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追逐潮流的成本很低,有时只要下楼即可、点外卖即可,小城市的消费者则不得不忍受一定的时间差,等待网红门店开到自己的城市。
这种希望与大城市同步享受的诉求,带动了小城生活升级的热潮。于是,许多连锁品牌进驻小城,于是,“主理人面包”也来了。
进入11月后,住在三四线城市的许多年轻人未必喝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未必吃了冬天的第一根糖葫芦,却啃上了秋冬的第一口面包。
原因无他,网红面包节开到家门口了。
11月2日,连云港宣布举办首届城市面包节,而在近半个月内,还有盐城、淮安、乐清等多个城市举办,面包节俨然成为了秋冬活动新宠。
(图/@我言新闻)
作为去年曾在北京上海爆火的美食集市活动,面包节一度被视为大都市独有的消费泡沫奇观,烘焙主理人汇聚一堂摆摊卖面包,你分享对黑麦酸面包的灵感,我品鉴木姜子恰巴塔的风味。
它开在上海时被调侃“不愧是沪币”,排队一小时只为获取30元买一个巴掌大面包的资格;开在北京则会被编排“这破面包节有什么好看的”,但现场依旧人头济济,网红面包店的摊位开摊两小时就完全售罄。
不少人认为,被贴上洋气、高档标签的面包节,以及活动上那些小众网红面包店只适合大城市的消费观。
可现实是,当它们走出三里屯与静安里,保持一线城市的价格开到全国各地的建设路与新华街后,网红面包仍旧受着追捧与青睐。
大小城市的年轻人,在“面包升级”的需求上达成微妙共识。
如果把北京上海的面包节商家名单、热门面包名单,与三四线城市的名单摆在一块对比,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可能根本无法看出它们的差别,只能看出商家数量多少的不同。
因为一眼望去,这些名单共享着极为相似的店名、面包名。
十家小众高端面包店里,得有四家叫XX山丘、X野面包,三家叫XX Bakery,还有三家是英文叠词名类似mumu、fufu。
卖得火爆的面包产品名字一个赛一个长,栗子可可蒙布朗、杏仁朗姆橙皮可颂、摩洛哥酸椒牛肉恰巴塔,中国人念不顺,外国人看了更是一晕,高呼“这是中文吗”。但你别说,堆积的食物名词似乎能让食欲先于读写能力被调动。
“新中式”品类是各地面包节上噱头十足的常客,钵钵鸡、猪肉酸菜、折耳根、木姜子牛肉等中餐里的搭配,被包进了碱水包里、抹在了酸面包上。
同样共享的还有价格,三四线城市面包节的价格与北上广相似,单品集中在10元-40元的区间,20元左右居多。
(图/上海漫步面包节官方账号)
在不少城市,面包节的号召力高于预期,它对年轻人而言就像是另类赶大集。
据新会发布报道,今年5月,广东省江门市举办的首届Chill Power面包节在5天内吸引客流近10万人次,消费总额近500万元。
而在二线城市沈阳,据沈阳文旅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面包嘉年华3天时间内共吸引了51.4万人次参与,销售额创308万元,75%的参展品牌刷新了销售纪录。
(图/沈阳文旅官方账号)
面包节曾被认为是大都市专属,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精致网红面包店只开在北上广深杭,然而随着这类店铺的扩张与下沉,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短。
以网红中高端面包品牌HOT CRUSH趁热集合为例,该品牌于2022年在上海起家,主打当代复古风格,走红后曾创下开业活动期间排队五小时的记录。
在北上广开出多家门店后,HOT CRUSH开始横向扩张,开往沧州、菏泽等三四线城市。同时纵向走出闹市、进驻人流量相对少的郊区商圈,譬如HOT CRUSH在上海的第五家门店,选择了嘉定区南翔印象城。
社交平台上,许多人发帖记录排队购买网红烘焙的体验。
面包节上的商家通常以本地品牌为主,但也会吸纳大批来自外地的烘焙品牌,这是面包节的卖点之一,消费者能尝到外市、外省的甜点面包。
与此同时,它也让面包节成为了不少新兴网红品牌尝试扩张、试探市场的阵地,因此,许多城市面包节的外地商家名单高度相似。
这些原本藏在北上广潮人街区、文艺社区的小众精致烘焙品牌,现在犹如过江之鲫,尝试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刷存在感,寻求走红、冒尖的可能性,把大城市的消费场景带向小城市。
不同城市的面包节商家名单存在重合,左为乐清面包节名单,右为淮安面包节名单。
有生活在四线城市的网友调侃,自己的烘焙认知有限,所有甜品在自己眼里只分为三个品类:面包、蛋糕、蛋挞。
走进新开的网红面包店,就像是从烘焙的农耕时代直接跨越到了信息时代,身边全是布里欧斯、卡仕达等新鲜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