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旅游天地] 沙溪丨别把这座古镇变成下一个丽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溪丨别把这座古镇变成下一个丽江 

2018-01-07 那一座城 地道风物

丨也许是云南最后的“秘境”丨


▲ 图/视觉中国


- 风物君语 -


今天风物君给大家推荐一位好基友

——那一座城(thecity2015)

让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本站目的地——沙溪。


市集,也是风物君每趟出差必去的一个目的地

它塑造了一个城市的口味和性格

这里的历史会远去

传统会变味

但属于本土的东西,总会伴随着味道

藏在这座城的记忆深处







44岁的杨惠铭没有想到,集市上一公斤松茸的价钱从一两毛涨到了几千块。




这里是云南沙溪古镇,不是你以为的江苏太仓沙溪,可能你从来没听过。


这里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重镇,距离大理和丽江机场只有3小时车程,现在出口日本的松茸大多产自这里而且,短短几年间已经开了约200家民宿客栈


现在,你或许能理解这位当地文化站站长的惊讶所在——这个存在了2400多年的古镇,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 

在大理、丽江光芒掩盖下的沙溪


去多了大理和丽江,熟知洱海双廊,不知在洱海腹地的山间,能找到这么一个故事


我到达沙溪,正逢每周五的集市。当地白族人聚在街边,一长溜地摆出家里最好的东西:看似黑色杂草的树皮、珍藏了几个月的过季松茸、只有手指长的紫萝卜(蔓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食物……或搬上小马扎,或席地而坐,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赶一场暖洋洋的集。





一个大叔看到我对紫萝卜产生了好奇,拿起一根,握在手心里擦了一圈递给我,咧嘴一笑:尝尝看,甜的。


市集,是感受当地氛围的最好方式。



▲ 松茸刺身


在唐宋至民国的1000多年间,沙溪每三天就有一次集市


沙溪起源于战国时期,因周边众多盐井和北往南通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官方设立盐税关卡之地,也是食盐贸易集散地



这个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云南进藏的必经之路。


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



 2 

记录古镇兴衰的一个市集和一条街


与这个市集同样见证着沙溪兴衰的,还有寺登,也叫四方街。没错,就是你在丽江、大理古城里都能见到的四方街。


这种起源于茶马互市时的街区结构,集寺庙、戏台、商铺、马店、巷道、寨门于一身,正是为方便交易而生的广场,在白族和纳西族地区很常见




这个红砂石铺就的广场上,曾堆满了周边产的食盐、滇南一带的普洱茶、下关的沱茶、内地的丝绸、西藏的药材和皮货,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异域各国的手工艺品、香料等特色物产。集市上到处都是南来北往的客商们鼎沸的叫卖声,一派闹市的景象。


这里最热闹的除了市集,就要属这个古戏台了——魁星阁戏台。这座飞角高挑的古戏台建于清代,实际上戏台只是附带功能,建筑主体是魁星阁


▲ 戏台顶部是魁星阁,只有当村寨里有文人出现,才能获准建魁星阁


当年商贾云集时,台上锣鼓喧天,台下边做买卖边看戏,何等热闹。


在白族地区,戏台对面必建寺庙。杨惠铭说,本意是戏台上的表演都是敬奉给寺中菩萨的,结果却是菩萨走了过场,凡人享了实惠


▲ 古戏台隔着四方街,正对着兴教寺


在沙溪,至今仍珍存着如此人神共享的节日快乐。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太子会”期间,当地白族人会举行传统的游太子活动,同期举行的还有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易会,古戏台上又是载歌载舞,让人恍若回到了那段过往的历史时光。



▲ 古镇的东寨门,如今还能见到驮马


寺登街的东南边,弯弯曲曲的黑惠江绕着古镇流过,至今始建于明代的玉津桥,仍在黑惠江上发挥着余热。


▲ 古镇边上的黒惠江


当年,这座桥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从前来沙溪的马帮,在镇上休息过后,便赶着马队,出了寨门,踏着玉津桥的青砖,挥手作别沙溪古镇。脚夫们唱着山歌“惠水美,沙溪的妹子更美”,以此怀念在沙溪的日子。不知道这些脚夫,经历了千山万水之后,还有没有回到沙溪,再跟心上的妹子见一面。


▲ 玉津桥,明朝为木桥,清初石拱桥,清末至民国为铁索桥,民国25年改为石拱桥


如今,这个在古镇边缘的古桥成了不错的观星之地


在11月的凌晨,正逢狮子座流星雨,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我从客栈溜达到黒惠江边。走过玉津桥,路灯尽无,头顶的冬季银河恍若可见。



▲ 沙溪的星空。 图/行李旅宿



 3 

马背上的古镇


沙溪兴于道路,也没于道路。


从唐宋到民国的1000多年里,无数马帮浩浩荡荡走过寺登街。清乾隆39年,官道改向,从山的另一边连接起了牛街乡和剑川县,沙溪开始没落。


1976年,214国道通车,古驿道变成了柏油公路,四条腿的马变成了四个轮的车。上帝用手将道路轻轻往东边一弯,就将沙溪遗留在了大众的视野之外。




当在某天夜里,兴教寺门前那盏照亮了市集数万个日夜的“天灯”熄灭时,这个热闹了上千年的集市突然沉寂了下来,只留下空空的街巷、白族的深宅大院,和被马蹄磨得光滑的红砂石板路。


▲ 兴教寺门前的天灯


如果没有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沙溪古镇或许还将静静在大理和丽江这两个旅游胜地间躺上一阵子。


2002年,沙溪寺登街入选WMF当年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得到的评价是:





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同在这个名录中的,还有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国王谷、美国圣托马斯教堂。




15年后,我站在四方街上,四周被老房子围拢,白族小伙儿牵马走过寨门,小孩儿在三百年的大槐树下踢着毽子,不少崭新的民宿客栈正在街巷中拔地而起。


我不禁好奇,这里会不会是下一个大理或丽江?



 4 

“商业化难避免,每天都在和自己妥协”


和我有同样好奇的是这里民宿的老板。


今年10月,沙溪古镇里又迎来一家新的民宿,既下山。他们坚持用本地白族民居的黄土夯墙,房间内摆放当地手工器具,同时也为住客提供体验当地文化的旅行线路。这和现在许多民宿一样,这都是为了一个核心目的——尽量地融入当地




和这些外来的人不同,大多数当地人常年以土地或不成规模的木雕手艺为生,保持着原始而未曾受到商业冲击的生活。因为经营理念的缺乏,他们更倾向于将房子出租给外来人,从中获取稳定可见的租金收益。


在杨惠铭眼里,外地游客开始批量涌入是在2012年。2014年,沙溪共接待游客7.2万人次,旅游收入2043万元。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数字,对沉寂了许久的沙溪来说,已经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成绩”。




这个服务于本地人的市集也发生了变化:市集规模变大了,多了一些本地人看不懂的商品,甚至出现了假货。


当本地人逐渐外迁,外地人涌入,然后一个古镇变成了外地人赚外地人钱的生意场。我们看到太多的古镇就是这样变成了GDP的“重镇”、文化的“废墟”




希望游客更多,又担心游客太多,民宿老板们永远在两者中纠结。好在旅行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本地人知道了老房子的价值,外地人也更愿意融入当地而非换个地方纸醉金迷。


杨惠铭说,商业化是必不可免的,在经济方面,对当地人来说也是好事。“你来的正是时候,再过两年,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沙溪是否会变成下一个丽江呢?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在文化站做久了,眼睁睁看着太多东西消亡了。”

“每天都在和自己妥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9 11:59 PM , Processed in 0.0330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