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0

大大的地球和我相隔一本书 阅读,点亮我们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3 07: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大的地球和我相隔一本书 阅读,点亮我们的世界

2014年04月23日 09:31:53
来源: 新华教育

    小编前言:

  
  4月23日这天在世界文学领域颇具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逝于1616年4月23日,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


   
转眼又到2014年的“世界读书日”——这世界很大,这世界也很小,书籍,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世界,就这样慢慢的从陌生变熟悉。


   
你有多久没有看书了呢?你的手边放着珍爱的书籍吗?每一本书都描绘一个世界,我们和大大的地球只有一本书的距离……


a179.jpg


    “手不释卷”只是说古人?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呼吁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2001年度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2014年度的世界图书首都是尼日利亚的哈科特港市。

    调查报告:超九成国人看完电子书不买纸质书

    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报告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进行的全国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十一次。今年在全国70多个城市中开展入户问卷填写,收回超过40600个有效问卷。

    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对电子书阅读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上升。而在手机阅读的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只看免费的手机阅读书籍,不会为手机阅读付费。

    调查结果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的2.35本增加了0.13本。报刊的阅读率却显著减少。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份和5.51期,与2012年相比,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其中,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6.35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下降了1.05期。(中新网)

    多媒体时代:“看”书还是“读”书?

    “与其枯燥地读一本巨著,我更愿意看跟读书相关的电视节目,画面冲击力较强,说理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东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郭佳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一部分人选择纪录片或《开卷八分钟》《晓说》《罗辑思维》等一些读书类的节目来替代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乐趣的渠道。

    “随着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大,这种把慢节奏的读书与快节奏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读书节目大受欢迎,这些节目的主持人多数由文化名人担任,有丰富的知识和学养,而且观点独特犀利。”长春市民唐小童说,自己是《晓说》的忠实观众,主持人的解读比她自己读书更能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品深层次含义等。

    西北某大学学生王琳表示,自己采取的是读书与看纪录片相结合的模式,如观看《和霍金一起了解宇宙》这部纪录片之前,她先阅读了《时间简史》。“纪录片正好用一种相对专业的视角帮我把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了归纳,这样它的作用才刚刚好。”她说。

    不过,王琳也表示,毕竟纪录片有一些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因素在里边,有时候倾向性也比较强,单纯依靠看几期节目或者几个纪录片来获取知识的人难免成为制作者观点的传声筒,而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副教授徐伟东说:“读书的魅力在于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是看读书节目无法替代的,也是读文字和读图、看画面最大的区别。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看某演员主演的哈剧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a180.jpg

今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提前从今日发布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2013年阅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发现,佛山“读书王”花落一名年借阅量达1394册的读者。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天可能“啃”掉近4册图书。

    据统计,去年佛山共有91006位读者在佛山市图书馆借阅过图书,书刊流通量达到240万册。但不容忽视的是,佛山各区图书馆间仍然存在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

    各区图书馆差异不小 禅城南海市民爱读书

    截至去年年底,佛山市联合馆已有53家成员馆,包括市级公共图书馆1家,区(县)公共图书馆4家,镇街图书馆21家等。

    记者留意到,在佛山市五区镇街图书馆中,借阅量最大的南海区大沥图书馆去年办证量达到2089个,流通册数高达74448册。第二名的图书馆同样在南海,罗村图书馆去年办证量为669个,流通册数为22767册。而禅城区南庄镇图书馆去年的办证量也有447个,流通册数为17582个。

    与此同时,三水区和高明区的办证量和流通册数与禅南两区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高明区某个镇图书馆去年办证量仅为6个,流通册数也只有10册。

    儿童文学作家受欢迎 借阅量三甲都是童书

    在佛山图书馆,最受欢迎的作家是谁?莫言?韩寒?郭敬明?都不是!根据《报告》,去年一年中借阅册次最多的是被称为“阳光姐姐”的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借阅册次高达22350次。

    紧随其后的同样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借阅册次达到17889次,代表作有《淘气包马小跳》等。第三名同样是少儿图书作家崔钟雷,其作品《这样做女孩最聪明》等也广受欢迎。 》》详细

a181.jpg 图片来源:网络

“书虫”的幸福生活:徜徉、留恋、快乐

    佛山“书虫”很狂热 一年借书1394册

    据统计,在佛山700万人口中,图书借阅量最大的是一位名为张培忠的读者,借阅量达1394册,日均借书近4册,比名列“榜眼”和“探花”的读者均多出800多本。如此大的阅读量,一时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可思议,现在工作那么忙,一个星期读一本书都觉得很不错了,一天近4本的频率很诧异。”市民周先生表示。

    还有市民虽然未入借阅量“三甲”,却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目中的“无冕之王”。今年已经69岁的肖闯林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佛山市图书馆的忠实“粉丝”,与图书馆真是“天天见”。“肖大叔是我们的老读者了,每天一开馆就能在报纸室看到他,”一名工作人员说。

    肖闯林说,退休9年来,他每日都会早早来到佛山市图书馆,把全国各地的报纸涉猎一遍,往往一看就是一上午。“时事政治类的最爱看,一天要看五六份报纸呢,”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就很爱读书,退休之后则尤其爱读报,“一早闻到报纸的墨香就顿感神清气爽。”

    记者还了解到,肖大叔的妻子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两人甚爱读书,以书交心。

    数据:借书的儿童多 中年人也多

    截至去年年底,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持证人数已超过37万人。其中,17岁以下的读者所占比例高达34.89%,而社会主力军18岁至44岁的青壮年借书所占比例为57.21%。

    从持证人数和借阅量来看,近5年内逐年大幅增长,说明佛山读书的氛围依然比较浓厚。

    《爸爸去哪儿》节目热,书也热

    佛山人爱看什么书?记者从佛山市新华书店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以来,名列佛山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是由火爆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推出的电视全纪录同名书。

    新华书店负责人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榜单明显受到电视节目的影响。除了《爸爸去哪儿》外,江苏卫视节目《非诚勿扰》的嘉宾乐嘉的著作《本色/写的是我,说的是你》也出现在榜单上,位列第14名。

   
a182.jpg

科技爆炸的时代,不再需阅读?纸质也不落伍


    大大的世界,小小的我:阅读,照亮我们的世界

    从呱呱坠地起,我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书籍,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在地理书里,我们见识了七洲四洋、大千世界;从历史书中,我们认识了汉唐盛世、华夏文章;钻进数学书堆,我们更是发现了一个玄妙奥秘的逻辑世界。世界,在我们眼中由陌生变得熟悉。

    长大后,我们更依赖书籍。不仅在升学考试、谋生立命上依靠它,精神世界更需要书籍的滋养。在智者的哲思里,我们领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从历史的年谱中,我们明白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我”,在书籍的陪伴下,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认识世界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快捷。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方便了我们对书籍的获取。未来,一部小小的手机,或许就能装下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海量信息尽在“掌”握。世界,在“我”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小。

    北京图书市场走访记

    “弗洛伊德、托夫勒……”上世纪80年代,这些拗口的名字曾伴随着书贩的吆喝传遍北京的大街小巷。1986年,本报曾登载一则《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的消息,记录了当时的盛况。叫卖声中,传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阅读风气。

    如今,在阅读日益数字化、快餐化、碎片化的大环境下,书店、书市的阅读气氛如何,人们到这里买什么书?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北京的大小书店、书市,感受阅读氛围。
    书摊书市

    教辅考试、保健养生类书卖得好,路边书摊渐少

    4月中旬,北京正值杨柳絮“肆虐”的时节,细软的绒毛直往口鼻里钻,但对于赶来尝鲜首届“北京书市”的读者来说,这算不了什么。12日和20日,记者两次来到朝阳公园的书市,发现这里人满为患,有人甚至专门带了购物车来淘书。

    11日开幕的“北京书市”是如今北京规模最大的书市,脱胎于地坛书市。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书市汇集了百余家国内出版发行单位,400多个展位。在展销区,不少店家打出了八折、五折甚至是三折优惠的招牌,有的还推出了旧书募集、以旧换新等活动。其中,教辅考试类、保健养生类书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这里书便宜,种类多,有的比网上还便宜一点,一家人出来逛一逛也挺好的。”一位带着女儿前来选书的年轻妈妈说。在相邻的摊位,一位老人正在挑选医学保健书籍。“来这儿逛的退休老头老太太特多,所以健康保养的和书法字帖的书比较好卖。”书摊老板已经精准定位了自己的目标客户。

    谈到和往年书市的不同,爱逛书市的小罗表示,今年少了很多乐趣。“以前在地坛书市,有很多路边摊,可以淘到市面上不容易买到的书,今年这种小摊很少,挺遗憾的。”小罗说。

   a183.jpg


   图书商场

    教辅、励志、通俗文学类书火爆,看书的比买书的多

    19日,正值周末,北京的各大图书商场迎来客流高峰期。眼下,虽然网络书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购书渠道,但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以及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这样的大型图书市场,前来选书购书的人仍络绎不绝。

    在几家图书大厦,考试教育区、少儿读物区的人气颇旺,买书的人也多。“为什么不在更便宜的网上书店购买?”“这儿种类比较多,可以翻开看书的内容,适合带着孩子来挑选。”一位家长这样回答。

    在西单图书大厦,看书的人也远远超过买书的人。不少读者直言不讳,自己只是来逛逛,真买的话还是到网上,便宜!

    来一场“阅读革命”

    我们需要一场“阅读革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这样说,并非为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刻意夸张。从历史上看,阅读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由于长期落后于西欧诸国,德国曾被称为“迟到的民族”。但18世纪中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大发展,德国出现了一场“阅读革命”。人均图书消费量激增,阅读从贵族扩散到平民。到1800年左右,德国已经有一半人口具有基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德国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阅读革命”居功至伟。

    人们时常感慨中国缺少创新,并归咎于现行教育。其实,不只是中国,全世界的教育都脱胎于工业化时代,带有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时代印记。而自由的阅读正是启发性灵,把人从标准化的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条捷径。墨西哥作家大卫·托斯卡纳曾感慨地说:“我们已经将学校变成了工厂,大批量产出雇员。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是需要微调,而是需要完全转变方向。它需要让学生们阅读、阅读、再阅读。”

    正是看到了阅读对于民族的战略意义,2012年俄罗斯政府提出在国家层面制定《民族阅读大纲》。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几乎历届总统都把推广阅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已经纳入人大立法进程。全国300多个城市有经常性的阅读节、阅读日活动。财政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已经由12个试点城市扩展到12个省区。图书馆拨款连年增长,60万所农家书屋覆盖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对今天的中国而言,“阅读革命”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全民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提升。

    作为出版大国,我国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缺少阅读习惯是重要原因。增强国民的阅读紧迫感是一个重要任务,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会出现席卷全国的读书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普遍痛感于失去了宝贵的读书年华,痛感于中国的落后而渴望迅速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面貌。

    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必须像前辈一样,增强阅读的紧迫感,迎接全民族的“阅读革命”。

    “捧书夜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近日开启“24小时营业”的试运营期,迎来一片叫好声。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三联韬奋书店在这个时候尝试“不打烊”,可谓逆势而上。

    但细细一想,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确实需要这样敢于试水的先行者;捧书夜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网络越来越普及、手机越来越高端的今天,阅读趋向碎片化。我们似乎已经没有耐心去细细品味书页中的长篇大论,反而被无数琐碎的信息所笼罩。地铁上清一色的手机“低头”族,甚至连报纸的生存空间都越来越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读书的状态令人神往。“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英国哲学家培根更是将读书看做怡情之举。

    书店“不打烊”并非三联首创,有台北文化地标之称的诚品书店,便常年全天24小时恭候爱书人的到访。诚品,不仅被标榜为书店经营的模范,更成为读者心里的天堂。

    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对实体书店多有扶持。以“生活、读书、新知”为名的三联书店,正在将扶持优势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着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过期的旧书,不过期的求知欲。”在夜晚温暖的灯光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细细品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4 04:26 AM , Processed in 0.0522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