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百家杂谈] 我的童年不是迪士尼,而是郑渊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4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童年不是迪士尼,而是郑渊洁

 东木褚 凤凰网读书  2021-12-23 08:30

 

近日,作家郑渊洁宣布,《童话大王》杂志将在明年1月停刊,原因不是自己写不动了,而是要“拿出全部精力对672个侵权商标进行维权”。

 

三十六年前,郑渊洁下了一个人写一本杂志的决心,他跟主办单位说自己不要稿费,要版税,发行量20万以下只要6%,100万以上就要拿15%。

 

编辑们面面相觑,那个年代中国没有作者提出过这样的分成方式,有人问他,这个数字你是咋算出来的?郑渊洁答,参考了美国畅销作家斯蒂芬·金的版税比例。

 

对面笑了,“发行量真能到100万份,版税全给你。”

 

连载至今,《童话大王》的总发行量达到了两亿,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罐头小人与魔方大厦,成为几代孩子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有励志和温馨,也有让成年人也睁大眼睛的惊奇想象。


20.jpg

《童话大王》创刊号

 

01

童话要是不行,就去试试相声

 

1977年的一天,无线电仪器厂工人郑渊洁被女友甩了。对方父母都是教授,他们想让郑渊洁参加高考,从工人变成干部身份,但是郑渊洁不想考,他觉得工人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女友的表哥把他叫出来摊牌,“你是个工人,又不想参加高考,跟我妹妹的事儿就算了吧。”

 

多年付出的感情,不到五分钟就宣告结束,表哥回去对妹妹说,“哥哥看人很准的,丫就是个笨蛋。”

 

这次打击让郑渊洁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重新站起来时,他撕下墙上的大美人挂历,在纸背面写下志向:干出一番事业,每天都出现在电视上,让瞧不上自己的女友一家后悔。


在尝试了从诗歌到漫画的各种方向后,郑渊洁选择了童话。1978年12月,他写下了一万三千字的童话故事《小蚂蚁在诚实岛的遭遇》,主角是一只叫黑黑的蚂蚁,爱撒谎的他被风吹到了说谎会被惩罚的诚实岛,开始了自己的历险。

 

21.png

《黑黑在诚实岛》


郑渊洁到邮局把稿子寄给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同时心想,“童话要是还不行,那就去试试说相声”。

 

一个月后,上海的回信到了,牛皮纸袋里是退回的原稿。编辑手写了退稿信,抬头少写了“洁”字,“郑渊,这篇童话立意不错,但写得太差,望你多读些好的童话作品,现将原稿奉还。”

 

那年春节,郑渊洁过得郁郁寡欢。临行前,母亲发现了退稿,不顾父亲和儿子的疑虑,坚持把稿子给了相识的《山西青年》副总编辑杨宗,“没准儿他懂童话,这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你们不去我去!”

 

窗外刮着大风,眼看母亲执意出门,郑渊洁的父亲也陪她骑自行车到编辑家登门拜访。

 

几天后,杨宗作了回复,“稿子不错,但是《山西青年》不能登童话,我有个朋友叫由岑,是北京《儿童文学》的编辑,我写封推荐信,你们去找她看看。”

 

取回推荐信,父母怕郑渊洁犯拧脾气,又写了很多鼓励的话附在信后寄给儿子,“要写就写走向世界的童话,杨编辑说你有这个实力。”

 

郑渊洁对杨宗和父母的鼓励半信半疑,他把推荐信锁进抽屉,又在小说、散文上单打独斗了几个月,写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终于把信拿了出来,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骑车到东四十二条的《儿童文学》编辑部,把信和稿子交给了由岑。

 

又过了两个月,由岑的同事、童话编辑刘庭华让他来谈稿子,“这活儿不错,有几处得稍微修改一下,二审意见是把题目改成《黑黑在诚实岛》。”

 

郑渊洁不住地点头,分别前,刘编辑的最后一句话是,“写童话得有想象力,我看你有,小伙子好好干!”


1978年9月,《黑黑在诚实岛》在《儿童文学》发表,15年后的9月,郑渊洁把杨宗、由岑、刘庭华请到一起吃饭,他拿出三本发黄的《儿童文学》78年9月号杂志和五千元伯乐奖金分送三人。


22.jpg

《儿童文学1979年9月刊内页

 

2001年12月,由岑在异国他乡病逝,郑渊洁为她在北京购置了墓地,并在墓碑上写下,“古道热肠,伯乐风范。郑渊洁携皮皮鲁、鲁西西敬祭。”

 

02

差生皮皮鲁的不标准答案

 

《黑黑在诚实岛》刊登后,郑渊洁像被打通了童话的任督二脉,最多时在十几家期刊开连载。

 

1981年1月,郑渊洁回山西老家过春节,串门拜年到大年初四,截稿日已近在眼前,拖延症缠身的他强迫自己闭门构思,他想写个给男孩子看的故事,主角是个“性格顽皮、爱恶作剧,但本性善良的男孩儿。”

 

大年初六,男主角的名字定了,“他的名字应该和生活有所区别,有滑稽的成分,容易记住。有位开国中将叫皮定钧,这个姓氏肯定会让孩子们好奇,就叫皮皮鲁吧。”


23.jpg

《皮皮鲁传》

 

接下来的几天,郑渊洁陷入发高烧般的创作状态,“身不由己,好像被皮皮鲁拉着走,筋疲力尽时,完成了共计三万字的《皮皮鲁外传》。”

 

寒假归来,很多七零后的小朋友认识了皮皮鲁和他的妹妹鲁西西。郑渊洁在故事的开头写道:


“皮皮鲁今年十二岁。他刚生下来时,就把医生吓了一跳!医生用X光给小皮皮鲁透视,发现他的胆特别大,像个大馒头似的……皮皮鲁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妹妹,叫鲁西西,她的胆子挺小,小得都看不见。医生同皮皮鲁的爸爸和妈妈商量了一下,把皮皮鲁的胆子给了鲁西西一点儿。”

 

在那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年代,叛逆的皮皮鲁是差生的偶像,他会把鞭炮扔到妹妹脚边,他会拿纸团塞住同学的八孔竖笛,他会看着发火的老师偷笑……如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在中国上小学,大概就是皮皮鲁的样子,或者说,是郑渊洁的样子。


24.jpg

《皮皮鲁和鲁西西奇遇记》


而在后来的《皮皮鲁驯兔记》里,郑渊洁讲述了一个思细则恐的故事——皮皮鲁的同学李小曼变成兔子了,“不但两只耳朵长,而且眼珠变红了,三瓣嘴,脸上还有毛。”

 

班主任徐老师和皮皮鲁的父母都为李小曼变成可爱、听话的兔子高兴,皮皮鲁不理解这种高兴,他和父母的矛盾也爆发了——

 

“反正我不当兔子。”

“我们要强制你当!”“这是为你好!“以后每天给你吃十根胡萝卜!

 

吃了四年萝卜,皮皮鲁还是没有变成兔子,直到发现徐老师每天都为自己加班,没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时,才下决心变成兔子,但耳朵却怎么也变不长。

 

最后,他钻进一身兔子衣服出现在大家面前,让父母、老师喜极而泣:


“快来看,皮皮鲁终于变了,我早说过,我们的孩子不会差!”

 

从此之后,无论夏天被汗水湿透还是险些窒息,怕大家失望的皮皮鲁一直没敢脱下兔子衣。


郑渊洁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写:


“皮皮鲁希望有一天脱掉兔子衣,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25.jpg

《驯兔记》


上学时,不招老师喜欢的郑渊洁没穿过“兔子衣”,他也不想让孩子们变成只追求标准答案的兔子。前段时间,有个小读者在他的微博留言,“正在做您的阅读理解”,郑渊洁回复,“能理解吗?不能理解我重写。”

 

皮皮鲁系列是郑渊洁跨度最长的作品,从他登场时的12岁,到40岁娶德国媳妇燕妮,很多八零后的青春期从跟着皮皮鲁“骑着二踢脚上天”开始,在“燕妮吻了皮皮鲁”的震撼中结束。


03

老鼠想去遥远的双子星

 

15岁那年,郑渊洁得知爷爷是富农,被“我怎么会是坏人的孙子”这个想法折磨了许多年。那个年代,童话里的动物也有出身之分,绵羊、兔子、大象是好人,豺狼、狐狸、老鼠是坏人。

 

等到自己能作主的时候,郑渊洁就想突破一下传统,写一只好老鼠的故事。1982年9月,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郑渊洁笔下的好老鼠有了名字——舒克,“我当兵时,管我的军械师姓舒,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当过五年空军地勤的郑渊洁给舒克配了一架玩具直升机,当他把短篇《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拿给编辑看时,有位负责二审的老编辑看哭了,“老编辑的父亲是地主,他看到出身不好但努力生活的舒克有点儿激动。”


26.png

《舒克和贝塔》 


后来,舒克和另一个短篇《坦克兵贝塔》里的老鼠相识,两只老鼠还在冒险中和人类皮皮鲁成了好朋友,350集长篇童话《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初次登上《童话大王》是1986年第6期,那时郑渊洁已经写到了第10集,舒克的直升机拉着贝塔的坦克降落在国民都是猫,但国王是老鼠的克里斯王国。

 

198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舒克和贝塔》,播出后风靡全国,动画的最后一集叫“人鼠大战”,人类想彻底消灭老鼠,老鼠也想灭亡人类,舒克贝塔和皮皮鲁阻止了人鼠相残的灾难后果。

 

动画完结,童话继续。写到90集的时候,郑渊洁让两只经历太多人世悲欢的小老鼠暂时离开地球,去了遥远的双子星。

 

“活着太难了。”舒克说。

 

“是。”贝塔同意。

 

“咱们走吧。”

 

“去哪儿?”

 

“太空。”

 

“太空怎么去?”

 

“我看见博览会上有宇宙飞船。” 

 

30天悠长的太空假期后,舒克、贝塔想家了,双子星一天,等于地球上一年,他们的好朋友、并肩与海盗作战的臭球已经在等待中去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一辆摩托车。虽然过了三十年,贝塔还是一次就发动成功,摩托的排气管突突冒着热气,“把积蓄了三十年的寂寞一吐为快”。


27.jpg

《舒克贝塔》 

与舒克贝塔重逢时,40岁的皮皮鲁已是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的物理学家,两只老鼠离开的日子,皮皮鲁的生活就是上学、作业和考试,“幸亏认识了你们,要不然,我就没有童年了。”

 

后两百集的历险,现实描写的比重越来越多,很多小朋友也在升学的变动中跟舒克贝塔挥手告别。1995年,《童话大王》创刊十周年,《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连载到了最后一集,在美国历险的舒克贝塔接到了缅因州警方的电话,“你们的签证快到期了”——缅因州,斯蒂芬·金的老家。

 

结尾,一度变成人形的舒克、贝塔修改了基因,变回老鼠。

 

我实在累了,我觉得这么活挺傻。”舒克说。

 

“咱们走。”贝塔说。 

 

“去哪儿?” 

 

“五台山。” 

 

两只老鼠什么也没带,唯一的行李是舒克在电脑上打的一幅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十个字还曾出现在《大灰狼罗克》里,罗克“挂在家里奉为圭臬鞭策自己活得再潇洒一些。”


28.jpg

《大灰狼罗克》


1995年是郑渊洁创作风格的转折之年。他的首部“成人童话”《奔腾验钞机》在《童话大王》连载,主角是6张面值不同的钞票,其中“五元钞”就是郑渊洁根据当年被甩的真实经历写就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是边杰、罗素夫。

 

“为什么?”边杰看见了罗素夫手指上的钻戒。

“他有钱。我想过好日子。你不能给我这些。”罗素夫直率地说。

 

从《奔腾验钞机》开始,《童话大王》的内容渐渐成人化,《病菌集中营》《生化保姆》《白客》《智齿》《金手指》《仇象》陆续登场,读者中有人不再订阅,也有人看得过瘾,但很多家长表达不满,直到央视节目《今日说法》点名称,郑渊洁的童话“少儿不宜”。

 

节目播出后,主办单位把《童话大王》筛了一遍,发现内容没什么不妥的,又请了一位老编辑给郑渊洁把关,老编辑最终指出“五元钞”里的经典比喻“他的五个手指三个冰凉,两个滚烫”不妥,“人的手指头怎么可能同时冰凉和滚烫?”

 

郑渊洁受不了了,他决定停止在《童话大王》连载新故事。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发表新故事了,他是这么说的:

 

“我这人胆子特小,当时就被吓阳萎了。我发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不喜欢自慰,比较偏爱夫妻生活,既然阳萎了,也就没有再发表作品的动力了。

 

我以前的童话有600万字,登7年不会重复,一代人看完可以走了。”

 

04

别了,儿童文学作家

 

2005年12月,郑渊洁在一场网络博客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做了长达40分钟的发言,在场有个网名叫“鼠尾草”的博主写了篇听后感,引发一场网络论战,“郑渊洁的话让我的耳朵受到了污染。满场都是关于他第一次遗精之类的话语。”

 

舆论甚嚣后,郑渊洁不玩了,他发表博文《别了,非儿童文学作家身份!》,停止了全部成年向小说的连载和出版,“从此,我将终生维护自己的儿童文家身份。欢迎大家监督。”

 

几年后,郑渊洁在《皮皮鲁送你100条命》里给孩子们普及了应该了解的青春期知识。他17岁当兵第一次遗精时很惊慌,跟指导员说要去看病,这件事被人编成段子传遍了全连,让郑渊洁很受伤,这就是他想将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的原因。


29.jpg

《皮皮鲁送你100条命》

 

郑渊洁说,“1999年左右,我最主要的读者群进入大学,他们想看新作品,我就一口气写了20部长篇小说。出版了7部,剩下的13部我已立下遗嘱,在我离世后100年才能出版。100年很快的。”

 

100年有多快,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就像《童话大王》1992年第57期的短篇《三十六万五千天》里,那两粒尘埃之间的追寻。

 

他叫泽,一粒来自哈雷彗星的外星尘埃;她叫亚,一粒来自周口店北京猿人取火种时产生的地球尘埃。

 

一天,泽和亚在路边的路灯上相遇了,他们为音乐厅传出的两首曲子陶醉不已。亚想知道曲子的名字,泽便去打听,他抓住风向,飞进音乐厅,看清了曲名,“一首曲子名叫《回忆》,作者是德拉德尔。另一首名叫《天鹅》,作者叫圣桑。”

 

但是,音乐厅外突然狂风大作,亚被吹走了。此后83年,泽搜寻过非洲和南美洲,在太平洋上漂浮了12年,到过无数个人类家庭,还在一间密室被关了7年,始终没找到亚。

 

又过了50年,泽接触了总统、乞丐、名人、富翁,他发誓一定要找到亚。


500年过去了,泽甚至去了南极和北极,没有哪一粒尘埃如此地探索过地球。

 

900年过去了,人类有了无人驾驶不烧汽油的超级汽车,泽在车里邂逅了一只尘螨,尘螨问他:

 

“如果她不存在了呢。”
 
“那也要找,直到我离开这个世界。”

 

30.jpg


到了漫长寻找的第三十六万五千天,整整1000年后,泽在苹果园的一颗苹果上找到了亚。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告诉她,“那两首曲子,一首叫《回忆》,作者是德拉德尔。另一首叫《天鹅》,作者叫圣桑。”

 

亚说,“谢谢。我知道你会告诉我的。”

 

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坚持了36年,13140天,他的童话故事与那些鸿篇巨著比起来,可能像微尘般渺小,但这些童话搜寻过很多人的童年,也告诉孩子们,人生不止有课本和名著,还有童话和未来。

 

“泽迎着阳光飞舞到空中,他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这种成功比起来,知名度和金钱不值一提。”

 

参考文献:

1、皮皮鲁和鲁西西全传,郑渊洁,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舒克和贝塔历险记,郑渊洁,学苑出版社

3、我是钱,郑渊洁,学苑出版社

4、郑渊洁:一个著作等身的文盲,吴虹飞,南方人物周刊

5、郑渊洁随笔,郑渊洁,学苑出版社

6、郑渊洁新浪博客

7、播客节目《别的电波》

 

a.jpg

b.gif
作者 | 东木褚
编辑 | 巴巴罗萨、朱皮特
主编 | 魏冰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2 06:12 PM , Processed in 0.0398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