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军事] 来自苏联的遗产—乌克兰曾坐拥世界上第二大苏-27“侧卫”机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9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苏联的遗产—乌克兰曾坐拥世界上第二大苏-27“侧卫”机队

 李昭辉 空军之翼 2019-11-11

  译者注:本文原文发表在《空军月刊》(AIR FORCE Monthly)杂志上,原作者是弗拉基米尔•特兰达菲洛夫斯基。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历史上,乌克兰曾坐拥世界上第二大“侧卫”机队;今天,这款机动性超群的战机仍然是守卫乌克兰天空的骨干力量。


IMG_1856.JPG

乌克兰装备的最老的一架“侧卫”是背景中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蓝色15号”苏-27S,这架早期型苏-27后面的“尾锥”内只有八具APP-50型箔条/热焰弹发射装置,共含24个弹药筒

背景概述

   1991年苏联解体时,在新独立的一系列前加盟共和国中,总共只有四个国家继承了原苏联空军装备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27(北约代号“侧卫”)战斗机,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苏-27是一种双发、远程截击机/空中优势战斗机。1992年初,新成立的乌克兰武装部队(西里尔字母转写成拉丁字母后为Zbroyni Syly Ukrayiny,缩写为ZSU)总共拥有68架各种型号的苏-27系列飞机,其机队规模仅次于俄罗斯联邦——后者从苏联手中继承了规模最大的“侧卫”机群。更有甚者,乌克兰先后使用过的“侧卫”系列战机多达70余架。

   在乌克兰装备的“侧卫”中,共有13架苏-27P和41架苏-27S(这54架为单座型),外加11架苏-27UB和3架苏-27UP(这14架为双座型教练机)。苏-27S和双座型苏-27UB是苏联空军(VVS)装备的能够使用空对地武器的型号;而苏-27P和苏-27UP是供苏联国土防空军(VPVO)使用的纯截击机,缺少对地攻击能力,不过这也使它们不在《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对作战飞机的限制范围之内。


IMG_1857.JPG

乌克兰空军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这架苏-27UB1M(“蓝色67号”)是目前唯一一架继承自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第831团的原装双座教练型“侧卫”,可见其座舱盖后面机背上卫星导航系统的小型白色天线,该特征仅在接受过现代化升级的飞机上才有

   今天,在经历了长期的磨损老化和对外出售之后,乌克兰空军(西里尔字母转写成拉丁字母后为Povitryani Syly,缩写为PS)中总共还剩55架苏-27系列飞机,其中包括37架苏-27S、10架苏-27P、6架苏-27UB和2架苏-27UP。这些飞机共装备了两支部队,分别是驻米尔哥罗德空军基地的第831战术航空旅和驻奥泽尔涅(Ozerne)空军基地的第39战术航空旅。这两个旅都隶属于设在瓦西里基夫(Vasyl’kiv)的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麾下。

来自苏联的遗产

   最初,乌克兰主要的“侧卫”使用单位是前苏军歼击航空兵第831团,这也是苏联空军首个换装新型苏-27战斗机的单位。该团部署在米尔哥罗德空军基地,接受部署在同一地点的歼击航空兵第138师的指挥。1991年底,该团共装备有37架飞机,包括33架苏-27S战斗机和4架苏-27UB教练型,略低于满编情况下的40架飞机(34架战斗机和6架教练型双座飞机,隶属于三个飞行中队和一个指挥小队)。之所以不满编,是因为有几架飞机此前被转入其他部队或在事故中损失,另外还有1架双座教练型飞机于1991年10月15日被送至白俄罗斯巴拉诺维奇市的第558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显然,这架飞机永远不会再送回来了。除了1架苏-27S和所有的苏-27UB之外,这些“侧卫”大都是1985至1986年间生产的早期批次。作为苏联空军当时唯一一支全部装备苏-27的部队,第831团在随后的一系列改革中幸免于难且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并成了乌克兰硕果仅存的原装苏-27部队。

   第二支原装苏-27部队驻扎在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贝尔贝克空军基地,是苏联国土防空军下属的歼击航空兵第62团,该团隶属于驻敖德萨的国土防空军第60军。作为国土防空军下属的部队,该团之前一直在使用老旧的苏-15TM和苏-15UM“细嘴瓶”截击机,并且刚刚开始换装苏-27。它也是苏联最后一支开始换装苏-27的部队,并于1991年底接收了一个苏-27中队,包括11架苏-27P战斗机和3架苏-27UP教练型(这是当时最新式的“侧卫”型号)。

   第三支原装苏-27部队是苏联海军唯一的“侧卫”部队,即驻克里米亚萨基空军基地的独立舰载歼击航空兵第100团,该团隶属于设在当地的训练中心,该训练中心内有著名的全尺寸模拟“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滑跃起飞甲板的地面训练设施,即所谓的“尼特卡”(NITKA)系统。独立舰载歼击航空兵第100团的主要任务是为苏军训练海航飞行员,教会他们如何从滑跃起飞的航空母舰上升空作战。该团装备有计划部署到“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的三种机型:苏-27(第一中队)、米格-29(第二中队)和苏-25(第三中队)。由于舰载型苏-27K(后改名为苏-33)仍然处于原型机阶段,因此在1986年5月,第一中队开始接装各种不同型号的苏-27。至苏联解体时,该中队共有16架飞机,包括7架苏-27S、2架苏-27P和7架苏-27UB。由于第100团的教导单位身份,其双座教练型飞机的数量比普通航空团多(普通航空团每个中队2架)。


IMG_1858.JPG

1989年11月1日,“海侧卫”苏-27K的首次着舰

   除上述部队之外,第四支原装苏-27部队是设在阿赫图宾斯克的苏联国防部第929国家飞行试验中心下属的第三局。该局总部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费奥多西亚附近的普里莫尔斯克(Primorske),是一处航空测试中心,用于对飞机和直升机及其相关武器设备开展海上试验。该单位的飞机部署在附近的基洛夫斯克,至1991年底,其第一中队实际使用的仅有1架苏-27S。


在乌克兰的服役情况

   1992年3月17日,乌克兰空军(VPS)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许多改变和重组的开始,这些改变和重组将影响所有从苏联那里“继承”的部队。首先,这些部队的名字均被改为乌克兰语,许多原部队也改变了隶属关系。歼击航空兵第831团改名为乌克兰空军第831 歼击航空团,其上级机构歼击航空兵第138师得以保留,不过更名为乌克兰空军第138歼击航空师,并隶属于在敖德萨新成立的第5航空军。

   在乌克兰空军第831歼击航空团中,最老旧的苏-27S飞机是在1985年生产的,此时其机龄已接近其7年使用寿命的终点。乌军方决定在扎波罗热的第713飞机修理厂对其进行大修(该厂原本是专门大修米格-25的)。首架苏-27于1993年抵达该工厂,并于1994年7月29日进行了第一次大修后的首飞。在成功完成了飞行试验后,新机刷以独特的新型迷彩(乌克兰空军的“碎片”迷彩涂装方案)并重新交付给第831歼击航空团。1996年8月29日,第713飞机修理厂更名为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MiGremont,ZDARZ)。除首架飞机外,还有更多的第831歼击航空团的飞机在那里进行了大修或延寿。


IMG_1859.JPG

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这架“蓝色30号”苏-27S采用的还是其最初的“碎片”涂装方案,该涂装是2004年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后应用的

   2000年3月,乌克兰空军在波尔塔瓦新成立了第35航空大队(缩写为AvG或OP),用于执行作战任务,并接管了所有的“精英”航空部队,第831歼击航空团自然也归该大队指挥。不过,第35航空大队在2003年被解散,第831歼击航空团复归第5航空军麾下,并被重组为第831歼击航空旅。

   独立舰载歼击航空兵第100团被重新命名为乌克兰空军第100舰载歼击航空团,但很快就转入第5航空军麾下,并改为“常规”的战斗机单位——飞米格-29的第100歼击航空团。该团的苏-27都被移交给了第831歼击航空团,只有1架苏-27UB被移交给国家飞行试验中心下属的第三局。此时的第三局已直接被改名为“乌克兰国家航空科学测试中心”(DANVT),其还接管了“尼特卡”联合体,并且也隶属于第5航空军。“尼特卡”所有的飞机都由新成立的单位——位于基洛夫斯克的第168飞行测试联合体(LVK)接管,包括最初的苏-27S和新近获得的苏-27UB。之后,第100歼击航空团将再度成为一支海军部队(第100舰载歼击航空团),但该团在1996年底解散之前只能操作米格-29。乌克兰国家航空科学测试中心后来直接隶属于乌克兰空军司令部,中心下属的第168飞行测试联合体最终于2005年前后解散,其原有的苏-27S飞机被卖往国外,而苏-27UB则被移交给第831歼击航空旅。


IMG_1860.JPG

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这架苏-27UB(“蓝色75号”)是该部队接收的最后一架飞机——该机是2005年从第168飞行测试联合体交付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该机于2010年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了大修,并在大修后采用了新的迷彩涂装方案,在座舱左侧后下方还喷绘了第831战术航空旅的标志图案

   1992年4月5日,乌克兰防空军(VPPO)成立,并接管了之前的苏联国土防空军部队。起初,除了将所有单位的名称改为乌克兰语外,并未采取别的什么重大改变:原苏联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第62团改名为乌克兰防空军第62歼击航空团,但仍然隶属于设在敖德萨的乌克兰防空军第60军。在1996年年底之前,该团一直使用苏-15和苏-27战斗机;之后,该团转隶乌克兰空军第5航空军麾下,并改名为第62歼击航空团。同时,该团从驻克里米亚萨基空军基地的前独立舰载歼击航空兵第100团手中接管了米格-29,并最终将老旧的苏-15截击机悉数退役(该团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支使用苏-15的部队)。由于该团现在下辖三个中队(原有的一个苏-27中队和两个米格-29中队),因此它于1998年7月1日改番号为第9 歼击航空旅,并继续飞“侧卫”和“支点”。2001年7月1日,该团被重新改编为第204歼击航空团,飞米格-29,其所有的苏-27均被转移到驻奥泽尔涅空军基地的第9歼击航空团麾下,或者送往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然后卖到海外。第204歼击航空团后来改名为第204战术航空旅。

   2001年底,乌克兰空军成立了一个新的使用“侧卫”的单位,即驻扎在日托米尔附近的奥泽尔涅空军基地的第9歼击航空团,该团接受驻扎在利沃夫的第14航空军的指挥。第9歼击航空团之前隶属于乌克兰防空军,也是乌克兰最后一支使用米格-23的部队,并从第204歼击航空团和第831歼击航空团那里获得了它的“侧卫”。然而,作为使用苏-27的单位,该团的存在时间是短暂的:2002年7月27日,当“蓝色42号”苏-27UP在利沃夫市的斯克尼伊夫(Sknyiv)机场坠毁后,该团“侧卫”的飞行活动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2003年,该部队被改编为第9歼击航空旅;2004年中期,其所有适航的苏-27又被转交到第831歼击航空旅手中;2004年底,第9歼击航空旅开始换装米格-29。因此,当原先的乌克兰空军和乌克兰防空军在2004年12月1日合并为现在的乌克兰空军后,硕果仅存的装备苏-27的部队仅剩第831歼击航空旅了。第831歼击航空旅接受新成立的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的统辖,并于2007年10月更名为第831战术航空旅。


IMG_1861.JPG

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这架苏-27P1M(“蓝色59号”)是2017年由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交付的,是乌克兰最新的“侧卫”战机之一

   2008年,乌克兰军方再次决定为驻奥泽尔涅空军基地的第9战术航空旅(前第9歼击航空旅)重新装备苏-27,于是该部队开始接收第831战术航空旅的“侧卫”式战机。由于飞机数量只够装备一个中队(包括自2004年以来一直留在奥泽尔涅基地的4架“侧卫”),因此第9战术航空旅在2011年重新改编为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隶属于驻瓦西里基夫的第40战术航空旅。第40战术航空旅是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下辖的第三支战斗机部队,主要装备米格-29。


乌克兰苏-27的现代化升级

   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曾针对如何适度升级乌克兰的“侧卫”开展过研究工作,并在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蓝色52号”苏-27S上进行了简短的试验。该机在2010年10月下旬进行了大修,在大修的同时这架飞机安装了“升级包”,然后由工厂方面进行了测试。2012年,“蓝色52号”上所有的附加设备均被拆除,这架飞机于2012年3月26日以其接受现代化改进之前的原始配置状态返回了基地。


IMG_1862.JPG

正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拥挤的主厂房内进行大修的苏-27

   第一架正式参与升级项目的飞机是“蓝色71号”苏-27UB,该机于2012年8月下旬进行了大修。在完成工厂测试后,飞机进入了国家试验阶段,国家试验至2015年5月结束。不过,乌克兰国防部早在2014年8月5日就正式接受了该升级计划。完成此升级计划的飞机在其原始型号后添加了“1M”的后缀以作区分,如苏-27P1M、苏-27S1M、苏-27UB1M或苏-27UP1M。除了该升级项目,乌克兰方面还引入了包括新式BUR-4-1-10-01飞行数据记录仪在内的其他飞行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和控制设备(PAK“斯拉夫蒂奇-BUR-27”系列)。


IMG_1863.JPG

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现代化升级计划的“先导机”是上面这架隶属于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苏-27UB1M(“蓝色71号”)。机身上的“В-1831М1”字样表示这是第831战术航空旅(后面的“831”)下属第1中队(前面的“1”)的“歼击机”(乌克兰语转译成拉丁字母后写作“Vynyshchuvach”,缩写为“V”,在乌克兰语所用的西里尔字母中,“V”相当于“В”),后面的“М1”表示这架飞机已经接受了现代化升级

   不过,乌克兰国防部并未采取完全的升级改造措施:未进行升级的组件似乎包括VOK-27瞄准计算机,该计算机可通过新的卫星导航系统让飞机获得投掷空地武器的能力,之所以“遗漏”了这一组件,可能是因为乌克兰空军的苏-27主要执行空对空任务所致。尽管如此,卫星导航和其他纳入了升级计划的组件显著提升了飞机的导航能力,并将对目标的探测距离扩大了30%。

   完成了现代化改进的“蓝色71号”苏-27UB1M已于2014年8月5日正式服役。在2015年10月14日于扎波罗热举行的仪式上,乌克兰总统佩罗特•波罗申科正式将这架“蓝色71号”苏-27交付其原来所属的部队——驻扎在米尔哥罗德的第831战术航空旅。第一架接受现代化升级的单座型苏-27P1M“蓝色58号”也是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的,其特征是机背上的白色卫星导航天线。经乌克兰升级后的“侧卫”曾于2016年6月19日在斯克吕斯楚普(Skrydstrup)举行的丹麦航空展上首次亮相。


IMG_1864.JPG

苏-27UB1M(“蓝色71号”)座舱盖后面的机背上有一个白色的卫星导航天线

   乌克兰空军对其“侧卫”机队进行的升级主要有以下方面:

   (1)升级了雷达,改进后的雷达具有更远的目标探测距离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用新的元器件替换了之前RLPK-27(N001“米奇”)雷达中的老旧部件。

  (2)改进了导航能力,能够使用民用和(或)西方的军事设施进行导航,如安装了与GPS/GLONASS相兼容的SN-3307-02卫星导航系统,整合了仪表着陆系统/甚高频全向信标(VOR/ILS)的Kurs-93M-V导航系统。

   (3)采用了与ICAO(国际民航组织)兼容的A-511版本的30应答器和MSD-2000V型DME/TACAN信号接收器。

   (4)采用固态存储器的新型飞行数据记录仪和飞行员告警系统,如用SAVR-27U音/视频录制系统取代了之前的照相枪和录音机,采用了Ekran-02M-3飞行员告警系统(双座教练型飞机上采用的是Ekran-UB-02M-3系统),还采用了新型BUR-4-1-10-01飞行数据记录仪,该记录仪也能记录SAVR-27U系统和Ekran-02M-3系统的数据。

   (5)改进了无线电系统,原装的R-800L1型Lun-1甚高频/特高频无线电系统升级到了R-800L1M标准。


IMG_1865.JPG

RLPK-27雷达是苏-27升级的一项内容


顿巴斯战事

   2014年春季,随着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再加上之后在顿巴斯地区爆发的军事对峙行动,导致乌克兰空军各航空部队的活动水平急剧上升,装备苏-27的部队也不例外。为了对抗可能从东方发动的“入侵”,乌克兰空军所有适航的飞机开始定期飞行,旨在使飞行员达到所需的战备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封存的飞机开始送回其所在部队重新服役,或被送到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许多前不久从现役部队中撤装并封存起来的苏-27(特别是21世纪初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大修过的那些,或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行过延寿的苏-27)很快又回到了空中。与此同时,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和第831战术航空旅封存的其他飞机也被送往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


IMG_1866.JPG

由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大修后的苏-27会采用乌克兰空军专门设计的“数码迷彩”涂装方案(该涂装方案从2012年起开始应用)

   2014年3月初,当俄军“缴获”了第204战术航空旅的基地和所有的飞机后,乌克兰空军南部司令部麾下硕果仅存的战斗机部队——驻扎在贝尔贝克、飞米格-29的第204战术航空旅实际上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为了维持乌克兰对该国南部地区的完全控制,第831战术航空旅立即从尼古拉耶夫附近的库巴基诺(Kul'bakino)空军基地派出4架苏-27战斗机,并开始直接在乌克兰空军南部司令部的指挥下开始执行“快速反应警戒”(QRA)任务。

   随着乌军方从2014年4月中旬起在顿巴斯地区开始了所谓的“反恐行动”(ATO),乌空军的苏-27也开始在该地区保持不断的战斗空中巡逻,以支援地面部队。它们常常进行“武力展示”活动。在这些任务中,无论是单架飞机还是两架飞机,乌克兰的“侧卫”都会在极低的高度上飞越对方的人群或著名的热点地区(如顿涅茨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和卢甘斯克),并亮出它们翼下挂载的空空导弹。这类动作也是为了打击各种“反对派武装”的士气。


IMG_1867.JPG

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这架苏-27S(“蓝色30号”)是2006年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大修后采用乌克兰空军最初的“碎片”迷彩涂装方案的最后一架飞机,也是仅有的三架仍然采用这种涂装方案的飞机之一,另外两架是“蓝色27号”和“蓝色41号”

  最后一次所谓的“武力展示”任务是在2014年6月2日进行的,当时,第831战术航空旅的“蓝色27号”苏-27S在卢甘斯克州的米尔尼(Myrny)郊区进行了几次低空通场——那里的亲俄武装已经开始猛烈攻击当地的乌克兰边防部队。这架飞机在地面火力的打击下轻微受损,但最终设法安全返回了基地。在此之后,与米格-29相比,在这场冲突中,对苏-27的直接使用仅限于“反恐行动”区域的空中优势任务,这一任务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8月下旬,人们经常注意到乌克兰的苏-27在定期巡逻任务中从高空飞越开展“反恐行动”的区域,包括在对方控制的领土上空飞行。许多苏-27飞行员因参战而获得嘉奖,其中仅第831战术航空旅就在开展“反恐行动”的区域上空进行了160次战斗飞行。

   2015年初,当第204战术航空旅(当时也部署在库巴基诺空军基地)从“克里米亚事件”中恢复实力并再度装备了足够数量的飞机后,它接手了库巴基诺空军基地的苏-27部队执行的“快速反应警戒”任务。不过,“侧卫”并没有离开乌克兰空军南部司令部,相反,它们转移到了沃兹涅申斯克(Voznesensk)附近的马尔特尼夫卡(Martynivka)预备役空军基地。2015年9月下旬,第831战术航空旅下属的分队再次部署到位于敖德萨国际机场的什基尔尼(Shkil'nyy)军用停机坪。这支分队由3架苏-27组成,包括2架执行“快速反应警戒”任务的飞机和1架备用飞机,它们定期轮换。2018年9月底,在第204战术航空旅转移到卢茨克(Lutsk)空军基地并接受乌克兰空军西部司令部的指挥之后,那支由3架苏-27组成的部队就成了乌克兰空军南部司令部麾下唯一一支执行“快速反应警戒”任务的战斗机部队。

   2015年10月,首架进行了现代化升级的苏-27在第 831战术航空旅正式投入使用。从那时起,所有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接受大修后交付给该部队的“侧卫”都进行了升级。有趣的是,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没有接收任何改装升级的飞机,其所有的飞机都只接受过大修。

   2014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改善乌克兰空军那两支苏-27部队的适航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封存的飞机重新服役,其中大部分是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完成了大修之后(总共有15架,其中8架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进)。改进升级显著提升了乌克兰老旧的苏-27机队的战斗力,并使其不至于显得太落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航飞机的数量逐渐达到了这两支部队的满编数量(三个齐装满员的中队,每个中队装备12架飞机),这种情况在整个乌克兰空军中是前所未有的。毫无疑问,在2018年年初,驻扎在奥泽尔涅空军基地的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改编成了一个齐装满员的航空旅——第39战术航空旅。这是一种不错的情况,意味着乌克兰空军不仅正在努力维持目前的适航水平,还要进一步改善之。在米尔哥罗德空军基地,仍然存放着第831战术航空旅的15架苏-27,其中一些无疑很快将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大修和现代化改造,并重新分配给第39战术航空旅,以组建其第二中队。在这批飞机中,第一架飞机(“蓝色47号”)已于2017年年底被送到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升级。该机在2018年3月交付第39战术航空旅,并在改头换面后成为“蓝色21号”。这是第一架被升级至苏-27S1M标准的战斗机,也是奥泽尔涅基地的第一架现代化“侧卫”。紧随其后进行升级的是“蓝色31号”,该机已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交付部队。

最近的情况

  关于乌克兰空军的苏-27,最近值得关注的一件是“晴空2018”(Clear Sky 2018)多国演习,演习在斯达科斯坦尼夫(Starokostyantyniv)空军基地举行,该基地是第7战术航空旅的驻地,也是乌克兰唯一装备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的部队。演习从2018年10月8日开始,至19日结束。这类演习的重点是让乌克兰空军人员熟悉北约的操作流程,以便于未来的训练和联合作战。在乌克兰空军的两支“侧卫”部队中,至少有7架苏-27参加了演习,其中包括来自第831 战术航空旅的4架苏-27P1M(“蓝色56号”“蓝色57号”“蓝色58号”“蓝色59号”)和2架苏-27UB1M(“蓝色70号”“蓝色71号”),以及来自第39战术航空旅的1架苏-27S1M(“蓝色21号”),所有这些飞机都接受过大修和现代化升级改造。乌克兰空军的其他飞机也参加了这次演习。不幸的是,在演习期间,刚在扎波罗热国营“米格维修”飞机修理厂进行过大修和现代化升级的“蓝色70号”苏-27UB1M在10月16日的一次训练飞行中意外坠毁,事故导致两名飞行员不幸丧生,他们是伊万•彼得连科上校(Ivan Petrenko,他是总部设在第聂伯罗的乌克兰空军东部司令部的航空兵头头)和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赛斯•“杰思罗”•内林中校(Seth Jethro Nehring,他是部署在弗雷斯诺空中国民警卫队基地的第144战斗机联队下属的第194战斗机中队的一名高级军官)。


IMG_1868.JPG

坠毁的“蓝色70号”苏-27UB1M

   尽管演习因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而多多少少受了些影响,但其目标已成功实现,并且预计在未来的演习中,人们会有幸目睹乌克兰空军的战斗机被临时部署到周围北约成员国的空军基地。升级改进后的苏-27战斗机将被用来执行这些任务,因为“侧卫”完全有能力在西方国家的军事设施中起降运作。

  就在“蓝色70号”苏-27UB1M坠毁两个月后,2018年12月15日,乌克兰空军的第二架“侧卫”坠毁了,这是一架来自第39战术航空旅的苏-27S(“蓝色55号”),该机在最后进场时在奥泽尔涅空军基地坠毁,坠毁前该机正在进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定期训练飞行。飞行员亚历山大•福缅科(Oleksandr Fomenko)少校未能弹射并不幸遇难。尽管如此,乌克兰的“侧卫”飞行员们并未被吓倒,他们继续磨练自己的技能,以便做好准备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履行自己的职责。


IMG_1869.JPG

在本次坠机事故中遇难的乌克兰空军第39战术航空旅的苏-27S飞行员、45岁的亚历山大•福缅科少校。他的飞机坠毁在距离奥泽尔涅机场跑道1.5千米远的地点


原文所附材料一:第831战术航空旅简史

   第831战术航空旅的历史始于1941年11月27日,这一天,该单位在克拉斯诺沃茨克(Krasnovodsk,今天土库曼斯坦的土库曼巴什)正式成立,当时是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第659团,装备老旧过时的伊-15比斯战斗机。二战期间,该团相继换装了雅克-1、雅克-7和雅克-9战斗机,并先后在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地进行过战斗。

   1944年12月29日,该团在参加帮助解放多瑙河港口城市加拉茨(Galati,位于今天的摩尔多瓦境内)的战斗后被授予了“加拉茨”光荣称号。1945年,该团荣获三级库图佐夫勋章,以表彰该团在跨过多瑙河的战斗中的表现,之后该团因在夺取布达佩斯的战斗中发挥的作用而被授予红旗勋章。截至1945年,该团的完整番号是“荣膺三级库图佐夫勋章的红旗加拉茨歼击航空兵第659团”。1945年5月欧战结束时,该团位于奥地利境内的明兴多夫(Münchendorf)机场,隶属于歼击航空兵第288师。


IMG_1870.JPG

这就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42年5月设立的“三级库图佐夫勋章”,以表彰在苏联红军中作战指挥得力的“团营级军官”,共颁发3328枚

   1945年7月,歼击航空兵第288师及其下属单位转移到罗马尼亚境内的机场,并于1947年10月移防至乌克兰——歼击航空兵第288师部署至米尔哥罗德空军基地,歼击航空兵第659团被部署到基辅附近的鲍里斯皮尔(Boryspol)。1949年1月10日,上述部队单位被重新命名,歼击航空兵第288师被重新命名为歼击航空兵第138师,歼击航空兵第659团也成了歼击航空兵第831团。

   更改番号之后,歼击航空兵第831团重新装备了米格-15(1949年)、米格-17(1951年)、米格-21PFM(1966年)、米格-21SM(1968年)和米格-21比斯(1973年)等机型。1977年,该团移防至米尔哥罗德空军基地,并于1985年成为第一支换装新型苏-27战斗机的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部队。该团装备的首批6架苏-27于1985年11月10日抵达,并于1986年10月27日完成了作战换装。

   1992年1月13日,歼击航空兵第831团的官兵宣誓效忠乌克兰,该部队转入在敖德萨新成立的第5航空军的第138歼击航空师麾下,成为第831歼击航空团。2000年3月,该单位又接受在波尔塔瓦的第35航空大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指挥。有趣的是,根据2000年10月30日的一项法令(该法令确认了所有之前苏联时代部队的头衔和荣誉称号),由于文书错误,该部获得了一个“近卫”头衔。因此,该部队的完整官方番号成了“荣膺三级库图佐夫勋章的红旗加拉茨近卫第831歼击航空团”。

   2003年,第35航空大队被解散后,第831歼击航空团被直接划拨给第5航空军,并且在2003年8月1日被重新改编为第831歼击航空旅。2004年年底,新的乌克兰空军(由原先的空军和防空军合并而成)成立后,该部队于2005年1月25日起转入新创建的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麾下。

  2007年10月,该部队获得了现在的番号:第831战术航空旅;而在2008年8月21日,该旅又获得了新的“米尔哥罗德”荣誉称号,以表示其当前驻地。因此,该部队此时的完整番号是“荣膺三级库图佐夫勋章的驻米尔哥罗德红旗加拉茨近卫第831战术航空旅”。然而,这种情况在2015年11月18日又发生了变化,当时,所有部队在二战期间获得的勋章和荣誉称号都因乌克兰的“去共产主义化”活动而取消,因为乌克兰取消了所有“共产主义时期”的符号标志和荣誉称号。显然,由于另一个文书方面的错误,其头衔“米尔哥罗德”也被取消,但“政治不正确”的“近卫”头衔仍然存在,于是,该部队的完整番号变成了“近卫第831战术航空旅”。这一番号在2016年8月22日又进行了修改,“近卫”头衔最终被拿掉。现在,该单位的全称只剩下了“第831战术航空旅”。

  第831战术航空旅经常被称为“A1356部队”,现在由奥勒•佩利沃达(Oleh Palyvoda)上校指挥。该旅下辖两个战斗机中队,共装备有25架所有型号的苏-27和4架L-39“信天翁”(自2012年起投入使用)。“信天翁”教练机都进行了大修,升级后的L-39M1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始交付。

表1. 第831战术航空旅现役的“侧卫”战机

IMG_1871.JPG

原文所附材料二:第39战术航空旅简史

   第39战术航空旅的历史始于1942年6月3日,这一天,该单位在俄罗斯的巴盖伊-巴拉诺夫卡(Bagay-Baranovka)机场正式成立,当时是苏联防空兵部队下属的歼击航空兵第894团。该团是通过将当地两个装备雅克-1的防空战斗机中队整编在一起而组建的。1944年,该团重新装备了“飓风”式战斗机,并在当年晚些时候接收了一批雅克-7B战斗机。最终,该团在1945年又重新装备了雅克-9。

   二战期间,该团曾从各类机场起飞执行任务。最终,1944年9月7日,该团抵达了位于日托米尔附近的索科莫罗科伊(Skomorokhy)机场,负责保护乌克兰首都基辅和该地区的重要铁路线。该团现在仍驻扎在这一地点,不过1959年机场改名为“奥泽尔涅”。在战后的岁月里,该团先后装备过米格-9(1950年)、米格-15(1953年)、苏-9(1959年)和米格-23ML(1979年),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接收了改进型米格-23MLD。1991年夏天,当苏联开始崩溃时,该团隶属于总部设在利沃夫的国土防空军第28军。

   1992年1月18日,该部队宣誓效忠乌克兰,并改番号为乌克兰防空军第894歼击航空团,仍然受乌克兰防空军第28军的指挥。1995年,该团被划拨乌克兰空军麾下,并于1995年12月1日重组为第208航空基地,隶属于设在伊万诺-弗兰契夫斯克的第6歼击航空师,是总部位于利沃夫的第14航空军的一部分。1997年12月1日,该团再次改编为第9歼击航空团,仍然受第6歼击航空师指挥。

   虽然该部队装备的米格-23MLD原本应该换为米格-29,但在2001年8月,该部队开始换装苏-27,并接收了来自第204歼击航空团和第831歼击航空团的飞机。该部队首次驾驶“侧卫”的训练飞行是在2001年10月31日进行的。随着第6歼击航空师的解散,该单位自2002年以来便直接隶属于第14航空军。

   2003年8月1日,该部队重组为第14航空军下属的第9歼击航空旅。2004年,其所有适航的苏-27都被移交给了第831歼击航空旅。新的乌克兰空军(缩写为PS,此前的乌克兰空军缩写为VPS)于2004年年底成立后,该部队转受乌克兰空军西部司令部的控制,并开始接装米格-29。然而,到2008年,该单位又被改番号为“第9战术航空旅”,并再次决定重新装备苏-27。在这种情况下,该旅开始将其所有适航的米格-29都移交给了其他装备米格-29的部队,并从第831战术航空旅接收了2架苏-27。这些“侧卫”式飞机在2009年年初被用于对第9战术航空旅的飞行员进行再训练——当时,该部队重新转受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的指挥。


IMG_1872.JPG

全副武装、采用标准空对空挂载的苏-27UB(“蓝色69号”)

  由于第9战术航空旅只有一个苏-27中队,因此它在2011年重组为总部设在瓦西里基夫的第40战术航空旅麾下的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不久之后,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接收了2架L-39“信天翁”教练机。最终,自2018年1月1日起,独立第39战术航空中队重组为一个下辖两个中队的成熟的航空旅,它现在是直接受乌克兰空军中部司令部指挥的第39战术航空旅,被称为“A1435部队”,指挥官是奥雷克西•扎哈尔楚克(Oleksiy Zakharchuk)上校。第39战术航空旅目前拥有14架现役飞机,包括12架苏-27和2架L-39。

表2. 第39战术航空旅现役的“侧卫”战机

IMG_187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7 12:51 AM , Processed in 0.080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