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14年 11月 20日 16:15
Zuma Press
2014年11月19日,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
中国政府说,在过去一年发生的恐怖袭击案(包括发生在一座火车站的持刀伤人事件、北京天安门汽车爆炸事件和其他袭击平民的事件)中,互联网普及的不利一面得以全面凸显,因为有证据显示,此类活动是在网上策划的。
但当中国一名支持严厉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人士周四在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上宣扬这一观点时,他受到了两名美国研究人员的诘难。他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还同时播放了犯罪现场的视频。
中国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局长顾建国说,网络恐怖主义是互联网上的毒瘤,打击网络恐怖主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在对此类袭击表示谴责的同时,也有人对顾建国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此前曾在美国国土安全部研究此类问题的美国东西方研究所(EastWest Institute)高级副总裁麦康奈尔(Bruce McConnell)说,几乎不存在网络战争或网络恐怖活动,夸大威胁无助于击败这种威胁。
Rand Corp.的资深政治学家乔克(Peter Chalk)说,他认同互联网会被用作了实现一些目的的工具,但截至目前,互联网并未真正带来诸如电力系统瘫痪等大规模网络恐怖主义,因为事实证明做到这一点太困难了。
这些截然不同的看法,使得有关网络监管的争论与美国围绕究竟是枪杀人还是人杀人的控枪争论以及什么构成了恐怖主义的争论显具有很大相似性。观点差异似乎限制了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空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经常呼吁开展此类合作。决策者和学者都认为,由于互联网具有跨越国界的特点,这样的合作必不可少。
本周在中国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与会者都认为,国际社会在什么构成网络恐怖主义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是合作的起点。
在顾建国发表讲话后,麦康奈尔表示,他不得不对顾建国的一些观点持不同意见。这位美国学者称,将互联网看作罪恶根源是错误的。他说,如果有一个汽车炸弹爆炸,不能将其叫做“汽车恐怖主义”。
康奈尔称,执法机关应当能够更好地驾驭互联网,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追踪恐怖分子策划和进行活动的网络身份。他说,执法者应当能够比恐怖分子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工具。康奈尔之前曾提出,网络恐怖主义被误解了,它的威胁经常被夸大了。
兰德公司的乔克放映了一张幻灯片,给出了他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他的定义是,具有政治动机的次国家行为体预谋并非法使用互联网技术,旨在造成伤害、灾难或者追求特定意识形态领域的行为和组织目标。
中国对于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似乎更加宽泛和模糊。
顾建国没有直接回应在他之后演讲的人所提出的观点。但中国专家、中国公安大学网络战略部门负责人程琳提出了一个很宽泛的观点。他称,利用网络实现恐怖袭击的任何活动都应归为网络恐怖主义。
James T. Ared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