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烩菜
等于没到过甘肃
说起食在甘肃,你会想到什么?
是近年来火热的麻辣烫,还是辣子敞亮,筋道无比的牛肉面、浆水面、揪片子?是金黄脆香的馍馍饼饼?还是大盘大盘热气腾腾的手抓、烤肉?
这些热辣鲜香的美味,是甘肃美食的“面子”,一碗热气腾腾的烩菜,才是甘肃美食的底子。
肉块丸子铺满,萝卜洋芋打底,调上红润亮堂的油泼辣子,这样的烩菜吃一碗“攒劲”一天;“一碗馒头萝卜菜,不是拜堂就是升天”,甘肃人的红白大事上,烩菜必不可少;逢年过节时,烩菜又以“装个锅子”的形式华丽变身,一个锅子,足以撑起全家欢聚。
一碗烩菜,更是甘肃各地风物的集大成者——陇中,陇东黄土高原上的花式杂粮粉面,到甘肃南部的柳芽、蕨菜等应季野菜与当归、党参这样的名贵药材,再到河西走廊盛产的鲜美牛羊肉,一口大锅,无所不烩。如是这般,才能造就这一碗真个香、唏嘛香、糊涂香(均为非常香)的甘肃“省菜”!
流水席上造“分子料理”
黄土高原上的烩菜有多隆重?
陇中、陇东的黄土高原,是甘肃的枢纽地带,也是甘肃的饮食风物汇聚之处。在这里,烩菜可远不止是一碗洋芋萝卜、白菜豆腐,而是兰州头肴汤,定西鸡肉粉汤,临夏水粉烩菜等席面上有名有姓的压桌菜。
若是在甘肃乡间碰见熟人,见面打招呼说句“走,吃碗儿菜/萝卜菜/汤汤菜走”,不用说,这又是谁家在过红白大事了。最地道的烩菜,便也藏在热热闹闹的流水席里。
人头攒动的乡间大院里,长桌一字铺开,码成小山的萝卜丝丝、白菜梆子,泡得透亮的洋芋粉条等食材琳琅满目。三角灶上炭火熊熊,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一口“滋啦”声响个不停的大油锅,大师傅大勺大勺捞出金灿灿的炸豆腐片,焦黄色的洋芋丸子,以及咖色的夹沙。它们,正是甘肃人将特色食材拆解、重组,造就的风味古老,理念创新的“分子料理”。
夹沙最为独特,也就是所谓的“袈裟肉”,因黄色的蛋皮包裹着咖色的肉馅,很像袈裟的颜色而得名。它又被称为千刀酥,可见其制作工艺复杂,看似寻常的猪肉、牛肉、羊肉,或用花椒增味,或以孜然、茴香等香料去腥解腻。蛋皮外裹,肉馅铺底,先蒸后炸,细细切成长条,洒上葱花,金黄嫩绿,一块块铺在大碗大碗的烩菜之上,正成为流水席上的闪耀配角。
另一类典型的烩菜“分子料理”,则是碳水们的七十二变。豆类、杂粮,乃至普通的白面,都可以被水点化,变为烩菜里的软糯凉粉,或是吸饱汤汁的面丸子。甘肃人的“饭桌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更可以变幻出洋芋丝、炸丸子、流汁宽粉等多种形态,最独特的莫过于现场擀制的手擀粉,在烩菜出锅的最后一刻扔下去,涮一涮即可爽吃,口感顺滑无比。
甘肃烩菜,还有一手化整为零的绝活。将如上匠心打造的食材,单独以烩这种古老的饮食技法烹制,更能突出单一食材的本味,再按碗分装一同端上桌,便也成就了甘肃各地席面上“八大碗”“十三花”之类,热热闹闹的蒸菜、汤菜集合。
走出流水席,黄土高原上的甘肃烩菜,还有一种升级版,那就是“装个锅子”。对于甘肃人而言,暖锅正是一种“大烩菜”,尤其在甘肃中部的各大市州衍生出众多流派。
锅子的大致结构颇为相似,都是顶上铺叠炸货与肉类,下层有洋芋萝卜豆腐作为支撑。但各地的特色食材,才是锅子的点睛之笔。临夏河州暖锅有耐嚼的水粉,定西暖锅里藏着中国北方唯一的火腿陇西火腿,平凉、庆阳的暖锅,更是一场充满了酥肉、炖肉、烧肉等肉食的盛宴。
这样的锅子,再配上几样装锅子过程中伴生的炸酥肉、拌凉粉、烩豆腐等凉热菜品,足以撑起一桌宴席的起承转合,“烩”之一字在甘肃美食中的份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