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8|回复: 0

[休闲时尚] 为什么国外的建筑绘图那么好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9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eg

为什么国外的建筑绘图那么好看?

国外为什么建筑绘图这么厉害?

作者 / 知乎用户

画那么好,给谁看?

带国外的建筑绘图课题的老师,一般都是知名艺术家或是有独特风格的设计师;而不是理论博士或者熟练型绘图员,教学目标和配置不同也很难比较谁更厉害。

刚好,2021 春季学期参加了 Syracuse 大三建筑系 Drawing Architecture Studio 的终期评图,是客座教授李涵和胡妍(绘造社)带的课题;下文从课题的出发点、方法论和最终成果实现这三个维度描述,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IMG_9271.JPG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这次的建筑绘图课题结束,所有作业都被艺术机构展览并收藏了;不得不说,这确实有点厉害了。

策展人是知名大佬崔灿灿,目前正在北京 798 展览中,一直到 9 月初结束,有兴趣的知友可以过去看看。(报李乐贤享受 200%票价)

IMG_9272.JPG
展览海报
1.jpeg
展览现场合影

绘图教学出发点,是给专业顾问和施工队看?还是给公众和客户看?

常规本土建筑院校里开设的绘图课题,是以培训技术图纸绘制为导向。比如说,在大一学会简单的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和阴影透视、大二跟着设计课题学绘制平立剖和大样等施工图技术、大三之后基本上不会有人来教绘图了。所以,从教学目的上是教学生画一套扎实的,并且可以拿来盖房子的专业技术图纸。

IMG_9274.JPG
画法几何

而国外的绘图课题,走得是另外一条路线,在行业高度成熟细分的状态下,越是有名的院校,越会去追求“高级”的绘图表现技法。这些绘图作业大部分都会被“展”出来,在学院内部展览或公共艺术展览等场所;因此,作品完成度也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从课题层面,也必须是根据特定和话题与主题进行创作,一方面是减少学生纠结于选择概念的时间,另一方面易于控制表现技法和出图深度;简而言之就是定向性绘图表达技法创作

IMG_9275.JPG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那么既然是作为展览作品,选题立意和概念的比重会增加。这次绘图课的切入点是绘造社非常熟悉的形态转译与北京城图像文化,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说通俗易懂就是:“山寨北京" (Copied in Beijing: An Adventure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d Maquette.)

IMG_9276.JPG

学术设计圈避之不及的话题“山寨”成为选题

山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一方面,它经常被一起提到;充斥着剽窃、复制、粗俗和廉价。 另一方面,它也与学习、借鉴、 引用和类比。 山寨建筑在中国随处可见, 轻蔑、嘲笑和辱骂从建筑师无法阻止到大众对这些仿冒品的关注使其经常成为新闻热点。因此,这个课题主题将是一个激进的冒险,专注于山寨建筑。

文丘里曾经说过:“被影响,甚至被复制并没有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方式,但你必须承认信息的来源。”(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being influenced, or even with copying. Imitating is how children learn. You have to acknowledge sources.”)

Architecture Students Take on Tony Smith’s Smoke

IMG_9277.JPG
©Smoke/Tony Smith, LACMA

多年前我在 Sci-arc 评图过一个课题,是从洛杉矶国家美术馆的雕塑 Smoke 出发,对其结构与几何型体拆解进行二次创作与绘图教学。学生可以从任意一种原作的“系统”出发(比如网架、切面和色彩,等),衍生出自己感兴趣的空间类型:

IMG_9278.JPG
©Maximillian Tavdi, Sci-arc

由于建筑绘图课题的特征,充分运用二次创作的教学方式。课题将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山寨,作为一个简单、具体、高效的设计 策略。它是研究建筑最重要的内容,如同历史、形式和环境的一种介入。 所有的空间型体都是来自经典的建筑原型,在此基础上植入北京特有的建筑元素与氛围。Architecture Students Take on Tony Smith’s Smoke由于建筑绘图课题的特征,充分运用二次创作的教学方式。课题将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山寨,作为一个简单、具体、高效的设计 策略。它是研究建筑最重要的内容,如同历史、形式和环境的一种介入。 初始的空间型体都是来自经典的建筑原型,在此基础上植入北京特有的建筑元素与氛围。

Neviges Mariendom / Gottfried Böhm

IMG_9279.JPG
©Neviges Mariendom, Gottfried Böhm

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做“喵王寺 Meow Temple”的组;他们所采用的的原型是前不久过世的知名德国建筑师 Gottfried Böhm 所涉及的 Neviges Mariendom 朝圣教堂。将北京的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岔脊,回廊和角楼与之融合。

IMG_9280.JPG
©Neviges Mariendom, Gottfried Böhm

What is Ostagram?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塑原型的研究过程中,几乎每一组学生都利用到了图形算法——Ostagram,这个“滤镜”是 Sergey Morugin 创建的一项网络服务,它使用计算机算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一张图像的内容与另一张图像的风格结合起来。

The Ostagram project, created by user Sergey Morugin, is a web service that uses a computer algorithm to combine the content of one image with the style of another image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MG_9281.JPG
©Osatagram, Sergey Morugin

在对应较为实的原型往破碎化或风格化的建筑城市空间转译上,这项技术可以说给绘图课题增色不少。但我也在评图过程中提到,这类技术都是 happy mistake 和工具,最终的图形判断与形态深化还是在设计师的手里。于是就有了:

IMG_9282.JPG
IMG_9283.JPG
IMG_9284.JPG
©Chenhao Luo& Zhi Zh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没有一步到位的技术

2021.6.24 更:后台有人问这些神图是 ostagram 一步到位的吗?

当然不是啦!卷积神经网络只是一个获取"混合"图像,或碎片化形体的一种手段。如何去组织还是依赖作者自身的审美和喜好,但不管拿捏如何,二次创作的模型与绘图质量基本上还是非常有保证。毕竟课题的底子好,关于绘图深化技法,我再多说两点:

轴测图 Isometric VS. Axonometric

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是会画轴测图的,但是我看到的,有 90%+ 的图是在 rhino 或者 su 里直接设置成平行( parallel)视角导出的;比如这张平面上 90°但是画出来非直角的图,属于平行透视图(Isometric):

IMG_9285.JPG
IMG_9286.JPG

而正经的轴测图(Axonometric)是可以同时反应真实平面角度和 XYZ 轴空间关系的,也就是这次绘造社课题里的绘制方式,如下图:

IMG_9287.JPG
IMG_9288.JPG
©️House II/Peter Eisenman

具体用 Rhino 绘制的方式是:全选 rhino 模型—旋转 45°—在 front view 以 XZ 轴倾斜 30°—回到 top view 导出 Make2D。(加微信: hurmus,我可以直接把指令发给你)

色彩互动 Color Interaction

这个话题所有学过色彩构成的小伙伴都不陌生,包豪斯体系里的大佬 Josef Albers 的色彩搭配表基本上都看过。

IMG_9289.JPG
©️Interaction of color/ Josef Albers

对于二次创作绘图课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得结合最优质的可学特征( Learning from the best);下午专门找李涵教授请教了一下,看了绘造社的专用色卡(商业机密不可外传)。大概的思路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选用不同的色彩比重与区间,比如这次的课题是关于老北京城的,可以从《南巡图》取色。

IMG_9290.JPG
《南巡图·第六卷》

如果是日本或者东京城市主题,也可以从浮世绘中取色。对于我这种黑白灰色盲建筑师来说,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直观且友好的。

IMG_9291.JPG
《美人绘》

绘图课题保留部分设计专业课的调研方法

通过考察北京建筑语言最丰富的地区(胡同和老住宅区),发现独特的北京建筑 人物、氛围和魅力。 将从那些看似粗糙但实际上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就像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样进行研究。

IMG_9292.JPG

这意味着绘图课题更加聚焦某些建筑本体的内容,如形式、材料和环境;但不是无尽的向社会现象和政治主题延展。

IMG_9293.JPG
©Chenhao Luo& Zhi Zh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迟疑先后次序:是先画 2D 还是先 3D 凹造型?其实在去掉一些设计课题伪装之后,这个流程更加显而易见。那就是怎么快速跨越切入深化制作,就怎么来。设计的过程不是线性的,因此会时不时前进后退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设计深化与教学中的有趣之处。

IMG_9294.JPG
©Chenhao Luo& Zhi Zh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从过程来看,这个课题早就超过了一门绘图课的教学目标:将把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建筑进行类比类,并从现实中学习,同时探索历史沉淀下的深度; 20 世纪 70 年代,Rossi 在 ETH 教授自发性建筑课程(autonomous architecture )。当形式和历史是唯一值得思考的东西时,我们将更多地依赖图像这一强大的武器,去达到感知的深度,而不是使用语言去达成合理性。

IMG_9295.JPG
IMG_9296.JPG
IMG_9297.JPG
©Haihui Zhu& Xinqi M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IMG_9298.JPG
IMG_9299.JPG
©Yian Liu& Yaqi Zha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IMG_9300.JPG
IMG_9301.JPG
©Kaicheng Zhuang& Wenting F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IMG_9302.JPG
IMG_9303.JPG
©Zhexu Yang& Kexin Wa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IMG_9304.JPG
IMG_9305.JPG
©Junye Zhong& Deqiang Hua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IMG_9306.JPG
IMG_9307.JPG
©Xinyu Tang& Yiqun Feng, for 2021 Beijing VC Studio/ 绘造社 DAS, Syracuse Architecture
Studio Instructors:
Li Han, Hu Yan

Studio team:
Luo, Chenha、Huang, Deqiang、Zhu, Haihui、Zhong, Junye、Zhuang, Kaicheng、Wang, Kexin、Feng, Wenting、Meng, Xinqi、Tang, Xinyu、Feng, Yiqun、Liu, Yian、Wang, Yuxuan、Zhang, Yi、Zhang, Yaqi、Yang, Zhexu、Zheng, Zhi

Installation team:
Xu, Xiaoxuan、Lyu, Nuo 、Sun, Danlin、Ma, Jiazi、Lyu, Zizhou、Zhao, Chendong、Ye, Rulin、Wang, Jiaqi 、Xie, Mingrui

Special Thanks to Syracuse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ic Programs Director Fei Wa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0 05:24 PM , Processed in 0.0459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