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在食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因此,博物馆食堂里那一碗22元的盖浇饭,和它背后的青铜器、瓷器一样,都成了我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过,这一种方式更暖,也更香。
最新的城市隐藏副本,被年轻人从博物馆里找出来了。
从南京、江西到四川、湖北,挤进博物馆吃一顿食堂饭,正成为年轻人逛馆的标配。这些食堂大多并非售卖昂贵套餐的简餐厅,而是曾经只提供给内部员工、志愿者,如今也向游客开放的“大锅饭”。
许多网友分享自己在博物馆食堂吃饭的体验。(图/小红书截图)
外地游客会把博物馆食堂当作深度游的隐藏关卡,旅行时一张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午餐托盘照片,和珍贵文物同样吸引目光。
本地年轻人则视其为城市生活的安全区,每天被“塌房”外卖背刺到没脾气的他们,偶尔到博物馆看个展,还能享受和研究员、保安大哥“抢”同一锅红烧肉的快乐。
博物馆,这个最不该惦记“吃”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新饭堂?
上学时对食堂爱搭不理,工作后才发现那是不可多得的性价比天堂。如今,年轻人把这份觉悟带进了博物馆。
22元一荤一素的盖浇饭,18元一份的面条,10块钱一碟的猪头肉,几样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饭,看着着实简单朴素,却正好解决了年轻人逛博物馆最实际的痛点——又累又饿,想要吃点好吃不贵的。
在规划旅行目的地时,大多数人会把博物馆列为重点打卡去处。对历史文物不感兴趣的游客,或许只会走马观花。而对于真正看进去了的观赏者来说,参观大型博物馆,是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马拉松。
逛博物馆是个体力活。(图/unsplash)
几个小时的展览下来,步数直冲1万多,馆藏可能只看了一半。此时脑子和眼睛极度享受,人却早已饥肠辘辘。
以前针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相当令人纠结:要么忍痛消费馆内不太合口味的咖啡简餐,要么出馆重新觅食,然而这样不但耗时麻烦,还打断了看展节奏。
现在的博物馆食堂成了最理想的中场补给站。有的食堂就在展厅楼下,一个展看毕,直接到食堂“干饭”,用餐后不用二次安检,又能再次进入展厅。有的食堂虽然不直接与展厅相连,但还在展馆区域内,甚至完美嵌入参观动线。
相比参观后在门口刷半天手机找餐厅,近在咫尺、隐约飘来饭香的食堂,就是急需填饱肚子的人们的最优选。
不过,许多人听说博物馆开食堂后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不好吃”,毕竟大部分人对于博物馆配套餐饮的印象还停留在速溶咖啡以及微波炉加热的三明治、速食意面上,因此不会对馆内出品抱太高的期望。
有网友体验后,表示价格、味道都还不错。(图/小红书截图)
经过一番考察,这次博物馆食堂们没令人失望:四川博物馆社区食堂的小碗菜,3到12元一碗;18块钱能在安徽省博物馆吃一份饺子,价格几乎和一些大学食堂无异;辽宁省博物馆22元有肉有菜,能把盖浇饭吃到饱……
在景区餐饮里,博物馆食堂也算是把价格“打下来了”。更何况,选择在博物馆里大快朵颐的年轻人,看重的还是食堂的附加值。
在博物馆咖啡厅吃一份意面,只是填饱了肚子,但要是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鲜,就感觉仿佛拿到了博物馆“编外人员”的体验卡。这种和工作人员共享同一空间的“自己人”错觉,精准拿捏了年轻人要的氛围感和互动性,比看什么展都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