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9|回复: 0

[体育健身] 张晓舟专栏 | 如何把直男审美的经典德迷掰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9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晓舟专栏 | 如何把直男审美的经典德迷掰弯

 张晓舟 大家  今天




克洛普固然生猛,但勒夫是否就娘炮了?

马特乌斯固然威武,但厄齐尔是否就娘炮了?


世界杯固然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性主权之争,但过度强调一支球队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是一大恶习。在全球化时代的所谓“液态社会”或“液态现代世界”(齐格蒙·鲍曼的著名术语),一切坚固的都在解体,唯一不变的,是“流动” ,而足球不管是作为文化资本还是作为资本文化,其特性其实是不断削弱乃至瓦解貌似永恒不变的“民族风格”,足球中的国民性或民族性,虽然依旧成立,但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变量,这也是齐格蒙·鲍曼所说的“液态现代性”。


一说到阿根廷就是“潘帕斯雄鹰”,一说到巴西就是“桑巴”,一说到德国就是“战车”,这都属于政治正确的陈词滥调,如同某次申奥直播晚会上,电视主持人除了张口闭口“浪漫”,对巴黎再也说不出第二个词儿。


德国队意外出局?恐怕他们配不上“意外”这俩字。这可能是史上空前的一次,德国队的出局没有赢得任何同情和惋惜,所谓把家底败光,再大的骂声他们都理应承受,勒夫也理应下课。但有些批评的立场和方式,其实远比德国队更陈腐,比如站在“德国战车”的简单粗暴的政治正确立场去批判勒夫,而这种批评从勒夫上任以来就一直不少,2012年几乎就要了勒夫亲命。假如不是2014年夺冠,勒夫和瓜迪奥拉,可能会联袂成为经典铁血德迷的一对梦幻靶子。


德国队对中韩关系的缓解功不可没,韩国队在不少中国球迷心目中俨然一举从“棒子”变成“大棒”。没错,在民族性格上韩国人不是跟德国人挺像的吗?在足球上韩国队更像是德国队的亚洲小老弟,德国队干嘛不以传统的高压大棒政策去教训小弟,而磨磨唧唧地来回传控?勒夫的传控战术,在四年前被捧上天,而现在居然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然而,所谓传控技术流,今时今日不仅仅是一个所谓足球流派,不仅仅是所谓南美流派和欧洲拉丁派。全球化的资本和文化流动,足以渐渐淡化派别之分。传控打法是当今主流和趋势,而不仅仅是一个流派,一个选项。即便是韩国队,虽然传控技术粗糙,但在面对德国队时也一改粗野作风,而耐心传控寻找反击机会,假如有一个厄齐尔,他们也不至于临终场才打进两球。


勒夫有“罪”,但罪不在传控打法,而替罪羊也不该是传控打法的核心厄齐尔。德国足球的革新,始于2006德国世界杯的克林斯曼,而被克林斯曼的助手勒夫继承发展。革新的资本在于新世纪以来德国青少年足球的“鲶鱼效应”,青年才俊井喷,如今一个时代轮回,然而青年才俊依旧不断涌现,这就是为什么在去年联合会杯,德国队以青年才俊为主体夺冠后,德国足协毅然和勒夫续约到2022年,他们无非是想通过勒夫继续新陈代谢,延续自2006年以来的传控技术流。勒夫应当引咎让贤,或许德国足协也应当痛下杀手,十年的周期也够了,德国队主帅人选也需要新陈代谢的吧,尽管合适的人选一时很不容易找到,克洛普,图赫尔,都不可能,刚从霍芬海姆去莱比锡的纳格尔斯曼,可能是德国队新的历史周期的最佳人选,但不管今后是谁,勒夫的继任者只会更坚决地走传控流


勒夫的错误不在于传控流,而在于不够坚决,以至于踢出如此笨重的传控流,大热天穿着皮裤皮靴跳舞,戴着皮手套弹钢琴。假如他足够坚决,那就应该吸取欧洲传控流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沉湎于往昔——是的,在这个急速流动的世界上,别说什么四年一个周期,一年前的事儿也都是老黄历了,一年前德勒克斯勒是联合会杯的冠军队长,然而在内马尔和姆巴佩的阴影下,他的灵气和自信心严重流失,而萨内,恰恰是瓜迪奥拉雕琢的最新杰作,唯一的左脚正牌左边锋,速度最快的一个,其缺阵给德国队左路留下巨大的真空:赫克托尔并非左边卫属性,布兰特,罗伊斯,德拉克斯勒,也不是左脚,德国队不得不靠维尔纳拉边到左路。萨内原本完全可以起到上一届格策的作用,而他的突破速度可以立刻激活全队,参见道格拉斯科·斯塔对哥斯达黎加下半场的表现。


勒夫堪称本届世界杯最为慷慨的主帅,三场比赛他居然用了20名球员,他不是没有B方案,而是在A方案失效之后源源不断地推出了BCDEF方案,以至于首施两端晕头转向。勒夫如此复杂多元的阵容搭配方案,唯有我国帝都那些菜谱上写着“京鲁粤川湘”的豪气餐馆可比。勒夫只是赶上了德国足球新人层出不穷的好时代,而不是经过豪门俱乐部历练的战术大师,勒夫的战术方案太多了,假如说这显示了战术大师的奢华,还不如说这奢华的战术方案也培养了全球亿万球迷,给了每个人像玩游戏一样,过一把德国主帅瘾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德国战车上抠鼻屎


勒夫的惨败不在于他的战术体系,而在于当主力球员无法符合这个体系时,他缺乏及时应变,世界杯之前的备战全都浪费了,德国队似乎是跑到俄罗斯来踢热身赛的 。



即便是严丝合缝的战车,关键的零部件换了,战车便有解体之虞。维尔纳脚下技术比克洛泽好,但他不是冷血杀手;拉姆不仅仅是右后卫,也能扮演进攻组织角色,他和施魏因斯泰格足以联手保证球队的攻守平衡,而现在这个重任落到克罗斯一个人头上,他难免顾此失彼,导致球队前后脱节。克罗斯和厄齐尔很容易沦为本届德国队的替罪羊,但罪在勒夫没有围绕他们建构阵容,克罗斯恰恰是德国球员中,本赛季状态最稳的一个,而穆勒、德拉克斯勒、赫迪拉,谁都知道他们本赛季状态不稳。厄齐尔当然也不稳,但他本来就是一个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型的人,何况德韩之战他创造了七次得分机会,这都够雪中送炭了。


马特乌斯作为德国足球传统的铁血象征,素来以批评厄齐尔,乃至批评瓜迪奥拉而著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四年前世界杯首战他也指责了厄齐尔,说德国队场上好像少打一人。四年后他再一次复制了这些言论,只不过又在埃尔多安事件的余波下,给厄齐尔扣上一顶“不爱国”的帽子,嫌他不唱国歌嫌他不向球迷致意。


马特乌斯的铁血是一种专制,而厄齐尔天生一副性冷淡脸,天生一对无辜的金鱼眼,天生一副需要搀扶的弱柳风姿,当他妙腿生花的时候,你会说他是在闲庭信步,甚至是在以假寐迷惑对手,当他状态不好的时候,或者,仅仅是他的传球没能转化为进球的时候,他会被德意志铁血战车的看官们山呼下令:10号厄齐尔,出列!



假如厄齐尔无法获得类似内马尔在巴西队那样的闲庭信步的特权,德国的传控流就是不彻底的,恰恰是这位最不德国的土耳其裔球员,堪称勒夫时代最大的战术催化剂。《法兰克福汇报》的民意调查显示,希望勒夫下课的球迷有61%,而球迷最希望从德国队清洗的球员,是厄齐尔,高达59%,遥遥领先。希望这多少只是爱之深恨之切,而不意味着复辟的潮流。


那些批评勒夫丢掉德国队传统的人,同样会认为瓜迪奥拉对拜仁的改造是失败的,当然他们依据的主要是成王败寇的铁律。娘炮这个词,曾被有些铁血拜仁球迷用在瓜迪奥拉身上,而现在也被用在“德国男模队”主帅勒夫身上。勒夫抠鼻屎的经典旧照自然也会被重新翻出来。但是,恰恰是勒夫毁三观的鼻屎,颠覆了刻板印象,谁说德国队就不能带来笑——哪怕是笑料——而是成天板着一张理性万岁理性至死的哲学教授的死脸?


多年前,瑞士前卫鼓神Pirre Favre 在向我形容德国前卫萨克斯大师Peter Brotzmann时说这人 “Very German”, 我问Very German意味着什么,老头用了一个词儿:Straight!Very straight!


不扯音乐,我只是觉得这个公式有趣:German=straight


所以说,德国队是最能满足直男审美和直男想象的,甚至不只是审美,对德国队的直男雄性荷尔蒙崇拜,已经几乎上升到形而上学的执迷高度。例如那句经典的定义——足球比赛就是场上22个人,90分钟(或者120分钟,或者点球决胜)之后德国人赢得最后胜利的一项运动。甚至,在克罗斯绝杀瑞典之后,足球比赛俨然成了德国人在最后一秒重新征服世界的一项运动。另一个源远流长的迷信是:不管热身赛多烂,一到世界杯战场德国人就会恢复正常;不管小组赛多烂,一进入淘汰赛,德国人最拿手。这都是对“德意志精神”的“精神力”的形而上学膜拜。


德国在中国还有一项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被伟大的汉语翻译成“德意志”,“意志的胜利”成为德意志精神的核心,在德国队输给墨西哥,输给韩国之后,所谓“德国人从没在莫斯科这片土地上赢过”的“斯大林名言”,在中文网络上流行到“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地步。长期浸淫在军事化审美和权力语言中的吾国人,更擅长用把自己对德国足球的认知牢牢绑定在一部“战车”上。


要不是这样,吾国的世界杯广告怎么会是这个风格?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像我国一样,把商业广告喊成政治口号,简单粗暴地诉诸直愣愣赤裸裸的洗脑?而这种广告口号的洗脑是成功的,虽然是廉价的,但它很中国,很励志。


而德国队,也很容易当做一部直男励志成功学狗血大片。直男审美不单是保守的,而且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甚至连二元对立都谈不上,而是一条道走到黑。


这个世界,早就弯了,有直有弯,弯中有直,直中有弯,才是参差多态。让我们学会欣赏你老人家的“德国战车”上空,那弯弯的月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5 08:20 AM , Processed in 0.0386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