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0|回复: 0

[中华瑰宝]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9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jpeg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哪些即将要失传的老手艺?

作者 / 了不起的苏小姐

由于我有大学时代的男闺蜜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当差,所以有好多第一手资料啊~

在这里特别声明,这次答案里的用图都来自男闺蜜的好朋友,摄影师陈健的作品,请大家不要转载去别的自媒体,更不要做商用,摄影师陈健和一些国家地理的记者这几年走访了不少民间手艺人,采访和拍摄了不少快要失传于民间的手工技艺,他们会将这些文字和图片出版成书,到时候会有更多详细的资料,大家也可以去支持。

那么,我就来抛砖引玉,写几个我看到的让我感动的就要失传的手工艺故事:

(一)

木版水印

26.jpeg

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水印字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

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27.jpeg
坊间流传一个段子,说有人曾将《雁荡山花》真迹与采用木版水印方式复制的《雁荡山花》作品摆在一起,让作者潘天寿辨认真伪,不料,潘天寿却把那张复制的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他的理由是,复制的作品看上去颜色更鲜艳。
这样的段子还有一些。主角都是齐白石之类的大家。代代流传,也就增加了木版水印的神秘性。
倘若你到现场看,也很难相信这是一些“印刷品”。的确,不论采用什么先进技术,也不管用什么纸,只要是用油墨代替国画颜料,就只能是薄薄的一层油墨浮在纸的表面,不可能有木版水印画的厚度、水感和层次。
这一点,决定了木版水印在今时今日依然在生活中有续存的意义。(文-忆丼.周笑纹.马宁 )
28.jpeg
大概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去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学习后,回到杭州成立了国内专业院校中最早的水印木刻工作室,后成立水印工厂。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末,水印厂更名为西湖艺苑,之后艺苑渐渐名存实亡。木版水印技艺在杭州面临失传。
此时,魏立中在美院学习时遇到了陈品超。后者是上世纪 50 年代杭州有名的木版水印大师,人称“陈一刀”。魏立中天天和陈品超在一起,耳濡目染,对木版水印发生了兴趣。陈品超觉得他天分不错,也确实想做木版水印,就开始教他一些木版水印的技术。
木版水印的每一个工序都全凭手上功夫,所有技艺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口传身授。即便魏立中是在学校里学习,也依然有陈品超的言传身教。学勾描天天练习线条笔力,学刻版的手上要磨出老茧,学水印得先从一年的“提刷吊耙”基本功练起——左手手腕提刷吊耙水平转动,每天要刷几百张小画片。
魏立中当年常做一件事,是磨刀。
他展示了雕刻用的刀具,摊开来摆放整齐,一数,居然有数十把。这些刀具大小不一,功能上也各有区别,比如圆口刀适合雕刻大型的纹路,而平口刀,则在细微处显功力。
他使用的很多刀具,都是陈品超亲自制作并传给他的。这有强烈的武侠世界中门派传承的意味。譬如倚天剑自郭襄创立峨眉派始就由峨眉掌门保管,老掌门会在新一任掌门上位后,将倚天剑传给她,以此代代相传,剑在人在。 (文-忆丼.周笑纹.马宁 )
29.jpeg
30.jpeg
31.jpeg

木版水印工艺流程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剃、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靶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木版水印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在原作可望不可即的情况下,让作品展现原作的笔墨韵味和“画性”。

分版

分版是木版水印的第一道工序,根据木版水印的特点需要,将复杂的画面分解开来,再将把画面上的一个个局部移植到很薄的雁皮纸上,此道工序是作品省工还是费工、复制效果成败的关键。

勾描

勾描的程度是用薄而半透明的雁皮纸覆在稿子上,分别勾描画面上的点、线、皴、染等笔触,以作雕版所需的底稿。木版水印的勾描须忠实原作,同时又要预知刻、印效果,与一般的临摹不同。

选版上样

选版就是根据画样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版材,一般选择梨木。版材挑选好后,要在版子上注明版样的号码或标记,之后对版子进行细致的加工。然后将之前勾描好的样本黏贴到版子上,待纸接近干涸,再将版样的纸搓掉一些,墨迹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雕刻

在完成校审版样,雕版艺人对所要雕刻的版子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雕刻艺术极为复杂,是木版水印中的关键环节。工匠以刀代笔来表现原画的用笔,借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着色

木版水印的用色,基本上都是传统绘画所用的颜色,不过在印制古典绢本人物画的作品时,需要耐心调兑才能找出最接近的颜色。

印刷

印刷复制是指以备好的版面、颜色,依次将原画移植到印纸或印绢上的一种复杂的操作过程。由于印刷的材料不同,幅面大小也不一样,画面新旧也有所不同,采取不同的印制方法。印刷过程中,对环境要求高,纸张须保持一定的潮湿度。每版大致可印 200 张。

32.jpeg

(二)

平遥推光漆器

33.jpeg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山西平遥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有“三绝”:牛肉、城墙、推光漆。如果说牛肉是平遥人醇香可口的世俗生活,城墙是平遥人抬头仰望的邈远过去,那么推光漆对于平遥人来说,既落入了尘俗,又高于生活,既是历史,又是现在。
平遥推光漆器之鼎盛是在明清,跟随着晋商的兴起而盛行一时。平遥城里的商贾多经营票号与镖局,常常往来于京城,沾染了一些宫廷里的奢华之气,反映到漆器上,自然也不惜用料,极尽繁复。(文.锐尺)
34.jpeg
薛生金生于漆器世家,从小喜欢绘画的他在 17 岁那年碰上了自己的第一个老师侯文华,跟着他到各处剧团画布景。1958 年,平遥推光漆器厂成立,因为有绘画功底,他被招进厂里,师从当时著名的手工艺人乔泉玉。有了名师指导,再加上自己的悟性,薛生金技艺精进,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半个多世纪过去,薛生金已经成为平遥推光漆器界的泰斗。他的两个儿子薛晓东和薛晓钢从美术学院毕业后,都回到了家乡,延续这门父辈的手艺。
当我们在这座名为娃留的村庄找到薛生金的时候,他已经将近 80 岁了。平遥推光漆器的特点是它的绘画工艺,那么为什么又会以“推光”为名?“推光”,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掌蘸上麻油与灰,在漆面上用力推擦,使漆面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许多地方的漆器制作都有这道工序,为何独独平遥以此为名?
薛老先生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以前平遥用漆,因为费时费力,普通人家并没有推光这道工序,只有富裕人家才将漆面推光。1958 年,平遥要成立漆器厂,就以推光漆器厂为名,以示制作的是精美、高档的漆器,久而久之,“推光漆器”就此传开,也就“将错就错”了。(文.锐尺)
35.jpeg
所以大致也可以这样理解,推光完成的是漆器工艺上的部分,而后面的彩绘完成的是漆器艺术上的部分。这两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技”与“艺”的完美融合。
也因为这两个部分,所以薛生金工作室也分为两个车间。
一个负责前期的漆工,另一个负责后期的装饰。(文.锐尺)
36.jpeg
当我们走进第一个车间的时候,一股浓厚的漆味扑鼻而来。
“这是大漆的味道,对身体是没有害处的。”薛晓东说。所谓“大漆”指的就是漆树的树脂,自古以来的漆器用的都是这种天然漆。只见一位工人手持一把坚硬的毛刷,蘸上粘稠的漆液,反复在一块椴木上来回擦拭,起先,是深棕色的半透明液体,连续地刷上几遍,就叠加成了“漆黑”一片。

等漆干透了以后,工人还需要用砂纸精心打磨,力求平整,以便即将降临的又一层漆液可以无缝贴合,然后开启又一次轮回。上漆,阴干,打磨,如此循环往复,往往需要六至七遍。最后便是神秘的推光过程,仿佛借助人手的推擦与注入,漆会获得某种灵气,变得坚硬却不失柔和。推光后的盒子就像一块南方的龟苓膏,平滑如镜又伸手可掐,仿佛吹一口气,整个盒子就会晃动起来。(文.锐尺)
37.jpeg
第二个车间在漆工车间对面,要大上许多,这里负责对漆器进行艺术上的装饰。同上一个车间相比,没有噪杂的摩擦声,也没有那么浓厚的漆味,这里布置了许多盆栽,幽静得像一座花园。
艺人们手持一种细细的毛笔,蘸着与漆调和在一起的颜料,小心地在光滑的漆面上勾勒和点染。这里所进行的工作让我一再想起那块北魏的屏风,1500 多年前那位漆画画家,或许也拿着类似的画笔勾勒着人物线条,用着诸如绛矾、雄黄、靛华、漆绿、石青、石绿等同样的矿物颜料,赋予人物鲜活的色彩。(文.锐尺)
38.jpeg

(三)

宣城制笔术

39.jpeg

宣城毛笔的历史:

据查,1950 至 1970 年考古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毛笔。世有西汉蒙恬造笔的传说,东汉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制笔的记述《笔赋》,提出选用冬天的狡兔毛、以文竹为管、让毛笔上刚下柔等。晋代制笔业发展,王羲之已用鼠须笔写《兰亭序》,唐代时安徽宣城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所产宣笔成为唐代的贡品,宣笔一直长盛至宋代。

宋代制笔已丰富多样,有鸡毛、小儿胎毛、猩猩毛、狼毫等,嘉州(乐山)宋笔也因苏东坡等名人称许而闻名。到元代,浙江湖州吴兴县善琏镇的笔工采用山羊毛或以之与兔、鸡、狼毛等混合作兼毫,明代后,浙江湖州的湖笔名声大起,湖州成为全国制笔中心。清代时河北衡水的侯店笔曾做“宫廷御用”笔。现代产笔地方多,江西抚河下游东岸文港镇,以家庭作坊为主,代代相传,笔销全国许多地方。

40.jpeg
一盏古制油灯,一个年轻女子,小窗灯影下,女子嘴衔细线,刺绣一般将手中的笔头精心扎裹。旁边,一位老者手持刀片,静心平气地修理着参差不齐的笔毛,一丝一毫地抽离拨出,像是细数光阴的纹理。临近的水盆里,星星点点浸泡着一丛丛或白或棕的笔头,揉捏清洗之后在木梳的篦理下,愈发泛出晶莹亮泽的微光;院子里寂静无声,简易的竹匾里制好的成捆笔芯和着阳光的温度散发着柔和的味道。这样清澈古朴的画面,像千年以前古代笔匠们劳作的画面,平和安宁、各守其责,对尘世喧嚣置之不理,始终带着与世无争的专注。(文.萱草)
41.jpeg
山羊虽小,身体每一部分的毛料用法都不一样,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们,是千百年来宣笔匠人们最难掌握也最得意的秘密张文年 20 岁出头时就跟着父亲学习取料,方法原始实在——用手亲自触摸感受,毛质细腻或粗糙、挺拔或硬朗,在指尖触碰的那一瞬间便即刻知晓。这些年,宣笔毛料的种类在张苏父子手中从一百多种扩充到四五百种,更应了书家画家的需求,增添了诸如长锋羊毫等新形式。物以致用这四个字,还是经年不变的生存之道。


只是现在想找到传统的好料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如今市面上山羊少肉羊多,禁枪令几乎纵容猖獗的山猫抓光了山里的野兔和石獾,气候变暖又让东北三省的黄鼠狼毛质变差。眼看供料逐年不足,张文年只能远赴俄罗斯采购狼毫,再想办法精选上好的牛耳毛代替獾豪。辗转奔波、绞尽脑汁间,他羡慕着产物丰盛的古代:“老祖宗做笔,选天然动物的毛料自然有原因,人工养殖的不能比。” (文.萱草)
42.jpeg
毛笔厂所有员工中,有 70 多岁的刻字老人,也有干了 40 余载的中年笔匠,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青涩年岁时就开始了一生的事业。“18 以后不入厂”是制笔业的行规,也许只有涉世未深的单纯,才能抵抗日复一日寂寞的摩挲。做笔如做人,需似笔尖藏锋不露,似笔杆端正耿直。他坚持不愿离开深山古镇,也是为了这里的一片清静能滋养心性。(文.萱草)
43.jpeg

宣笔的命脉曾随着时运经历了起伏。南宋以降,宣州一带战火纷飞,笔工无以生存,逐渐流于临安附近湖州一带,才有了其后湖笔兴盛,宣笔势弱的局面。两者虽本为同宗,宣笔却不似湖笔般有过全镇数千人家家户户“女做笔头男修笔”的繁盛景象。它兀自驻守在徽州山里的古巷深处,待到白雪落尽时,用清瘦的笔尖书写下千年风雨里的点滴记忆,关于水墨城池,也关于人间故事。

44.jpeg

----------------------

希望大家觉得有用。

如果喜欢这些手艺人的故事,我在这里还打个广告,可以关注下我和朋友们一起办的一本电子杂志《布林客 BLINK》,网站:

布林客 Blink Magazine

我们杂志发布的十一期的主题是“高手在民间”,封面故事就是摄影师陈健的《好景藏梦:民间手作故事》:

45.jpeg
46.jpeg
47.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0 05:39 AM , Processed in 0.0398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