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80后归农 男耕女织隐山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5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6-05 18:12:31 世界日报 中国新闻组整理


photo (1).jpg
唐冠华挑水浇地。(取材自人民网)

种菜、养鸡、做鞋、制衣、做肥皂、发电、纺线织布…一对80后艺术家夫妻在青岛的深山中闢几块地租了一个小院,利用一座已经倒塌废弃的石屋建起一间实验室,打造自己的「乌托邦」。唐冠华和邢振「隐居」三年期间,回归山野的生活方式引来了众多人的追捧,先后有数千人前往他们的隐居之处实地体验,也影响著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组成「自给自足社区」,给现代人多一种生活选择。

山村小屋 藏科技实验

唐冠华,多媒体设计师,影像、装置、行为艺术创作者。他和妻子邢振共同打造的院子,其特别之处不在于田园风光,而在于隐藏其中的科技元素。

屋顶的晒穀场上,有一个由几根「鱼骨天线」缠绕而成的风力发电装置,上面一共有8个叶片,都是用废弃塑料做成的。参与项目的志愿者说,这个风力发电装置可以用来发电,不过现在发电量比较小,还不够整个屋子用。

在距离小屋100米开外的半山腰上,有一个专门接待从外面上山的住人的环保小屋。屋内安装著一个自行车发电装置,只要人用脚踩动自行车,就能发电。

农家小屋的厕所也别出心裁,名字叫做「尿粪分集式厕所」。项目参与者詹程表示,这种厕所可以实现大、小便分开收集,人尿可以用来浇灌下面的蔬菜,粪便则可以储存在池子中,和雨水混合在一起,用来制作沼气。

邢振在后面的菜园移栽了集市上买的西红柿苗。然后,她又把在集市上买的蚯蚓倒在垃圾箱里,据说可以分解有机物并且不产生异味。邢振在山上学会了制作各种纺织品,蚕丝、犁牛毛、麻线,可以用来做衣服,她给冠华做了好几件单衣,还给自己做了棉袄。

photo (2).jpg
唐冠华建立实验室的所有材料都是沿著山路拉上去的。(取材自人民网)

夫妻裸辞 垃圾造房子

1989年出生的唐冠华曾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妻子邢振也是一名证券分析师,两人收入不菲。唐冠华17岁时从青岛二中退学自主创业, 2009年起,唐冠华开始接触环保事业,萌生了利用城市废弃物来建造一座房子并在里面生活的想法。

「我想建设一种生态社区,在社区里面能完全自给自足。和普通民居不同,我要建造无污染又能大量消耗城市垃圾的房屋,目前在全国都没有这样造房子的。」唐冠华说,有了这种建立「自给自足实验室」的想法后,他开始四处寻找场所。2011年,他在崂山西九水社区清凉涧选定了两处宅基地作为实验场地。2013年,历时近3年,耗资不到千元,采用了1.5万个废旧矿泉水瓶,运用了土、木、石、竹、芦苇、布匹、轻钢等综合材料的林间住所终于修建完毕了,名为「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

不过,真正的隐居远不如想象中惬意。起初,他们只有三栋破房屋,无法栖身。下雨的时候,房子像滴漏一般,当务之急是盖房子。唐冠华从头学起。他钻研建筑理论、房屋结构,搜集建筑材料并反复实验,还想出了用塑料瓶子做保温层的妙招。捣鼓大半年,居然有模有样地建起了一幢两层「别墅」,而且,还自创了「打卡门禁系统」。以此为基础,唐冠华自主设计了一种「生态建筑」,采用钢木结构,其中的木材,来自于山间遍地可见的秸秆。

刚上山时,两口子连锅、电磁炉之类的都没带上来,那段时间就一直吃生的。「你知道吗,青椒、茼蒿、茄子这些蔬菜生著也很好吃。」唐冠华笑著说,现在,他们吃自己种的有机蔬菜,两人每个月生活费只需200块钱。

「别墅」外有块小菜地,根据时令,他们耕种当季的菜蔬。不过,唐冠华又从来没干过农活,也不懂种菜,这些都得摸索。

为了浇水和饮水,唐冠华收集雨水,并琢磨出一套过滤方法。经检测,已接近饮用水标准。他还自制淋浴器,轻踩踏板,水便汩汩流淌。邢振自学剥麻纺线,做鞋子、缝制单衣。后来养蚕宝宝,干脆连原材料都自产了。她又掌握了酿酒工艺,屋旁的樱桃树成为酿制樱桃酒的自然材料。

由于青岛靠海,两人还收集海水,从海水中提炼海盐来做饭,不过,实验了好几次都不太成功,海盐的味道依然十分粗糙苦涩。靠著这一切,两人在深山一住3年。

photo (3).jpg
邢振用植物油做肥皂。(取材自人民网)

分享经验 2000人参观

所有来过这里的人都会用「乌托邦」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不过,唐冠华并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他说,乌托邦是一个虚幻的空想,而他们是实实在在做事情。「我并不反对任何一种和我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但我就喜欢这种自给自足的原始。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们看做异类。」

2013年,唐冠华和邢振两口子便开始在这座深山中生活。唐冠华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为院子里的辣椒苗捉虫子,下午则是进行自己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实验。刑振则是学习种菜、织布,以及做一些手工艺品。

唐冠华说,夫妻俩当初隐居深山时并没有想引起其它人的注意。

夫妻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邢振负责生活用品的实验开发,做鞋、缝衣、做肥皂、熬糖、制盐,唐冠华则负责实验室的设计和基础建设,还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分享成功的生活实验,帮助更多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少走弯路。

但随著「家园计画」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参与者也越来越多。陆续有志愿者慕名上山,希望能在山上住几天。目前,已经先后有2000人前往他的「自给自足实验室」参观。

有参观者觉得山里的日子清苦,刑振不觉得。「我们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点生活在一起,比如,有人喜欢建筑,有人喜欢搞种植,大家都自给自足生活。」

终极目标 不依赖他人

过去3年间,这对夫妻和几十名志愿者尝试制作天然涂料、混凝土、风力发电机、太阳灶、发电自行车等。

唐冠华说,希望以后能将这些资料集结成书,起名叫《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在2016年前,我们要出一本覆盖建筑、能源、农业和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读本。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

「我们都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进行的。比如养鸡就是一个项目,耗时两年,结束了这个项目。然后里边总结了鸡生多少蛋,人需要多少鸡。这个下蛋高峰期是在哪里一段时间,如果你吃不了你怎么储存;在低谷的时候,比如它不爱产蛋的时候,你的蛋白质从哪里里摄取。」唐冠华说,通过这些实践,他们将为那些准备过自给自足生活的人群提供指南,让他们不用依赖社会和自然资源,也能自己生活。

按照唐冠华的自给自足300人生态社区规画,每个家庭有100平方米双层用地,10平方米庭院,60平方米菜园,另外包括各类粮食和中草药种植区约150亩。此外还有20亩空间用于室内和室外牲畜生活、饮食,主要用来养鸡鸭牛羊。

不过,唐冠华和他们的自给自足实验室也招来了不少质疑和批评。不少学者评论认为,在城镇化大潮下,这种「男耕女织」式隐居,是一种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小农经济形式,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做法。

家园计画 反思都市病


不过,唐冠华表示,他们并非消极避世,遗世独立。而是想通过这种远离城市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前社会「都市病」的一种反思。「我们今天习惯使用货币,一旦口袋里没钱,就困窘不堪,生存艰难。这是因为我们发明了货币,长此以往的消费习惯让我们不由自主遗忘了许多曾经擅长的能力。我倡导自给自足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重新捡回这种能力。」唐冠华说。

唐冠华成立「实验室」的目的有两点:一夫妻二人作为最小分工组合的家庭单位来进行小白鼠式的亲身实践,将经验梳理并透明化,以具有一定借鉴性和启发性。二是,他相信这种「共识社区」必定会陆续出现。人们不比车、不比房,那么技术和才能就有可能成为树立特权阶层和分帮结派的契机。

在唐冠华看来,要开展一种尽可能少依赖金钱,通过自己双手制作必需品的生活实验,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吸引更多追求精神生活的利他者与他一起组成一个理念一致的「共识社区」。这个社区人人自觉分享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有自己的教育、医疗、养老及其它福利,形成一个庞大的、自行运作的系统,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有机成员之一。不过,唐冠华也坦承,「家园计画」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4 02:42 PM , Processed in 0.0574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