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其顿方阵
有个人在后台抗议很久了:“你们中国是咋回事啊,我这么大的腕,怎么还没轮到我上台啊?当初跟我说:我戏份不少,敢情都是骗我的。我可告诉你了,我向来是主角。”没办法,那就让他上场吧。
先请这位抗议很久了的亚历山大同学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叫亚历山大,来自马其顿。听说你们中国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
下面突然有人插话:“我就是官二代,我爸是李刚。”
“哦,亲,你爸是什么官啊?”
“我爸是公安分局副局长。”
“哦,亲,原来是公安分局副局长啊,用你们中国清宫辫子戏里的话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官,萤火虫儿的前程。”亚历山大突然眼一瞪。“我爸是国王。”
这下可引起轰动了,台下的李启铭、胡斌、李天一、郭美美们都拥了上来:“哇塞,原来你是王二代啊。老大,以后你就是我们老大了,罩着我们。”
不过亚历山大可不会没出息到和这帮长着狗眼的富、官、星二代们一起混迹。他有他的爱好,他喜欢玩队列。这是个怪物,你说现在好玩的东西可多呢,什么泡吧啊唱歌啊蹦极啊漂移啊之类的不玩,偏偏却受那罪,不是怪物是啥。
现在我们来看看马其顿方阵的构成、战术、训练。这个方阵并不是亚历山大的发明创造,他可没专利权,是他家老爷子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古典的希腊重步兵方阵进行改进而成型的,可以说是希腊重步兵方阵2代,升级换代产品。
1,方阵的构成,这个网上已经有很多资料了,我就简单讲讲。马其顿军每个团为一千五百三十六人,分为三个营,每营五百一十二人。其最低的单位为一行,共为十六人。每一团都有其自己的指挥官,但方阵却无指挥官,每一行有一个“行长”,行长站在第一列,在他后面的两个人也是要选勇敢和技巧兼备的人员,每行最后一个人也是精选的人员。至于每列有多少人,向来有16*16和32*16两种说法,不过关系不大。马其顿方阵因为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升级换代版本,所以最大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武器和防具以及加厚了的方阵纵深。在于希腊重步兵方阵所用的是4米长的矛,握在右手中,另一手持防盾,比马其顿人大。而马其顿的重步兵却装备着6米长的长矛,用双手来运用,其防盾挂在左臂上。把重步兵的主要攻击兵器放长了一半的长度,使他们对于传统的方阵,具有一种决定性的优势。这好像是把火器的射程延长了50%。因为当两个方阵相遇时,那个使用较长兵器的一方面就可以先行杀伤敌人,而敌人却对他们无可奈何。除了长矛以外,马其顿的重步兵还带着一把短剑,并穿着胸甲、绑腿和头盔(一般是皮甲)。另一方面,其比希腊重步兵方阵更厚的纵深使得马其顿方阵得到的力的加成更加强大,冲锋突破时更有威力,而希腊重步兵方阵则不容易突破它。
2,方阵的战术,网上谈到马其顿方阵无一例外都是说其弱点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在于对地形要求和配合要求的苛刻性,一旦地形不平整,容易被分割包围,阵形散乱必然会被杀掉;马其顿方阵在对付罗马军队时被击败,罗马人用散兵从各个方面进行袭扰和肉搏,方阵调转不灵,侧后空虚最终神化被破灭。”等等等等。
这些有对,也有不对。但最关键的却并不在于这些。战争到亚历山大那个年代早已是多兵种的协同作战了,任何一个单一兵种的布阵都会有弱点,单单拿方阵的缺陷说事是不全面的。而且马其顿方阵对方阵内士兵互相配合的要求并不高。
马其顿方阵的作战模式是非常简单的,512人成一个方阵,1536人成一个“品字形”方阵,三个1536人方阵成一个大方阵。之所以采用三角阵型,是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方阵冲锋,突破于一点的杀伤力。这是最常用的,当然根据情况的不同也有其他排列法。这个也是德军后来闪击战的最早雏形。
马其顿方阵真正的最大的弱点是他们的战术,这种方阵的设计只为了一个目的,突破,也就是说在战斗中它们就干一个活--冲锋。32*16的方阵把512人的力量聚成一个点,对敌阵实行冲锋,对一个点实施力的加成打击,以达成突破的目的。这是马其顿方阵的根本战法,是这种方阵威力之所在,但这恰恰也是马其顿方阵最大的死穴和被淘汰的根本原因--战法太单一了,单一就会缺乏变化,一旦被熟悉了解就再无变招了,那后果可想而知,虽然它对希腊重步兵方阵很有效。我经常说,足球、篮球等这些集体运动的战术和军队战术本质上是一回事。任何一种单一的战法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最容易防守和破解的。
3,方阵的训练,马其顿方阵的训练可能是所有步兵方阵中最简单的,只要训练三个方面--A,32*16人走成一个整体;B,32*16人挺着长枪走成整体,无需去学怎么挥舞使用兵器,只要知道怎么挺着长枪冲锋,做一个突刺动作和怎么用长枪的尾端钉死地上的人;C,简单的集合离散。也就是说,用现代军队的队列去训练的话,一个月成军,两个月形成战斗力。这个方阵对人员配合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一起做动作就行,很好练。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队列,就是要分析队列对作战的影响。马其顿方阵正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我们都知道,军队的精良程度和其所受训练程度是成正比的,步兵方阵莫不如此,但马其顿方阵却是个例外。它以简单的训练却在当时的实战中发挥了惊人的战力。下面我们具体看下队列训练对军队战力的影响。
马其顿方阵示意图
一,西方军阵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看希腊重步兵方阵、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之间的差异。
关于希腊重步兵方阵和罗马方阵的一些基本情况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百度看看就知道。
就讲区别,网上其他介绍他们区别的文章很多。但本文只从队列角度来讲。希腊重步兵方阵训练时要训练哪些方面呢?基本和马其顿方阵一样:A,32*8人走成一个整体;B,32*8人一手持长枪一手拿盾牌走成整体;C,简单的集合离散。但因为马其顿方阵的长枪比它们长的多,而且16人的纵深比它们大。双方对冲时,摆明了马其顿人赢。马其顿胜在武器和队列的纵深。(这里要说下,别看马其顿方阵、希腊重步兵方阵挺有名的,其实都是很低级的战法。就是一堆人拿了长枪对冲,谁冲的过谁,谁就赢。马其顿人拿着加长长矛,再加方阵纵深比希腊人厚,肯定赢。)这还没什么。那罗马人呢?
罗马方阵训练时就不同了:A,20*6人走成一个整体;B,20*6人利用方阵中人与人2米的间隔和1米的前后距离进行队形转换;3,复杂的集合离散。训练的难度明显强于马其顿方阵,其难就在于队形的转换。但训练出来的效果也是明显不同,这样的训练使罗马人能够摒弃长枪,使用大盾、短剑和标枪,这是武器上的变化。在进攻中,阵型上能够进行多种变化来实施各种不同的作战。在战力上,能够进一步发挥出每个战士的战力,并能使士兵在战斗中能进行替换。在防御中,即使被分割,各小队也能独立作战。其奥秘并不在于网上通常说的武器变了啊,阵型变了啊马略改革啊什么的。根本原因就是加了新的队列训练内容:队形转换。这才是武器运用多样化,阵型变化多样化的基础,所以罗马人才能在武器装备并不占优的情况下赢得了马其顿战争。
由此我们可知,马其顿方阵只是对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并没有改变方阵对冲的实质。而罗马方阵却改变了古典的方阵战法,使方阵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功效的产生在于队列训练程度的提高。为了让大家更明白为什么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里还要简单讲一讲,大家不要误以为罗马方阵、马其顿方阵就意味着西方人的军阵就是方的,没有这回事。从军阵上讲西方和中国的军阵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方阵这个基础单位上根据不同敌手进行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这个在待会讲到中国古军阵时还要说。而罗马方阵和马其顿方阵最大的区别就是使单位方阵具有独立作战能力,马其顿单位方阵是没独立作战能力的,而罗马人单位方阵照常打仗,这种改变使得战斗力大大提高,全部得益于队列训练难度的增加。从队列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也可能是西方第一次在武器没有进步的基础上的军事变革。但是这样做也有弱点,就是训练时间长,成军速度慢,形成战斗力慢。
其次,在武器发展基础上的队列训练,也就是说队列和武器发展是大有关系的。武器的发展变革总是对军队战斗力有着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表现方面就在队列训练上。这个非常好理解,军事家们总是会找出与武器进步相配套的队形。在冷兵器时代,虽然后世的阵型比罗马方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密集队形并没有改变,这就是说,其实质依靠人的密集排列发挥冲击力的思路没有变化。随着火器的发展,密集阵型肯定不再适合,虽然军队作战的实质还是没变,依然是依靠人所持有的兵器发挥冲击力,但由于兵器变化了,不再需要依靠人的密集排列来发挥兵器的作用,队列也就从原来的密集型向散兵型改变。
我们看看火器对队列的影响。从击锤式燧发枪起,队列没有改变密集队形,开始的法国采用火枪部队编成5-6个横排,到有效射程后,除最后一排站立外,其他全部采用蹲下,最后一排齐射后蹲下填装,倒数第二排起立射击,然后是倒数第三排,如此循环。后来在普鲁士人手上又进行了改进,把横排延长,缩短了行数,提高了一次齐射的威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新式武器进入部队,部队又可降低训练难度。
随着后装步枪进入部队,密集队形一下就不好使了,步兵可以卧姿装弹,火力也大大加强。那么是不是队列对军队的意义就不大了呢?那肯定不是,只是密集队形不好使,队列也要随着武器的变化而改变。散兵队形就出现了。我们不要以为散兵队形好训练,它的训练难度其实大于密集队形。我们要知道队列训练其实是练三个方面:一是部队的军容,士气,凝聚力;二是士兵在战斗中的站位、跑位;三是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散兵队形虽然散,却依然是错落有致,排列都是符合对火力发扬要求的,不是随便散开就完。这就得在士兵能学好整个队列的基础上再进行训练,而且对指挥官的指挥能力要求更高了,想想也想得出啊,原来密集队形时,指挥官只要指挥16*16人所占的面积就行,而且士兵们在一个整体中,做什么动作基本是一起来,这好弄;散兵队形不一样了,16*16人占的面积可能是以前的十倍,而且士兵做动作不是一起来,比如机枪什么时候响,步枪什么时候响,前进哪组先上哪组掩护,指挥起来复杂的多。
那随着更多更大的杀伤性武器进入战场,对队列的要求就更高了。飞机有飞机的飞行编队,歼击机和轰炸机等等不同机种要求还不同,坦克有坦克的队列,舰船有舰船的队列,等等等等,但是队列对于军队的意义却不会变。比如前面就讲了德军的闪击战的雏形就是马其顿方阵,我们看,当马其顿方阵成三角阵型向前突进时,由于前尖后宽,一旦突破成功,随着突破的深入,就是在敌人阵型上撕开一个宽度越来越大,纵深越来越深的口子。这和德军的闪击战理论、苏军的大纵深理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可以说闪击战就是马其顿方阵的XXX版本。
二,中国古代的军阵
中国古代的军阵实质上和西方大同小异,演变过程其实也差不多,最开始战斗和西方人一样是人和人之间的单个较量,随着战争的规模化、集团化,单兵厮杀的威力远不能和群体配合力量相提并论,就应运而生出现了军阵。在《孙膑兵法》中将军阵分为10种:方阵、圆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阵、疏阵、数阵、火阵、水阵。需要提出的是,后两种是特殊阵法,其实就是战法,前5种是最基本的。和西方人的阵型一样,我们中国的军阵也都是以单位方阵做为军阵的基本。
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和西方的军阵会不一样?一是由于我们的老祖宗就是喜欢给事物起个华丽好听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奇门八卦阵、八门金锁阵、两仪三才阵这些威风凛凛又玄之又玄的名称。二是由于民间传说和评书等的演绎,使得这些名字很玄乎的军阵变得更为神秘莫测。三是由于中国历史上以文制武的传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人干涉军政的事,这些无知文人凭空想象捏造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阵法,比如宋朝的《武经总要》里提的一些军阵。西方社会也讲文官政治,但是在人家那文官和军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在中国特别是五代以后,文人视武人为二等劣民,并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制造武人是二等劣民的社会舆论;大大破坏了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个也是宋儒们把儒家学说变成邪教歪论后对中国历史进程造成的最恶劣影响之一。四是由于中国古代的战争规模远大于西方,所使用的军阵也更为复杂,对士兵和指挥官的要求更高。
实质上中国古代的军阵和西方军阵没有区别,都是以人的密集队形来形成更强的冲击和破防能力或更强的防御能力。在这我们不必探讨中国强还是西方强。因为各自都有自己领先的时候,非要去争个中国先出现什么的只是个虚荣。本来我也想写下马其顿和秦的较量,但想了想确实是关公战秦琼,理论上讲秦军在训练和战法上已经强于马其顿方阵,但亚历山大有支可能是当时世界唯一的重骑兵部队,使得这种比较很难进行,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复原出秦弩对马其顿重骑兵有多大杀伤力,只能说这要看是白起还是赵括来统帅秦军了。
在这,我们简单回顾下中国军阵的发展。
最早,上古时代,单挑,群殴。
其次,商周时代,车战方阵出现,配以辅助步兵方阵。
再次,春秋中晚期,独立步兵方阵出现,中国的步兵方阵从一开始就领先于西方,不单纯以单一兵器的使用来结阵,而是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的军阵。
再次,战国,步兵空心方阵出现,也大大早于西方,这是必然的--古中国对弓弩的重视和应用大大超过西方。差不多同时,骑射方阵也出现了。
稍晚些,战国秦汉,战车部队开始被主要使用于防御结阵,出现可活动的野战简易工事,比如卫青的武钢车阵,这个远远早于西方。
稍晚点,汉,重骑兵方阵也成型。这个比西方晚。
稍晚些,三国,重骑兵方阵得到强化,一般认为马镫最早用于三国时期。
随后,南宋初年,就是步兵方阵中弓弩手再次强化的方阵--叠阵法出现,也大大早于西方的线性战术和日本人织田信长的火枪三段击这些同类战术方阵。
再随后,明,冷兵器时代军阵的极致--鸳鸯阵出现。
再随后,清晚期,散兵阵型出现--太平天国的百鸟阵。这时就大大落后于西方了。
三,重要的还是现在
从世界军事几千年的发展和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队列和兵器的关系是这样的,队列的发展随着兵器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当双方兵器相差无几时,队列的灵活多样性就成了战争的一个决定因素。因为我们知道队列其实是战术的基础。那么这句话可以这么说,当兵器相差无几时,战术的灵活多样就是取胜的关键。这对我们中国意义尤为巨大。其实我一直说朝鲜战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要重点研究的。这场战争志愿军在军事科技、武器装备远落后于美军的前提下,和美国人打了个平手,靠的就是战术的灵活多样。在网上经常有人说中国军队人多,这是胡说,但也会让我们很多人有个误区,中国兵力多。在这要讲个概念,到了现代战争,研究时不应在出现兵力这个词,这是研究古代战争用的。现在通常的说法是兵力火力,但也不完全好,何不以战力来描述呢?可以把一个单位的士兵所发挥出的火力称之为战力。这样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出朝鲜战争时,中美陆军战力,海空军战力的比例关系。仅以人多来描述是很不严肃或别有用心的。
现在,世界军事因为美国的原因,普遍都有武器制胜的思想,在军事上总是想在武器装备上取胜的思想在西方是有历史渊源的。西方人向来崇尚力量,自古以来正面对决基本就是他们的战斗模式,凭借强有力的力量突破取胜。这就使得西方“砖家”很多,无数能正确按照军事教材来指挥军队的人,真正的名将很少,也就是拿破仑、凯撒、汉尼拔、亚历山大那么几个。自西方人开始殖民战争起,这种情况更变本加厉了,老是火枪大炮对弓箭长矛,更让他们很是尝到了武器领先的甜头。二次世界大战与其说是盟军战胜了德军还不如说是盟国拼国力、拼经济、拼人数、拼装备数量,硬是拼赢了德国人。我们都得知道军队的战斗力和两方面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是军事科技和装备水平,二是部队的战术素养和指挥官的战术水平。美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水平好不好?好。美军的战术素养高不高?高。美军指挥官的战术水平强不强?不强。从朝鲜战争我们就可看出,如果志愿军的战术和美军一样僵硬教条,和美军一个套路来打,两个礼拜就会全线奔溃。
现在的中国发展军事科技没有错,这是生存之道,但一味的向美军的套路上靠完全丢掉了传统是肯定行不通的。中国是个山寨大国啊,什么都模仿人家,军队以前学前苏联,现在学西方,这样一味的模仿能模仿出人家的战力吗?其实就是学人家没学好,又把自己的传统丢光。
本节是讲队列的,前面就讲队列对军队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部队的军容,士气,凝聚力;二是士兵在战斗中的站位、跑位;三是指挥官的指挥能力。现在的中国军队已经不再重视队列训练了,练队列只剩下拿个军容严整出来给老百姓给台上的大官们看下,其他全丢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让人放心。这个西方军事中国军事的话题就此打住,要说起来那就太多太多了,本文就不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