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1

[知识] 懂吃的年轻人,最近抢着去博物馆炫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3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懂吃的年轻人,最近抢着去博物馆炫饭

4.png
IMG_2006.jpeg
图片












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在食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因此,博物馆食堂里那一碗22元的盖浇饭,和它背后的青铜器、瓷器一样,都成了我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过,这一种方式更暖,也更香。


作者 | 牧羊
编辑 | 曾宝气
题图 | 视觉中国


最新的城市隐藏副本,被年轻人从博物馆里找出来了。

 

从南京、江西到四川、湖北,挤进博物馆吃一顿食堂饭,正成为年轻人逛馆的标配。这些食堂大多并非售卖昂贵套餐的简餐厅,而是曾经只提供给内部员工、志愿者,如今也向游客开放的“大锅饭”。

 

IMG_2007.jpeg

许多网友分享自己在博物馆食堂吃饭的体验。(图/小红书截图)


外地游客会把博物馆食堂当作深度游的隐藏关卡,旅行时一张以博物馆为背景的午餐托盘照片,和珍贵文物同样吸引目光。


本地年轻人则视其为城市生活的安全区,每天被“塌房”外卖背刺到没脾气的他们,偶尔到博物馆看个展,还能享受和研究员、保安大哥“抢”同一锅红烧肉的快乐。

 

博物馆,这个最不该惦记“吃”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新饭堂?


IMG_2008.png
博物馆食堂,
年轻人为啥抢着吃


上学时对食堂爱不理,工作后才发现那是不可多得的性价比天堂。如今,年轻人把这份觉悟带进了博物馆。

 

22元一荤一素的盖浇饭,18元一份的面条,10块钱一碟的猪头肉,几样家常炒菜和足量米饭,看着着实简单朴素,却正好解决了年轻人逛博物馆最实际的痛点——又累又饿想要吃点好吃不贵的。

 

在规划旅行目的地时,大多数人会把博物馆列为重点打卡去处对历史文物不感兴趣的游客或许只会走马观花。而对于真正看进去了的观赏者来说,参观大型博物馆,是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马拉松。

 

IMG_2009.jpeg

逛博物馆是个体力活。(图/unsplash

 

几个小时的展览下来,步数直冲1万多,馆藏可能只看了一半。此时脑子和眼睛极度享受,人却早已饥肠辘辘。

 

以前针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相当令人纠结:要么忍痛消费馆内不太合口味的咖啡简餐,要么出馆重新觅食,然而这样不但耗时麻烦,还打断了看展节奏。

 

现在的博物馆食堂成了最理想的中场补给站。有的食堂就在展厅楼下,一个展看毕,直接到食堂“干饭”,用餐后不用二次安检,又能再次进入展厅。有的食堂虽然不直接与展厅相连,但还在展馆区域内,甚至完美嵌入参观动线。

 

相比参观后在门口刷半天手机找餐厅,近在咫尺、隐约飘来饭香的食堂,就是急需填饱肚子的人们的最优选。

 

不过,许多人听说博物馆开食堂后的第一反应是“肯定不好吃”,毕竟大部分人对于博物配套餐饮的印象还停留在速溶咖啡以及微波炉加热的三明治、速食意面因此不会对馆内出品抱太高的期望。

 

IMG_2010.png

有网友体验后,表示价格、味道都还不错。(图/小红书截图)


经过一番考察,这次博物馆食堂们没令人失望:四川博物馆社区食堂的小碗菜,312元一碗;18块钱能在安徽省博物馆吃一份饺子,价格几乎和一些大学食堂无异;辽宁省博物馆22元有肉有菜,能把盖浇饭吃到饱……

 

在景区餐饮里,博物馆食堂也算是把价格“打下来了”。更何况,选择在博物馆里大快朵颐的年轻人,看重的还是食堂的附加值。

 

在博物馆咖啡厅吃一份意面,只是填饱了肚子,但要是在食堂打一份地三鲜,就感觉仿佛拿到了博物馆“编外人员”的体验卡。这种和工作人员共享同一空间的“自己人”错觉,精准拿捏了年轻人要的氛围感和互动性,比看什么展都新鲜。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1.png
博物馆和游客的双向奔赴,
食堂最懂


博物馆和美术馆开餐厅的传统,始于160多年前的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博物馆,当时称为南肯辛顿博物馆)。

 

大多数博物馆直到20世纪才投资餐饮,但V&A博物馆的创始馆长亨利·科尔在策划伦敦世界博览会时,了解到人们在观展时有用餐需求于是他大胆提出在V&A博物馆中设立全世界第一家在博物馆里提供茶、面包热餐的茶点室。

 

IMG_2012.jpeg

19世纪60年代末V&A博物馆的中心茶点室。(图/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官网)

 

1856年,这家茶室出现在博物馆主楼以东的一座临时建筑中彼时,茶室还被某主流报纸评价为“丑陋不堪”。1868年重建后的V&A茶点室包括GamblePoynteMorris三个房间,装修富丽堂皇,令人向往。

 

茶点室有不同等级的菜单和服务,其中包含专门面向“机械师和博物馆大楼的所有工人,以及工人阶级游客”的服务,以鼓励更多人来此享受文化熏陶。

 

文化场所不应只为精英服务,而应借助餐饮这样的日常媒介,降低公众接触艺术的门槛。后来,不少博物馆也相继推出餐饮服务,让人们以更放松的姿态感受艺术氛围。

 

这种形式传入中国时,国内民众对博物馆的印象仍停留在官方、正式的层面。就算博物馆提供了餐饮服务,也以咖啡简餐为主,终究少点烟火气,价格也并不便宜。因此买杯带有文创性质的博物馆咖啡可以,但在博物馆内用餐一直并未成为游客们的普遍选择。


IMG_2013.jpeg

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创咖啡早已越做越精致。(图/视觉中国)


然而,在资讯发展越来越发达的当今世界,博物馆想要和商场、咖啡厅、电影院抢夺人们的注意力,注定不能局限于展陈的单向输出。

 

只是,如果只有展品,形式就不够丰富着力餐饮又担心影响游客体验。直到近几年,不断创新的博物馆们,终于在食堂里找到了人气与文化之间的平衡。

 

和注重精致环境的馆内简餐相比,食堂走的是更亲民的路线。它不追求翻台率或客单价,更像一个高效便捷的“补给站”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文化体验的干扰,又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满足了大多数游客的实际需要。

 

不过,博物馆关心上游客们的胃,也有可能是为了让人们停留的时间再久一点。因为观众停留时长越久,意味着体验越深,消费可能性也越高。一碗饭、一杯茶的时间,很可能就让观众从逛2小时变成待4小时,顺带把原本可能错过的特展或文创店也逛了。

 

IMG_2014.jpeg

湖南省博物馆食堂的用餐区与文创区相连,售卖博物馆限定的辣片文创。(图/晓洋 摄)


而且相比到网红餐厅、咖啡厅排队打卡,在博物馆饭堂打卡显得小众又有趣因此,它迅速成为年轻人彰显文化身份和探索力的标签,一种“懂生活”“会玩”的社交货币。

 

当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捕捉到年轻人对沉浸式、生活化文化体验的渴望,它们主动降低了门槛,用一碗价格实在、冒着热气的餐食发出文化邀请。而年轻人既享用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套餐,也无形中延长了与文物、与历史相处的时光。


如此一来,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在食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因此,博物馆食堂里那一碗22元的盖浇饭,和它背后的青铜器、瓷器一样,都成了我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方式之一。只不过这一种方式更暖,也更香。



IMG_2015.png

[1]The world's first museum café |V&A博物馆官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4 11:00 AM , Processed in 0.0425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