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时评] 欧盟高官频访华,中欧能否“去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2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盟高官频访华,中欧能否“去风险”

 亦凡 全球报姐 2023-10-21 03:14 


访华行程两度推迟后,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终于在10月中旬成行。

除了与企业界人士会面、在北京大学演说,他此行主要是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双方既谈论了中欧关系、贸易局势,也讨论了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国际热点,王毅形容这次对话“坦诚、深入,富有成效”。

IMG_8802.JPG

2023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10月14日是博雷利三天行程的尾声,他在访问结束后表示,欧盟非常非常重视中国,希望中国也是如此。

这趟行程与这样的表态都有释放友善的意味。近年来,中欧在台海、人权、俄乌等议题上分歧不断,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关系渐趋紧张。可作为彼此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中欧都有意促进关系回暖,并为年末的中欧领导人峰会做铺垫。

但阴霾依旧蛰伏。博雷利启程前,欧盟已经对中国电动车行业开启反补贴调查。10月20日举行的美欧双边峰会上,美国和欧盟原计划解决长期贸易争端,并推动欧盟对中国钢铁企业启动反补贴调查,不过目前双方还没能达成任何协议。此外,欧盟也在考虑对中国风力涡轮机行业进行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向《凤凰周刊》评价说,虽然困难和挑战很多,但自己对中欧关系并不悲观,因为两大经济体相互依赖还是很深。“一方面欧洲离不开和中国合作,另一方面欧洲企业对中国发展仍有信心,这也是事实。”

王毅在与博雷利会面后表示,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20年历程表明,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首先是合作伙伴,共识远大于分歧。


对华合作仍是欧盟内部共识

10月13日在北大发表演说76岁的博雷利以“冲突性相互依存”形容欧中关系,并将当前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归结为价值观分歧、不平衡的贸易、信任被侵蚀等因素。

但他仍将落脚点放在对双边关系的期待上。“欧洲非常非常重视中国。”博雷利说,“同时,我们也寻求中国更认真地看待我们,不要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看待我们。我们的评估和行为是由我们自身的利益驱动。”

IMG_8803.JPG

访华期间,博雷利在北大发表演说。

这显然意有所指。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多西(James Dorsey)向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博雷利是在呼吁中国避免从中美竞争的角度看待与欧盟的关系。希望中国把欧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而不是美国的附庸

王毅在发布会上回应了博雷利的这一表态,他称,“中欧关系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不取决于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干扰。中欧作为两大文明和两大力量,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开展高水平对话合作,打造文明互动的新范式。”

冯仲平分析称,虽然欧洲受美国的影响很明显,但如果认为欧洲人完全跟着美国走也的确不对。“欧洲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国家受美国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欧洲有自己的利益,并没有站队。比如美国对华所推行的印太战略,欧洲有些国家呼应,有些完全没呼应。即便是呼应的国家,和美国的关切重点也不太一样。这说明,欧美之间在对华政策上是有距离的。”

冯仲平进一步表示,欧洲与中国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强调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是全球治理中心等,“双方在应对全球问题上存在共识”。

博雷利还提到乌克兰危机。他形容,这让欧洲“成了一个重大的地缘政治力量”,并希望在此方面得到正视。但冯仲平指出,“欧洲在所谓军事、安全等领域发挥的是软作用,其自身安全依然依赖美国。欧洲想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博雷利是最新一位访华的欧盟官员,自今年上半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到访后,近来中欧高层交往明显变得频繁,涉及气候、数字、经贸、环境、能源等众多领域。

7月初,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访华,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共同主持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他此行还就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与中方进行讨论。CBAM是欧盟《欧洲绿色协议》一揽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限制碳排放,防止碳泄漏,促进减碳目标的达成。

IMG_8804.JPG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蒂默曼斯来华参加第四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

9月18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罗娃(Vera Jurova)抵达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共同主持第二次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双方围绕数字领域发展和政策、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术和标准、研究与创新、数据跨境流动、非食品消费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9月22日至26日,欧盟委员会环境、海洋和渔业委员辛克维丘斯(Virginijus Sinkevicius)访问深圳、北京,就环境、海洋等议题同中方进行对话。同一时期,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也到访上海、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共同主持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IMG_8805.JPG

欧盟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左)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不仅如此,欧盟委员会能源委员卡德瑞·希姆森(Kadri Simson)也在10月11日至13日访问中国,进行中欧能源对话。

冯仲平指出,欧洲政府首脑以及欧盟领导人近来频繁到访,释放的信号十分清晰,那就是欧洲还是要和中国合作。“尽管欧盟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和中国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共识,没人想同中国脱钩。”


重点讨论巴以冲突,博雷利再提“去风险”


作为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博雷利的到访填补中欧交流的又一块重要领域。

10月13日,博雷利与王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这项对话机制一般每年都会举行,但去年因中欧关系遇冷而暂停。这也是中欧双方在疫情后,首次恢复线下的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介绍,双方就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都认为应寻求政治解决国际热点,“新冷战”不得人心,挑起阵营对抗将殃及整个世界。

博雷利在会后的记者会上介绍说,巴以冲突是他与中方对话中的重点议题,双方一致认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努力缓和局势,“两国方案”是解除这场危机的唯一出路。他还宣布,欧盟对外关系行动署副秘书长莫拉将在下周前往北京,与中国官员就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会谈。

除了国际热点,贸易仍是他此行的重要议题。冯仲平解释说,一是因为外交决策权仍在各成员国手中,博雷利虽为欧盟“外长”,但权力有限;二是因为谈论中欧关系,始终绕不开贸易话题。

然而,欧洲对于双边贸易现状并不满意。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刚刚过去的9月,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突破170亿美元,今年前9个月的总额更是达到1700亿美元。而在去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近3960亿欧元(约4260亿美元)。

欧洲议会选举将在明年6月到来,届时贸易失衡或将成为重要议题,因为政治家们需要回应选民情绪。

扭转贸易逆差也是对中国电动车行业发起反补贴调查的重要因素。欧盟委员会认为,到2025年,中国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可能由目前的8%升至15%,会对欧洲企业形成冲击。

IMG_8806.JPG

在慕尼黑车展上,众多中国电动车亮相。

就在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启动调查的前一天,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键技术清单,表示将在年底前对四项关键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完成风险评估,以防止相关技术成为中国等竞争对手实施胁迫的工具。

对此,博雷利表示,欧盟可能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将是“精确、相称且符合国际义务的”。他强调,欧盟致力于维持世界上最开放经济体之一的地位,“我们不想成为保护主义者,但有时我们必须保护”;“我们需要公平、平衡和互惠,以保持我们当前和期望的开放”。

他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双方426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必须纠正,否则在舆论压力下,欧洲对中国“去风险”的速度可能会远超预期。

“去风险”是冯德莱恩等欧盟领导人今年以来反复提及的概念。博雷利宣称,“‘去风险’是提高我们抗风险能力的工具,而不是针对中国的敌对措施。”

他将此归因于汲取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的教训,“当时我们不得不迅速并以高昂的代价对我们的产业链进行多样化”。他还说,“欧中经济关系很深,单日贸易额达到23亿欧元。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但当我们关键领域95%的进口产品仅来自一个来源地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今年5月接受英媒采访时指出,“去风险”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术语和不断演变的概念,欧洲领导人需要就“去风险”到底指什么作出解释。“如果‘去风险’意味着将中国排挤出全球产供链,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或涉及关键技术,我们将坚决反对。”

冯仲平亦对博雷利的解释提出质疑。“‘去风险’本身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从疫情和俄乌问题上吸取的教训要运用在同中国的关系上,而非日本或是印度?”他坦言,“我认为还是信任问题。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包括乌克兰危机中受美国的影响、欧洲本身对中国的认知变化等。”

信任的重建对改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博雷利也提到,这始于人际交往。恢复欧中之间的人文交流,无论是个人交流、经济交流还是科学交流,都非常重要。

外交部发布的公告显示,中欧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不少共识——双方同意积极筹备领导人会晤,发挥高层引领作用;加快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高层对话机制成果落地,全面重启各层级线下交往,激活各领域互利合作,开展外交政策磋商和地区事务对话;双方愿积极推动中欧之间航班和人员交流加速恢复,支持双方青年、商界、智库等各界开展更多面对面交流。

 

以“公平贸易”为名保护自身产业


在所谓去风险的过程中,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是中欧之间的最新隐忧。

IMG_8807.JPG

在港口边等待装船的中国电动汽车。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这份公告详细介绍了其所发现的证据,包括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接受政府优惠利率贷款、免税和低价购买零部件等。

冯德莱恩称,“反补贴调查将是彻底、公平、基于事实的。只要我们发现证据表明(欧洲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努力受到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的阻碍,就会采取果断行动。”

中国商务部对此回应表示,这一调查基于主观臆断,不仅缺乏充足证据支持,而且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欧方要求中方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磋商,且未提供有效的磋商材料,严重损害了中方权利。

王毅也提到,中方对欧盟启动的这一调查表示担忧。“我们敦促欧盟避免保护主义行为,谨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3年1月至8月,中国对欧盟出口汽车54万辆,同比增长93%,接近2022年全年汽车出口量,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33.9万辆,同比增长95%。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如此紧张,除了贸易逆差带来的危机感,也缘于其在清洁技术发展上的野心。彭博社分析指出,欧盟希望在此领域做到自给自足,不要像十多年前的太阳能行业一样外包给中国。

9月,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强调,“我们的风能产业是欧洲的成功故事”,她还呼吁风能和纯电动汽车等清洁技术产业“必须是欧洲制造”。

IMG_8808.JPG

冯德莱恩强调,风能、电动车等清洁技术产业需为欧洲制造。

欧盟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向来是领军者,如果本土企业无法从中获得利好,可能会让民粹主义政党更得人心。有鉴于选举即将到来,欧盟领导人有动机在此问题上做出姿态,维护自身产业优势。

在此前的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中方挑明了这一点,称欧方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补贴手段,欧盟认为除了国家直接现金支付,也包括人为压低贷款成本、国家担保以及专门的税务优惠等。

彭博社对此讽刺称,“不应忘记,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是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先驱。”瑞士《新苏黎世报》亦评论道,“欧盟自己喜欢采用补贴政策,而且补贴的数额很大,最常用的关键词是科技创新及气候政策。然而,如果第三国在该项目上有更突出的表现,在欧盟眼里就是‘不公正的竞争’。”

除了针对电动车行业,亦有欧盟委员提出,要对中国制造的风力涡轮机进行调查。虽然欧盟能源专员没有排除调查的可能性,但短期内估计不会启动相关调查,因为欧盟获得的证据水平“远未”达到要求。

不过,中国企业能成为欧洲人的竞争对手,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日本经济新闻》认为,这是欧洲企业自取灭亡。“由于通货膨胀、材料和运输费用的上升,盈利走向恶化。”

 

反补贴调查开启,法德分歧公开


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调查已经开启,但其内部对此仍存分歧,尤其是法德之间。

德国不支持此项调查,因其大量车企在华开展业务,宝马、大众、奔驰等在华生产并出口的电动车也成为了调查目标。

“这不仅会导致宝马承受损失,还将影响到所有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国际汽车制造商。”德国宝马集团首席财务官沃尔特·默特尔10月6日如此表示。

IMG_8809.JPG

德国大量车企在华开展业务。

眼下,宝马正在填写调查问卷。宝马一名发言人称,调查问卷要求其提供从中国出口的电动车的投资和制造能力等细节。默特尔表示,如果欧盟调查认为中方补贴措施存在,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一举措最快将在调查启动后的9个月内施行。

德国车企对此倍感担忧,一旦走向施加惩罚性关税这一结局,中国会推出反制措施,这将对他们不利。默特尔对德国《汽车周报》表示,“我从不认为利用关税进行惩罚是可行方案,只要看一眼历史,就会知道,每个行动都会引发回应。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并不讳言与法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他公开表示,法国曾大力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调查,但法国车企在中国汽车销量上远低于德国,在与中方就反补贴调查问题可能发生的针锋相对的升级中,法国损失较小。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业内人士的话总结说,“这项调查纯粹是法国的利益政治。

这场调查的最终走向仍难预计。“目前中欧之间有博弈,欧盟内部也有博弈,因此很难说最后是什么结果。”冯仲平分析称,“十年前中欧曾围绕光伏产业发生贸易冲突,最后双方通过谈判解决了问题,其中德国的态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也需看到,冯仲平指出,如果调查以征收关税告终,可能会引起一场严重的贸易冲突。“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即没有进行补贴,如果欧洲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顾德国企业的反对,不仅会导致贸易冲突,中欧关系也可能会出现动荡。

 / 亦凡   编辑 / 漆菲
排版 / 方晨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3 01:09 PM , Processed in 0.0377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