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7|回复: 2

[历史]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8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8 11:10 AM 编辑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之一

2015-06-09 老照片里的故事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先驱汤姆逊的摄影作品集。

   编者按: 约翰·汤姆逊从1868年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记录了当时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风景、肖像、城市街头的生活。下面从《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官员、女性、市井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照,希望这些照片能给读者们提供一个侧面去回顾中国的历史。下一期, 我们将刊登约翰·汤姆逊拍摄的各地风景照片。

image.jpg
北京清漪园之大报恩延寿寺遗址 (1871-1872年)
大报恩延寿寺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从此照片中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原貌。1888年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现在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image.jpg
北京大清官员董恂 (1871-1872年)
董恂(1810-1892年),初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恂,字忱甫,号韫卿,江都县邵伯镇人。时任户部尚书。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为进士后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绪八年)正月,以76岁高龄退休罢职,先后历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其中户部尚书任期最长,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绪八年正月,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实录馆总裁,又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 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




image.jpg
北京总理衙门三满族大臣 (1871-1872年)
左侧沈桂芬,江苏吴县人,字经笙,又字小山。时任军机大臣,56岁;中间董恂,字忱甫,号韫卿,江都人。先后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时任户部尚书,他还是近代诗文家,同治三年(1864年)翻译美国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从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61岁;右侧为毛昶熙,时任工部尚书,56岁。他们三人同时还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image.jpg
清代官员,北京,1869年。
在大清时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一个主要途径。清代官员又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不同等级的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每个级别的官服和帽子都是不同的。汤姆逊说,正式场合,满清官员都要正襟危坐,说着正式的官话。



image.jpg
官员和仆役,北京,1871-1872年。
出现在照片中的官员在构图上虽然是传统的中国特色,包括他手中的烟斗,几上的茶杯、茶壶和茶叶盒等,但从这位官员所翘二郎腿和仆人的姿势来看,汤姆逊正努力拜托正式的肖像拍摄方法,努力抓取人们生活中自然的一面。




image.jpg
北京满族新娘 (1871-1872年)
汤姆逊拍摄了大量身着盛装的满族新娘的照片,但他对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甚至和奴隶制相比:富人的孩子一般比穷人的孩子结婚早,但满族少女只有到了十四岁才能订婚。一般来说,人们会雇用媒婆来提早安排一桩婚事,但未来的主妇必需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对比这个新娘的盛装,她忧郁的眼神也许正是摄影师想表达的。




image.jpg
广东女童 (1869-1870年)
在汤姆逊的中国之行中,拍摄孩子的肖像是最困难的。因为本身很多中国人觉得外国人的照相机是很神秘和危险的设备,尤其对孩子们而言。在这张照片中,女孩表情自然,没有任何害怕的表情,从她的头饰和装束看,肯定是来自富裕的家庭。根据汤姆逊的描述,这个女孩的光彩很快将会泯灭,因为她不能上学,清秀的脸庞未来将会被厚厚的化妆所覆盖。




image.jpg
北京买头饰的满族妇女 (1871-1872年)
北京的满族妇女十分重视头饰。头饰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从照片中满族女子的穿着来看,应当是富贵人家的妇女,而贩卖头饰在当时的北京一定是个很赚钱的行当。




image.jpg
北京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 (1871-1872年)
汤姆逊认为:总体上说,在西方人的眼里,满族妇女显得更加美丽和优雅。因为满族妇女有更大的自由度,从不裹脚,是自然的小脚。另外,她们的服饰也更加雅致。照片上六位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兴致各异,但站立的一老一小两个仆人则面无表情。




image.jpg
厦门被绞掉拇指的窃贼 (1871年)
根据汤姆逊的描述,中国清代的法庭充满了腐败和不公。不能贿赂法官的穷苦人就得忍受肉体的惩罚,比如毒打,甚至被剁掉手指。这个厦门的窃贼被抓后,拇指被吊了起来直至烂掉。他其实只是个小小偷,他偷的东西不足以来贿赂查案的人,所以不得不付出拇指的代价。




image.jpg
北京观看西洋景 (1871-1872年)
西洋景又称“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电影尚未传入中国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 艺人将各种图画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小孔,孔中装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边拉放画片,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




image.jpg
北京景泰蓝制作 (1871-1872年)
这是汤姆逊拍摄的北京制作景泰蓝的画面,汤姆逊了解到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家作坊的老板是满族人,位于东交民巷法国使馆的不远处。整个画面构图并不饱满,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艺人为了保密,并没有给汤姆逊更多的拍摄机会的缘故。




image.jpg
北京出殡旗手 (1871-1872年)
满族葬礼过程经过精心设计,有的棺材是六十四人所抬。汤姆逊从一个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了葬礼的过程,照片上的人都是参加葬礼的旗手:他们都是被临时雇用的乞丐,满族人和汉人葬礼的所用旗帜和用具有很大的差别。每一个满族旗人的葬礼都会从政府那里得到些补贴来弥补葬礼的花费。




image.jpg
北京卖水果的商贩(1871-1872年)
这是当时老北京走街串巷卖时令水果的商贩,汤姆逊说:他把商店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会在狭窄的胡同里,挨家挨户地推销他上等的葡萄。摄影师拍摄的是他叫卖时的精彩一瞬,一个孩子低头看着垂涎欲滴的葡萄,令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image.jpg
北京修脚师 (1871-1872年)
这些修脚师不单单可以提供剪趾甲等简单的服务,同时他们还是一个流动的脚医,可以根治鸡眼等各种脚病。整个画面生动有趣,把修脚师的认真、顾客的信任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从破败的门窗上伸出头的老者,口含大烟斗,平静地欣赏修脚师的技艺,为整幅照片增加了几丝情趣。




image.jpg
北京的更夫 (1871-1872年)
打更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也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功能。这位姓王的旗人身穿破羊皮袄,手持竹梆,张大嘴巴估计在喊:关好门窗,小心火烛!他是北京一所法国旅馆的更夫。




image.jpg
约翰·汤姆逊(1837-1921年)
生于英国爱丁堡。1862年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风光与人物照。1866年迁居曼谷,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1868-1872年他在中国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

  十九世纪以各种身份来中国的欧美摄影师,不论是来经商的业余摄影者,还是来旅行的摄影家,或是战地报道摄影记者,他们和中国人民的广泛接触在客观上起了介绍摄影知识,输入新工艺和传播摄影技术的积极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10 07:14 PM 编辑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之二——真实再现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百象

2015-06-10 老照片里的故事


image.jpg
穿礼服的满足新娘和她的仆人,北京,1871-1872年


根据满族的风俗,女孩只有到14岁才可以订婚。满族婚礼过程包含了各种复杂的礼仪。不过,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新娘的服装是清一色的红色丝绸和棉质礼服。结婚当天,新娘坐着深红色装饰的轿子到新郎家。新娘头上也会顶一块精心编制的红盖头


image.jpg
满族已婚女子头饰,北京,1871-1872年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在头顶上梳成一个横长式的发髻,用一根约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大横髻(又名大扁方),贯于发髻之中,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这样,发髻便无形中限制了脖颈的随意扭动,使人走起路格外庄重。汤姆逊幽默地说:也许人们会认为这长长的横髻是两个尖尖的羊角,是用来对付她们凶悍的丈夫的。


image.jpg
室内站立的满族男子,北京,1871-1872年

男子身着特色满族长袍,头顶貂皮帽,并戴着眼镜。从服饰可以判断出他非富即贵,背景中还隐约可见他的仆人。当时眼镜是很时髦的舶来品,也是人们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种侧脸照相姿势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男子努力想直视镜头,一定是汤姆逊所致。


image.jpg
室内端坐的满族男子,北京,1871-1872年


在这张照片中,满族男子坐了下来,并摆出了中国人传统的照相姿势。比较汤姆逊拍摄的中国其他高官的照片,没有一张侧面照片,全部是直视镜头的,并且是全身照。由此可以判断出,此男子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其他高官,才有可能被汤姆逊导演拍摄了另外那张站立侧面肖像。


image.jpg
买头饰的满族妇女,北京,1871-1872年


北京的满族妇女十分重视头饰。作为一种戴在头上的首饰,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从照片中满族妇女的穿着来看,应当是富贵人家的妇女,而贩卖头饰在当时的北京一定是个很赚钱的行当。


image.jpg
满族杨氏家族女眷,北京,1871-1872年


在汤姆逊的北京之行中,他和一个姓杨的中国富商成为好友,从而得以被邀请到他家里参观。这位姓杨的富商喜欢收集外国的照相设备,自己还亲手实践摄影。汤姆逊被富商家中美丽的庭院所震撼,在假山前拍摄了这名满族女子的照片。照片中女子的美丽和温顺与后面的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汤姆逊所说,这些女子整天身处深宅大院当中,对庭院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image.jpg
庭院里的满族和汉族女子,北京,1871-1872年


这是在杨方家的院子里拍摄的,三个女人一个面对镜头,一个背对镜头,另一个是侧对镜头。汤姆逊很显然是想展示三个女人的发式。汤姆逊说:坦白地讲,我自己都不能解释这复杂的发式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根据坐着的女子的小脚和发式看,她是汉族女子。


image.jpg
满族妇人和女佣,北京,1871-1872年


这是北京杨方家的女子,身着华丽的绸缎服装在堆满假山的花园中。根据汤姆逊的记录,西方人更喜欢满族妇女的美丽和优雅。在赞赏她们的小脚的同时,汤姆逊还充分肯定了她们优雅的长袍:“颜色丰富、优雅,夏天明亮,冬天温暖,和天气很搭配”。


image.jpg
正在梳妆的满族女子,北京,1871-1872年


在杨方先生家里,汤姆逊拍摄了满族女子梳妆的详细过程。整理头发也许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常需要仆人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很多人使用假头髻和假发,但不用染发剂”。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情和平和,也应当是汤姆逊人道主义情怀在拍摄时的一个典型体现。照片中不论是温情的女主人,还是笃厚的侍女或者无邪的孩童,都带给我们一种阳光的温暖,让我们暂时忘掉了当时正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和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


image.jpg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及孙辈,北京,1871-1872年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大小是一种社会声望的标志,家族的合影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种合影也体现一个家族的社会认同。从照片上看,这位略带微笑的妇人对生活还是满足的。


image.jpg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北京,1871-1872年


从不同眼神或许能够看出两个人不同的社会地位。汤姆逊观察到,直视镜头的婆婆在家庭大事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而站立的儿媳不仅要侍奉好丈夫,还要看婆婆的眼色行事。如果婆婆是个狠心的女人,那年轻的媳妇第一年的新婚生活就会像奴隶一样。


image.jpg
满族妇女和她的儿媳,北京,1871-1872年


这是满族妇女和儿媳的全身照。就像她们两个的半身照一样,婆婆显得很严肃,但在和孙子们的照片里,她则是微笑的。在所有三张照片里,媳妇的眼睛都是看一侧的,这也说明了她在婆婆面前的地位。在这张照片里,汤姆逊似乎还试图向人们展示满族妇女的天足。


image.jpg
满族妇女和孩子,北京,1871-1872年


在一个传统庭院的屏风前,汤姆逊拍摄了这张妇女和儿童相对的照片。妇女精心的头饰和美丽的丝绸长袍,都吸引了汤姆逊。汤姆逊之所以拍摄她全身的侧面肖像,就是想展现“中国上层社会的妇女或男子长袍是很独特的,衣料华美而又充满质感”。


image.jpg
铜香炉边的满族女子和仆人,北京,1871-1872年


老仆人右手拿着水烟袋,左手被她的主人抓扶着。在满族妇女中,吸烟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消遣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交方式。虽然有很多人吸食鸦片,但更多人是吸水烟。在北京炎热的夏季,吸烟也是一种消夏的选择。


image.jpg
铜炉边的满族妇女和女仆,北京,1871-1872年


在这张图片里,女仆直视镜头,而女主人则旁看他侧。这说明,汤姆逊试图改变传统正式的肖像拍摄模式。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满族女仆更像女主人的一个玩伴。虽然她需要为主人梳妆,穿衣和讨好她,但女仆不必干任何重活,女仆还可以使唤主人别的丫鬟。


image.jpg
化妆后的满族女子,北京,1871-1872年


满族女子在梳理完头发后,开始化妆脸部。在清代,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女子,尤其是富裕人家的女子,喜欢用一层厚厚的白粉来覆盖脸部和颈部。当这层粉变干后,就会显得皮肤光滑和明亮。然后,妇女们又会给脸颊大点腮红和眼影。画面中的满族妇女好像对自己的化妆效果还比较满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10 08:44 PM 编辑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之三——真实再现百年前中国的社会万象

2015-06-11 老照片里的故事


image.jpg


image.jpg
教会学校,北京,1871-1872年


清末北京的教会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很多中国孩子在这里学到基本外语知识后,成为了翻译、买办、或外国公司的职员。当时北京有大量外国商业或政务活动,需要一批既了解本地状况又通晓外语的人才,但相对外国雇员来说,这些中国孩子学成后从事的都是低端的工作。


image.jpg
磨刀工,北京,1871-1872年


汤姆逊拍摄了大量北京街头生活的照片。他在说明中描述当时的北京街道时说:当中凸起的道路可以供两辆手推车并排通过,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商店,在商店和手推车道路之间的空地上,布满了各种商亭、货摊、帐篷等流动商贩,这些流动商贩构成了老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

image.jpg
景泰蓝制作,北京,1871-1872年


这是汤姆逊拍摄的背景制作景泰蓝的画面,汤姆逊了解到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并详细记录下来。这家作坊的老板是满族人,位于东交民巷法国使馆的不远处。整个画面构图并不饱满,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艺人为了保密,并没有给汤姆逊更多拍摄机会的缘故。


image.jpg
修脚师,北京,1871-1872年


这些修脚师不单单可以提供剪剪脚指甲等简单的服务,同时他们还是一个流动的脚医,可以根治鸡眼等各种脚病。整个画面生动有趣,把修脚师的认真,顾客的信任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从破败的门窗上伸出头的老者,口含大烟斗,平静地欣赏修脚师的技艺,为整幅照片增加了几丝情趣。


image.jpg
卖水果的商贩,北京,1871-1872年


这是当时老北京走街串巷卖时令水果的商贩,汤姆逊说:商贩把商店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在狭窄的胡同里,挨家挨户地推销上等的葡萄。摄影师拍摄的是他叫卖时的精彩一瞬,一个孩子地头看着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是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image.jpg
观看西洋景,北京,1871-1872年


西洋景又称“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电影尚未传入中国和普及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土电影”。表演时艺人将各种图画装入特制的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小孔,孔中装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


image.jpg


image.jpg
满族清兵


image.jpg
被烧毁不久的圆明园


image.jpg
天坛


image.jpg
居庸关云台古门洞,是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云台取其“远望如云端”之意。用汉白玉筑成,原有三座喇嘛白塔,毁于元末明初,在清代是南口重镇的重要交通要道。


image.jpg


image.jpg
紫金山天文台


image.jpg
午门,紫禁城正门,只有皇帝出入正门,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


image.jpg
易县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image.jpg
清东陵:15座陵寝,埋葬着5位皇帝。(第一帝顺治,第二帝康熙,第四帝乾隆,第七帝咸丰,第八帝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6:55 PM , Processed in 0.0661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