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到现在,徐海鹏演了很多所谓的“小人物”,《蓝色太阳宫》里在纽约法拉盛按摩院工作的华人移民“狄迪”,《麦子熟了》里留守农村的妇女“麦子”,《水边维纳斯》里为了治病剪去长发的“妈妈”。 今年4月,她和《蓝色太阳宫》的另一位女主演吴可熙,成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双影后”。颁奖词写道:“她们演活了移民命运共体的沧桑、无力和漂泊,让观者更深陷连贯着女性被现实压迫的世界。” 徐海鹏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是母亲那一代女性的隐忍与韧性,那是属于东亚女性的暗语。 虽然父亲重男轻女,但徐海鹏有一个给了她很多爱、一直支持她的母亲。“因为她觉得我爸爸好像没有那么爱我,所以我妈妈就一直支持我所有的决定,把所有的爱全部给到我了。” “以前小时候老说我不要活成我妈那样,结果发现活着活着,你就变成你妈妈那样了。” 尤其成为母亲之后,她越来越能理解东亚女性的普遍困境和情感表达: “可能我们中国女性或者是东亚女性,我们没有那么愿意去直接地说出。我们沟通情感都不会很直接。所有的人,尤其是从妈妈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大家都特别能忍,很多情绪其实都是隐忍的。能自己干的都自己干了。” 有的观众告诉徐海鹏,一看到她的脸就好像看见了女性的苦难。与这种苦难做对抗已经成为了她所饰演的很多角色的共通点。但演到最后,徐海鹏发现,人物会生出另一种状态,从对抗到接受自己。 20多岁的时候去试戏,徐海鹏心里总觉得不安,担心被别人瞧不起,会想是不是要背个名牌包或者穿什么好衣服去撑场面才有底气。“那个时候老向外,很辛苦,也很内耗,想多挣点钱,买个大房子,想有豪车,其实那都是因为你欲望太强了。” 但现在背个帆布包,她都觉得自己有分量了,因为自己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在生活。 尤其是在35岁有了孩子之后,徐海鹏觉得自己反而能放下脚步,慢下来,更松弛了。 以前演母亲的时候,徐海鹏说自己是在扮演一个对孩子很有爱的妈妈。而真正成为母亲以后,她演妈妈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的眼神当中透出来的东西就是个妈妈的样子。就像一种身体的记忆,当整个女性的身体孕育过生命之后,有一种记忆就长在自己身上了,那个东西是不需要你去演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接受自己、爱自己是近些年徐海鹏慢慢摸索出的一件事。 在演员这个职业里,她的年龄焦虑来得更早一些,在二十多岁时一根白头发或一条皱纹,都让她感到很焦虑。试戏的时候看到一茬一茬更年轻的、更有活力的人,她担心自己更得不到机会了。 但现在,她看到自己孕育过另一个生命的身体时,她坦然接受了。 “生完孩子之后,我肉也松了,胸也下垂了,但反而我现在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我会觉得我接受了,我觉得这是岁月给我的。女性到每一个年龄段我都欣赏她,我所经历的一切的东西在我身上,我觉得都是财富。” 有时候拍戏受伤,回到房间,她会对着镜子说,“辛苦了海鹏,对不起,今天把你弄伤了”。她接受了二十多岁那个迷茫、渴望认同的自己,也接受了四十岁有岁月痕迹的自己。 “身体是有语言的,只是她的语言说不出来,但她会有感受。所以你没事的时候得摸摸你自己,然后抱抱她,当你越来越接受她的时候,你们俩就能够很好地相处。” 她不再和自己对抗了。经历了创业的失败与孩子的出生,现在的徐海鹏觉得跟戏里的夏婵一样,自己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 “既然之前的所有的事情没有把我压垮,没有把我压死,我就换一种方式去生活。专注在自己身上之后,会觉得越来越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