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历史] 《五年十年》第17期:面的小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1998年12月23日,数千辆“面的”进入首钢化铁炉,拉开北京全面禁止“面的”的序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行、运货、迎亲,“面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污染。作为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之一,1999年9月30日,北京“面的”彻底消失。




2.jpg
“面的”是人们对微型面包出租汽车的简称,车型以黄色大发牌面包车为主,俗称“黄大发”或“黄虫”。图为1993年6月,北京街头两位打扮时尚的女青年正在搭乘面的。(图/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1993年6月5日发)




3.jpg
“北京的出租车很贵,所以我只好打面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声《洛桑学艺》里便有这样一段唱词。在当时的出租车中,面的招手率最高,10公里内只付10元,等红灯计价器不跳。图为1993年王府井公交站旁面的排队拉活。(图/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1993年6月5日发)




4.jpg
随着大中城市面的需求猛增,国内一些汽车厂也看好这一市场,增加产量。图为1993年,江西昌河飞机制造厂投资4600多万元,对微型面包车生产线进行改造,年产可达15000辆。(图/新华社记者 刘继伍 摄 1993年7月19日发)




5.jpg
出行、运货、接新娘、搬家……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面的无处不在。凭借“10块钱10公里、客货两宜”深受欢迎。图为1993年北京日坛路附近,几位俄罗斯商人将几大包货物塞进一辆面的。(图/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1993年6月5日发)




6.jpg
由于面的的冲击和油阶上涨等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京城“小公共”生意日趋艰难。图为1993年6月11日,北京故宫景区附近,几辆小公共汽车排队等客。由于拉不到乘客,司机和售票员聚在一辆车中避暑、聊天。(图/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 摄 1993年6月5日发)




7.jpg
面的红火运营的背后是“的哥”们忙碌的身影。起早趟黑,多拉快跑,成了面的司机的真实写照。图为1993年北京街头,一位面的司机吃过午饭,在车上打盹,稍做休息后继续拉活儿。(图/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1993年6月11日发)




8.jpg
面的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夜间出行不再是难题。走亲访友再晚都可以招手叫上一辆面的。图为1993年3月,北京街头,一家人夜间乘坐面的。(图/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1993年3月18日发)




9.jpg
1998年12月29日,北京首批淘汰的面的在首钢销毁。次年1月至3月又有3000辆面的销毁,面的从此在京城消失。图为首钢材料处的吊车正将重锤砸向报废面的。 (图/新华社记者 谢家华 摄 1999年1月15日发)




10.jpg
从1998年年底至到1999年3月,北京市强制报废尾气严重超标的面的达18000辆。图为面的销毁现场遗落的曾贴在面的车窗处的价签。因为价廉实惠,面的红火了十多年。(图/新华社记者 谢家华 摄 1999年1月15日发)




11.jpg
面的曾是很多北京司机的谋生工具。它全面退市之初使从前的“的哥”要面临重新选择,或更换新出租车或寻找其他工作。图为1999年1月,司机冯师傅在自己即将报废的面的前黯然神伤。(图/新华社记者 谢家华 摄 1999年1月15日发)




12.jpg
在北京全面淘汰面的后,国内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展了此类行动。图为2002年7月18日,河南省郑州市集中销毁400辆面的。此前,该市拥有面的出租车共计约3000辆,此后相继淘汰。(图/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13.jpg
2005年9月25日,天津“的姐”赵淑昆送走了她的“黄大发”,并在更换的新车上喷涂新车标。天津华利汽车公司是“黄大发”的生产厂,于1984年生产首辆大发车。1998年,随着各大城市相继淘汰面的,该厂于2001年停产此车型。(图/新华社记者 王晔彪 摄)




14.jpg
面的退市的同时,北京陆续推出捷达等国产经济型轿车作为新一代出租车主打车型,节能、环保均优于面的。图为2000年7月9日,北京五大出租车公司订购3000辆一汽大众捷达轿车签字仪式举行。仪式后,首批300辆捷达驶上北京街头。(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1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7:10 AM , Processed in 0.0450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