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影乐之声] 奥斯卡 · 最佳外语片《推销员》,如鲠在喉的道德谜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连凯,不接软文,只说真话。

 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除了最后的最佳影片乌龙事件,最大的冷门莫过于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影片《推销员》击败了呼声颇高的《托尼·厄德曼》,这已经是法哈蒂的第二座最佳外语片小金人了。

法哈蒂凭借《一次别离》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该片曾在中国大陆上映,累计票房 443.6 万

这也并不是这两部电影第一次同台竞技,早在去年 5 月的戛纳电影节,《推销员》和《托尼·厄德曼》就同处主竞赛单元。有趣的是,《推销员》在戛纳电影节也是最后阶段后补进入主竞赛单元的。

而国际性电影节在颁奖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秉承着公平的角度,一般来讲不会给同一部影片一个以上的奖项。每当电影节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上,评委们就会像分西瓜一样,一一给各个影片发奖。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导演通常不会表现的特别惊喜,因为拿到这个奖就意味着他的电影夺得最高奖(金棕榈、金熊、金狮)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

这当然也不是白纸黑字的死规矩,在 1991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科恩兄弟凭借《巴顿·芬克》获得了最佳电影金棕榈,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约翰·托特罗)三项大奖。而在去年的第 69 届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推销员》也拿到了最佳编剧与最佳男演员两片棕榈叶。虽说没有染指更高的奖项,但这也证明在这两个单项上,《推销员》真的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一大截。

哈布·侯赛尼手举最佳男演员棕榈叶

说回到奥斯卡颁奖,虽说《推销员》拿到了最佳外语片,但导演本人并没有到场,在由颁奖嘉宾代念的获奖感言中他说道:“出于对我的国民,以及另外六个被禁止进入美国的国家人民的尊重,我决定不出席本届奥斯卡。”这一切都是因为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对穆斯林的签证禁令,导致阿斯哈·法哈蒂和影片主演直接被美国拒签。盛怒之下,法哈蒂表示将拒绝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并称特朗普的行为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阴谋论一点的说,这个小金人几乎就是特朗普间接助攻给阿斯哈·法哈蒂的,《托尼·厄德曼》势如破竹一般的揽下了颁奖季的几乎所有外语片奖项,却在最后一战输给了《推销员》。学院的态度在明显不过,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尴尬的远程颁奖,来狠狠地打特朗普的脸。

但政治话题性放在一边,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衡量其拿奖与否的最重要砝码。至少在我看来,《推销员》捧得小金人,绝对也是实至名归之选。

曾拍出过本世纪最佳影片之一《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对社会不同阶级人物群像的白描,创造出极具压迫感的戏剧冲突,在从被困于道德困境中的影片角色,尖利的映射到整个社会层面上。《一次别离》是其巅峰之作,《过往》虽丧失了一丝犀利,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推销员》则继续延续了这一风格。

《推销员》英文名为,取自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同时这也是影片中身为话剧演员的男女主角夫妻二人一直以来排练、出演的话剧。艾马德(沙哈布·侯赛尼)和拉娜(塔兰涅·阿里多斯蒂)两人一直以来的住房因为政府的强制拆迁变成危楼,不得已两人只能临时租房。但在一次拉娜独处,正在洗澡的时候,一位不期而遇的闯入者袭击了她,而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位生活并不检点的前女房客。

J·J·艾布拉姆斯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他用一个从未打开过的盒子举例,说明这样一个所有人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神秘盒子”,才是最能吸引人的盒子。在影视作品的剧作上也是这样,最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剧情,就是永远不告诉你谜底的剧情。虽说风格大相径庭,但在《推销员》的剧作上,法哈蒂无疑也无形中遵循了 J·J 的理论。这个神秘的前房客从未现身,我们只能从房东的闪烁其词和邻居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个好吃懒做的妓女形象,甚至到影片结尾她都没有出现过,只有一些她留在房子里没有搬走的杂物证明她曾经的存在。

而这个从未露脸,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推进力之一,进来袭击的闯入者慌忙逃窜中留下的袋子里装着的避孕套表明:他就是来此买春的。这是影片的核心,之后的所有情节都由此发散。

在这之后,情节急转直下,两个主角对此事件有着不同的态度。艾马德迫切想要找到袭击自己老婆的凶手的同时,却不愿意报警;拉娜则患上了 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不敢独自一人走进厕所,也不愿意对其他人提起这件事。

而造成的这样态度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羞耻”。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入室伤害事件,拉娜在遭受袭击的时候,正赤身裸体在浴室中洗澡。这个时候被一个陌生男人闯进浴室,看光身体并击中头部昏迷,这对于连头发都不能给其他男人看到的穆斯林来说绝对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件。于是艾马德想要掩盖这个事件的同时,却咽不下这口气,才会去试图自己找到施暴者,甚至不惜动用私刑。受害者却像施暴者一样对案情遮遮掩掩,闪烁其词,这是何等的荒谬。

这就是《推销员》剧作惊艳的地方,通过一个戏剧化,通俗化的情节制造矛盾,却又不同于传统的探案戏剧,反套路的将受害与施害者的角色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对调。戏剧冲突创造矛盾,矛盾造成裂痕。一次本应齐心协力寻找施暴者的事件变成了受害者的纠结与对立,将片中角色巧妙地放置在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之中,法哈蒂做起这种事,简直是信手拈来,毫不突兀。

而拉娜和艾马德在片中另外一个形象就是片中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话剧演员,这样一个典型的戏中戏结构在电影中出现通常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互文存在。在《推销员》中,这显然不是剧作的亮点。《推销员之死》更多的讲述的是美国梦的破灭,这样一个主题和影片中所讲的社会问题以及道德困境着实关系不大。话剧排练几场戏的更多作用是引入几个重要配角,和给主角找一个情绪上的爆发点。影片结尾,拉娜和艾马德目光呆滞的上妆来体现他们已经分崩离析的感情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而与大部分话剧相同,影片编剧在台词上的功力也十分出色,看似絮絮叨叨,言之无物,但却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这当然也得益于演员精湛的表演,不仅仅是男主角沙哈布·侯赛尼的功劳,其他演员也均无瑕疵,甚至堪称惊艳。可以说,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这两片棕榈叶实至名归。

但相比起惊艳的剧作和精湛的演技,其摄影以及剪辑上的偷懒就更加明显。影片开头缓缓布置的舞台和随后一段危楼中的长镜头的惊艳过后,影片的镜头语言流于平庸,甚至说是无聊至极。大段的中景对话戏,看不出太多设计感的镜头,加上偶尔令人不适的剪辑,都是它不能忽略的平庸之处。

除此之外,相比起《一次别离》,《推销员》重对政府职能机构无能、腐败的欲言又止都让影片在犀利程度上始终差了一口气。

旧房上的裂缝预示着男女主角的分离

闪烁其词、如鲠在喉,《推销员》就如同缓缓打开的那道门,到最后也没有像影片本身的情节一样,来一个响亮的耳光,彻底的发泄出来。

不过从整体而言,环环相扣、抽丝剥茧的剧作,惊艳的演员表演,扎实的叙事手法,都是《推销员》不应该被忽视的理由。那么,一座小金人或许会让大家重新重视起这部影片。


更多讨论,查看知乎圆桌 · 2017 奥斯卡巡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3 11:14 PM , Processed in 0.04101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