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0|回复: 0

[哲史艺丛] (ZT) Battles of Khalkhin Gol (诺门坎战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mesmith 于 2011-6-14 23:38 编辑

苏联 + 蒙古人民共和国
兵力: 57000步兵, 500辆坦克, 250架飞机
指挥官: 朱可夫
伤亡: 苏联: 7974 死, 15251 伤, 蒙古: 274

大日本帝国 + 满洲国
指挥官: 小松原道太郎, 植田谦吉
兵力: 38000步兵(一开始), 参战兵力前后相加70000人, 135辆坦克, 250架飞机
伤亡: 8440 死, 8766 俘虏
苏联数据: 60000 死伤, 3000 俘虏

205-1.jpg

1939年5—9月,苏蒙军队曾在哈勒欣河(哈拉哈河)下游与侵入蒙境的日进行的一次作战。

对外奉行侵略政策的日本统治集团,于1939年5月开始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哈拉哈河东段挑衅。5月28日,日军(近2500名士兵和军官)侵犯蒙古边界,在炮兵、装甲车和飞机的支援下开始向哈拉哈河推进。蒙军和苏军(按照1936年互助议定书驻扎在蒙古境内)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并于5月29日日终前将其击退至中蒙边境中国一侧。6月底日本人准备再次进犯,目的是围歼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队并抢占河西岸的战役登陆场,以利尔后的行动。为此,日本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上部署了重兵集团(38000人,310门火炮,135辆坦克和225架飞机)。苏蒙军队[6月份起由朱可夫(师级,7月31日晋升为军级)任指挥员]占领了哈拉哈河东岸的防御阵地。共有12500人,109门火炮,266辆装甲车,186辆坦克和82架飞机。

7月2日,日军倚仗其数量上明显的优势转入进攻。7月2日夜间日军突击集团强渡哈拉哈河并攻占巴音查干山,构成了合围苏蒙军队的威胁。但是,经过三天激战,日军的突击集团被击溃,其残部被击退至哈拉哈河东岸。日军于7月8—11日、24—25日先后采取多次新攻击,也均未奏效。哈拉哈河的冲突规模愈来愈大。双方在作战地域投入了更多兵力准备决战。8月10日哈拉哈河畔的日军编入第6集团军(指挥官荻州立兵将军)。该集团军兵力约75000人(其一部编在傀儡国家满洲国军队之内),500门火炮,182辆坦克,还有300多架飞机支援该集团军行动。日军指挥部准备于8月24日发动新的进攻。为了尽快粉碎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苏联增派了新的部队。合编为第1集团军级集群(司令员朱可夫)的苏蒙军队编成内计有:约57000人,542门火炮和追击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并有515架飞机支援该集群。蒙古军队由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乔巴山统率。施特恩(二级集团军级)为首的前线指挥部负责协调远东苏军和蒙军的行动。
        
苏蒙军队指挥部的企图是从正面牵制住日军,尔后对日军集团的两翼实施突击,将其围歼于哈拉哈河与国境之间。按照这一企图,组成了南方、北方和中央三个军队集群和预备队。
        
8月20日苏蒙军队在炮火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先于日军转入进攻。日终前南方集群的步兵部队向前推进了将近12公里,机械化部队则前出到国境附近。蒙古人民革命军骑兵第8师击退了满洲国的骑兵师,占领了边境的几处高地,可靠地掩护了苏蒙军队右翼。北方集群在前进时被日军火力所阻,而当预备队投入战斗后又恢复了进攻。中央集群部队连续冲击,从正面牵制了日军。8月23日,日本第6集团军的基本兵力被包围在蒙古境内。8月27日前苏蒙军队把日军分割成两部分并歼灭了日军南面集团,接着又于8月31日拂晓前消灭了日军北面集团。
      
9月4日和8日,日本人动用开来的步兵第2师兵力再次企图侵入蒙古境内,但遭到惨重伤亡,被赶出蒙古边境。日本人不甘心在地面受挫,试图从空中复仇。然而,9月2、4、14、15日的空战过程中,优势始终在苏联航空兵一边。苏联在空战中有史以来首次使用了火箭武器。5架装备PC-82火箭弹的N-16歼击机击落了13架日本飞机。
        
日本遭到毁灭性的回击后,遂向苏联政府求和。9月16日停止了战斗。日满军队在哈拉哈河伤亡,被俘约61000人,损失了大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其中有飞机660架。苏蒙军队的损失为:死伤18500余人,毁损飞机207架。
      
结果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 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最后导致1941年4月13日所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

日军参战兵力前后相加超过7万人。在四个月的战事中,战死8440人。苏军投入约五万七千名步兵、五百辆坦克及三百五十辆装甲车;官方宣布人员损失为九千人伤亡。但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七千人,超过一千人失踪,另外一万六千人受伤。苏军损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间得到了BT-7供应155辆供应,8月20日投入BT-5和BT-7共计154辆,经过战损、故障,30日只剩下38辆可以使用,一共死伤349名。在空中日本虽然赢得了数量上的胜利,但是仍然遭受了飞行员的惨痛损失,诺门罕中死亡的最高阶军官为加藤敏夫中佐,最高战绩筱原弘道声称58架.苏军战死的最高阶飞行员为格拉斯金少校和扎巴耶夫少校。二战后有记者采访朱可夫将军,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时,他回答是哈拉哈河战役。朱可夫对日军的评价是下级军官很优秀,战斗很狂热,但是越往高层越烂,特别是含金汤匙出生的高级将领只能用无能形容。另外曾在GRU任职参与过该战役的Василий Новобранец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是靠巨大的人力和兵器优势打胜的。

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哈拉哈河战役,苏军在使用坦克、飞机作战方面,在组织坦克、飞机与其他兵种协同动作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经验。此外,也获得了运用快速部队实施集团军合围进攻战役的经验。多次战斗的经验还表明:原有的每公里突破正面火炮的数量标准必须增加。哈拉哈河作战对于进一步改进苏联的兵器,尤其是坦克和火炮的性能产生了影响。苏军有17121人受到政府表彰,70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而格里采韦茨,克拉夫琴科和斯穆什克维奇等几位飞行员成为苏联第一批两次苏联英雄,还有24个兵团和部队被授予苏联勋章。


从哈勒欣河战役分析日本失败的原因

对于一场战争或战役的失败,历史学家首先都会从战争的根本性去分析,无怪乎是双方发动战争的动机是否正义,至使日军在这场战役溃败的原因,我也首当其冲的肯定公式化的必须承认日军的战争企图就是非正义的,所谓邪不压正就是这个道理,而从军事上尤其是战争的进程上分析,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点:

(一)日军过于乐观的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低估了苏联的应付战争的能力,这是日军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在1904—1905,当时的沙皇俄国和日本为争夺东北的宝地,在大连和旅游顺就爆发过日俄战争。当时的日本刚实行过明治维新,经济发展迅速,而岛国的资源劣势满足不了它日益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日本军事扩张的野心。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的胜利更是助长了日军的士气,从满清政府获取的巨额赔款使得日本从西方购进大量军火,战争机器一触即发。反观沙皇俄国,尼古拉二世整天沉迷于酒色,基本不过问朝事,高官们也过于自信“北极熊”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加上战线过长,先后两支远东舰队得绕道好望角到达东方,舟车劳顿,东乡平八朗的联合舰队以逸待劳,东北地面部队又得不到快速补给,这些综合因素使日本真正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日军获胜在情理之中。正是由于日俄战争的胜利助长了日本的骄蛮之气,所谓“骄兵必败”在日军身上得以体现。而苏联此时早已不是那个沙皇俄国,红军的战斗力在与白军和帝国主义武装势力作战中不断增强,共产主义苏维埃的信念深入人心,日军失败是必然结果。

(二)双方军力对比,日军处于劣势,上面已经提到了日军只是一个第6集团军,即始加强了兵力,也不如苏军在人员和武器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朱可夫打反击战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步兵必须占1.5对1的优势,机枪1.7对1,炮兵和飞机几乎2 对1,而坦克要4倍于敌优势,况且还能得到蒙古方面的支持而单兵作战的能力双方又是不可比的,即使最强壮的日本兵身高也只能到苏军士兵的胸口,苏军的长满黄毛的粗壮胳膊甚至能把刺刀击断。

5b8a7fd6010691v4.jpg
苏军T35型坦克。T35型坦克是苏军当时最大的一种多炮塔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达50吨,武器装备有76.2mm坦克炮1门、45mm坦克炮2门、7.62mm机枪5挺。诺门罕战争中,苏军使用了当时所有的各类型坦克,甚至包括尚在试验中的,目的是在实战中检验其性能

(三)武器装备的对比苏军占有统治地位,且不说日军步兵人手一枝“三八”大杠,在重装备上,日军更是没得比。在坦克方面,日军极其落后,坦克级别只相当于苏军的MC—1式坦克,行动半径小;在空军方面,战争初期,日本空军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苏军得到改装的“欧”式和N—16式后,制空权就牢牢掌握在苏军手里了。

model-97.jpg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装备最多的一种主力坦克,由日本三菱公司于1937年制成,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九七式坦克战斗全重15.3吨,成员4人,炮塔位于车体纵向重心偏右的位置,装有扶手栏杆,以便检阅及步兵搭乘,间作无线

(四)战略战术和兵团的运用,日军虽然有坦克,也能得到空军支持,但基本上各自为战,无法有效发挥优势;而苏军有坦克师、摩托化部队、空降旅,诸兵种合成,而且蒙古地区的特点适于坦克展开集团作战,最主要的是朱可夫本人就是热爱并推崇装甲作战的FANS。朱可夫坚定地的认为,战役战术的突然性是决定这次战役胜败的决定因素,这与德国在二战初期发动的“闪电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双方人员素质对比,日本相形见绌。朱可夫通过各种情况报的分析能够敏锐的认识到日军在边境发动的冲突,是为大规模战役所作的试探。在朱可夫的要求下,参加战役的指战员都是精兵强将,如增派的空军力量中,就包括21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这些人是空军的骨干力量,他们自发地承担起大量的训练教育工作,把作战经验和飞行技巧传授给新来的青年飞行员,促进了空军战斗力的增强,这一点在同日本的空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六)为了加突击性效果,苏军对行动绝对保密。朱可夫在制定战役计划的同时,还精心拟制了一套迷惑敌人的计划,主要包括隐蔽运输和集中为加强集团军从苏联内地调整来的的部队;隐蔽调动在哈勒欣河东岸进行防御的兵力武器;部队和物资储备隐蔽地渡过哈勒河;对出发地域、部队的行动地段和方向进行现场勘察;参加此次战役的各兵种特别隐蔽地演练各种科目;各军种兵种隐蔽地实施补充侦察;发布假情报,欺骗敌人,使敌人弄不清苏方的真实意图。苏军通过这些措施极力给敌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苏军没有任何进攻性质的准备措施,使敌人认为,苏军进行的大量工作仅仅是为了组织防御。

(七)为了确保战役欺骗的效果,朱可夫对各种细节考虑得很周到。大刀阔斧与严谨的作风在他身上得到了合谐的统一。他命令一切军事行动只在夜间进行,部队进入突击地指挥人员换穿士兵服装,座驾由小车改乘货车;对于日军无线侦察和窃听电话,苏军故意泄露“重大情况”,印制《苏联红军战士防御须知》,麻痹日军。

我个人认为朱可夫等红军领导人在战役的运筹帏幄上,把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巧妙的结合运用,而日军空有脑子中强灌的武士道思想是不够的,对付缺乏系统训练和军事素质低下的军队尚可,而面对军事大国一触即败。这正如中国男子足球一样,对付泰国、越南、新加坡这等先天身高不足的国家为何大胜而常常被灌以“空军”或“头球”部队,先不说碰到欧美诸强怎么样,一旦遇到日、韩和伊朗这样以技术见长或身体、意志品质更用一筹的球队,结局往往是惨不忍睹,现在“袋鼠”澳大利亚加入了亚足联,中国队的前途更是渺茫了。说着说着我就跑题了,赶紧刹车。

哈勒欣河战役以日军大败结局,其深远意义不只是这场局部战役的胜利。日军再也不敢越苏、蒙边境一步,屯积重兵防守东北,一方面缓解了中国二战主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另一方面苏军在卫国战争爆发后,可以放心大胆的将精锐部队调往西线。通过这次战役苏军也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后恢复了元气,从肃反运动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踊现出大量杰出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以朱可夫为代表的将领和军官,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军第23师团全员出动开赴前线战场。

日军第23师团全员出动开赴前线战场。

日军第23师团全员出动开赴前线战场。

当时还没有雷达设备和缺乏高射武器的日军只有靠这目视观察和重机枪进行对空警戒。

当时还没有雷达设备和缺乏高射武器的日军只有靠这目视观察和重机枪进行对空警戒。

当时还没有雷达设备和缺乏高射武器的日军只有靠这目视观察和重机枪进行对空警戒。

堑壕里一名苏军炮手正用50mm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

堑壕里一名苏军炮手正用50mm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

堑壕里一名苏军炮手正用50mm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

处于较低地势的日军只能用汽油桶垒起高台建立观察哨。

处于较低地势的日军只能用汽油桶垒起高台建立观察哨。

处于较低地势的日军只能用汽油桶垒起高台建立观察哨。

在堑壕里顽强防守的蒙古步兵。

在堑壕里顽强防守的蒙古步兵。

在堑壕里顽强防守的蒙古步兵。

日军设在巴音查山上的37mm反坦克速射炮。

日军设在巴音查山上的37mm反坦克速射炮。

日军设在巴音查山上的37mm反坦克速射炮。

戴着1936式钢盔、持M1981型莫辛步枪的苏军第149摩步团的士兵们。

戴着1936式钢盔、持M1981型莫辛步枪的苏军第149摩步团的士兵们。

戴着1936式钢盔、持M1981型莫辛步枪的苏军第149摩步团的士兵们。

乘火车开赴前线的日本新兵,其木讷的表情和呆滞的目光倒像是一群即将被押上刑场的囚犯。

乘火车开赴前线的日本新兵,其木讷的表情和呆滞的目光倒像是一群即将被押上刑场的囚犯。

乘火车开赴前线的日本新兵,其木讷的表情和呆滞的目光倒像是一群即将被押上刑场的囚犯。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时,日军一个重机枪小组正火力掩护步兵班利用黄昏向前小心翼翼地攻击。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时,日军一个重机枪小组正火力掩护步兵班利用黄昏向前小心翼翼地攻击。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时,日军一个重机枪小组正火力掩护步兵班利用黄昏向前小心翼翼地攻击。

朱可夫(左)与蒙古人民军元帅乔巴山(右)在一起。苏蒙两军的良好合作与协同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可夫(左)与蒙古人民军元帅乔巴山(右)在一起。苏蒙两军的良好合作与协同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朱可夫(左)与蒙古人民军元帅乔巴山(右)在一起。苏蒙两军的良好合作与协同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苏军向日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日军第23师团山县联队在诺门罕前线作战。

日军第23师团山县联队在诺门罕前线作战。

日军第23师团山县联队在诺门罕前线作战。

雨季泥泞的道路使日军汽车兵和辎重部队叫苦连天,一筹莫展。

雨季泥泞的道路使日军汽车兵和辎重部队叫苦连天,一筹莫展。

雨季泥泞的道路使日军汽车兵和辎重部队叫苦连天,一筹莫展。

日军第23师团的“肉弹敢死队”。前面几个人手中的竹竿是绑反坦克雷用的,这些人大都在照相后几天内成了炮灰 ...

日军第23师团的“肉弹敢死队”。前面几个人手中的竹竿是绑反坦克雷用的,这些人大都在照相后几天内成了炮灰 ...

日军第23师团的“肉弹敢死队”。前面几个人手中的竹竿是绑反坦克雷用的,这些人大都在照相后几天内成了炮灰。

冒着炮火步步向敌军逼近的苏军散兵线。

冒着炮火步步向敌军逼近的苏军散兵线。

冒着炮火步步向敌军逼近的苏军散兵线。

停战交涉中的双方代表。

停战交涉中的双方代表。

停战交涉中的双方代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 11:14 PM , Processed in 0.0394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