光水色,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功颂德,不外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之戴絅孙评价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撰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髯翁的长联。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跻身“中国名楼”。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观音寺僧净乐重修观音寺时,又于寺后建华严阁五间三层,高于大观楼丈馀。净乐善诗联,华严阁落成时撰刻一副长联,世称“净乐长联”:
  叠阁凌虚,彩云南现,皇图列千峰拱首,万派朝宗,金碧联辉,山河壮丽。视晴岚掩翠,晓雾含烟,升曙色于丹崖,苍松鹤唳。挂斜阳于清嶂,石厂猿啼。暂息烦襟,凝神雅旷,豁尔讴歌叶韵,风月宜人,性静幽闲,互相唱和,得意时指点此间真面目。
  层楼映水,佛日西悬,帝德容六诏皈心,百蛮顺化,昆华聚秀,宇宙清夷。听梵呗高吟,法音朗诵,笑拈花于鹫岭,理契衣传。侪立雪于少林,道微钵受。久修净行,释念圆融,历然主伴交泰,凡圣泯迹,心源妙湛,回脱根尘,忘机处发挥这段大光明。
  净乐长联上下联各92字,全联184字,文采境界虽不及孙髯翁长联,但也指点湖山,写景清逸,修行忘机,悟世超尘,颇有为读孙髯翁长联者“指点迷津”之禅意。
  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奕詝为大观楼题赐:“拔浪千层”匾。马如龙有“跋”叙述赐匾经过:“咸丰丁卯(1855年),兵部侍郎何彤云侍南斋日,蒙文宗显皇帝垂询滇池湖势,彤历陈大观情形,仰荷御书‘拔浪千层’匾额,颁立斯楼,猗欤休哉。”
  清咸丰六年(1856年)前,近华浦中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澄碧堂、涌月亭亭台廊榭掩映绿柳碧波,观音寺殿宇禅房鳞次栉比,风鬟雾鬓,香烟氤氲,高人韵士登临无虚日,僧侣游人往来不间断。近华浦乃昆明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华严阁等皆毁于战火。同治三年甲子(1864 年)仲冬,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舟过近华浦,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垂询海滨父老,答以大观楼被毁原委。公太息弗已,不惜出捐重资构材饬工重建。经始于同治三年(1864年)仲冬,落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季春,仅及年余,瓦砾之场依然金碧之区,仍复省城第一名胜,此马公之重建大观楼也。”(舒藻《碑记》)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在近华浦门楼撰有楹联:“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近华浦“大水,两廊皆圮,楼亦倾斜,光绪九年(1883年),总督岑毓英重修。”(《光绪志》),重修大观楼时,“士民同住持僧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见《新纂云南通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赵藩楷体重书孙髯翁的长联,刊刻悬挂。
  民国三年(1914年)云南省“民政长李公鸿祥创建马路,增修亭榭。”(见赵鹤清《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可见,篆塘沿大观河至近华浦的马路,系1914年修筑。
  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葺大观楼及公园券拱牌坊式大门,将孙铸(字铁舟)同治年间榜书“大观楼”三字的石刻板,嵌于园门,并为孙铸所书题写了跋识,叙述了马如龙请孙铸楷书楼匾之经过。(见《会泽唐继尧识》)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嘱时任昆明市长庾恩锡修葺近华浦,庾恩锡聘请造园大师赵鹤清协助。“仿西湖之白堤、苏堤,则三桥鼎峙”,修筑长堤,环浦可通人行。“增一榭,如秋月平湖”,大观楼前“峙三塔如三潭印月”。(见庾恩锡《鼎建大观公园碑记》)
  同年,龙云“嘱鹤清垒石为山,名曰彩云崖,因彩云见于白崖为云南得名之始,故以颜之,爰于崖顶建石厂(音“罕”,石窟),祀奉观音大士”。(见赵鹤请《彩云崖观音大士石厂记》)庾恩锡1930年主持修建大观公园,以“西湖十景”为蓝本,近华浦形成现在所见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为唐继尧铸戎装骑洋马铜像,海运至越南海防,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抵昆明,1937年4月,吊装安置在近华浦广场中央,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年间,近华浦东面、南面临草海湖滨,建有一批中西合璧式私家花园别墅,大的别墅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庾恩锡兴建的“庾庄”及鲁道源兴建的“鲁园”。还有李园、丁园、柏园、邱园、陈园等。这批私家别墅花园,1950年军事接管后人民政府均划入大观公园,形成大观公园近华浦东南面的“东园”、“南园”景区。
  1961年郭沫若登大观楼,即兴题诗一首: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1998年,为迎接99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近华浦西面197.4 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鱼池柳堤,溪流石桥,芦苇芙蓉,芳草萋萋。至此,大观公园总面积47.8公顷,其中陆地23.1公顷,水面24.7公顷。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南园中西合璧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三大部分,是滇池草海北滨的大型风景名胜区。
  六十年代陈毅副总经理读大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五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可见新中国的领导人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高的,也是很正确的。
  交通线路: 乘4、22、54、52、100路公车可到;市区内乘出租车,大约15元左右可到。
  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编辑本段]
二、高安大观楼
  大观楼,在今江西高安市区,始建于明万历中期,清重修。面临锦江,飞檐高挑,造型宏伟,登楼可俯瞰全城,为城内八景之一。
  此外大观楼还有著名的一百八十字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孙髯(?─1774年),字髯翁,号颐庵,是康乾之际昆明的一个寒士。
  
[宜宾大观楼]
宜宾大观楼
[编辑本段]
三、宜宾大观楼
  大观楼是宜宾古建筑之一,建于明代,清时又修葺之,登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带,令人心旷神怡,真不愧“大观”二字。
  传说楼下有阴传河,并有一条恶龙,经常肆虐,将宜宾淹成一片汪洋,故修此楼镇其头,在县府街修一楼(即小鼓楼)以镇其尾,并在东街树牌坊九道以镇其身。虽属神话,盖楼基四周,地下水甚丰,非无因也。
  本楼又名谯楼,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市中区西街口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呈长方形,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楼西,有两道各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四崐周棂窗,高敞明丽。在二楼东檐端,挂有“大观楼”三字匾额,每字见方1.5米,酣畅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间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书;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额,潇洒流畅,俊秀苍劲,为清代华阳顾汝修书,整个楼形建筑精美典雅,巍峨雄壮,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形似北京的天安门。
  解放前,大观楼年久失修,楼台窗棂残破不全,栋梁屋檐腐蚀,楼下通道成了乞丐栖息之地,楼上则为观火报警和关押“壮丁”之所,整座楼宇萧瑟凄凉。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大观楼,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伟壮观。游人既可到楼内图书馆看书,又可登楼欣赏古建筑的精湛艺术(该楼以封闭,无法入内参观)。
  大观楼在解放前损坏严重,底楼成了乞丐宿居的场所,楼上则成为国民党关押壮丁的地方。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对大观楼进行维修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观楼曾改为东风楼,文革后,恢复大观楼名称。1981年8月,大观楼被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对宜宾大观楼的历史沿革,过去宜宾人说法甚多,有人说大观楼是唐朝宜宾东楼,杜甫都在上面饮过酒,因此与韦皋也联系起来;也有人说大观楼是宋代西楼,黄庭坚、陆游都曾为它写过诗。也有人说大观楼是仿昆明滇池大观楼而建。
  但据宜宾文史工作者考证,在清嘉庆宜宾县志中记载:宜宾大观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称谯楼,明末张献忠义军进攻宜宾与明军激战,该楼毁于战火,仅存台基。清乾隆二十年(1765)由宜宾知府托隆重建。
  至于“东楼”、“西楼”之说现在也无法考证。但大观楼和“东楼”来讲,方位明显有差别。称东楼为今大观楼未免不太妥当。但史书记载在唐会昌二年(842年),马湖江(金沙江)涨大水,三江口土城已荡然无存,且城址已迁往岷江北岸今旧州坝。到宋朝时,宜宾城址在旧州坝,因此登“西楼”之地不可能在今天的宜宾城内,而是在旧州坝上。南宋诗人刘翼之“题戎州西楼”,其实就是讲得很清楚了;“西楼何似古东楼,但觉新州胜旧州。山色不藏兴废迹,江声空载古今愁。”
  至于宜宾大观楼仿昆明大观楼之说,更无法令人信服。宜宾大观楼重建于明嘉靖年间,而昆明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年间。宜宾大观楼初毁于崇祯年间,而昆明大观楼毁于清咸丰年间7年。宜宾大观楼重建于清乾隆年间,而昆明大观楼重建于清同治5年。两楼比较相差100多年,到底谁“仿”谁,也还值得研讨。
  可见宜宾大观楼为西南之最。
  关于宜宾大观楼的传说甚多。据说当年冀宣明在书写“大观楼”三字时,先写“大”和“楼”二字, “观”字最后写,但写到最后一笔时,冀宣明感到腕力不足,遂用脚尖踢了一下笔托,才得以完成了观字。但由于用力过猛,墨水溅起,将站在一旁观看的的知府托隆的衣服弄脏。托隆很不高兴,幸好冀宣明机警,在最后题下款时,未写自己的名字而写上了“长白托隆题”。这下托隆才转怒为喜,所以至今匾上未见冀宣明书的字样。由于大观楼声名远播,托隆也就把冀宣明举荐为官。
[编辑本段]
四、江西樟树市临江镇大观楼
  位于樟树市西南21公里的临江镇县前街,它坐北朝南,面对府前街。
  大观楼又名谯楼,系临江军、路、府署大门望楼,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尔后几经修缮,屡有改观。明洪武三年(1370)、弘治三年(1490)、清康熙九年(1670)作了三次较大的修缮,史称“三庚”大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三十六年(1846)亦相继维修。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撤出临江时,楼被毁,仅存楼基。同治十二年(1873)复建,该楼被正式命名为大观楼。 1951年江西省临江荣复军人疗养院进驻后,将原县府旧址辟为院址,该楼为院门楼。虽修缮时局部略有改变。但风貌基本如旧,1984年公布为樟树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省境内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道台衙门。
  在过去,登楼眺望,远山苍松、桔林农舍,风帆上下、城廓烟云、历历在目,故又名大观楼。它整体为城楼式建筑,通高22.4米,一层为楼层,基台上再建三层楼阁。楼基石除中间通道外,均以青砖实垒砌成。基台高6.45米,宽25.6米,呈梯状,中开两扇木制大门,为进出通道。纵深14.2米,在基台背面左右两侧,各砌石台阶40级,转折登台。台面再立通柱。一层有回廊,内分左右室和堂间。二、三层为敞间,面积逐层递减。各层设腰檐,四面灵条活窗,板梯上下,歇山顶,泥瓦复盖,正脊饰几何对称云纹图案,两端鱼形鸱舌脊。脊翼角饰嫔伽蹲兽,脊檩墨书铭文“皇清同治拾贰年岁次癸酉仲冬谷旦”。在二楼,原设有漏刻复壶,用以司更定时;正面中部原悬挂有“临江府”竖额,为解缙所书;内向原悬“大观楼”木匾。
  大观楼内的维崧是宋代名臣王安石的出生地(当时他的父亲在此任临江军军判);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写经台;明代大臣向子湮的隐居地,还有宋高宗御书的“芳林”遗迹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3:42 AM , Processed in 0.1614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