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走进“雪域孤岛”墨脱:打手机发短信要上树(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6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墨脱边防营进行作战训练(中国军网图片)

为什么我眼含泪水,因为我深深的爱着脚下这片土地。

——题 记

因为一座多雄拉山,西藏林芝墨脱县被外界称为“雪域孤岛”。

山的那边,是只有几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生活着不足10000人的门巴族、洛巴族人。

去一趟墨脱,艰辛程度难以想像:翻雪山,爬绝壁,穿险滩,钻密林,时刻还要遭遇蚂蟥、毒蜂、毒蛇的袭击,又要忍受饥饿、缺氧、严寒的困扰……为此,许多人说那是一个让你走一趟就能铭记一生的地方。

驻守墨脱的军人至少要走两趟,一次是新兵入伍,一次是退伍。

2012年8月初,西藏林芝军分区许多曾在墨脱工作过的官兵听说记者一行要前往墨脱,纷纷请求担任向导。

谁都知道走一趟墨脱没有想像的那样容易,可为什么还争着去呢?林芝军分区司令员杨吉贵说:“那里有我们边防军人的爱,每去一次,他们的爱就会加深一层。”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爱?记者一路探寻。

爱在坚守

房永超是墨脱边防营最老的兵。

16年前,他和7名新战友一起,随时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单杰带领的过冬工作组徒步进墨脱。

临行前,单主任关切地问,“小伙子,去墨脱的路可不好走,你不怕吗?”房永超笑笑说:“别人行,我就行,有什么好怕的?”

2.jpg
墨脱边防营官兵在丛林中巡逻(中国军网图片)

翻过多雄拉山,房永超才真正体会到首长讲的“怕”是什么。如果不是前面有人行走,他根本不敢相信脚下走的就是路。在“鬼门关”、老虎嘴等地段,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悬崖。

过了汗密兵站,由于长年的雨水冲刷,加上行人不多,路上到处是碎石、尖头朝上的小柱石,脚踩在上面,钻心地疼痛。

第一次徒步墨脱,房永超真正明白了“选择墨脱,就等于选择了坚持”的道理。要是不坚持,你根本无法战胜自己。

走路需要坚持,人生同样需要坚持。房永超至今还记得帮助自己坚定信念的班长刘金峰讲的一句话:不坚持,你就永远是弱者。

2001年9月,房永超和战友从格当乡出发到背崩乡。3天的路程,他天天在雨中行走,两腿患上烂裆症(从裆部以下20多公分的地方,皮肤全部溃烂),每迈出一步都令他钻心地疼。

途中遇上大塌方,他和战友绕道而行,就在快走出困境时,山顶一块10多立方米的大石头顺山而下,落地后借势滚打在一块稍小的石头上,碰碎的一小块片石飞落在房永超脸上,当即掉下一块皮。

要是落在头上,会是什么结果?想起烂裆的痛苦,飞石的危险,驻地的艰辛,房永超的意志发生了动摇:当兵守墨脱,意义在何方?

两个月后,他放弃了申请转二级士官的计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班长刘金峰看到房永超变化,引用爱国赤子林则徐的话引导他。

今天,面对记者,房永超说有两样东西让他充满感激,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准则。他说坚守就是守住那些你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人格、精神、良知、原则、荣誉、健康、赤诚、友情、爱意等等,这些失落了,你就再也找不回来。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坚守的过程。战士饶平用他的生命,向世人证实了墨脱军人的诺言:活着站直了守墨脱,死了也要把尸骨留在西藏守墨脱。

2004年7月7日,“墨脱戍边模范营”一连一班班长饶平在巡逻途中,突遇山体滑坡,凶猛的泥石流从20多米的高处一泻而来。第一个面对危险的战士颜云潮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像被钉子钉住一样呆站在那里。饶平猛地一个箭步冲向前,用尽全身力气将小颜推出了险境,自己却被无情的泥石流卷下山崖。

雪山无语!莽林无语!饶平同墨脱边防的28位烈士一样,永远留在了墨脱那方山水。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一代代墨脱官兵竞相传颂:

副指导员伍忠伦翻越多雄拉,随着海拔一米米增高,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呼吸一口口吃紧,脚步一步步放慢。他掉队了。第二天,后续部队翻山时,在山口发现了他的尸体。他头朝墨脱,十指抠进冰雪,身后是一条数百米爬行留下的雪道……

副连长张洪万带领六名新战士前往墨脱,在多雄拉山腰处遇到雪崩。危急关头,他不顾自身安危,果断指挥六名新战士脱离了险区,而他却被埋在了巨大的雪崩里……

到过墨脱和墨脱烈士陵园的人,便能明白那块简陋的纪念碑后,隐忍着世代边防军人的眼泪和梦想——

军人,就是祖国的无字界碑;有我在这里,绝不容许敌人染指半寸领土。

“为了实现这个誓言,一茬茬官兵牢固树立‘边防就是战场,守边就是打仗’的意识,锤炼戍边卫国过硬本领。”营长胥猛讲,一大批爱军精武尖子脱颖而出。

2006年,机要参谋宋敬参加成都军区机要专业比武,摘得桂冠;2010年9月,副营长程峰参加成都军区参谋业务比武,荣获手枪射击第一名;上士张华林,去年参加西藏军区爱军精武专业比武夺得小组第一名;下士陈刚去年参加军分区比武,荣获总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50年来,面对艰苦恶劣自然环境的长期考验,墨脱边防营官兵始终以“双肩担起人民重托,双脚丈量祖国边防”的豪情壮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林芝军分区政委昂旺高兴地讲,墨脱边防营官兵以一流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军事技能,有力捍卫了边防稳定。

爱在收获

“要是没有和谐融洽的官兵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就不可能考上研究生……”8月25日,即将离开墨脱去读研的边防营地球站技师刘磊和营卫生所医师郑宗钊在全营官兵欢送会上,动情地讲着自己的感悟。

“今年还有一名战士考上军校。”据教导员刘永富介绍,三年来全营有5人考取研究生,1人获得博士学位。他说你只要在墨脱呆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里,因为它会让你收获很多。

去年老兵退伍时,辽宁丹东籍战士王虎泪湿眼眶,走出营门,他突然转回身,将驻地群众献给他的哈达戴在刘教导员脖子上说:“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墨脱两年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成熟,让我懂事。”

王虎初入军营时,讲话不注意场合,办事没有风格,用战友的话讲,还没长大。两年光阴,他在艰苦的环境里和别人的帮助下,人生观发生了质的改变。

“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总有意外的收获。”临行前,王虎抛出自己两年的心得。

他的话不假。上士张华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默默无闻地站岗放哨,一朵“雪莲花”会从天而降。

2007年10月的一天,正在汗密兵站执勤的张华林,迎来重庆沙坪坝区的清秀女孩子——石霞。

“姑娘,喝口水。”累得筋疲力尽、正坐在兵站外闭目养神的石霞睁眼接过水一口喝下,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才发现汗密兵站隐藏在一片原始森林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这里就你们俩人呀?”“兵不再多,将不再广,关键在于精。别看我们人少,但作用大,比如说在这里接待你……”张华林的几句话,逗得筋疲力尽的石霞抿嘴一笑,“你们还真乐观。”

夜宿汗密,石霞才知道乐观是他们在这里坚守下去的重要法宝。张华林告诉她,在这里能见到陌生人,就像是过年;能和陌生人讲上几句话,就像是过年的一盘硬菜。为了能留住陌生人,兵站就请他们免费食宿,目的就是让他们多停留一段时间和自己说说话。

听了他们的叙述,石霞被兵站两名战士的壮举所感动。什么是忠诚?这就是忠诚。她不知道,自己对张华林“来电”了。

正是这种“感觉”促使石霞一年后,决定再次进墨脱。当她的好友听说她为一个只见过一面的男人再次走墨脱时,劝她冷静思考。

“他忠于祖国,忠于职责,在那样艰苦的地方都能忠于职守,这样的人一定可以托付终身,这样的人是放心的男人。”听了她的独白,朋友们由不理解变为支持:只有伟大的边防军人才配有这样的女孩子去爱,只有你这样的好姑娘才配得上我们的边防军人!

这次,她利用在墨脱的机会,接触了有胆有识的张华林,耳闻目睹了张华林和他的战友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感人情节。

墨脱远离现代文明,这些年尽管手机信号延伸到深山峡谷里的边防连队,但信号一直不是很稳定。官兵们经过长期摸索,发现二连门前的一棵青冈树上信号强,通话效果好。

“这是连队的‘信号树’,每逢节假日,战士们都要分批来这里给家人打电话!”来到墨脱第二天,张华林带她来到“信号树”下说,连队驻地只有这棵树下才能接收到手机信号,官兵因此亲切地叫它“信号树”,我给你的发的信息,打的电话,都是爬到这棵树上进行的。

“打个电话、发条信息要上树?”石霞真的不敢相信每隔几天收到的一条来自墨脱的祝福信息,张华林却要付出如此的艰辛。

回到重庆,她每天都在想着汗密兵站的张华林在深山老林里望着远方走来陌生人的期盼眼神;想着他给自己发信息爬上树的危险。

1个月后,石霞第三次进墨脱。这次,她的目的很简单,去和张华林确定恋爱关系。

一个女孩,为了与一名边防战士的爱情,只身进墨脱,不能不让人佩服,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此时记者想起一句话,人生在世,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边防营卫生所所长亓三彭,2000年主动申请进墨脱,12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墨脱的山山水水,走访了每一个村庄,攻克大肠杆菌病等10多种疾病,被当地人民誉为“墨脱好门巴”。四级军士长周国仁1998年进墨脱,担任起墨脱小学的“编外辅导员”,每年他休假离开墨脱时,老百姓以为他要退伍,堵在营门口要求部队留下他。听说只是休假,马上牵出自家的马匹送他出山,被评为“感动林芝25位人物”之一……

我们的边防战士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很多,他们自然会赢得人民的爱。

人民的爱,是无穷的。今年5月,战士周诗文巡逻途中突患肺水肿,战友背上就往山下跑。沿途老百姓看到,数十人跟上队伍挤上前说“我来背”、“我来背”。去年10月底,营部要将一批战备物资运送到各连队,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请求将任务交给自己,主动担任背夫。

爱在怀抱

2010年11月,随着最后一声炮响,波密至墨脱的嘎隆拉隧道贯通。

墨脱要通路了!最令官兵高兴的是,上级决定将我军最先进的巡逻车开进墨脱,结束巡逻靠“脚板丈量”的历史。

计划还未实施,墨脱营报告:从营部到各边防连,全是羊肠小道;从连队到执勤点,羊肠小道都没有。幸福刚露出一点曙光,就夭折在墨脱恶劣的自然环境里。

“巡逻还要靠走。”在墨脱服役5年的下士周成闻讯,信心十足地对身边人说:“天险嘎隆拉隧道都打通了,县城内通公路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我们会坐上我军最先进的巡逻车,驰骋在自己的国土上。”

有梦就会有爱。其实这几年,墨脱官兵都是国家富强的见证人。曾在地东点执勤两年的军分区教导队教导员程晓斌讲,过去执勤最先进的文化设施就是一部收音机,但那不能交流。在点上执勤时间长了,担心失去语言功能,他就用四川的家乡话给广东籍战友讲一个笑话,再要求广东籍的战友用川话讲给他听。二人互相交换,谁讲的不合格,当天的饭由谁煮。

2001年春节是程晓斌在点上过的第一个年,他说自己哭了。当时点上没电视,租来碟子《笑傲江湖》看,两个人整了一锅菜,没食欲,吃不下。他哽咽地讲,不知道过年是啥滋味。

第一次休假回家,远远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人很熟悉就是想不起名字;亲戚朋友上门看他,自己就是傻笑,不知说什么。他不知道,那是因为长期在封闭环境里生活的结果,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木讷。

“过去在墨脱的官兵,或轻或重的都会患上‘墨脱综合症’”,副教导员冯远泽说,所谓“墨脱综合症”,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寂寞到发疯”。2004年时要想打个电话,只能到县邮局排队。最寂寞的要数在边防巡逻路上,大雪封山,山高路险,人迹罕至,战士们背着背包锅碗出发,在原始森林里一路风餐露宿,为伴的只有逃无可逃的蚂蟥。如今随着北斗卫星系统“入役”边防,2009年军网第一次通到墨脱,这个曾经令人生畏的专有名词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天,记者在地东执勤点打开电视机,看到可以欣赏30多个卫星节目。巴桑排长讲,“现在不仅处处能感受到上级的关怀,营里坚持组织开展‘阳光心态教育’,即每周看一部电影、组织一场球赛、学唱一首新歌、登一次山、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逼着你与人交流,与寂寞抗争,从源头上改善官兵的精神状态。”

列数一下,这几年墨脱的变化还真不少。1994年第一次开通程控电话、2005年西南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贯通、2009年光缆铺到墨脱、2010年一线营房开始整治,实现了室室通卫生间,连连有制式澡堂、2011年星网工程通到墨脱……

生活在温暖的怀抱,感受着祖国的变化,墨脱边防营官兵说,能做的只有心存感恩之心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墨脱远离上级,但正规化建设从未放松。每天早上出操,干部自觉站排头,风雨无阻;落实一日生活制,从不打折扣;他们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捍卫着一份尊严,延续着一种光荣……

巡逻路艰险异常,最近的点往返需要3天,最远则需要半个多月,全靠两条腿徙步。山高没有官兵的使命高,路长没有官兵的脚步长。为提高处突能力,他们坚持开展针对性训练,在营区模拟设置巡逻路上的各种险情;每周组织一次小拉练,每月组织一次紧急出动,每半年开展一次爱军精武比赛,雷打不动。

受特殊地形影响,过去墨脱官兵的给养全靠山外保障,一公斤大米从多雄拉山背进墨脱成本高达15元。为节约经费,他们根据墨脱气候湿润,雨水量大的特点,自己动手种植水稻。现在每年稻米、玉米的产量近40000斤,蔬菜自给率高达80%,鲜肉自给率达30—40%。

记者在墨脱采访的最后两天里,一场山洪冲断了刚恢复不久的光缆线,手机无法与外界联系,墨脱再次成为“雪域孤岛”。

回来的路上,恰巧碰到总参通信部的人,他们说进西藏帮助解决官兵通信难的问题。听我们描述了墨脱官兵的情况,他们当即表态,回去一定想办法彻底解决此问题。

记者将此消息告诉边防营官兵,刘教导员说,谢谢你们对我们的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8 12:40 PM , Processed in 0.0642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