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清晰的炮中AK——国产63式107mm火箭炮小传
一样武器想成为经典,并非技术越先进,概念越高端越好,冷战期间美国的XB-70轰炸机和MBT-70坦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新浪军事《武器的秘密》第八期为您带来的这款被公认为经典的武器,可以说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它就是有“炮中AK”美称的国产63式107mm火箭炮。
一样武器想成为经典,并非技术越先进,概念越高端越好,冷战期间美国的XB-70轰炸机和MBT-70坦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新浪军事《武器的秘密》为您带来的这款被公认为经典的武器,可以说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就是因使用广泛而有“炮中AK”美称的国产63式107mm火箭炮。
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引进的苏制BM-13“喀秋莎”16管132mm火箭炮在阵地战阶段,特别是在1951年秋季反击战、1952年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金城反击战中,多次以其迅猛的齐射和巨大的覆盖面积对骄横的“联合国军”造成了严重杀伤。可以说,没有“喀秋莎”,很多歼灭战会打成击溃战。
对于长期缺乏压制炮兵的志愿军官兵来说,威力巨大且射击效果惊天动地的“喀秋莎”更是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炮兵之王”和“胜利象征”。因此,战后我军不仅继续进口BM-13型火箭炮,也开始准备自行研制这一级别的国产火箭炮。
当然,任何武器都有缺点,“喀秋莎”在战争中也暴露了不适合山地作战,弹药裸露在外等缺陷。而且在当时我军摩托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使用载重汽车作为底盘的“喀秋莎”也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我军师级以下单位需要一种更为轻便灵活的多管火箭炮武器。
早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军就曾短暂装备过一种国产轻型火箭炮。1948年,我军炮兵专家钟林在河北组建了火箭技术室,开始研制野战火箭炮,后转52工厂继续研制。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天,该炮在北京卢沟桥地区进行了汇报射击表演,朱德总司令大加称赞。这种火箭炮在1950年装备了入朝部队。
该炮有6个定向管,发射国产102mm火箭弹,最大射程5公里。但由于这种尚显稚嫩的武器在性能和可靠性上(经常出现近弹)均无法和后来引进的“喀秋莎”相比,在进入比拼重火力的阵地战之后,这种火箭炮就退出了一线,转而援助越南用于抗法斗争。
虽然最终没有全面装备,但102mm火箭炮的研制生产和实战使用的经验教训对后来63式107mm火箭炮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102mm火箭炮可靠性不足,射程偏近,精度较差,携行性没有明显优势等几大问题,都成了63式107mm火箭炮(下)重点改进的方向。
1958年,按照部队提出的要求,西安847厂(该厂今天还在为我军歼11系列战斗机生产国产化Gsh-301型航炮,同样是一代名炮)开始试制新型火箭炮。部队要求分解部件在尺寸上具备如下特点:上不过颈(便于抬头),下不过臀(便于跨步),宽不过肩(便于通过),重心贴身(防止扭腰)。
既要满足携行要求(火箭弹重量小于20kg),又要满足技战术指标(射程大于8km,战斗部重量大于8kg),这对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的杨荫桐总师来说是个严峻挑战。虽然缺少经验和物质条件(仿制苏制重型火炮的优先度更高),经过反复试验,新型火箭炮仍在1963年设计成功。
在百度图片搜索栏敲入“杨荫桐”三个字,搜索结果是清一色的63式107mm火箭炮(下文简称107火)。这对于一个军工人、一个武器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