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2|回复: 2

[豪宅] 全职妈妈买下金牌别墅,拒绝智能家电进门:还是二手的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5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职妈妈买下金牌别墅,拒绝智能家电进门:还是二手的好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1-02-04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刘蕾是一位70后妈妈,

去年,她和丈夫范轶、两个孩子

一起搬进了北京顺义的中央别墅区里,

姜文、那英、姚晨……

邻居都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一线明星。

IMG_6337.JPG
IMG_6338.GIF

尽管住在豪宅里,

刘蕾家里有80%都是二手货,

痴迷修复的她,

亲自将一件件废品变成宝贝:

锈铁片焊接成的旋转楼梯,

破钢琴变成巨大的墙面装置,

老家房子的窗户,成了穿衣镜……

IMG_6339.PNG
IMG_6340.GIF

她拒绝安装智能家电,

喜欢亲手拉窗帘的感觉,

灯也要一盏盏去打开,踏实又环保。

身为一名顺义妈妈,

刘蕾却并不鸡娃,

坚持教育孩子要物尽其用。

刘蕾说:“修复,是人和物之间的交流,

人生最大的意义之一,

就是和物品相伴的过程。”

撰文   庄娅琼 责编   邓凯蕾



IMG_6341.PNG


刘蕾的家在北京顺义著名的中央别墅区,这里住着很多国内一线明星,刘蕾对门就是姜文的家,其他明星的房子也都在不远处。

平常大家见面时会很自然地点头打招呼,刘蕾说:“他们都很亲切,就和普通邻居一样。”

虽然小区里有很多大明星,但却非常安静,这也是刘蕾最喜欢这里的一点。


IMG_6342.JPG

刘蕾家的建筑外观

这是刘蕾和丈夫范轶的第三个家,至今她还清晰记得刚到北京时,租住在地下室的日子:每天要弯着腰进出家门,半夜起床,经常发现拖鞋飘在水上。曾经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北京买房买车。

后来,刘蕾和范轶从设计公司辞职,在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业成功,实现了当初北漂时的心愿。


IMG_6343.JPG

选中现在这栋别墅,是因为他们喜欢它开阔的格局,900平米的空间仅有两层,相当于两套叠加的大平层。

去年疫情前,夫妇俩开始装修新家,用到的材料、家具中有80%的二手旧物,甚至是被丢弃的废品。


IMG_6344.JPG

IMG_6345.PNG

有了孩子之后,刘蕾成了一位全职妈妈,但她在家做的最多的事情并不是带娃,而是修复二手物件。


IMG_6346.JPG
 痴迷修复二手物件,拒绝智能家电进门 

刘蕾对修复的痴迷,来自童年的耳濡目染。

“小时候,无论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爸爸都是亲自动手去修的,连我的衣服也都是妈妈亲手缝的。”


IMG_6347.GIF

刘蕾父亲留下的小提琴

记忆中,内蒙老家的院子里养过很多奇特的小动物:狐狸、孔雀、松鼠……也种植过许多不常见的植物。在文工团工作的父亲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动手能力极强的人。


IMG_6348.GIF

刘蕾与丈夫一起整理修复后的收藏品

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到大,刘蕾养成了亲手打理事物的习惯。

她不喜欢智能化的遥控,即使住进这个大房子,她仍然坚持亲手开每一盏灯,拉每一面帘子。连大门上的电铃,也被她换成了古老的敲击式门环。


IMG_6349.GIF

刘蕾的书房兼工作室

10年前,刘蕾和好友去日本常滑旅行。在一个聚集着许多陶瓷匠人的村子里,见到了令她爱不释手的各类陶瓷器物。

常滑位于日本爱知县,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虽是一座小城,但却是“日本六大古窑”之首。当地盛产朱泥,常滑出产的陶瓷素有“日本紫砂”之称。


IMG_6350.GIF

在刘蕾眼里,货架上那些带有裂痕的器皿,比新出窑的陶瓷更迷人。她执着地询问修复的诀窍,日本师傅被她的诚意打动,带她进入店铺后的操作间,亲手教她如何修复破碎的陶瓷器皿。

几个下午的学习、实践后,刘蕾彻底迷上了修复。与金缮这类专业技艺不同,这种修复入门简单,有点像做立体拼图,普通人也很容易学会。


IMG_6351.JPG

修复后的瓷器保留自然的裂痕

修复使用的材料是日本当地产的一种纯天然胶水,粘性强、防过敏、稳定性高。但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胶水需要不同的风干时间,粘在不同材质上的凝固时间也不一样。

刘蕾问日本师傅该怎样判断胶水的用量、等待的时间,师傅却只告诉她:凭感觉。没有确定的数字,就像中餐烹饪里说的盐“少许”。

在修复过几十件瓷器后,刘蕾才逐渐体验到了“凭感觉”的奥妙。想要修复得平滑、优美,需要不断去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锻炼手指的力量与稳定性。


IMG_6352.JPG
 成功修复父亲的遗物 

回国后,只要是喜欢的东西,刘蕾会一直留在身边,每当出现损坏的时候,她的大脑和双手仿佛有一种应激反应:怎样可以把它修好?

有一次在欧洲旅行时,她淘到了一件陶土工艺品《少女的雕像》。因为太喜欢少女脸上怡然自得的神情,刘蕾舍不得托运,选择人肉背回北京,却没想到在安检时,把雕像摔破了。


IMG_6353.PNG

IMG_6354.PNG

少女的头颅整个断裂了,刘蕾从搭木架开始,一层一层修复陶土、调色、粘合,还原脖颈处自然的肌肉纹理。两个星期后,这件雕像恢复了原样。


IMG_6355.GIF

IMG_6356.JPG

《少女的雕像》被摆放在客厅最中心的位置

衣帽间的化妆台上有一对别致的猫咪灯,仔细看,会发现猫咪的身上布满裂痕。它们曾是一对工艺品,被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

当时摔得特别彻底,刘蕾看着一地的碎渣渣,却突然来了灵感:在这对空心的陶瓷猫里放入灯泡,不就是一对台灯吗?


IMG_6357.JPG

提前布好电线,配上合适大小的灯球,再把瓷片一点点粘起来。

按下开关的那一瞬间,猫咪通体发光,全家人既惊讶又感动。“如果没有去修复,我根本想象不到,它们的眼睛是这么美。”


IMG_6358.GIF

父亲的离去非常突然,他在外孙女生日的前夕遭遇了车祸。这一天,刘蕾从一个欢欢喜喜为孩子准备生日宴的母亲,骤然变成了痛失至亲的女儿。

卧室的窗台上,至今都放着父亲出事时背的照相机和长焦镜头,父亲生前擦拭相机、调焦的身影,深深印刻在刘蕾的脑海里。


IMG_6359.JPG

刘蕾父亲生前最常使用的相机

刘蕾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从伤痛中走出来。情绪的好转,始于修复父亲的一把壶。

“我父亲有一把壶,这是他日常把玩最多的,碎了以后我就一直放在盒子里没有动。像一个立体拼图一样,粘的过程,更多的是想起了我与父亲一起的生活片段。”


IMG_6360.JPG

刘蕾修复了父亲的碎壶

 和家人一起修复旧物,温暖又治愈 

在刘蕾900平米的别墅里,横梁、楼梯、家具、灯、装置、艺术品、画框……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有故事的旧物,经过修复,它们再次焕发了生命力。


IMG_6361.GIF

客厅里的旋转楼梯,一年多前还是一堆躺在工厂里的散件废品。带有花纹的铁片让刘蕾怦然心动,问看门人买下了一大包“废品”。


IMG_6362.JPG
IMG_6363.GIF

定做了中轴、立柱和扶手后,丈夫范轶特地喷上了一些盐水,让新的部件自然生锈,与原来饱经沧桑的铁片相融合。

楼梯顶部还摆放着一只鸟鸣木雕,寓意老楼梯获得二次生命后“一飞冲天”。


IMG_6364.JPG

沙发背后大山大水的壁画上,挂着夫妇俩共同完成的一件创意修复作品。

那是一台已经报废的老钢琴,但它的琴键特别优美,范轶和刘蕾把每一根琴键拆下来,用镜子做了圆心,进行二次组装。


IMG_6365.GIF

150岁的老钢琴脱胎换骨,像一只冉冉升起的太阳,给这个家无穷的能量。“我们和它在时光中偶遇,对它进行修复后,双方的生命历程并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互相陪伴。”


IMG_6366.PNG

孩子们最喜欢待在落地窗边的活动区,他们可以在日本设计师KENZO TAKADA(高田贤三)的早安款“麻将”沙发上摸爬滚打。

刘蕾从倒闭的纺织工厂里回收了布样,用不同的花纹制作了一组灯罩,悬挂在儿童活动区的顶部。再搭配一个明黄色的二手秋千,构成了跳跃的色彩组合。


IMG_6367.GIF

 夫妻二人一同“入坑”,

 900平米的家堆满旧物 

范轶并不觉得刘蕾是一个“全职太太”,修复的爱好让她一直保持某种独立。一层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是夫妇俩的书房,他们有各自的精神世界。


IMG_6368.JPG
刘蕾丈夫范轶的书房

几年前,丈夫范轶家乡的老房子被拆迁,他留下了一扇老窗户作为纪念。

刘蕾偷偷修复了窗户的框架,又在背面加了一整面穿衣镜,摆放在玄关门口。这让范轶特别感动,他在照镜子的时候,想起很多童年往事。


IMG_6369.GIF

或许是伴侣之间的心意相通,范轶觉得妻子修复过的东西是有“生命”的。

他说:“这并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为了钱。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化的断层,对物品和情感的延续,有一种巨大的渴望。”


IMG_6370.GIF

范轶是一名设计师,他更敏锐地觉察到,这些二手物品具有装饰和收藏价值。他花了很多时间,把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物品,在自己的家里组合成新的空间场景。


IMG_6371.JPG


他运用了现代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概念:Less is bore(少令人生厌),颠覆了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


IMG_6372.JPG
IMG_6373.JPG


受到妻子的影响,每年外出旅行时,范轶都会找朋友打听、介绍当地的收藏家,带着妻子一起去参观对方的家。

有一次两人为了拜访一个隐居的收藏家,一直到半夜还在偏僻的山村找路,结果整辆车翻进了水沟里。


IMG_6374.GIF

范轶在玄关长长的走廊里,放着一条船的木架,因为他觉得“停靠”就是回家的感觉。


IMG_6375.JPG

家里最珍贵的收藏是两把高迪设计的国宝级椅子,它们之前曾被收藏在西班牙巴特罗之家。

收藏它们不只是因为大师的价值,打动范轶的是那把双人椅,让他无数次回想和妻子谈恋爱时,曾相互依偎坐在公园长椅上的场景。


IMG_6376.GIF
IMG_6377.JPG

关于修复和创新,夫妇俩现在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客厅上方的横梁,就是一次争执后意外诞生的装饰作品。

横梁是房子本身的构建,原本范轶决定拆除,但刘蕾觉得它作为这栋房子的重要支撑,是很有意义的部件,应该留下。


IMG_6378.JPG

两个人无法在拆和留之间达成共识,就索性先冷处理。装修师傅又不好意思完全停工,于是每天在横梁上小小地敲打一番……

僵持了2个星期后,范轶突然对刘蕾说,你是对的,咱们可以保留那段横梁了。原来,被师傅不断凿打的横梁,突然形成了恰到好处的斑驳,产生了美妙的沧桑感。

范轶在上面摆放了一件犀牛雕塑,那是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手模,和这个横梁一样,代表着“初始”的状态。


IMG_6379.JPG

 顺义妈妈,坚持教育孩子“物尽其用” 

刘蕾有两个孩子,弟弟8岁,姐姐9岁,都在公办小学念书。在北京,顺义妈妈已经成了一个鸡娃的标签,还有一个更夸张的说法叫“直升机妈妈”,形容随叫随到。

生了孩子之后,刘蕾在形式上回归了家庭,但陪娃的时间仅仅是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她埋头投入修复的工作,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IMG_6380.GIF

考大学的时候,因为是俄语生,刘蕾与央美失之交臂,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对艺术设计的喜爱和向往,她希望可以在修复的过程中有所弥补。

刘蕾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是4个字:物尽其用。“因为从小到大,我的父亲就是这么教我的。”


IMG_6381.GIF

刘蕾的手作工具箱

有一段时期,孩子们特别喜欢买出奇蛋、盲盒,刘蕾能够理解他们喜欢惊喜的感觉,但不想让孩子养成不断买玩具的习惯。
她想到了利用家里的鸡蛋壳,每次打蛋时尽量只打一个小口,晾干后,给孩子们写一张小纸条或奖券,塞进鸡蛋壳后,用包装纸的边角料封口。

IMG_6382.GIF
IMG_6383.JPG

两个孩子特别喜欢妈妈亲手做的“盲盒”,每到节假日会缠着刘蕾带他们一起做。

二楼有一个专门的手工区,放着刘蕾的父亲留下的转椅。“我爸爸生前一直坐在那把转椅上修复他喜欢的各种东西,现在我坐在它身上,带着孩子们做手工。”


IMG_6384.GIF

因为痴迷修复,刘蕾成了这个小区里最特别的全职妈妈。

她说:“女人好像有一个传统的步骤,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其实有更多的角色在里面,一个人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我在不断地修复,我在不断地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职妈妈买下金牌别墅:痴迷二手旧货,拒绝智能家电进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5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艺术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8 01:55 PM , Processed in 0.0509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