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1

引爆二战炮弹 逾40小时搞不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7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3-06 16:27:25 世界日报 香港6日电


photo (17).jpg
警方爆炸品处理课人员赴地盘策画拆除炮弹。(图:东方日报提供)


一枚二战时日军进攻港岛时使用的大威力四五式重型榴弹炮炮弹,深埋铜锣湾维园道地底70年,「出土」后更加危险。因深入地底15米,积水加烂泥,令弹身湿滑致不时「走位」,再加上信管不稳定,为了安全至上,警方拆弹专家要不断精确计算,以炸开弹壳取出炸药,由4日起三次封路,尝试炸开弹壳,但仍未能「制伏」炮弹,料最快6日再封路进行「第四爆」。

3度封路拆弹 仍未「制伏」

现场为路政署辖下于维园道「中环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工程地盘,4日下午工人在地底10至15米处掘出一枚炮弹,其后证实为二战时日军「四五式」240毫米口径榴弹炮使用的炮弹,长90厘米、重逾400磅,为1941年日军进攻港岛时使用的大威力炮弹,由于炮弹仍具巨大爆炸威力,可摧毁方圆200米范围的建筑物,警方爆炸品处理课人员拆弹如空中走钢索。

位置难固定 时常「走位」

警方炸弹专家指,因炮弹威力强大,故不会选择直接引爆,而是要将一寸厚的炮弹金属外壳先炸开,再将里面的炸药安全取出并移走,惟炸开外壳时必须经小心计算,因稍有差池都可能误将炸药引爆,若威力不足又无法将外壳炸开。另外,因炮弹经由炮管发射,安全系统被破坏,信管处于不稳定情况,丝毫移动都可能引发爆炸,而由于发现炮弹位置靠近岸边和填海地区,并于海平面下,加上正进行工程,致地下泥土较为「软身」和湿滑,令炮弹位置难固定,时常「走位」,必须小心计算和处理,大大影响警方的部署。

警方爆炸品处理课人员4日下午4时许到场研究部署后,以公众安全为优先,当晚9时许车辆较稀疏的时间,将东区走廊全线封闭,尝试炸开炮弹外壳,其后分别在4日晚11时许和5日凌晨2时许,再尝试炸开外壳,惟仍未成功。警方5日仍封锁发现炮弹地盘及隔壁的草地滚球场等地区,约四名爆炸品处理课人员走进深坑了解情况,本来计画要作第四次尝试,惟因下雨、现场光线昏暗,风险增大而暂取消,警方预计在6日上午再尝试炸开外壳。

photo (18).jpg
去年警方爆炸品处理课人员花近17小时销毁巨弹。(图:东方日报提供)

去年2000磅巨弹 奋战17小时解危

另外,港岛区是战时炸弹、炮弹的主要遗留地,警方过往曾亦耗时17小时处理一枚空投炸弹。去年跑马地出土2000磅的「巨无霸」美制战时炸弹,由于巨弹含大量炸药,加上信管敏感完整,拆弹难度高,警方采低温拆弹法化解危机。另外,2007年在北角亦发现日军炮弹,当时花逾五小时将其引爆。

去年2月8日,在跑马地厚德里建筑地盘,工人掘泥时发现一枚直径24寸、长67寸、重2000磅的巨型战时炸弹,为美军在二战时使用的空投弹,是1944年美军空袭占港日军的未爆弹,巨弹弹壳由一公分厚精钢制造,内藏千磅高爆黄色炸药,因炸弹信管完整,对热力及撞击敏感,处理不慎随时爆炸,故警方在拆弹时需经精密计算和做足安全措施,需时亦较长。

警方当时采取低温拆弹法,使用特制的低温石绵剂,将拆弹温度控制在摄氏400度以下,避免气压在弹内凝聚,增加压力而发生爆炸,过程中更需解决弹壳钻孔技术和角度调校等问题,非常复杂,最终拆弹专家昼夜奋战近17小时方拆解危机。
发表于 2015-3-7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 09:28 PM , Processed in 0.03932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