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访》最大的亮点还是59(特55)坦克打飞机(直升机)。
5对负重轮,值得信赖
2.《采访》由一对好基友埃文?戈登伯格(Evan Goldberg)和赛斯?罗根(Seth Rogen)联手导演,罗根早年演出“stand-up comedy”(港译栋笃笑),是美国最优秀的喜剧编剧之一。罗根在本片中扮演相对“高大全”的男二号,根据剧情,他的菊部大约是这个尺寸。
小编目测差不多
3.《采访》体现了主创人员深厚的编剧功底,情节发展堪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全剧高潮,猎物成了猎人
4.《采访》毕竟是美国电影,总的走向没有脱离美国的政治正确,电影里的“好人”都是纯正的美国人,这是另一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亲切的美式调侃,你可曾对上铺的兄弟说过“贱人~”?
5.《采访》中的“朝鲜”还是涂着美国宣传机器惯用的两桶漆——核弹和饥荒。
真真假假,真假自在心中
6.《采访》的结尾,主角这样说到:“摄像机和几个提问,让那坐在神坛上的、绝不会哭泣的男人,屁滚尿流。”影片中“正义的小伙伴们”完成了对“金正恩”从人身到人格的彻底“刺杀”。
导播间内,“正”、“邪”双方为抢夺话语权进行了血腥的斗争
7.《采访》中的“金正恩”并非一黑到底,反而设计了不少“真情流露”,“他”有西方教育背景,“他”喜爱篮球等等,“他”还说,自己“想变成一只塑料袋”。
篮球小子“金正恩”
8.《采访》中的“金正恩”是两个“金正恩”,一个是“金正恩”努力扮演的“自由世界”纨绔子弟形象,一个是借主角之口定义的屈从于体制的“老屁股(flawed man with a big old butthole)”。
以及悲伤的“金正恩”
9.《采访》实际上也是对美国话语霸权的讽刺,戴上伪装的“金正恩”不仅欺骗了主角,也蒙住了观众,两个“金正恩”之间(也许是故意地)强行衔接,强行转向主旋律。影片前半段描绘的“朝鲜”更有现实色彩,以荒诞颠覆现实是优秀喜剧的不二法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0.《采访》遵循了美国电影的一大定律,小狗没有死。
纷飞的战火中……
11.《采访》使用了周杰伦的《牛仔很忙》作为其中一段剧情的背景音乐,全片则贯穿以凯蒂?佩里(Katy Perry)的成名曲《焰火》(Firework),这首歌更是最终实施“刺杀”的匕首。
年度最佳MV,及伏笔
12.《采访》剧情告诉我们,“朝鲜”经历“revolution”后选出的领导人是加拿大籍华裔女演员Diana Bang。
民主国家的领导人,首要要求——会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