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终极米格21之路——歼-7E/G系列战机全记录
在80年代军工战线紧缩的岁月里,一群航空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让平台性能已经过时的歼-7飞机在90年代重又获得新生。
不仅在三代机批量服役前为部队提供了一种顶用的装备,更为国家新时期的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
这就是本期《武器的秘密》的主角,歼-7E/G系列战斗机。
在80年代军工战线紧缩的岁月里,一群航空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让平台性能已经过时的歼-7飞机在90年代重获新生。不仅在国产三代机批量服役前为部队提供了一种顶用的装备,更为国家新时期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本期《武器的秘密》的主角,歼-7E/G系列战斗机。
回到80年代后期,此时歼-8II和歼-7III这两个沈阳601所和成都611所的重点项目都已经到了试飞定型的最后关头,而611所更先进的歼-10战机也已经进入了研制阶段。但歼-7III已经在试飞中暴露出了水平机动性能笨拙的缺点,不适合用作替代当时仍大量服役的歼-6作为制空战斗机使用。
此时仍在批量生产国内自用型歼-7IIH和出口型歼-7M/P系列的的成都飞机制造厂(下文简称132厂)认为,根据国外客户的使用经验和近年来局部战争中的空战战例,歼-7的进一步改进型号应该以进一步提高机动性特别是中低空机动性为主要目标,以实现适应90年代空战的需求。
通过歼-7出口型的发展,132厂认为有必要提高新机电子设备的水平以使用更多武器。这一起初被称作歼-7IV的方案得到了空军的认同,并于1987年开始研制。由于除机翼之外的机体部分仍然沿用了歼-7II成熟的技术,原型机于1989年就开始试制,并于1990年5月首飞,此时已经更名为歼-7E。
由于飞机气动布局有明显变化,加上使用了新型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歼-7E历经三年试飞方于1993年5月设计定型,同年8月即少量交付空军试用,年底就投入了批量生产。从1994年到2001年,歼-7E共交付了260多架,远超过同期生产的歼-8II,足见这一型号受部队的欢迎程度。
歼-7E改进的核心在于提高中低空机动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就是依靠一副全新设计的机翼——也就是军迷们耳熟能详的“双三角翼”。随着歼-7后期型号的广泛出口,双三角翼已经成为了中国歼-7家族的标志性特征。
这种翼形最早是由西北工业大学提出来的,保持歼-7原设计中三角翼前缘内侧的后掠角不变,而把外侧的后掠角由原来的57°减小到42°,后缘也带有前掠角。此外还把原来的副翼向外移动,使得翼展增加,翼面积变大,翼载荷也降低了。另外歼-7E还在国内首次应用了前缘机动襟翼技术。
这些综合改进大大提高了机翼的升力系数,显著改善了飞机的盘旋性能、起降性能,对提高亚音速升阻比也有很大帮助,使得歼-7E除了高空高速截击性能相比歼-7II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包线范围内机动性均比歼-7II优秀一个档次,得到了空军的高度评价,这是该机能够大批装备的重要原因。
根据空军1993年在西北某基地进行的对抗测试结果,相比歼-7II,歼-7E的稳定盘旋过载提高29%,爬升率提高 24%,瞬时盘旋角速度提高50%,近距格斗能力提高84%,综合机动性提高43%,综合作战能力提高35%以上。
如果从百分比中还无法直观感受歼-7E的进步,在1996年珠海航展上,歼-7E的出口型歼-7MG在进行低空通场表演时曾经在试飞员的操纵下达到了将近40°的可控迎角!这让现场观看的美军飞行员(曾和“红鹰”假想敌中队的米格-21对抗过)都不禁感慨,真是“改进最好的过时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