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0

[风味小吃] 老猫:有些城市,值得献上膝盖、眼泪和口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猫:有些城市,值得献上膝盖、眼泪和口水 

 2017-10-03 老猫 大家


有一阵子,我老咳嗽,还嗓子疼,吃药也不太管用。后来出差,要坐飞机,心想别让外地人民以为我得了猫流感。没想到啊,飞机一起飞,我就不再咳嗽了,嗓子里也没了异物感。等到下了飞机,走出出港大厅,来一个深呼吸,闻到了空气中浮动的火锅气味,简直通体舒畅,我知道我活过来了。


我来到了成都。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包括它周围的绵阳、广元、南充……如果说我有去不腻的地方,成都、西安、广州排前三。特别是成都。当时还没有那首后来红火的《成都》,我脑子里全是张楚的旋律:这是一个舒服的季节,空气里都是红油的味道,怕辣的人是可耻的……



其实,细想起来,我对成都的了解并不多,朋友也有限。可我就是觉得这里什么都对脾气。比如说坐出租车遇到堵车了,司机就拿对讲机和朋友聊天,四川话说快了听不太明白,但能听懂他在抓紧时间和朋友约喝茶或者打麻将,要去耍。天大的事情,明天才能办,那么今天就不必挂着,要好吃好喝好好玩。再说火锅店,随便进去一家,看着人声鼎沸,就那么红火。墙上挂着大电扇使劲吹,那浓郁的味道,就是揽客的吆喝。


不过,成都诸食物中,我更爱的是各种小吃,冷锅串钵钵鸡之类,而且反复吃吃不腻。有一次我们一伙同学去西藏公干,回程在成都停了两天,早晨一起吃小吃,龙抄手钟水饺之类,都点了一遍。吃完后大家在门口说散了吧,该逛街逛街,该去公园去公园,中午再集合继续吃。等他们都走了,我返身又回了小店,接着又重新吃。


但这并不能制止我对成都食物的思念。这种事情多年后又重演了一遍,曾经有个姑娘带我去一个叫“蓝色加勒比”的地方吃冷锅串。每当我在北京的寒夜里饥肠辘辘咬着面包充饥的时候,那一大钵冷锅串就不停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默默买了周末去成都的往返机票,又跑到那个地方吃了两天,才心满意足地回来。



在那些我喜欢的城市,美好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经在广州的街头,和朋友姜丝煮酒打边炉,也曾经在绵阳的后半夜,被带到一个大院子里,吃了一罐香浓腻软的脑花饭。在成都花团锦簇的临水小餐厅,一份双椒鸭肠就让人难忘;而在西安,我曾经上飞机之前约好羊肉串局,下了飞机,直奔土门或者东新街,那儿已经有朋友备好一箱啤酒两千肉串坐等开席了……在漫长的各种吃食堆砌起来的人生中,它们总是在记忆中不停闪现。


这些食物,在当地人眼里可能都不值得一提,全是稀松平常之物。但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郊区的新建小区的人来说,无疑就是珍馐美味。说到根儿上,还是有一个气场存在。当一个城市很大一部分人都在追求生活的轻松自在,并且将此当成不虚度人生的标准的时候,这个城市无疑就会变得更加适合生活。那些林立的小店,诱人的地边摊,都是这种长期的、一代又一代的追求养起来的。在长年欲求不满的“外地人”看来,它们就是这个城市的招牌。



说到好城市的标准,头一条就是要有好吃的,小店要多。具体说,还真的必须是小店,不是大店,不是那些规模宏大装修辉煌收费昂贵的店——那些店是谈事的,或者是显摆用的。小店必须是那种藏在街道深处,大家说起来眼睛发光的那种。


比如,北京霄云路上就曾经有家小店,卖红薯干的,就开在楼底下,打开窗子卖。口口相传,很多人都坐车来买。关于这家店的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是,有一天老板冲进旁边的房产中介说:我有三百万了,你们给我看看这些钱能来多大一间房。当然他没买成,因为没有购房资格。后来清理街边店,这家店就没了踪迹,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其实,这样的小店要再坚持个五年十年,可能就是这条街道,甚至是这个城市的特色。可惜了,好多这种苗子都被轰走了,能留下来的是那些老字号,老字号变豪华了,新的小店跟不上来,感觉韵味就失去了。


当然,好的吃食,也要有朋友来一起吃,聚会吃饭才是最香的。前些日子有人写网文吐槽,说北京的聚会太难搞,人们相距太远,组织饭局非常困难,所以是“假装生活”。这个抱怨我完全理解,也完全赞同。只是,聚会组织不起来,还不完全是城市过大、距离遥远的问题。我觉得这主要和人们的生活节奏有关。为啥成都、西安和广州,朋友们总能聚啸成群,而且不分白天晚上都能在一起呢?


二三线城市就更别说了,几乎提前半小时就能招呼到人。所以说到根儿上,还是阻止聚会的因素太多了。比如疲惫,比如限行,比如交通特别不方便,还有就是,那些又好吃又便宜特别有烟火味儿的小店,都被归拢得找不见了,都收拾到不方便去的地方了。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本来是想热闹地吃点好的,可还是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因为“第二天要早起”,因为“喝完酒公交就没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最终没去成。最后泡着碗方便面,眼气地看别人晒朋友圈。



有一次,中学同学要从国外回来,提前个把月发起聚会。到了吃喝的时候,有一位遭遇大堵车,迟迟不能到场。最后结账的时候,打电话问他还能不能到,那位迟到的家伙离饭局地点还有五公里,已经绝望地把车停在车场里,自己在路边饭馆喝高了……


这不是一个好城市应该有的现象。提前一个月约饭,我想就是百忙之中的不同国家领导人,这顿饭也该能约上吧。


所以,城市要有美食,还要方便聚会,这些都是好城市的必要元素。


最重要的,还有有好看的姑娘。


姑娘好看,证明这个城市水土养人。我说的漂亮,还不是那种单纯的身体上的美艳,而是性格开朗,无忧无虑,有一种天然的气场。民国时候的小说,写姑娘走在街上,手里捧着一包撒着椒盐的白水羊头;九十年代的小说,姑娘走在街头,手里捧着的是一包果汁应子;现在的姑娘,应该捧着糯米糍粑、关东煮、至少是甜筒吧?可我看见太多的姑娘从身边走过,拿着个鸡蛋卷饼,或者麻辣烫什么的,不是优雅,而是匆忙狼狈,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充饥。脸上没有骄傲和自信,更多的是忧虑和谦卑,就像花朵很久没有见到阳光。这种气场很难形容,但可以从表情、眼神、走路的姿态感觉出来。



几年前,想带朋友去四川玩,就问一个那里的姑娘,说你们那里有啥风景名胜可以玩的吗?


她回答:“你问我这个一概不知。你应该问我哪里有好吃的,我可以带你们吃个遍。”


看,我就喜欢这么直接的。


其实,喜欢和不喜欢哪个城市,主观的因素很大。心态不一样,趣味自不同。我就见过很多来到北京的年轻人,住在合租的房间里,但对北京喜欢得不得了。因为这里的街道宽(虽然很堵),有高楼大厦,而且还能见到许多名人。在他们眼里,这是改变生活上台阶的地方。但没有办法,我就喜欢那些有山水环绕的、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我在那里会更放松,许多烦恼和郁闷都会消失无影踪。


我觉得一些城市,是值得献上膝盖、眼泪和口水的。它们适合生活,适合快乐地、不那么有心事地度过人生。可能我不能总去那些地方,心里唯一的希望,就是下次再去的时候,它们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不会变得雷同、坚硬,那些美味的食物,那些可爱的姑娘和热心的朋友,还在那里,过着他们的舒心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4 04:19 AM , Processed in 0.0561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